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动静脉畸形部分治疗后病变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
文章中通过对治疗数据的详细分析,对各类病变是否治愈、何时治愈、怎样治愈进行了回答,深入讨论了脊髓动静脉畸形的理想治疗策略。研究结果提示这是一组异质性较强的疾病,需要术者根据患者的血管构筑及临床风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最低的治疗风险换取脊髓功能的长期稳定。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脊髓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各类临床风险在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目前外科干预的治愈率及治疗风险仍提示此类疾病是神经科学特别是神经外科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将患者集中在脊髓血管疾病大型转诊中心进行长期临床管理是现阶段的最优选择。
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1113,81971104,81671202);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使命”人才计划(DFL2018080);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D161100003816001 ,Z191100006119018)等基金资助。
张鸿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目前担任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WFITN)执行委员,亚洲及大洋洲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AAFITN)执行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JNIS》中文版主编。
多年来,一直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在脑动脉瘤、颅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方面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承担及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20项,在《JAMA
Neurology》、《BRAIN》、《Annals of
Neur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著172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洪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担任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等。主要从事神经外科脑血管病手术和介入治疗工作,尤其是血管畸形的神经外科治疗和基础研究,阐释了该疾病的遗传致病新机制和临床新特征。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14篇,其中发表于《BRAIN》、《JAMA Neurology》等神经学科知名杂志5篇。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