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董小英:祈福

董小英 跨界经纬 2021-12-03


 祈       福  

 

董小英

人们举行宗教仪式,很大程度是为了祛灾祈福。日常的祈福是宗教仪式性祈福的简化和持久化。任何祈福的方式都是一种叙事。食品祈福叙事主要靠谐音,比如说,在结婚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在床上放上红枣、花生、桂圆、瓜子,意思是“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瓜子)”,或者说,插花着生,就是男孩女孩花着生。所以叙事形成程序,所有的这种程序是叙事,程序需要给出理由——为什么这样做,反之,做什么也要给出一个理由,就叫叙事。


京八件中有“福禄寿喜”四种点心,其状如小月饼,其实不过是不同的馅,上面作个记号。可是月饼上面也有记号,比如说双黄莲蓉啊,什么豆沙,椰蓉,直接标明了馅的内容,喜欢吃什么直接拿。而“福禄寿喜”则是食品之外的意义,它赋予了食品一种祈福的功能。实际上也是一种原始思维方式,秘索思一类,说到底是一种迷信,但现在不去追究,只是把这种祈福看做是百姓一种生活乐趣,一种文化现象,反而会消除迷信。

 


食品有各种样式,但是人们却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吃同样食品,这就是一种叙事使然。


与宗教仪式最接近的是节气与食品的一致性,换句话说,是到什么日子吃什么饭。这也有不同的缘由:与节气对应,与日子对应,与行为对应,与食品名称相对应,似乎是给吃某种食品一个合理的理由。


中国的24节气中一些节气就逐渐变成了“节日”,似乎是因为一种节气要叫人们记住,特别是让小孩子们记住就用一种特殊的食品。



与节气对应。节气是民间的天文计时,谷雨、芒种等是对农耕的操作提示。食物与节气对应,最能表现仪式祈福的性质。冬至那一天夜最长,白天最短,冬至吃饺子。饺子像耳朵,说东北的天气太冷,耳朵都冻掉了。这是一种玩笑的说法。“北方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就是守岁的时候包,子时吃,交时=交子=饺子。人们习惯将春节的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为讨个新年好彩头,人们多会在饺子中放铜钱、硬币,放多少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放五个:代表福禄寿喜财全来,‘五’这个数意味着把财捂住之义。”[1]



还有学者何星亮解释得更深刻:


“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特殊食品,从这些食品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国人崇尚平衡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人看来,每种食品都是用具有阴阳属性的物质制作的,在不同的时节食用,就有不同的和谐象征。以阴阳相合的食品祭祀,人与自然才会和谐;人吃了这种象征阴阳平衡的食品,才能吉祥平安。


“饺子、年糕、元宵等是春节的象征性食品,这些食品也是属于阴阳和合的食品。比如,饺子由饺子皮和饺子馅制作,饺子皮为阴,饺子馅为阳。饺子外形如偃月,象征月亮,里面的饺子馅则是圆形的,象征太阳。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象征阴阳和合。此外,饺子的‘饺’和‘交’谐音,‘交’有相聚交合之意。在除夕吃饺子,又象征和谐交融。元宵也一样,元宵皮大多由糯米粉制作,馅有豆沙、白糖、芝麻或核桃仁等。元宵皮为阴、馅为阳,因此,元宵也象征阴阳平衡。后来,元宵又被赋予‘团圆’、‘圆满’的象征意义。”[2]



我在复旦读书时,星期天常去杨烈先生家读《诗经》,中午就包饺子,他说我们这些硕士、博士是天之骄子,所以吃饺子。他称这种文人的聚会为“饺子诗社”。其实都是叙事。


说冬至、夏至都要进补,立春吃春饼,立秋“抓秋膘”,都与祈福仪式以后吃供品的习俗有关。历史证据不得而知,只剩下这些“说辞”,即叙事了。


与日子对应。


【古代主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过新年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是龙抬头,是吃猪头。有的南方民族过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吃粽子,虽然这个端午节的来历有另外的说法,一般认为是纪念屈原,之后有六月六吃青团,七月七鹊桥相会,然后还有八月十五月饼节,九月九重阳。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来历[3]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中国人自己感恩节。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上河图》


农村以前没有长期固定建筑的市场,逢初一、十五才有集市,去赶集才能交换物品,同时也是休息日,国外的公历有7天一个礼拜天—休息日,中国在使用公历之前农历没有休息日,“赶集”是产生这些与日子对应的节日的主要实际原因。


在8月15的时候吃月饼,而这种有馅的圆形小糕饼曾经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起到关键作用,那个时候在月饼中放了条子,说“八月十五杀鞑子”,当时是民族矛盾严重,是民族对抗的纪念日,现在变成合家团圆的节日了,“团团圆圆”是月饼节的主题,这是一种文化进步。


记得小时候,因为生活不太好,所以特别盼着过节,因为各种节,会有不同的食品,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八月节吃月饼。月饼是可以拿着吃的,不是吃饭时吃的,是属于点心,因此常常舍不得吃,把半块月饼揣在兜里,结果把衣兜油了半个月饼的形状出来。



国外也有与日子相对应的节日和食品,如复活节吃彩蛋,圣诞节吃火鸡。


十二世纪时,人们在复活节节庆中加入鸡蛋,此蛋多涂以红色,也有绘成彩色。故一般称之为“复活节彩蛋”(easter egg,一般也称为复活蛋)。蛋的原始象征意义是为“春天—新生命的开始”。基督徒则用来象征“耶稣复活,走出石墓”。复活节彩蛋是复活节里最重要的食物象征,意味着生命的开始与延续。如今的彩蛋花样繁多,形式各异,如镂空的蛋雕一般亦可归入广义的彩蛋之列。[4]

 

 复活节彩蛋


与个人的日子对应。在古代有“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5] 在现代就是新生日、满月、百天,有的民族有“成人”,订婚、结婚、每年的生日、从五十开始的整数的“大寿”、八十八“米寿”、一百零八“茶寿”等。


现在过节有中西合璧的倾向,如过生日,情人节。


中国传统过生日吃长寿面,蒸寿桃。有一种说法叫做,桃养人杏害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是对水果的一种主观叙事。就是桃是养人的,面若桃花是好看的,所以吃桃子就长寿了。


长寿面更有讲头,“面条的形状长而瘦,谐音‘长寿’,于是面条当仁不让地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喜爱的生日主食。”[6]“讨口彩”就是叙事的动力。面条最好不要断,越长越好,所以有的长寿面,一碗之中只有一根,好像面有多长,寿就有多长,其实吃的时候,谁也不能一口把一碗面都吃下去,还要把面条咬断。说明它是人们的一种祈福,一种类比。



现在过生日则学洋人,吃蛋糕,因为蛋糕上的奶油是可以塑型的,有各种各样的花样,各种各样的图案,可以把祝福写在蛋糕上,还可以把寿星的年岁用蜡烛表示,插在蛋糕上,吹蜡烛,祈福——默默地说出你的心愿,然后吹蜡烛,同时大家唱生日快乐歌,以示庆祝,切蛋糕,大家分而食之——分享幸福,这些都属于一种叙事。


现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也喜欢过的西洋的情人节,就是2月14号,但是中国人知道国外有情人节以后,就想到中国也有情人节,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来相会。西洋的情人节,有食品是巧克力,还有玫瑰花相送。中国的情人节只有故事没有具体的食物。这个故事还是个悲剧故事,让人心里不好受。有巧克力和玫瑰花的节日倒是很开心的,所以年轻人喜欢过西洋的情人节。


与行为对应。“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老话讲的是“上马饺子下马面”,或“上车饺子下车面”、“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意思是客人来时用面来招待,希望面条像绳索一样将客人拴住,将他们多留几日。客人走时则请其吃饺子,因为饺子形似元宝,意思是希望客人在路上捡到元宝,一路平安发财。“滚蛋饺子接风面”则是对客人或要走的人不恭敬。



来客人的时候,一是沏茶待客,二是沏茶后,用锅里的水打六个荷包鸡蛋,一碗盛四个,一碗盛两个,客人一碗四个,陪客一碗两个,俗称“垫补垫补”。这是网上说的,我有些不信,鸡蛋吃一个就可以垫补了,吃四个就吃饱了,还能再吃饭吗?听我的同事陈树才说,在宁波,一般打一个荷包蛋,碗里还要加红糖,或者用醪糟煮蛋。


与食品名称相对应。以前的节日是日子确定吃什么,食品节是以某种作物的成熟为主,往往节日的时间比较长,一个星期或更长。


食品由于民族性会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现在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或者为了发展经济会弄出一些饮食节来,啤酒节、西瓜节,还有西红柿狂欢,那西红柿打架,比斗牛还要疯狂,是全民参与的狂欢。



本来的目的是让人们对这个产品引起关注,招揽顾客,多多的卖,大大的赚钱,但是有的节就变味了。像西红柿节,就变成了一种用西红柿作子弹的打架,是一种宣泄的方式。也可能是西红柿太多了,卖不出去,坏了也是坏了,也就打着玩,也算是作广告的宣传方式。现在有人学用西红柿打架的方式,用西瓜打架,但是要从中国人的观念来讲,这叫暴殄天物,是要遭报应的。想办法贮藏或卖掉才是正当的,实在卖不掉就捐给穷人不行吗?也是一种宣传,做广告的方式。


草莓节是鼓励市民去采摘,这是一种参加“劳动”的方法,也成为攫取成果的乐趣,结果,所摘的果实的价格要比市场上购买贵得多。只能是愿打愿挨了。


网络的节日是新发明的节日,如萌节(10月10日)、萝莉节(10月11日)、光棍节(11月11日)。萌”是动漫网友常用词,有“可爱”的意思。“十月十日”可以拼凑成一个“萌”字,所以在网络上这天被称为“萌节”。这只有懂中文的人可以创造出来。


“萝莉”是指那些衣着华丽洋装、嗓音稚嫩、相貌甜美的可爱少女。在英语中,萝莉的拼写为“loli”,该单词与阿拉伯数字10和11合起来神似。“loli”源于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于1955年所作的长篇小说《Lolita》(中文通常译为洛丽塔,或是罗丽泰,亦或萝莉塔)。《Lolita》描述一名中年教授迷恋上12岁女孩Lolita的故事。[7]

 

电影《洛丽塔》


在此前,5月20日因谐音“我爱你”、9月12日因谐音“就要爱”,而被网友称为是:网络情人节、示爱节。


这些都是从日子,从数字文字的上形象与谐音,做出来的一种节日,这种节日,不像古代的节日,有祭祀,因此有供品,也就有特定的食物,这些新的节日都没有这些。萝莉节有服装的特征,穿少女服装。光棍节现在发展成在网上购物大减价。庆祝节日的方法不一样。


在用餐或烹饪过程中还会有祈福性游戏。


中国传统过年时,必须要吃“年糕”,实际是“粘糕”。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了,因为“挣”与“挣钱”相连,“破”与“破财”、“破产”相连。东西摔碎了,不能说“碎”了,要说“岁岁平安”。年夜饭一定要有豆芽菜,因为豆芽像“如意”,要吃荠菜:集财;要吃白菜:百财。反正要吃菜,吃菜就有财:生菜生财,发菜发财。吃“烤麸”意为“靠夫”,吃“豆腐”也有“福”。一定要吃饺子,因为饺子像“元宝”的形状,还要用鸡蛋摊成博饼,当饺子皮包饺子,更像金元宝。


包饺子的时候,在一个饺子里放一个东西,现在就放一个一分钱的硬币,谁吃到,谁最有福气。



这种方法竟然在外国也有。


在糕点里藏豆子的奇妙习俗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代。赞扬古罗马农作之神的萨杜恩的农神节,是一个奴隶与主人交换立场,抛开身份地位的日子。在专为奴隶举办的宴会中,主人要侍候奴隶用餐,并且用蚕豆,从奴隶中挑选一个人为王。为什么是蚕豆呢?因为它的形状很像胎儿,因此特别用来做死亡与重生的象征。”[8]


这段话至少有四个信息值得“接着说”:一是它记述了巴赫金所说的狂欢的场景:奴隶与主人交换立场,像电影《巴黎圣母院》里也有的选乞丐王的情形。二是选择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既要选出一个人又要公平,就有选举与遴选两种方法。在古代还有抓阄,表明是一种天意,是命运。抓阄的方法实际上有很多种,特别是在食物里面放一个杏仁或一颗豆子,谁吃到了,那么谁就被选中了,这个被选中的人可能是得一个礼物,或得祝福,也可能是从奴隶中选一个暂时的王,享受一天的为王的生活。三是蚕豆的形状像胎儿,用来做死亡与重生的象征。这种因谐音或形似而转义,而作为祈福的方式也是人类共有的秘索思的思维方式,属于原始思维。其四,人类从举行仪式祈福到用日常食品、用品祈福,再到节日游戏,完成了一个从迷信到解脱的思想解放过程。人们的生产能力的加强,使人类的生存能力强大了,人们便从对自身命运的忧愁中解放出来,生活变得快乐了。


《巴黎圣母院》


于此类似的还有复活节和圣诞节。复活节的标志是彩蛋,彩蛋的产生有各种宗教意义的故事,但是后来,彩蛋本身由原来的红色,到不同的颜色,由实在的煮鸡蛋,可以享用,到把鸡蛋的内容抽空,只用蛋壳画上各种颜色和图案,以至于发展成用贵重的材料做成彩蛋的形状,成为工艺品彩蛋,永久存放,长久、永远有彩蛋的祝福,把祝福保持永远。吃彩蛋之前,还有寻找彩蛋的游戏:


兔子也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兔子繁殖力很强,所以人们也把它视为新生命的表现者。人们常常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复活节彩蛋是兔子下的,并把彩蛋放在花园里,让孩子们玩“找蛋游戏”。这种游戏大半部分的乐趣就在于钻爬在矮树丛里寻找彩蛋和包在塑胶球内的糖果,好好地享用这些被找到的彩蛋和糖果反到在其次了。


还有“滚蛋游戏”


复活节彩蛋和兔子


人们把彩蛋从山坡上滚下:谁的蛋最后破,谁就获得胜利。全部彩蛋都归他所有。美国白宫每年也玩这种游戏,只不过是把蛋放在草坪上滚动而已。[9]


而圣诞节中的圣诞老人已经代替了受苦受难的耶稣基督,成为穿着红色衣帽,长着白胡子,驾着麋鹿拉的雪橇给孩子们往袜子里送礼物的快乐老人了,是幸福和天使的象征。成人费尽心思买礼物,悄悄地放礼物,让孩子有个惊喜,成为成人的游戏;孩子们许愿,做个好梦和第二天找到礼物,则是孩子的游戏。


节日是祈福叙事,节日是快乐的,享用美食的日子。


 


酒 文 化


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学名是乙醇,分子式为C2H5OH,许多物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成酒精。人类不是发明了酒,仅仅是发现了酒。果酒和乳酒是第一代饮料酒,谷物酿酒是第二代。谷物酿酒应该先于农耕时期,人们先是发现采集而来的谷物可以酿造成酒,而后开始有意识地种植谷物,以便保证酿酒原料的供应。国外发现在一万多年前,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酿造谷物酒,而那时人们仍然过着游牧生活[10],主食是肉类,酒是佐餐的饮料。

 


有关酒的制造的探讨属于科学研究,也属于酒的起源的叙事。


在日常生活中,酒的作用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11]首先酒有活血的作用,适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在用大麦酿制的啤酒的地区,称啤酒是面包的孪生姐妹,便把它叫做“液体面包”。


因为喝了酒以后,人会产生一种亢奋的状态,一种癫狂的状态,有些艺术家、诗人而由此会产生艺术品,所以,人们对酒非常之崇敬。在西方有“酒神精神”,酒神是与缪斯同样是被艺术视为艺术的最高的统领,主宰,是最高的神,是灵感的来源。有趣的是,西方在绘画中描写酒神,往往不喝酒,而是半人半羊,往往是羊腿人身的形象。


酒神巴克斯


据说李白喝了酒才有才思,所以也是因为酒后才能够做诗。人们把他称作“酒仙—诗仙”,认为酒能产生灵感,许多后人模仿他酒后作诗。还有“醉拳”,在貌似步履蹒跚,头脑不清醒的状态下,与人周旋的智慧。日常生活中,可能人们带着各种不同的社会面具,但是在酒后,则会酒后吐真言,酒后则会表现自己的本性。


“在中国古老的颂歌中,酒是为愁者解忧的良方。埃及人相信,荷鲁斯神有一只太阳眼,一只月亮眼。月亮眼常淌泪,淌出来的是葡萄酒,生者饮之可入睡,死者饮之可苏醒。”[12]


而这些都不过是酒的叙事罢了。


酒有坏的一面,喝酒不当会醉,使人神志不清,会做错事或丑态百出。苏美尔语最古老的谚语中,就一条为饮酒开脱事故责任:“啤酒没有错,出错的是路。”[13]显然是酒后疯话。


对酒的叙事是最多的,西方有酒神,酒神精神。中国在喝酒的时候,会行酒令,会划拳,会劝酒,拼酒,文人,如《红楼梦》中会作赋吟诗。西方喜欢举办鸡尾酒会,喜欢自斟自饮,不喜欢拼酒。

 


在喝酒的时候敬酒还算可以,但是最后都变成了劝酒,甚至是拼酒——强迫人过量饮酒,对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有多少人因为喝酒而死,不但喝得酒精中毒,危及个人,而且,耍酒疯、酒后肇事,危及他人。


禁酒和对酒的开放,对酒神崇拜,人们的态度不一样,发展成为所谓的酒文化。


我对酒的记忆是与“文革”相连的。爸爸喜欢喝酒,但在牛棚时没的喝。我和妈妈已经下乡插队落户了,根本见不着。我在乡下听老乡说,喝“天天儿”泡酒能治咳嗽。“天天儿”是一种草本的植物,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它的学名是什么,果实是深紫色,近似于黑色的小圆球,在地里是野草,要锄掉。下乡野生的天天有的是,我一边锄草,一边在休息时摘天天儿吃,后来,知道天天儿能治病,就到供销社买了一大肚子瓶子,休息时到地里去摘天天儿,把天天儿放进去,再买了几斤白酒倒进去,药酒就做成了。天天儿的味道是甜的,也许应该叫做“甜甜”,但是东北话的发音就是天天儿。它的汁是紫色的,一泡出来就是深红色的,像葡萄酒,好看。那酒加上天天儿和瓶子的重量有十多斤,我给爸爸从乡下背回去,要走几十里地才能坐上车,很得意。爸爸那时星期六已经可以回家,就把酒带回牛棚,他和鄂华叔叔每晚喝一盅,看守发现了,他们说喝药酒,治病呢!爸爸的咳嗽也不知道好没好,即使能治好咳嗽,恐怕爸爸也不愿意一下子就好,喝口酒这也是爸爸在牛棚中的乐趣呐。




茶 文 化


茶也有各种起源故事。


待客。来了客人,一般是用茶水,请喝茶,朋友们可以一起喝酒,还有就是说南方人,他们是醪糟煮蛋,还要放红糖,这说明就是尊贵的客人,而且都是亲戚。


倒茶称掌茶。掌茶右手提壶,左手遮掩杯沿,以示尊敬。“浅茶满酒”,茶不可满,六七分杯即可,满则不恭。斟好茶,应双手端给客人,客人双手接过。壶嘴应朝外,或斜向上人处,万万不能朝着客人。否则,水泄客人,极不恭敬,客亦会着恼。[14]



喝茶会使人头脑清醒,考虑问题时会冷静,理智,而喝酒恰恰相反,会头脑发热,情绪激动,判断出错。一般喝茶的是朋友,喝酒的就未必了,酒肉朋友未必是真朋友。酒喝多了伤身,茶只会对人有好处,顶多兴奋睡不着,很少听说往茶里下毒,但往就里下毒却是常事,还有专门的毒酒:鹤顶红、鸠酒。


有关喝茶说道就更多了,茶道是非常讲究的仪式,最著名的和尚对苏轼的态度,茶、坐,上茶,看坐,敬香茶,请上坐。


清朝,则有端茶送客一说。现代则有维稳策略——请喝“茶”。


 

 食 疗 —— 药 膳 

药膳的关键词是“药”。药的理念在中国和西方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西方人不把吃的食物当做药,而中国人则把吃的所有的食物,都看成有药的功用,至少是补品,《本草纲目》之中分:草、木、土、火、谷、果、鳞、兽、禽、虫、介、菜、水、人、金石。这种分类受“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的影响很深,所以分类首先是“金木水火土”,可是实际我们吃的食物是草、木、谷、果、鳞、兽、禽、虫、介、菜。“土”是最不科学的,如我在《超语言学》中分析过的:有什么寡妇床头土、鞋底土等。电子版中已经将这些土删除了。其实“土”里面包含的是矿物质,应该属于“金”。“火”中有炭火、艾火(艾灸)、针火、灯火、神针火,属于医疗方法,不属于药类。“水”也不科学,有露水、明水、冬霜、腊雪、夏冰、半天河、流水、井泉水、喷泉、温汤、盐淡水(卤水)、地浆、热汤、浆水。“露水、明水、冬霜、腊雪、夏冰、半天河、流水、井泉水”只是水出现的时间、地点不同罢了。只有“喷泉”和“地浆”中水含的矿物质有所不同。卤水有毒,适量可做豆腐,喝了会致命的。这其中还有人们认为不能吃的东西,包括有毒的东西,包括认为是肮脏的东西,比如“人部”中的“人中黄”、“人中白”、人尿、乱发,其理念就是“以毒攻毒”。“人部”中只有“人胞”(胞衣)真的可入药。



西药在日常生活中是绝对不能吃的,除了维生素。西药的制作方式是以一种分析性的方法来提纯某一种东西,比如青霉素、连霉素,所有这些素类都是提取的某种微生物的东西,然后来对付某种微生物产生的疾病。除非有病的时候才可以对症下药,才能吃的。


中药不是用显微镜和各种实验分析出来的,而是由大夫,如李时珍、神农氏和许许多多的病人实验的结果——他们吃进药去,然后看到效果,作为经验记录下来,形成医书,是纯粹的人体试验。


每一种食材对人体都有某种作用,把不同的食材放在一起,就会有某种针对性的作用,消除身体的不良状态,就是中药了。



这样一种笼统的对于药药品的认识,没有成分分析,会有臆想的成分,而现代人们用西医的方法来分析中药,也有了这种药物成分分析,是科学可信的。但是还有臆想的成分,如吃什么补什么,吃肝补肝,吃脑补脑等。


中医把人体分成五脏,然后跟五行对应,这虽有些牵强,但是中医的基本理念是调理,调理人体的各个器官。也就是说,哪些地方有病,是因为整体不和谐了,要把整体调理顺畅,和谐了,就不会生病了,所以不是针对某一个病灶下药,而是调整整个人体的器官,使之和谐。


人体由经络、气、血、骨构成的整体的平衡健康,所有这些问题中医都做整体性观察,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据说艾滋病有一种叫做鸡尾酒的疗法,也就是把各种不同的药按照比例同时给病人吃,发明者是一个中国人,或者说是一个华裔,也就是说,他使用的是中药的那种综合性的医疗方法,而且是一种调理的意识,因此,在还没有特效药的时候,会收到一定的疗效。

 


中医往往是以防治为主,养生成为主,其医疗手段——食疗也就成为养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养生一个是吃补药,再一个就是食补。现在的新名词叫做“生态医学”,“中华饮食平衡膳食理论”认为,饮食方式关系着民族命运,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每种食品都有固定的成分,有什么作用则是长期积累的经验,但也有很大的叙事成分。叙事中有科学、合理的成分,也有“忽悠”的成分。


我只取两个药膳原料为例。《本草纲目》解释说:


【菠菜】

释名:菠菜、波斯草、赤根菜

气味:(菜、根)甘、冷、滑、无毒。

主治: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


【葱】

释名:乳、菜伯、和事草、鹿胎。

气味:(葱茎白)辛、平;叶温;根、须、汁并无毒。

主治:16种其中1、2为:

感冒同寒。用葱白一把,淡豆豉半合,泡汤服,取汗。

伤寒头痛。用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煮水,温服。[15]

菠菜从释名看,菠菜来自波斯,是引进品种。赤根菜是以菠菜的一个特征为菜名。《药膳配方》(电子版)是现代人写的,所以里面有成分分析。


【菠菜】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入心、肾经

成分: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功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主治衄血、便血、坏血病、消渴引饮、大便涩滞等。

按语:现代研究认为,菠菜营养丰富,多吃菠菜,有助视力。每周吃二至四次菠菜,可减低视网膜退化的危险。

 

【葱须】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入肺、膀胱经

作用:疏风散寒、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 

菠菜是经常吃的菜,葱是经常吃,也可做作料,但葱须平时是不吃的,只作药用。葱须在没有药的时候,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农村还是很有作用的,到地里拔些鲜葱来,用其须子加姜和红糖煮水,真能治感冒。


对上述分析,我觉得还可以接受,但是对网上传的pps作品《肿瘤专家揭秘:8大癌症的【免死金牌】》就觉得有些玄了。其中

 

4、肺癌——「免死金牌」:菠菜

 菠菜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有助于预防自由基损伤造成的癌症。每天吃1碗菠菜可使患肺癌的几率至少降低一半。

 此外,西红柿、胡萝卜、南瓜、梨和苹果也都可以预防肺癌的发生。


其他的7种为:1. 胃癌——大蒜;2、肝癌——蘑菇;3、胰腺癌——花菜;5、肠癌——茭白笋;6、乳腺癌——海带;7、皮肤癌——芦笋8、子宫颈癌——黄豆。要真是这样,癌症就已经攻克了,吃菜就能治病,还要药干什么?


这不过是一种叙事,无非是劝人多吃蔬菜。现在想要说服人吃什么东西,就说这种东西防癌,很多人就愿意吃了。癌症细胞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实际上癌症是心病,或者说是心病造成的郁结,心情好,得癌症的几率就减少很多。说什么东西防癌是一种心理暗示。


说李时珍遍尝百草,撰写了《本草纲目》,就是一种说法,一种传说,一种为了赞誉而神化了的说法。李时珍一个人没有那么大的能耐,辨别百草。如果吃了毒草,会要人性命,吃一次就要人命,李时珍要死几回才能把所有的毒草都识别出来呢?神农氏不就是吃了断肠草送命的吗?人们尝百草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果腹。也就是说,人饿了,什么都尝,什么都吃。尝遍百草是几万年以来,从原始人到李时珍之前的人们,一直在尝试的工作,李时珍不过是集大成而已。辨别出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是毒草,但是毒草却有药用,也是几万年来人民积攒下来的经验。也由此,产生了各种美食。



对食品的叙事确实有劝解作用。我小的时候不愿意吃大蒜,嫌辣,我爸爸给我讲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得了肺结核,已经无药可医了,医生告诉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吧。这个人特别喜欢吃饺子,所以他就天天吃饺子,没想到过了一些日子他不但没有死,反而身体健康了,他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其时吃饺子的时候,要吃大蒜,就是大蒜,把他给救了。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也喜欢吃大蒜了,有的时候不一定吃饺子时才吃,凉拌菜、做菜的时候,也喜欢放大蒜作佐料。这就是食品叙事的好处,它能够说服人,喜欢吃并不太好吃的东西。说大蒜是防胃癌的“免死金牌”,就有“忽悠”的成分,就快能治百病了。


叙事变成了“忽悠”,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最近的“绿豆”脱销事件就是因为说绿豆能治百病引起的,还红豆、白薯治百病之说。


食品的原则首先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吃有营养的东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油炸的,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不吃了,包括鸡蛋黄、动物内脏,高糖、高盐、高油、高脂很多人都不敢吃了,甚至吃素了。人们已经忘记了饥荒年代,没有油水的日子,没油吃,眼睛都绿了。说白薯就最好的食品,恨不得能治百病,忘记了除了白薯没有其他食物的时候,身上浮肿。


其实食品的第二原则是均衡营养,“不要过分”,好吃的,不要暴饮暴食,有营养的东西,不要过量。也不能完全素食,因为人体需要动物蛋白。第三原则就是缺什么补什么了——食疗。



像这种食疗、药膳,还有各种瑜伽性的东西,都是理念在先,他认定什么东西有作用,但是这些食品并未经过科学化验分析,里面的成分是什么都不知道,都是想象的,什么东西对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好处,所以,这种食疗或药膳方式与其说是医疗性的、科学性的,不如说是叙事性的,应该说它是一种人的任意的解释,带有某种巫术的性质,也就是原始思维的性质,是一种秘索思。


中国的药膳是个双刃剑,它既可以食疗,对症下药,很可能起到比药物或开刀更有效的作用,但也可能是杀人武器,因为好的食品加在一起可能会相生相克,产生毒素,民间所谓的“十八反”,那这是要人命的,即使不放毒药,就是放进去不该放的东西,也会致人于死地的。而吃药膳的人,以为药膳会对身体好,放松了警惕,在不知不觉中中毒。


对于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食品有其自身的叙事意义。食品本身具有概念内涵,这个内涵被用到艺术品中就带有很强烈的叙事意义。日常的食疗,药膳,以老百姓知道的方法,好像更科学、更有效一点的食物搭配,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成为一种叙事的情节因素。日常生活被纳入到影视作品中,《刘老根》里面用药膳来招揽顾客,成为除了地方戏二人转以外的一个很重要的招牌。在《血色迷雾》中二太太利用药膳害大太太。这种对食物的知识,就成为情节推进的根据,成为人物行为的根据,成为情节推理的条件。



 

 食 品 安 全 问 题 


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化生产,即现代性的问题,在小农经济时代,人们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各家各户自己做饭自己吃,因此不可能自己骗自己,也就不可能有食品安全的问题。顶多是孙二娘之类开的黑店用人肉做包子杀人越货的问题,没有这种社会化的生产,也就不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比如馒头,以前都是自己家种了自己吃,现在都有一专门的生产馒头的作坊或在超市里面的食品生产车间来生产批量的馒头,大家买了馒头回家,蒸一下,馏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自己再发面、揉面,再蒸了。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是也由此产生了商家为了好卖,为了卖相好看,所以使用硫磺熏蒸等等这种违法的行为,也就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危害,破坏了食品安全。


现在揭发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有这样几种:(1)作假,比如说药材是假的,酒是假的,等等,纯属欺骗。(2)腌制产生黄曲霉素、致癌物;(3)添加剂;(4)转基因;(5)抗生素。




食品安全问题也有自身叙事。1)人们开始做社会食品,许多成品、半成品都依赖食品厂,饮食的社会化加强了。2)人们开始分析食品的成分了,并且要在包装上注明。3)这些因素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比如说添加剂、黄曲霉素、转基因、抗生素这些都是想看也看不见的。它们都极其微小,因此主要靠业内人士,靠监察、管理的人士,来把握这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来保证人民的饮食安全及身体健康。4)查出有毒因素,说明有的人利欲熏心,不惜损害他人健康,而为了经济为了赚钱,真是的商家坏了良心。5)说明人们开始注重健康,并且关注这种社会问题。6)有毒的食品在市场上流行,属于政府部门监管不严,因此引起了人们对政府的不满,要求制裁政府和黑心商家,说明人民的觉悟程度提高了。7)现在政治环境好多了,以前有什么事不敢指责政府的,敢怒不敢言,不能批评政府的,而现在可以批评了。不管怎样都说明历史的进步,人民的觉悟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


提出这些问题也是社会进步,而争论这些问题,以便制定法律、制定规则,并且商家真正做到把握住自己不做假,不害人民,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因此,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是必须的,有关食品问题的叙事就具有积极意义。


 

 经 营 理 念 


经营理念本来在食品行业并不是十分突出,只有那些老字号有所谓经营理念,但也只是说要保持首创的这种吃法的操作规程,比如说老卤汤一定要长期不断,不要让它坏掉等等,如烤鸭的烧法,要掌握火侯,都是这种经验理念,新的经营理念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由肯德基这样的外国的食品的商家带来的。


最早在北京前门开了第一家肯德基,中国人不服气,有华荣鸡跟它对抗、竞争,但是最后华荣鸡失败了,其实关键在于食品之外的一些东西。

 


肯德基运用的是“精品化、标准化、人性化”的品牌经营策略,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概括:


C- Cleanliness保持美观整洁的餐厅;

H- Hospitality提供真诚友善的接待;

A- Accuracy确保准确无误的供应;

M- Maintenance维持优良的设备;

P- Product Quality坚持高质稳定的产品;

S- Speed注意快速迅捷的服务。

肯德基的真正优势在于其产品背后的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肯德基在进货、制作、服务等所有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并有着一套严格的规范保证这些标准得到一丝不苟的执行,包括配送系统的效率与质量、每种佐料搭配的精确(而不是大概)分量、切青菜与肉菜的先后顺序与刀刃粗细(而不是随心所欲)、烹煮时间的分秒限定(而不是任意更改)、清洁卫生的具体打扫流程与质量评价量化,乃至于点菜、换菜、结账、送客、遇到不同问题的文明规范用语、每日各环节差错检讨与评估等等上百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肯德基规定它的鸡只能养到七星期,一定要杀,到第八星期虽然肉长得最多,但肉的质量就太老。而包括荣华鸡在内的所有中式快餐,恐怕就没有考虑到,或者既便考虑过也没有细致到这种份上。这正是荣华鸡在与肯德鸡的较量中败走麦城的原因。[16]



在我看来,还可以用这样几个词来概括:


食品标准化中国强调大师傅的手艺和个性,因此,同一个菜在不同的餐馆味道会不一样,甚至,同一个餐馆上一次吃和这一次吃就不是一个味儿。标准化就不会在一个店吃的与在另外一个店吃不是一个味儿,因为配料是固定的,不需要操作者的手艺有多高明。写文章和做学问不应该是肯德基式的,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应该是中餐的美味,有个性,有手艺,有主见,有自己的风格。


套餐:以前中国的小吃就是单一的一种食品,往往还要自己去配餐,或者自己再买别的东西吃。到饭店点餐要看半天菜谱。商家预先给你配好了汤菜的搭配,配好的套餐要比你自己点菜便宜,这样就鼓励吃套餐。

 


快餐:1)点完餐就可以拿到食品,不需要等,2)可以打包拿走,到车里或外面吃。


连锁店:连锁店在中国以前也有,如分号,支行等,它的规格是统一的。


游戏:快餐店的门口或外间都有游戏的地方,小孩子可以玩耍,所以小孩愿意去吃快餐,就拉着大人去。


但是有一点,没有学来,快餐式在国外是自我服务的,你自己去点餐,拿了餐吃完了,要把餐盘和使用的包装及垃圾等等东西自己丢到垃圾柜里面去,中国只有在“文革”的时候是这样的,就餐者要自己去买菜,但是吃完了碗筷也是不管的,放在那里等服务员收拾。所以,中国人就餐“造祸”得厉害,桌子上一片狼藉——反正自己不收拾,别人收拾。这就叫不文明。要是都自己收拾,就不那么造祸了。



注释:

[1]. 董易林:《春节传统讲究你知道几条》,新浪博客,2013.1.29

[2]. 何星亮:《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民日报》(2013年01月31日07 版)

[3]. 中国网,2007-04-05

[4]. 网上下载

[5]. 网上下载

[6].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编:《舌尖上的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第65页

[7]. 详细说明可上网查到。此信息由唐卉提供.

[8].  [日] 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9页

[9]. 网上下载

[10]. 百度网上下载

[11]. 百度网上下载

[12]. 加莱亚诺:《镜子:照出你看不见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13]. 同上,第18页

[14]. 网上下载

[15]. 《本草纲目》电子版

[16]. 网上下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肖小娟




 往 期 精 彩: 

跨界太极学术 | 董小英:食品叙事(二)

学术 | 董小英:服装叙事(四)

学术 | 董小英:服装叙事(四)

学术 | 董小英:服装叙事(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