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天坛医院曹勇团队在《Stroke》及《Neurology》连续发文!

brainnews 2023-05-21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曹勇教授团队分别在脑血管病杂志《Stroke》及《Neurology》发表题为“Aspirin and growth of small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和“Safety of aspirin us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small unruptured aneurysm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未破裂脑小动脉瘤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是安全的。此外,基于动脉瘤增长和破裂危险因素,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并建议对于破裂和增长高风险人群,早期预防性干预是必要的。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翁建聪博士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曹勇教授为《Neurology》通讯作者,并与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昕教授并列为《Stroke》共同通讯作者。

欢迎加入

全国脑血管学术讨论群

添加小编微信

brainnews_11

-留言:加群+关键词-







随着无创医学影像技术发展,未破裂脑小动脉瘤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测率越来越高。未破裂脑小动脉瘤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否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存在巨大争议。

为探索阿司匹林在未破裂脑小动脉瘤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安全性,自2016年1月起至2019年8月,曹勇教授团队开展了以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牵头的多中心、前瞻性对列研究,连续招募了1866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未破裂脑小动脉瘤(2-7mm)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成年患者。主要终点事件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和动脉瘤增大(破裂出血的替代性指标)。研究人员将每周服用阿司匹林≥3次的患者定义为阿司匹林使用者。随访期间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定义为非阿司匹林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用于分析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增大的预后相关因素。


具体发现如下所述:


1


未破裂脑小动脉瘤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是安全的。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口服阿司匹林与动脉瘤低破裂出血率和低增长率相关,揭示此特定人群使用阿司匹林不增加动脉瘤破裂出血和增长风险。

2


高风险人群需要进行严密观察,必要时需要干预治疗。基于多因素COX分析,研究团队得出未控制高血压,动脉瘤直径5-7mm与动脉瘤高破裂率和高增长率相关,并且特定部位的动脉瘤(前交通、后交通和大脑中)与动脉瘤高增长率相关。未服用阿司匹林的高风险人群(合并≥2个危险因素)动脉瘤破裂率为6.56/100人年。因此,研究人员提倡对该人群采取早期预防性治疗。在随访第一年,阿司匹林组和非阿司匹林组高风险人群中动脉瘤增长率分别为53.33/100人年和40.00/100人年,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第一年进行影像随访是非常必要的,及时发现动脉瘤增长并进行预防性治疗有利于减少动脉瘤破裂风险。


 综上所述,曹勇教授团队历时4年,建立中国最大的未破裂脑小动脉瘤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数据库。此项研究揭示,患者同时诊断为未破裂脑小动脉瘤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口服阿司匹林是安全的,提供了循证医学III级证据的临床研究,在该病的治疗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该课题受北京市科委计划课题(D161100003816004)项目支持。



曹勇,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和老年肿瘤专业病房副主任。兼任首都医科大学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副主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三五”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Neurology》《Stroke》《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杜昕,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副组长,北京心联乔治心脏健康研究所所长。担任《Circulation》《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等学术期刊编委。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首都发展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以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JAMA Cardiol》《J Am Coll Cardio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科技处

图文编辑: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官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