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盘点:2019年新增院士候选人中的脑科学家们

brainnews编辑部 brainnews 2019-06-30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于1月1日同时启动了2019年院士增选工作。中科院将增选71名院士,工程院将增选不超过80名院士。近日来,国内多个全国学会和多个省级科协已经陆续公布各自推选出的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


下面,一起来看看已公布的拟推荐院士名单中,从事脑科学研究的有哪些呢?


  


胡海岚


研究方向:


正常情绪的神经编码机制

异常情绪(如抑郁症)的神经环路及分子机理

社会竞争的神经环路机制

 

简介


胡海岚,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实验室博士后。2008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2015年5月加入浙大。主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并作为骨干参加了科技部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研究工作。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近六年来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基础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在Science、Nature、Cell、Nature Neuroscience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的荣誉包括中科院优秀导师奖(两次)、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赛诺菲优秀学者奖、 第十二届中国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培养多名优秀博士毕业生,共获得国家级最高奖学金 10人次。

 

主要研究成果


胡海岚教授在情绪、抑郁症的分子机制、社会竞争的神经调控等脑科学前沿方向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建立实验室后近十年来以独立通讯作者在该方向发表3篇《Science》、2篇《Nature》等论文。


正常情绪的神经编码机制


在近一个世纪神经生物学在感觉系统的神经编码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内在的情绪在大脑中怎样被表征、被编码的问题仍远未解决。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我们在同一个动物脑中利用神经元活性标记分子c-fos同时标记两种不同的情绪环路,比如由吗啡注射所激活的快感与足部电击所活化的负面情绪的神经环路。利用这一双标记技术我们在大脑的不同脑区观察到多种独特的表征形式,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使在单细胞层面和全脑范围同时考察两种不同刺激在同一动物脑中的编码模式成为可能。


异常情绪(如抑郁症)的神经环路及分子机理


抑郁症影响着千万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心脏病之后影响世界人民健康的第二大症患。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10%的人口受到过抑郁症不同程度的困扰。我们的课题关注和负面情绪密切相关的大脑核团-缰核。通过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我们已系统筛选出在抑郁动物的缰核中有异常表达的基因。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结合药理学, 脑区定点的基因操作进行在体研究,验证候选基因在抑郁行为中的作用。


社会竞争的神经环路机制


社会竞争和等级行为是具有社会性动物群体中几乎最基本的行为范式。它利于群体的稳定性,并且根据等级位置对个体的多项生理指标和健康状态有显著的影响。关于社会竞争调节的神经环路机制所知甚少。我们前期的工作表明在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增强神经元的活性可以增加动物的社会竞争;反之,降低该脑区神经元活性会导致竞争行为的减少。这些证据强烈提示了该脑区所调控的性格特质对于社会竞争和社会地位决定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正在利用光遗传学来近一步解析内侧前额叶皮层上下游参与社会地位调控的神经环路。


简介来源:

浙江大学官网 https://person.zju.edu.cn/hailanhu


 


尧德中


研究方向:


脑形态学,如脑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和网络分析

脑机会话

神经大数据挖掘

神经计算和人工智能

 

简介


尧德中,男,1965年8月出生,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尧德中教授分别于1985、1988、1991年在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1993年在电子科技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3年留校工作,1995年晋升教授,2006年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7-1998年在美国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作访问学者;2000-2001年在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作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成果:


尧德中教授所在团队该团队主要致力于脑与周围环境在各个层次上的交互机制与工程化技术的研究(Brain-X Interaction:BXI),具体包括两个方面:⑴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研究,研制针对性的BCI信号采集处理软硬件、发展高效的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⑵BXI机制研究,基于神经影像(MRI)和神经电生理(EEG/MEA)技术,发展针对性的计算模型和多模融合技术,探讨大脑功能的可塑性机制与脑网络机制,为BXI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团队长期从事自主特色的仪器系统、分析方法和软件的研制,以及脑-机交互机制、视觉脑机制、选择性注意、音乐与语言认知、社会认知、癫痫以及抑郁等方面的实验研究与计算模拟分析,部分研究工作位于国内前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5年来,团队承担包括国家973课题、863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课题5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IF>5的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认知神经方面的刊物:Brain, NeuroImage, Human Brain Mapping,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等;信息类刊物:IEEE Trans 系列;应用物理刊物:Phys Rev E, Phys Med Biol等;神经科学、医学类刊物:PLoS Genetics,、Molecular Psychiatr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New England Journal Medicine;以及综合类刊物:PNAS, Current Biology, PLoS One, Scientific Reports等。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科技成果二等奖1次。


简介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 http://www.life.uestc.edu.cn/cat/11


 


谢鹏


研究方向:


高级认知功能和临床神经心理学研究

抑郁症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临床神经病学

脑血管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

 

简介


谢鹏教授198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1982年至1985年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助教、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教授,1995至1996年留学日本滨松医科大学神经精神科和日本福岛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担任客座研究员。历任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重庆医科大学校长助理。2004年9月起任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

 

主要研究成果:


谢鹏教授长期致力于临床神经病学,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神经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和临床神经心理学研究。近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863”项、国家“973”项目“抑郁症的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等各类基金14项。近年发表SCI论文167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1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5项。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奖1项,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吴-杨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


谢鹏教授所在团队围绕着脑血管病、抑郁症和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提出并命名脑血管疾病新征像—混杂征(Blendsign);在全球首次建立了与人类抑郁症高度相似的全新模式生物研究模型,首次构建笼养食蟹猴完整行为谱系;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抑郁“人源化”动物模型,发现了肠道微生物紊乱导致抑郁症的新机制;发现并鉴定全新抑郁症客观诊断生物标志物,为实现精准医疗奠定了重大前期基础;以发表在The Lancet的论文为代表的抑郁症临床医学研究被写入多国精神科临床实践指南。


简介来源: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谢鹏/2245905?fr=aladdin

 

 


徐林


研究方向:


神经可塑性和神经环路功能及学习记忆机理

涉及创伤后应激障碍、老年痴呆、毒品成瘾及抑郁症等疾病机理和动物模型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简介:


徐林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昆明动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7-1990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硕士;1994-1995年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药理系访问学者;1995-1998年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药理治疗系博士;1998-迄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学习记忆实验室负责人,研究员。1999年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现兼任云南大学神经行为学、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期刊《Neural Plasticity》、《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杂志编辑,以及《动物学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在Nature, PNAS ,Cell, Neuron, J of Neurosci, Hippocampus, Biol Psychiatry等学术杂志发表SCI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2部,其中1998年发表的Nature论文被Thomas Donaldson(1998)列入了近代记忆研究目录28篇论文之一(Bibliography on Memory自1950年)。


主要研究成果:


徐林教授所在团队研究技术方法主要涉及行为药理学,离脑片patch-clamp全细胞记录、麻醉动物和清醒动物场电位记录、多通道神经信号记录以及光遗传学。团队特色主要在于充分利用云南省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优势,围绕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动物模型进行疾病机理、新药筛选和药效学研究,逐渐形成具有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相结合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团队。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进展如下: 

 

1. 记忆与突触可塑性:发现新颖探索学习逆转海马突触效能长时程增强(LTP)(Nature, 1998)。光-电刺激恐惧记忆的建立和提取,可级量化地反映在海马LTP/LTD上(Hippocampus, 2005)。单氨类5-HT和dopamine调控恐惧记忆的持续性(PNAS 2008;Hippocampus 2009)。首次发现了输入通路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突触可塑性(input time dependent plasticity, ITDP)(PLos ONE, 2008)。


2. 应激与突触可塑性:发现应激易化海马突触效能长时程降低(LTD) (Nature, 1997),其效应依赖于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翻译和转录(PNAS, 1998)。应激增强幼年,但损伤成年和中老年动物的记忆能力(J Endocinol, 2003)。海马神经细胞辣椒素受体具有很好的抗应激效果,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抗应激、治疗焦虑和抑郁症的新药物靶点(Biol Psychiat, 2008)。


3.成瘾与突触可塑性:单独吗啡注射导致LTP,但吗啡注射和应激共同作用导致LTD;同时吗啡和应激共同作用导致强烈的、不消退的毒品寻求行为(J Neurosci, 2004);长期慢性吗啡注射还可通过损伤腺苷转运体的转运功能,导致突触间隙内腺苷含量升高而损伤LTP,并且导致正常记忆功能受损(J Neurosci, 2010);抑郁症和毒品成瘾可能存在着共同的神经通路 (Physiol Behav, 2011)。


4. 创建新型的动物模型:建立了Morris水迷宫的延缓逃避任务用于研究吗啡介导的强迫性毒品寻求行为;利用灵长类近亲树鼩,建立了一次性被捕获学习记忆模型;慢性社会竞争失败病因学抑郁症模型。利用大鼠建立了睡眠剥夺、持续黑暗病因学抑郁症模型。


简介来源:

徐林教授课题组官网链接:http://sourcedb.kiz.cas.cn/zw/zjrc/jcqn/200908/t20090813_2394229.html


 


毛颖


研究方向:


神经干细胞和胶质细胞

 

简介:


毛颖,男,医学博士。上海市医药卫生青联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授课教授。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领导小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青年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脑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毛颖教授1992年7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专业英文班,分配至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师从周良辅教授。1997年-1998年赴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神经外科进行脑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1998年下半年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学习颅底外科。2005年3-5月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神经外科学习。1999年获博士学位,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评为硕士生导师,2003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2004年被复旦大学破格聘为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成果:


毛颖教授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和研究工作,在神经外科疾病的各个领域都有建树。特别在脑血管病(脑动脉瘤、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和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等)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他手术精湛,挽救了众多患者生命,广受病家好评。因为临床工作突出,2012年获上海市“十佳医师”称号。


在脑动脉瘤的工作中,他牵头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攻关),通过全国大样本研究,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规范性方案,明确了疾病的诊治流程,大大降低了破裂动脉瘤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同时独创脑血管搭桥新方法来改善脑血流情况,使原来无法治疗的动脉瘤得到治愈。在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下,他针对脑部的恶性肿瘤——脑胶质瘤展开临床手术治疗和科学研究,协助周良辅院士,采用功能影像导航技术,实现最大程度的肿瘤安全切除,使脑胶质瘤的切除率得到显著提高,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并参与制定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规范,提出个体化治疗脑胶质瘤新理念。


毛颖教授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担任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专著5部。以第二和第三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项8项。


简介来源: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毛颖/5458026?fr=aladdin

 

 


刘新峰

 

研究方向:


神经病学、脑血管病和介入诊疗临床与研究

脑血流动力学人工智能及临床应用

神经损伤与修复 


简介:


刘新峰, 男, 1964年11月生。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南京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刘新峰教授现为国际卒中学会活动委员, 中华医学会江苏省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长,担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副主编, 任《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神经科学》、《医学研究生学报》等杂志编委和NEUROSCIENCE的特约审稿人,担任国际卒中学会2004年9月25-28日在北京举办的天坛国际脑血管病大会执行主席。


受教育经历:


1988年--1991年: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病学医学硕士

1998年--2001年:瑞士洛桑大学医学博士

2001年--200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老年性痴呆治疗和研究中心博士后

1991年--至今: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科主任

2005年--至今: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成果:


刘新峰教授以第1作者共发表论文60余篇,绝大多数论文刊登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一流专业杂志上。其中,国际上已发表论文12篇,被世界多国同行广泛引用,并被SCI摘录。先后以第一完成者获全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四等奖多项以及多项医疗成果奖。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荣立三等功2次。国内主持过了全军医学科研攻关题和多项南京军区医学重点科研基金研究项目。在瑞士学习期间,师从世界上最著名的脑血管病专家Bogousslavsky教授参与了国际一流水平的洛桑脑卒中注册研究。在美国工作期间,曾兼任美国Regions医院老年性痴呆中心脑中风研究室主任。并主持了二项美国Healthpartners的关于血脑屏障和脑损伤的保护的科研基金题。并多次在北美和欧洲地区的神经科学会议﹑脑血管病和中风会议上报告论文。


简介来源: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新峰/3933052?fr=aladdin



恭喜各位被提名的教授 !





作者信息


资料整理:东兔几

(brainnews创作团队成员)

校审/排版:Simon (brainnews编辑部)



Brainnews团队整理,转载请联系授权。

小编能力有限,如果有遗漏的,请告知补充,谢谢!


前 文 阅 读

 


1,MOL PSYCHIATR: 自闭症治疗新靶点,这个激酶可调节SHANK3蛋白稳定性!


2,BMJ: 挑战传统观点!8万女性大样本数据提示长期服用激素或增加AD风险


3,意识领先肉体11秒?新技术或助于人类预测选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