查看原文
其他

“忘记”是如何发生的?

葱葱茫茫导 brainnews 2019-06-30

“记忆”的对立面是“遗忘”,研究“忘记是如何发生的”,也是对记忆和学习机制的更进一步理解。

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在1885年的报告中总结出了一条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发现遗忘率随时间流逝先快后慢:20分钟后,大约会忘记40%的内容,1天后大约会忘记67%的内容,1周后大约会忘记75%的内容……他告诉我们遗忘似乎是有规律的,然而遗忘在大脑中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艾宾浩斯本人与他的遗忘曲线

2018年1月,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Frankland课题组从“遗忘”的角度研究记忆与学习的大脑环路,研究表明在记忆形成之后,海马区的新生神经元可能会改变齿状回(dentate gyrus,齿状回被认为是产生新的情景记忆的重要脑区)的输入与输出模式,从而使大脑更难检索提取之前已经形成的记忆,该课题组称之为“遗忘的机制”。

研究人员首先对老鼠进行条件恐惧训练,使小鼠形成针对某一特定环境的恐惧记忆(context fear memory)。首先通过药理遗传学(chemogenetics)确认抑制背侧海马区会损害已形成的恐惧记忆的提取,并且这种抑制仅对短期记忆(一天)有效果,对长期记忆(一个月)无明显效果。

抑制背侧海马区会造成无法提取已形成的短期记忆


接下去,研究人员对形成恐惧记忆的小鼠进行海马神经元再生训练,发现在恐惧记忆形成早期如果发生海马神经元再生,一个月后会引起小鼠的恐惧反应显著下降,从而间接证明小鼠对记忆的遗忘。然而如果在恐惧记忆形成晚期(>14天)发生海马神经元再生,则不会引起一个月后小鼠对记忆的遗忘。

海马区齿状回神经元再生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一个“记忆保鲜期”(memory age)的概念,在这段时间内,神经元再生会对已经形成的记忆产生遗忘调节。一旦过了“保鲜期”,神经元再生则不会改变记忆网络,也不会再对已形成的记忆产生调节。


【思考】

记忆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永远没有休止。从神经元的活动的角度来说,记忆就是一群用特定的连接方式联结的神经元组被重新激活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成这种特定联结的神经元组的方式称为“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突触可塑性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特性!它可以改变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强弱,仿佛是修改网络连接之间的权重。如果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一直很活跃,就会越来越活跃;相反,如果突触连接开始变弱,就会越来越弱,最后甚至消失。著名的赫布理论(Hebbian theory)就是来描述这个过程:neurons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因此我们经常听到的“多用大脑,否则大脑会锈掉”不无道理。


Neurons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除了突触可塑性之外,另一种可以促成形成特定联结的神经元组的方式就是神经元再生(neurogenesis)在成人的大脑中,海马区的齿状回是产生新生神经元的主要区域。新生的神经元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改变或者重组神经元连接网络,已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促进成人大脑的海马区的体积增大从而更大概率产生神经元再生,经过运动锻炼的人们在记忆任务中表现的更好。


神经元再生的过程及其标记物


如果你需要背诵或者记住一些重要的信息,可以试试在前一晚睡觉前反复记忆,然后第二天醒来做测试,会发现效果拔群。这其中的原理是:睡眠也是促进记忆形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在睡觉的过程中,海马区会不断地重复播放记忆(以一种快进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次播放),记忆的信息会从海马区逐渐转移到新皮层区,形成长期巩固的记忆。所以,长期的熬夜/没有良好的睡眠,你的大脑很难形成巩固的记忆,总会有“看什么忘什么”的经历。

总的来说,要想拥有一个好记性,多训练自己的大脑,多锻炼自己的身体,多拥有高质量的睡眠。坚持下来,你一定会变得更聪明!




葱葱茫茫导

2018年4月7日于Brisbane


参考文献: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8/13/3190/tab-article-info

 Amrein, I., Nosswitz, M., Slomianka, L., van Dijk, R. M., Engler, S., Klaus, F., . . . Azim, K. (2015). Sept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lineage progression of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n a primate (Callithrix jacchus) in comparison to mice. 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 9.

联系邮箱:brainnews@163.com

新浪微博账号:brainnews脑科学新闻

微信号:brainnews_01

今日头条:brainnew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