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ature:揭秘嗅觉如何致癌

brainnews 2023-04-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学术经纬 Author 学术经纬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当我们坐在湖边的树荫下感受着微风拂过,闻着青草的芬芳,聆听树上的蝉鸣……这一刻,嗅觉、听觉、视觉与触觉让我们感知周围的一切,构成了属于盛夏的独特体验。

但难以想象的是,这些能带给我们无尽美好的感觉,竟然与癌症发生有关。

例如,去年《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就提出:光线刺激视网膜、激活视网膜神经元,可以诱导低级别(即恶性程度较低)视神经胶质瘤的发生。而在一年后,一篇同样发表于《自然》的论文,将嗅觉感知与高级别脑胶质瘤联系了起来。浙江大学医学院刘冲教授团队发现,嗅觉可以通过激活相应的嗅觉神经环路,直接调控恶性胶质瘤的发生。


恶性胶质瘤是最为致命的脑部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足15个月。之前的研究注意到,胶质瘤在大脑中会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某些区域,这种特征不仅导致了多种严重的症状,还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难度。令科学家们困惑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布特征?

首先,为了分析肿瘤在大脑中的分布情况,刘冲教授团队对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起源的原发胶质瘤小鼠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我们发现,肿瘤主要分布在嗅觉环路相关的区域,因此我们猜测嗅觉感知与胶质瘤发生相关。” 刘冲教授表示。

在上述实验中,嗅球中常常能率先检测出肿瘤。此后,在嗅前核、嗅结节、内嗅皮质等与嗅觉信息处理相关的大脑区域,肿瘤也会出现。这些结果说明,嗅觉可能与恶性胶质瘤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而作为嗅觉初级中枢的嗅球,正是其中的关键结构。

▲研究指出,嗅球是胶质瘤发生的热点区域(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如果更进一步,嗅球中的什么结构才是肿瘤的真正据点?刘冲教授团队通过对小鼠模型的解剖找到了答案。他们发现,几乎所有肿瘤都出现在突触小球层——这里是神经元轴突末端形成的球状突触区,也是嗅觉感觉神经元与下游的僧帽/簇状细胞进行信息交流的地点。

上述实验结果提示我们,嗅觉相关的神经元活动可能促进了恶性胶质瘤的发生。随后,研究团队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这些转基因小鼠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的嗅觉感受神经元活动可以被人为操控,两种转基因小鼠可以分别实现激活与抑制神经元活动。结果不出所料:当嗅觉感受神经元的活动受到抑制,肿瘤发生也随之被抑制;相反,神经元被激活,也会促进肿瘤的生长。

既然恶性胶质瘤的出现、生长与嗅觉相关,那么如果丧失了嗅觉,肿瘤还会在这些小鼠身上出现吗?对此,研究团队也开展了实验验证。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用硅胶塞把小鼠的鼻孔堵上。当然,由于需要鼻子来呼吸,因此研究团队只是堵上了小鼠一侧的鼻孔。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恶性胶质瘤体积减小了。

▲利用鼻塞剥夺嗅觉后,小鼠的胶质瘤得到了抑制(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到这里,嗅觉调控恶性胶质瘤发生的结论已经足够清晰。研究团队的下一步,转向寻找其中的分子机制。这时,刚刚两侧鼻孔的对照实验恰好提供了研究材料。研究团队分别对两侧嗅球进行了转录组研究,对比发现了多个在嗅觉剥夺一侧的嗅球中表达下调的基因。通过进一步筛选,他们将目标锁定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研究指出,IGF1主要在僧帽/簇状细胞中表达,而人为敲除Igf1基因后,即使嗅觉感觉神经元被激活,由于下游的IGF1信号通路被阻断,嗅觉促进肿瘤发生的作用也不复存在。因此,IGF1是调控胶质瘤发生的关键信号,同时也有望成为胶质瘤的治疗靶点。

刘冲教授指出,结合此前的工作,“我们认为IGF1-IGF1受体信号通路将是胶质瘤预防和治疗的关键靶点。我们将进一步研究,阻断IGF1或IGF1R对于胶质瘤治疗的临床潜力。”

封面图来源:123RF

参考资料:

[1] Chen, P., Wang, W., Liu, R. et al. Olfactory sensory experience regulates gliomagenesis via neuronal IGF1. Nature 606, 550–556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719-9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