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子刊:宣武吉训明团队揭示远隔缺血适应降低卒中复发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卒中视界 Author RICA研究组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8日,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领衔,联合全国84家医疗机构共同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RICA研究(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for Avoiding recurrence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ICAS)的结果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The Lancet Neurology》。该研究显示,长程远隔缺血适应使卒中复发率降低24%,使心脑血管疾病降低30%,从而为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提供了高级别的医学证据。宣武医院循证医学中心侯城北博士与首都医科大学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兰晶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吉训明教授为独立通讯作者。
欢迎加入
全国脑血管学术讨论群
添加小编微信
brainnews_09
-留言:脑血管研究群-
脑卒中是我国首位致死和致残性疾病。中国与欧美国家采用同样的防治指南,但是我国防控效果却不理想,发生率和复发率仍居世界首位,给家庭、社会和经济造成沉重负担。欧美人群脑卒中以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为主,而我国人群则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主。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可以施行手术或支架进行治疗,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手术或支架临床研究并未得到阳性结果。尽管给与强化药物治疗,脑卒中年复发风险依然高达20%。面对这一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社会难题,基于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吕国蔚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的低氧适应理论,吉训明教授带领团队创建了长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技术。该技术是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新型治疗手段,通过激发机体自身抗缺血缺氧潜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牵头发起了长程远隔缺血适应预防症状性颅内粥样硬化性狭窄人群的保护作用(RICA)研究。研究人群包括入组前30天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入组前15天内发生TIA的受试者,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归因于颅内责任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狭窄且狭窄程度为50-99%。受试者每天使用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训练仪进行1次治疗,持续12个月。主要终点为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时间,次要复合终点为首次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TIA、心肌梗死)的时间。
该研究共纳入3033名受试者,中位随访期3.5年。在依从远隔缺血适应的受试者中,长程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显著降低主要终点结局发生(试验组14.7% vs. 对照组18.7%;HR为0.76,95% CI 0.59-0.99;p=0.038)。同时发现,长程远隔缺血适应显著降低次要复合终点结局发生(试验组17.6% vs. 对照组24.1%;HR为0.70,95% CI 0.56-0.88;p= 0.0026)。
RICA研究首次为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提供了高级别的医学证据。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长程远隔缺血适应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RICA研究为远隔缺血适应在卒中神经保护治疗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7YFC1308400)资助。
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学者和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担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等,兼《Brain Circulation》《Neuroprotection》《Conditioning Medicine》等杂志主编。长期从事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创建了脑卒中预防新技术-主动适应;创研脑卒中急救新技术-靶向低温;攻克疑难重症脑卒中-静脉性卒中。以通讯作者在《NEJM》《Nature》《The Lancet Neurology》《Circulation》等发表SCI论文两百余篇,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吴阶平医学创新奖和何梁何利奖等。
来源:宣武医院 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