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脑科学日报】PNAS:帮助神经元“打架”,成功阻止“暴饮暴食”;新发现:朋友越多,大脑越大?

brainnews创作团队 brainnews 2019-07-01




科  学  时  讯


1,Neurology:创伤性脑损伤与1型糖尿病患者痴呆风险相关

来源:MedSci神经科

近日,神经病学领域权威取杂志Neurolog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评估中年和老年1型糖尿病(T1D)患者创伤性脑损伤(TBI)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表明中老年T1D患者罹患TBI后痴呆风险显著增加。

阅读链接:

Neurology:创伤性脑损伤与1型糖尿病患者痴呆风险相关


2,Neurology:特发性REM睡眠行为障碍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特征

来源:MedSci神经科

近日,神经病学领域权威取杂志Neurolog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进行严格、深入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以确定特发性REM睡眠行为障碍(RBD)的循环生物标志物特征,能够为潜在的致病机制和α-突触核蛋白相关的神经退行性过程提供新的见解。

阅读链接:

Neurology:特发性REM睡眠行为障碍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特征


3,吃饱了依然停不住?PNAS在大脑深处找到原因,两类神经元在“打架”

来源:生物探索

有时候我们真的控制不住寄几,即便吃饱了还会继续吃吃吃。这是为什么?《PNAS》期刊给出了一份答案:大脑中促进进食的神经细胞“打赢”了阻止进食的神经细胞!

研究还表明,大脑本身的阿片肽系统也参与其中,通过纳洛酮(naloxone)药物抑制这一系统可以防止暴饮暴食。
阅读链接:

吃饱了依然停不住?PNAS在大脑深处找到原因,两类神经元在“打架”


4,治疗抑郁症:网上行为激活疗法靠谱吗?

来源:精神时间

行为激活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重要组分,面临一些挑战,如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缺乏靠谱的心理治疗师。目前心理治疗的发展开始网络化,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一台电脑即可胜任。但是其有效性和面对面的心理治疗一样吗?其他类型的网上心理治疗,谁更好?

针对于此,来自荷兰格罗尼根大学的Arjadi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比较了网上行为激活和网上心理教育两者的疗效。其结果发表于2018年7月的 Lancet Psychiatry 杂志上。

阅读链接:

治疗抑郁症:网上行为激活疗法靠谱吗?


5,让 AI 理解人类的“看走眼”:新研究解释人眼错觉并优化机器视觉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最近,美国布朗大学一个计算机视觉专家小组建立了能像人眼那样产生光学错觉的神经网络模型,提高了对人类视觉系统的认识,也将改善机器视觉。他们从最原始的正方形出发,研究“环境现象”的视觉神经机制,他们的研究成果于 9 月 20 号在 Psychological Review 杂志上发表。

阅读链接:

让 AI 理解人类的“看走眼”:新研究解释人眼错觉并优化机器视觉


6,这种食物戒断与药物戒断症状相关

来源:大话精神

最近发表在《食欲》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试图戒掉垃圾食品的人会出现类似药物的戒断症状。在放弃披萨、炸薯条和糕点的前2-5天里,人们会感到烦躁、悲伤、疲倦和渴望。

戒断症状可能使人们很难放弃这些通常含有大量糖分的高度加工食品。试图戒掉垃圾食品的人,可以采用一些与戒毒相同的策略。不过,到底是慢慢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量,还是突然戒掉,目前还不清楚。

阅读链接:

这种食物戒断与药物戒断症状相关


7,朋友越多,大脑越大?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entist

《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朋友越多的人,其脑部的眶前额叶皮层也越大。研究显示,要想保持与朋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动用一系列的认知技巧。

阅读链接:

朋友越多,大脑越大?


阅  读  分  享


美与丑?你的审美并不可靠

来源:利维坦


让我们感到新奇的并非我们的大脑对我们的视觉环境的适应,而是我们所处的环境的变化之快。图源:Colossal


大众审美倾向持续在变,这与个人口味虽然也有关系,但关系可能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大。然而社交网络的出现也许给用户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在此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在一天之内正视过那么多的面孔。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喜欢的“类型”,在一生中处于比较稳定不变的状态。但事实上,这个稳定不变的状态越变越短了。我们的审美标准不仅仅是几个月或几年的变化。它们可以在瞬间就发生改变。

阅读链接:

美与丑?你的审美并不可靠


精  彩  讲  课


1,董海龙教授:麻醉药物作用机制与认知

来源:vision麻醉眼界



麻醉药物引起的系列作用,一方面与患者大脑本身状态有关,另一方面与手术创伤打击有关,此外,还取决于麻醉药物作用的靶点,以上三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与此同时,术中亦缺乏对镇静和意识消失程度的监测,麻醉的神经环路机制相关研究亟待完善,研究麻醉后意识消失与恢复的机制对于解答意识形成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视频链接:

精彩讲课|董海龙教授:麻醉药物作用机制与认知


2,脑积水的伦理问题与社会管理

来源:神外资讯

脑积水的伦理问题与社会管理,包含许多内容:

(1)严格遵守手术适应证;

(2)手术并发症,特别是分流管相关并发症,需诚实告知患者及家属;

(3)卫生经济学简约节省精神;

(4)患者心理问题的干预;

(5)异物(分流管)使用的伦理审核;

(6)脑积水患者的长期随访;

(7)神经外科医生专业素质培养、行业制度建设等。

详情链接:

脑积水的伦理问题与社会管理



Brainnews 国庆献礼,转发赠书——

《AI迷航》(豆瓣评分9.2)


如果人工智能失去控制,世界将会怎样?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brainnews脑科学新闻,在置顶的微博中评论留下你的答案,转发+艾特一位好友。我们将在10月8号抽取3位粉丝送出由“读客图书”提供的长篇科幻小说《AI迷航》1本!



书籍简介

人类在AI文明的法则下该何去何从?是在AI的强权之下做一个只会执行、没有情感和道德底线的机器,还是奋起反抗夺回属于我们的人格尊严?翻开本书,带你进入一个机器觉醒、伦理混乱、文明重构的人机共存新世界。



作者简介 

肖遥,80后作家、编剧,常驻北京。偏执狂型的故事天才。
从小沉迷科幻小说和电影,他花费四年时间,查阅上千万字的资料,从中国历史文化到西方文明演变,吸收了霍金、爱因斯坦、孔子等各领域的科学家、学者的思想后,徐徐展开了对未来AI世界生活画卷的描绘。




审校:Simon

题图:摄图网


前 文 阅 读

 


1,【脑科学日报】Nature protocol:光遗传学与fMRI技术结合;PNAS:血脑屏障如何“挤出”药物?


2,【脑科学日报】|可灵敏检测多巴胺的纳米电极芯片发布;脑科学研究发现懒惰或许真的是天生的(文末有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