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rain:张鸿祺/洪韬报道脊髓动静脉畸形外科治疗宣武方案和结果

brainnews 2023-04-13

近日,宣武医院张鸿祺教授/洪韬副教授团队在BRAIN 杂志发表题为“The efficacy and deficiency of contemporary treatment for spinal cord arteriovenous shunts”的论文,全面报道了脊髓动静脉畸形外科治疗的宣武方案和治疗结果。宣武医院于嘉兴医师、何川和叶明副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洪韬副教授、张鸿祺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欢迎加入

全国学术讨论群

全国学术讨论群

添加小编微信

brainnews_11

-留言胶质细胞/抑郁症研究群-




脊髓动静脉畸形(spinal cord arteriovenous shunts,SCAVS)是生长在正常脊髓组织内的一团质脆易出血的病变血管,患者发病后脊髓功能障碍年加重风险高达30%。目前该疾病的治疗依赖外科手段(包括手术切除以及介入栓塞),但外科治疗极具风险,仅有少数中心对高选择性的病例进行尝试性治疗,临床数据的不足造成对该疾病外科治疗结果的疑问。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教授和张鸿祺教授团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脊髓血管畸形的外科与介入治疗,目前已累计治疗近4000余例病例,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脊髓血管疾病病例组,研发了外科治愈该疾病的多种新技术并形成综合外科治疗方案。


本研究纳入2007-2018年首诊的463例脊髓动静脉畸形连续病例,最终应用该治疗方案可获得40.6%的整体治愈率,这也是截至目前该疾病唯一的大宗外科治愈率数据。在治疗安全性方面,该队列治疗后的脊髓功能障碍加重风险为9.3%/年,显著低于治疗前的32.5%/年,证实该疾病治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该病循证治疗决策提供了依据。


脊髓动静脉畸形部分治疗后病变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


文章中通过对治疗数据的详细分析,对各类病变是否治愈、何时治愈、怎样治愈进行了回答,深入讨论了脊髓动静脉畸形的理想治疗策略。研究结果提示这是一组异质性较强的疾病,需要术者根据患者的血管构筑及临床风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最低的治疗风险换取脊髓功能的长期稳定。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脊髓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各类临床风险在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目前外科干预的治愈率及治疗风险仍提示此类疾病是神经科学特别是神经外科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将患者集中在脊髓血管疾病大型转诊中心进行长期临床管理是现阶段的最优选择。


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1113,81971104,81671202);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使命”人才计划(DFL2018080);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D161100003816001 ,Z191100006119018)等基金资助。


张鸿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目前担任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WFITN)执行委员,亚洲及大洋洲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AAFITN)执行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JNIS》中文版主编。

多年来,一直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在脑动脉瘤、颅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方面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承担及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20项,在《JAMA Neurology》、《BRAIN》、《Annals of Neur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著172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洪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担任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等。主要从事神经外科脑血管病手术和介入治疗工作,尤其是血管畸形的神经外科治疗和基础研究,阐释了该疾病的遗传致病新机制和临床新特征。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14篇,其中发表于《BRAIN》、《JAMA Neurology》等神经学科知名杂志5篇。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7项。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brain/awab237
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