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恭喜!仇子龙、薛天两位荣获2021年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

brainnews 2023-04-13

为促进我国神经科学领域优秀人才的成长,张香桐基金会遵循张香桐先生尽力帮助我国神经科学发展的遗愿设立,基金会设立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张香桐神经科学优秀研究生论文奖”,每两年评审一次。自2011年起,张香桐基金会委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组织以上两个奖项的发布、评审、颁奖等事宜。

截止至2021年4月底,共有6位符合申请要求的“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候选人。5月9日我学会组织在浙江省召开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暨2021年度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评审会,邀请了30位评审专家对所有申请者进行了认真筛选和讨论。最后经无记名投票,评审结果如下:

2021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2名

仇子龙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薛   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获奖者将获得“张香桐基金会”颁发的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证书,并被邀请到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四届全国学术会议做报告。

(来源: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仇子龙博士199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至2003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做博士后工作。2009年回国担任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可塑性分子基础研究组组长。

仇子龙研究员长期从事自闭症、瑞特综合征等神经发育疾病的生物学研究,研究成果阐述了神经发育疾病的遗传、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并建立了自闭症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Nature, PNAS,Science Advances, Developmental Cell,Molecular Psychiatry,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等国际生物学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与应邀综述十余篇,引用逾2500余次。

自闭症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工作入选科技部2016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协2016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仇子龙研究员于2016年获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2016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17年任中科院特聘研究员,2018年晋升中科院神经所高级研究员,2018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与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其研究组采用分子细胞生物学、小鼠遗传学、连接组学及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等多种手段研究自闭症致病基因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神经细胞网络水平怎样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突触可塑性产生何种影响,而最终怎样导致自闭症。(来源:神经科学研究所官网)


薛天,男,1977年出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执行部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神经环路与脑认知部”主任。长期从事光感受神经生物学的光信号转导、神经环路以及视觉再生修复等方面研究。至今共发表SCI论文49篇,多篇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Nature、Cell等学术期刊,被引用4000余次, h-index 27。获国家创新人才计划(2012),优秀青年基金 (201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中科院脑科学卓越中心骨干(2014),国际研究资助组织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HFSP) Young Investigator Grants(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20)。担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组织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等学术任职。曾获得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Cell杂志2019年最佳论文和2020年度“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等奖项。 

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系(强化班)获学士学位; 200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博士; 2006-2011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事感受器官神经生物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1-2012年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助理研究员。2012-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教授。

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1、生命体如何感光-光感受的信号转导机制,特别是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s)的光信号转导机制。

2、光调控生命体生理功能-非成像视觉神经环路,如夜间异常光诱发抑郁样表型的神经环路结构与功能。 

3、探索基因编辑、干细胞技术和纳米新材料在大动物模型中治疗视网膜感光细胞退化疾病中的应用。如结合视觉神经生物医学与纳米技术,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裸眼红外图像视觉;对于视觉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采用在体同源重组的基因编辑技术,挽救感光细胞退化小鼠视觉;解析人类与非人灵长类恒河猴视网膜衰老分子图谱;建立首例非人灵长类视网膜色素变性猕猴模型等。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