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凌逾:《如何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

跨界太极 跨界经纬 2020-01-18

如何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

 

凌逾:《如何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体验 探索 构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学研究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国家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行精品课程评选的策略。精品课程即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一定辐射推广作用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过程的应用,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部门采取精品课程的宏观调控手段,“以评促建”,意在促使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全面开展。





  多媒体指同时呈现两种以上的不同类型媒体信息的系统。多媒体教学是运用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即课件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采取“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模式,注重“教”的技艺,轻视“学”的规律,成为“思想克隆”。多媒体网络为使用者而存在。精品课程政策的意图是好的,能够适应现代电子媒介时代的发展。但问题在于如何具体落实,如何在教学中切实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而不是在教学中本末倒置,让具有海量信息的多媒体、网页等占据主导位置,而教师却被多媒体课件拖着走,失去了教师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甚至失去了主体性。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哪些内容适用,哪些内容不适用,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达到最优化效果。本文具体探讨如何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首先有必要澄清多媒体运用的一些误区:


  一是多媒体不等于图片化。有人将多媒体教学简单理解为美术欣赏课,因此也有人担忧多媒体教学会沦为貌似神非的配图文字和图片简介,束缚审美主体想象的自由驰骋,导致创新品质的失落。其实,这正如刀子本身不存在善恶问题,而要看具体如何使用。文学与图画运用不同的载体,其功能和作用各有区别,“文字书本运用语言符号,大多必须经过线性顺序的阅读,才能得到它的意蕴。绘画用的通常是线条、色彩,却是共时呈现的,观者可以立即获得整体的感受。符号不同,读法有别。中国手卷独特的散点透视法,让观众边走边看,那种逐步发现的精神,反而接近书本的阅读。电影是综合的艺术,电影的视觉效果是现在进行式的,临即感更强烈,可是另一面大抵比较落实,内心的呈现反而不及文学。阅读文字,读者可以控制速度,可以在字里行间思前想后,比较积极地介入。摄影、电影兴起之时,曾经逼使文学、绘画一度放弃形象的刻划,走向心理或者抽象。但终究谁也不能取代谁。”[1]所以,各种媒体各有意义、各有所长;但也各有所短。多媒体教学完全不仅仅是图片教学,图画不是万能的,即便是利用图片也要讲究艺术性。如适当选用抽象夸张的漫画,而非单一的摄影图片,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给予学生联想的空间,甚至能带来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局限,进行文字、视频和音频等媒体的融合,互相解释演绎,推动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融合需要运用智慧,也需要不断地尝试。




城市


  二是多媒体不等于满版的书面印刷文字。现代文学精品课程中的有些多媒体课件,也会出现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案例,主要表现在个别页面出现整版的教案,过多的文字或者过多的图片,使学生眼花缭乱,无暇细看,容易产生疲劳感。多媒体不等于传统的板书,它不仅仅是黑板的替代品。而且每节课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宜过多,以免为了完成任务,教师过快切换多媒体课件,学生来不及阅读和思考,导致学生的焦虑情绪;也因此导致学生失却思考的空间,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触发思想闪光的可能性。此外,多媒体也不是音乐欣赏课,过量的音乐会导致反客为主。即便是教师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非常精美,学生也难以欣赏,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得不偿失,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其次考虑多媒体教学的适当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要趋利避害,要适度。它不是纯粹适应科技热潮,把课程纳入多媒体操作系统轨道,而是遵循课程内在的规定性把多媒体技术纳入现代文学轨道,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考虑适用层面,而且选题要注意新意、适当。按照“内容——目标——媒体”关系的三维选择模型,科学整合。多媒体是辅助教学工具,所以,使用多媒体与讲授讨论要主次得当,确实做到为教学中心服务。那么,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有哪些内容适合在多媒体课件中加以展现呢?


  首先可以展示讲课内容的纲要和脉络,以求纲举目张。这既便于教师串讲作品,分析意义;也便于学生把握讲授内容的逻辑线索和层次,掌握系统性的知识。


  其次可以进行文学鉴赏。文学课的重要职能是鉴赏文字,把握文学的特点,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妙文妙句,便于学生讨论,逐句分析其用语特色,如文体、语音、格调等等。





  使用多媒体教学,便于融会贯通地讲解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例如笔者运用西方的叙述学理论,引导学生学习和分析鲁迅的《狂人日记》。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开篇的一段原文,“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需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其次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小说家,将第一人称改写为第三人称叙述,“狂人觉得那天晚上的月光很好。狂人已有三十年不曾见他,那天见了感到精神分外爽快。狂人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需十分小心。他心里想,否则,那赵家的狗,何以看他两眼?狂人深觉自己怕得有理。” 接着让学生讨论两种叙述手法的异同。两者共同的都采取内聚焦的叙述视角,以人物眼光作视点。两者的差异在于,第一人称描述狂人与外在环境的互动,以狂人的主观感受来安排故事发展的节奏,决定叙述的轻重缓急,传神地表现狂人疑虑、恐惧、焦躁、炽热等精神状态,敏感不安的个性,让读者直接进入狂人的内心世界,一同体验狂人的错觉与幻觉,仿佛自己也时时处于被迫害的情况下;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主体,叙述者和狂人;叙述者采用狂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却又不放弃自己的声音;叙述者声音透露出的可能是鄙夷也可能是怜悯。但是第一人称内聚焦很难看出叙述者的态度,叙述者无从与人物划清界限,也就无法表明自己的态度。再接着让学生对比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的例子,即是热奈特所说的读者只能看到主人公的表演,而无从知道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同时采用申丹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2]选用的范例,海明威《白象似的山丘》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一对美国男女的两难困境,小说的尾声叙述“他在酒吧喝了一杯茴香酒,看了看周围的人。他们都正在通情达理地等火车。他穿过珠子门帘走了出去。”这段文字属于第三人称外视角的越界,它短暂地表达出男主人公的想法,“通情达理”隐含了男方对女方的不满,认为她不够通情达理;而这又让读者看清了他本人的自私自利和对女方的不满。最后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开列出叙述学的参考书目,法国热奈特的《叙述话语》、罗兰·巴特的《S/Z》,美国布斯的《小说修辞学》、苏珊·兰瑟的《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希利斯·米勒的《解读叙事》、詹姆斯·费伦的《作为修辞的叙事》、以及华莱士·马丁的《当代叙事学》、里蒙-凯南的《叙事虚构作品》、张寅德的《叙述学研究》、杨义的《中国叙事学》等论著,便于有兴趣的学生更深入地加以钻研。


  使用多媒体教学,便于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中国本土汉语的叙述特色。例如笔者引导学生分析沈从文的《边城》的开篇,“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段文字适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便让学生讨论,逐句分析其叙述的特色。一是运用了电影镜头从远景到中景到近景到特写的技法,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气势恢宏;二是运用了中国修辞学中的顶真蝉联的手法,进行话题扩展,绵延不绝;三是连用七个“一”字贯串语句,产生出文意的整体感和音韵美;四是最后一句,句式简单,却描述出一个与黄狗相依为命的残缺的家庭,只有黄狗充当唯一财产的困窘。开篇的文字为全文定下了孤独而凄凉的调子,营造出诗化小说的意境。


  使用多媒体教学,便于分析汉语文学作品中的语音特色。汉语言的语音系统以音节为基本单位,具有“声、音、调”三元素,而语音形象则可分为四个方面:声调(字调)形象、语调形象、节奏形象、韵律形象。例如分析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如何巧妙地叙述主人公曹七巧的心态,“她嘴里说笑着,心里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她挤得走了样才好。”学生初看“揣、捏、捶、打”这几个动作,还以为小说中的七巧在与三妯娌兰仙在说笑戏闹;实际上,这几个字富于动感,声音响亮,一个个动作如响锤敲在读者的耳膜上。句段最后以“挤”字为总收,使前面几个动作的感情色彩昭然若揭,原来七巧似笑非笑,似闹非闹,是忌妒和愤恨的一种变形表现。“挤”这个音节属于细声韵,仄声,它巧妙地反映了一个被损害受委屈人物暗自反抗的、仄仄不平的心理活动。


  多媒体课件还有利于进行对比教学,如中外作家、男女作家、不同区域作家的对比,不同作家用语的对比,可以运用图文表格,展示对比的要点内胎。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营造意境和氛围,如笔者在讲授鲁迅的《野草》时,介绍了该作的写作心境以后,播放了《野草·题辞》的朗诵音频mp3,学生听后都感叹,“这朗诵一下子将自己带入了鲁迅作品的深沉的氛围中,比阅读作品的感受来得迅速。”在多媒体教学中,找到合适的图片、音频和视频材料,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剪辑和链接,这种制作过程最费时间和精力。如分析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截取电影中的虎妞生日宴会闹场事件,分析许地山的小说《春桃》,截取电影中的春桃和李茂重逢的片断,都能够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形象,而且便于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和电影的异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学的特性。视频音频如果运用得巧妙,最能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讲究课件组合运用的策划设计,创造性地进行信息重组。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的策划者,这不亚于一出电影的导演。有些教师善于有创意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如中大的艾晓明教授,组织学生将卡尔维诺极富想象性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转化为电影式的多媒体课件,成功地组织了小说多媒体意象化的一场实验,这个成功的经验还曾经介绍到香港方面的大学。


  多媒体课件的组合运用,除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才智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的互动参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发挥聪明才智。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知识不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运用现代媒体,不仅要直观形象地表达教学主题的动态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更要鼓励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的互动参与有三种方式,一是把共享资源直接作为学习对象,把共享资源供学生进行观察、评议、分析、讨论,如前面讲述的事例;二是把共享资源转化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经过选择,把它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三是通过创作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学习资源,组织学生以专题作品形式进行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和讲演多媒体课件,首先要对学生讲清自制多媒体课件的意义;接着展示学生制作得较为成功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超越的信心。组织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意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所以,学生制作课件的作品篇目,最好是课外的现代文学作品经典。然后再按学生的兴趣分组,招标安排制作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撰写方案、制作、预演、反复修改,最后讲演展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并不省事省心,而是更需要在课前课后花时间指点: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目及寻找资料路径,指引学生选取分析角度,抓住知识要点,理清逻辑线索,形成知识体系,指点制作多媒体的技巧,思考可用作多媒体的材料,如插图、表格、音乐、妙文妙句、影视片断等。学生展示讲演多媒体课件,是引导学生自学的最佳方式。学生为充实课件内容、突出表达个性,发挥创见,势必要大量搜集、阅读文本和网络资料,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还要考虑与台下同学的接受互动,这是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大挑战。这不仅有利于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在信息之海中学会取舍,形成个人见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与个人特长。




  多媒体课件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一劳永逸。多媒体课件的更新,既要求老师自身学养的加强和理论水平的提升,不断吸纳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科研动态;也要求教师注重教学的反馈。教学效果反馈评估有利于改进教学,它既可以是教师自己进行课后的评估分析,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即时、延时、诊断性、形成性或者终结性评价。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的多媒体教学能够给教学带来活力,这是有可为的领域。先进的教学手段与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联姻”,能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威力,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有效激活学生思维。但现代文学的多媒体教学,需要更全面深入的实验运用,这是需要长期积累、逐步完善的工作。





注释:

[1]董雅兰,西西——翱翔书本的银河系,台北·诚品阅读,第6期,1992年10月1日。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97页。

图片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夏婉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