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ol Psychiatry:陆林院士课题组揭示21世纪传染病疫情期间精神心理问题患病率及风险因素

brainnews 2023-04-13


来源: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给人们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随着新冠疫情的进展,公众的精神心理问题逐渐凸显。有研究显示自新冠疫情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和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且对公众的心理健康将产生长期负面影响[1]。


图1 COVID-19大流行促使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增加25%

(图源:世界卫生组织)

事实上,自21世纪以来,全球多次爆发了包括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重大传染病疫情[2,3]。突如其来的疫情,各类防控措施带来的限制、多种来源不明信息的传播,以及疫情导致的次生经济影响等都让公众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慌,使得公众特别是各类易感人群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等多种精神问题的风险显著增加[4.5]。防疫还需防“抑”。疫情期间,公众的精神心理问题到底有多重,而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疫情下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呢? 


2022年6月6日,北京大学陆林院士课题组与美国贝勒大学Thomas Kosten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了题为“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xiety and insomnia in infectious diseases, including COVID-19: a call to action”的研究论文[6],系统汇总了21世纪以来多种传染病疫情期间精神心理问题患病率及风险因素。


北京大学袁凯博士、郑永博博士研究生、王一杰博士研究生和孙艳坤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陆林院士、鲍彦平教授和美国贝勒大学Thomas Kosten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者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 Web of Science等共计8个数据库,探索了多种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非典型肺炎等)疫情期间公众罹患的多种精神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失眠的患病率及相关风险因素



欢迎加入

全国焦虑抑郁学术讨论群

添加小编微信

brainnews_11

-留言焦虑抑郁研究群-




研究者汇总了近百万人次的数据,对不同疫情(COVID-19、SARS和其他疫情)期间不同人群(普通人群、医护工作者、学生、老年群体、感染者、感染幸存者和孕妇)的抑郁、焦虑和失眠患病率进行汇总,发现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和失眠的患病率分别为34.9%,35.1%和29.7%


随后,研究者进一步对疫情精神心理问题患病率进行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发现在疫情爆发后的半年内,普通人群、医护工作者和学生精神心理问题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感染者中精神心理问题的患病率则呈现下降趋势;此外,不同国家的精神心理问题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对疫情期间公众精神问题进行风险因素分层分析发现,女性、既往有躯体疾病史、精神疾病史、感染者、一线工作者、密切接触史、疫情高发地居民、隔离等是增加疫情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因素,而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规律运动可降低疫情期间精神疾病发生的风险。


图2 不同人群及疫情期间抑郁、焦虑和失眠的患病率

(图源:Yuan et al., Mol Psychiatry, 2022)


研究者通过系统分析21世纪传染病疫情期间精神心理问题患病率及风险因素,发现在疫情期间,公众的精神心理问题非常普遍,且随着疫情的发展多种精神心理问题仍持续存在。该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研究仅探索了疫情急性期公众的精神心理问题,而疫情对精神心理问题的长期影响未进行分析;研究中精神心理问题的评估主要是基于症状量表,而非临床诊断;当前研究评估的症状主要聚焦于抑郁、焦虑和失眠,对于由疫情导致的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和认知损害认识不足。未来需要有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去探索疫情对精神心理问题及认知功能的长期影响。


该研究对政府及公众了解疫情后可能出现的精神心理问题提供强有力数据支撑,为对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代的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呼吁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疫情导致的精神心理问题,积极构建各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保护公众特别是各类重点易感人群身心健康,并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及后疫情时代广泛开展各类预防及综合干预措施,以减少全球疫情期间公众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保护和促进各国人民心理健康。同时,改善公共精神卫生服务不仅将减轻疫情对公众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有助于促进经济恢复,保持可持续经济发展,为我国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保护公众心理健康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原文链接: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168354/



作者介绍

北京大学袁凯博士、郑永博博士研究生、王一杰博士研究生和孙艳坤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陆林院士、鲍彦平教授和美国贝勒大学Thomas Kosten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陆林院士作为我国精神医学和睡眠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在精神心理疾病及睡眠医学领域开展了系统性、原创性的工作,提出了干预病理性记忆的新模式,开发了快速抗抑郁的新靶点,建立了在睡眠中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新策略,改变了传统的治疗理念,对于精神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碍的防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https://www.who.int/zh/news/item/02-03-2022-covid-19-pandemic-triggers-25-increase-in-prevalence-of-anxiety-and-depression-worldwide.

2.Bedford J, Farrar J, Ihekweazu C, Kang G, Koopmans M, Nkengasong J. A new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ce for effective epidemic response. Nature. 2019;575:130–6.

3.Giesecke J. The truth about PHEICs. Lancet. 2019;S0140-6736:31566–1.

4.Bao Y, Sun Y, Meng S, Shi J, Lu L. 2019-nCoV epidemic: address mental healthcare to empower society. Lancet. 2020;395:e37–e38.

5. Yuan K, Gong YM, Liu L, Sun YK, Tian SS, Wang YJ, et al. Preval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fter infectious disease pandem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cluding COVID-19: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Mol Psychiatry. 2021;87:4982–98.

6.Yuan K, Zheng YB, Wang YJ, Sun YK, Gong YM, Huang YT,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xiety and insomnia in infectious diseases, including COVID-19: a call to action. Mol Psychiatry. 2022 Jun 6:1–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