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朴宰雨 尹锡珉:韩国学界对中国近、现、当代作品中韩国人形象的发掘与研究

朴宰雨 尹锡珉 跨界经纬 2022-12-18


韩国学界对中国近、现、当代作品中韩国人形象的发掘与研究

朴宰雨 尹锡珉


朴宰雨,尹锡珉.韩国学界对中国近、现、当代作品中韩国人形象的发掘与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5,37(03):19-26.


【内容摘要】
      2014年中国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共十册,这意味着韩中学界对“ 现代”领域的资料发掘与研究是取得了相当大进展的那么,在“ 现代”以外的领域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认为,中国学界还是不太关注韩国学界近二十年来在这领域里的资料发掘与研究发展状况,即使在“现代”领域的韩文研究情况上也是了解不足。因此,在这里笔者将就韩国学界立场对“近、现、当代”的资料发掘与历史研究脉络进行一番细致的考察与梳理,并力图突出其研究的亮点,最后还要指明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韩国人形象;韩国人题材小说;韩国人形象作品;韩战文学


【作者简介】朴宰雨,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部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及韩中文学关系;尹锡珉,韩国建国大学亚洲与离散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韩中哲学、思想、亚洲离散文艺思想。



      “中国文学与韩国、韩国人”学术领域资料的发掘、整理及研究最近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共十册)的出版就证实了这一点,可以说是“现代”这个领域的资料整理与分析研究上的里程碑。其中,第一到第五册,几乎收罗全了目前所能收集到的反映韩国与韩国人之所有中国“现代”作品的原始资料;第六到第七册,收载了目前能收集到的韩国“现代”作品中1949年以前在中国翻译出版的所有作品;第八到第十册则收录了韩中日三国学界有关这个领域的评论与研究成果,给日后的研究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中国文学与韩国、韩国人”领域中的“现代”部分,主要介绍并梳理了王瑶、朴龙山、王昭全、刘为民等中国学者和金时俊、朴宰雨、金昌镐、金宰旭等韩国学者在这个领域上的发掘与系统的研究工作状况。这丛书可以说是韩中学界共同努力合作的成果。


    这套丛书的资料整理与研究的“总汇”工作,就韩中现代文学比较而言功不可没。尤其在“比较文学形象学”领域上,对“中国现代文学里的韩国、韩国人形象”研工作相当完善。而在“比较文学翻译学”领域上,“韩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中文翻译”之意义也是不容小觑。只是丛书里“比较文学影响研究”领域的部分,例如第九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与韩国”部分的十篇论文,与资料整理和研究成果相比还显得不够完善。即便如此,笔者认为丛书比较文学的三个领域还都是各具代表性的。


      丛书编者在“现代”韩国韩文论文中只选择了九篇翻译成中文后加以收载。他们虽然在“编辑说明”里注明只是“选择具有各个时期的文献意义和学术价值的部分论文”(金炳珉等1:2),但以韩国学界看来,丛书还是缺乏一些与“形象学”有关的研宄。因此,本文首先要关注的就只能是跟“形象学”研宄有关的领域了。


     反映韩国与韩国人形象的中国作品流传己久。到了“近代”,反映韩国与韩国人形象的中国作品很多,大部分都是从唇亡齿寒的角度担心韩国的灭亡会紧接着导致中国的被入侵,当然也有一些是赞美韩国抗日义士英勇斗争事迹的。“现代”时期,反映韩国与韩国人形象的中国作品继承了近代领域的这一特点一路走来的,中国“当代”反映韩国(包括北韩)与韩国人(包括北韩人)形象的文学作品也是基本上如此继承了“现代”。其不同在于,作品数量快速增加,同时也把历史、战争、生活和娱乐等多样化的题材包括了进来。例如,韩战文学与韩中建交后的抗日斗争题材作品、旅韩游记,以及进入21世纪以后的韩娱小说等作品群。


     韩国学界对中国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韩国与韩国人形象已进行过发掘与研究,并获得了相当的成果。本文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就韩国学界对中国“近现当代”反映韩国与韩国人形象的发掘与研宄状况进行深入的考察与梳理。本文将主要以韩国学者在韩国用韩文或者中文发表的论著为主要研对象,同时还将配以韩国学者在中国报刊上发表的论文、与韩国学者共著的中国及日本学者的论文、韩国教授指导的留韩中国学生的论文,以及在韩国学报里用韩文发表的中国学者 (包括汉族与朝鲜族)的论文等等同时加以论证。若有不妥之处,还敬请多多批评指教。








     韩国学者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个领域的作品来加以研究呢?金时俊回顾韩中1992年建交之前,四十余年来的断裂所带来的生疏感说:“我们也得以借此机会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之于我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中国人的韩国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77)朴宰雨也曾说:“笔者早就对大韩帝国末年,移民或者流亡到中国的韩民族的生活与斗争,是怎样被反映在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这一问题加以了关注,从而努力地发掘韩国人题材小说"(218)。这些言论都可以体现韩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背景和动机。


     从研究史的角度来看,对中国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韩国与韩国人形象的发掘和研究是从“现代"时期作品开始的,即,从1996年12月朴宰雨对中国现代韩国人题材小说分析的三篇韩文论文开始。其次是对“当代”时期作品的发掘和研究,以1998年3月金仁詰在韩国发表的韩文论文“巴金与韩国战争”为起点。最后是“近代”时期作品的发掘和研究,始自2003年6月以宋镇韩为负责人的“中国所藏近代韩中知识分子的韩国'题材作品的发掘与研究"团队,他们所发表的三篇韩文论文。这样看来,这方面的研究其实己有近二十年历史了,也是该分析和梳理研究其脉络了。那么,如何加以整理、分析才合理?综合考虑作品资料发掘的情况、研究领域的扩大与深化、新出现的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发现可以以特定的标志为中心,分为下面四个时期进行梳理。



     第一时期(1996.12—2003.5)是对“现代"时期作品的发掘研究的时期,同时也是开始提到“当代”领域韩战文学的“开拓期";第二时期(2003.6—2010.1)是对“近代”时期作品的发掘研究时期,同时也是“当代”领域开始全面发掘、研究的“扩大成长期”;第三时期(2010.2一2014.l)是资料发掘研究的水平相对提高的“质量发展期”;第四时期(2014.12一现在)是足以期待“近现当代”资料发掘走向完善,同时研究的理论、总论、分论也会走向均衡发展的“深化发展期”。本文将对所提出的每个时期对研究史上有突破性的、明显有进步的,以及对后来有较大影响的研究论文与学术现象进行如下的概括。


      第一期(1996.12—2003.5)以朴宰雨的“中国现代韩国人题材小说试探(1917一1949)”等三篇韩文论文[1]和金仁詰的“巴金与韩国战争"[2]为标志,进入“现代"领域资料初步发掘与研究,以及“当代”领域韩战文学初步考察的开拓时期。朴宰雨的三篇论文从历史的视角对“现代”领域韩国人题材小说分门类别地进行了考察,可以说是打下了韩国这方面研究的基础。金仁詰对“当代”领域中巴金文学和韩战文学所进行的批判性考察,也可以说是韩战文学研究的发端。后来的金时俊以反映韩国人形象的满族作家的现代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发表的韩文论文“投影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韩国人像:以满族作家小说为中心”(《中国文学》第31辑1999.5),其考察也是相当的细致。韩国留华学生吉善美发表的中文硕士论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朝鲜”(中国社科院2000年5月),将研究对象扩充到了一些诗歌与剧本等其它文类。比较近的是朴宰雨在韩国发表的韩文论文“卜乃夫与其韩国人题材小说考"(《中国学报》第41辑2000.8),则对“现代"特定作家的韩国人题材作品开始了专论的撰写。


      第二期(2003.6—2010.1)以韩国全罗南道“中国所藏近代韩中知识分子的'韩国'题材作品的发掘与研究”团队中,宋镇韩的“'韩国,题材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及解题”等三位学者所发表的3篇韩文论文[3]为标志,进入了“近代"领域开始进行发掘并研究,并且在“现代"、“当代"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是发掘与研究的扩大发展时期。以宋镇韩为负责人的这个研究团队(2002.8一2004.7)由宋镇韩、金贵锡、金昌辰、李腾渊、郑荣豪、文丁珍、白浣、申正浩、扈光秀、梁贵淑、柳昌辰11位学者组成,在这个时期,以三位联名或者个别研究的方式发表了有关“近代"领域的二十多篇论文(2003一2009)。此外,韩国留华学生金昌镐发表的包含从形象学角度分析“东北现代文学里的韩国人形象"篇章的中文博士论文“苦难的岁月,互补的文学:沦陷时期中国东北与韩国文学比较研究"(东北师大2003年10月)是从韩中比较的角度进行撰写的首例。同时他也是韩国学者中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来进行探讨的第一人。


     紧接着,朴宰雨在韩国发表了有关“当代"领域韩战文学的有开拓性之韩文论文“中国当代作家的韩国战争题材小说研究"(《中国学报》第41辑2003.12)。姜恩秉在韩国发表了以韩国人题材小说为研究对象的第一篇韩文硕士论文“舒群的韩国人题材小说研究”(韩国外大2005年2月)。韩国留华学生金宰旭在韩国发表了中文论文“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关朝鲜人和朝鲜作品的文献概述”(《中国语文学志》第19辑2005.12),其中对包括既往己经发现的连同小说、散文、诗歌、剧作等各种文体在内的,总共近50位作家的95篇作品进行了分析,可以说是资料发掘方面崭新的突破。后来,金明姬又发表了韩战文学研究论文“在战场开的艺术之花:以路翎的抗美援朝小说为中心”(《中国人文科学》第32辑2006.2),李永求也发表了韩战文学研究论文“巴金与韩国战争文学”等几篇系列论文几篇(2007一2010)。[4]


      以朴宰雨为负责人的“20世纪中国作家的对韩认识与叙事变迁研究”韩中日国际研究团队(2004.12一2005.11),旗下有5位学者(韩国的朴宰雨、李腾渊,中国的杨义、常彬,以及日本的藤田梨那)。从2005年10月在韩国外国语大学举办的小型研讨会开始,陆续发表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对韩认识与叙事变迁研究”系列论文6篇,以及与此相关的好几篇论文(2007一2009)。严英旭、梁忠烈、郑荣豪联名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研究》(全南大学出版部,2009年1月),这本书主要研究了韩国题材的近代中国作品所呈现的文学观,在“近代”领域研究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价值意义。由韩中文学比较研究会(朴宰雨、吴敏)与中央民族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李元吉、金春仙),以及嘉兴日报社(张扣林、夏辇生)等联合主办的“韩国抗日独立运动叙事与嘉兴”国际学术会议(嘉兴2009.4),主要探讨了“现当代”领域的韩国人抗日题材文学,由韩国、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美国的学者共同提交了一批有质量的论文,可以说是研究韩国人题材作品的第一次大规模国际研讨会,影响相当的巨大。朴宰雨将有关现代韩国人题材小说研究的成果汇集成书,出版了这个领域的第一部韩文专著一一《20世纪中国韩国人题材小说的通时考察》(瓦署,2010年2月)。


     第三期(2010.2一2014.11)以留韩中国学者吴敏的博士论文“民族主义的自我关照: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国叙事研究"(韩国外大2010年2月)和金宰旭的《值得珍视和铭记的一页: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国人和韩国》(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10月)为标志,预示着这个领域的资料发掘及研究水平相对提高的发展时期之到来。吴敏的博士论文是对“现代"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水平极高,后经修改后作为第一部中文专著在美国的中文出版社出版(国际作家书局,2010年11月)。李炫政的“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抗日文学的下属阶级性与再现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第61号2012.6)中,将后殖民主义下属阶级理论应用于现代韩国人形象作品的章节观点新颖,也多少体现了这个时期的研究水平。另外需要提示的一点是,金宰旭的论著标志着这一领域的资料发掘与整理完善之进步,他不仅编纂了“资料索引”,另外还附以了介绍“近代"领域的大量的研究目录。


      留韩中国学生孙海龙在韩国发表有关“当代"领域的第一篇韩文博士论文“抗美援朝文学里所呈现的中国对韩国半岛的认识:以20世纪五十年代为中心"(成均馆大学2011年10月),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随后,中国学者牛林杰与王宝霞在韩国学报上发表韩文专文,初次对韩中韩战文学的进行了比较(2012.8)。朝鲜族学者金哲也在韩国学报上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用韩文发表了分析东北作家关于“朝鲜人形象"的他者化问题(2012.8)之相关文章。该文虽然还需要进一步地客观化,但其研究方法的独创性还是颇具学术价值的。



      第四期(2014.12一现在)以韩中学者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10册(延边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的出版为标志,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是期待“近现当代"资料发掘和整理可以走向更加完善,研究的理论也可以更加深化发展的时期。《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十册,到目前为止收录的“现代”作品原始资料方面最为完善,收录有关研究成果方面也是相当齐全,可称为集大成者。还有,崔宰珞的韩文论文“21世纪初中国文学里的韩国与韩国人”,作为对“当代"研究的新的迹象,还探讨了“韩娱文学”。今后,则更加期待“近、现、当代”各个领域的研究发展可以更加多元化,同时,也期待着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总论、通论、分论的综合均衡发展。



     为了进一步把握近现当代各时期的研究成果与特点,还需要进行如下梳理与分析。


     第一,是韩国学界对作品原文的发掘情况。“现代”领域的作品从1996年开始,特别是经过金宰旭的研究,到2012年8月为止,己发掘、整理的作品总共有262件(包括小说70篇、诗歌41篇、散文134篇、剧本17部)(金宰旭145-184)。最后由韩中合作的《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再加以补充,至2014年年底总共发掘并整理出342件(包括小说80篇、诗歌45篇、散文150篇、通讯·纪实文学47篇、剧本20部)(金炳珉等323-370)。关于“近代"领域的作品,2003年经过“中国所藏近代韩中知识分子`韩国,题材作品的发掘与研究”团队之辛勤努力,将发掘和整理的一些作品进行了完善。2005年为止,发掘的作品总共有289件(报告所提到的322篇中除去“现代"领域的33篇),其中包括散文70篇、诗歌200篇、剧本2部、小说17篇(刘昌辰等406-439)。关于“当代”领域的作品,2003年由朴宰雨开始发掘,2004年又经过“20世纪中国作家对韩认识与叙事变迁的研究”国际研究团队的常彬等韩、中、日5位学者的不懈努力,更加完善地进行了发掘和整理。按照这个研究团队从2007年2月到2009年2月之间发表的多篇论文以及相关资料[5]所示,己经发掘的有目录的共有3163件以上。其中包括“韩战(抗美援朝)"文学作品单行本594部(包括小说集64部、散文集428部、诗集25部)、短篇作品至少2500篇以上、“现代韩国人抗日题材"文学作品4种、旅韩游记单行本12部与散篇游记53篇。目前,“旅韩游记"之类的作品和当前在中国新近流行的韩国演艺娱乐界之“韩娱"小说作品,以及牵涉到韩国、韩流、韩国文化与韩国人的各种散文不断出现,不太容易简单把握全貌。总之,己经发掘的这个领域中,近现当代领域作品总数至少有3942件以上。因为这个领域的资料急速增加,所以,其收集与整理还需要韩中学界共同努力,迎接更加艰巨的挑战。


      第二,是从韩国学界和相关学者的类型来分析研究成果。从1996年开始关注“现代"领域主要是韩国的金时俊、朴宰雨等学者。韩国留华学生吉善美2000年发表了硕士论文之后,韩国留华学生继续增加,发表学位论文的就有金昌浩(2003年,东北师大博士)、金宰旭(2006年,中国社科院博士)、朴宰亨(2005年,复旦大学硕士)、金道熹(2008年,复旦大学硕士)、崔数珍(2010年,天津师大硕士)、韩才恩(2012年,复旦大学硕士)等。其中,金昌浩与金宰旭回韩国后继续从事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到了2003年,宋镇韩、李腾渊、柳昌辰、郑荣豪、梁贵淑、严英旭、文丁珍等一批中年层学者开始关注“近代"领域,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后来,金明姬、李永求、金素贤、金宜镇等也开始关注“当代"领域的“韩战文学"尤其是李永求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申正浩、朴南用等就“现代诗歌"领域,金英美就“现代戏剧"领域,朴兰英与李炫政就巴金和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也发表了论文。此外,还有申正浩,他关注“台湾文学"撰写了其对韩国的认识等相关论题。年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方面,有留韩中国学者吴敏(2010年,韩国外大博士),留韩中国学生孙海龙(2011年,成均馆大学博士)、王晨(2012年,延世大学硕士)、武鼎明(2014年,仁荷大学硕士)、徐榛(2012年,韩国外大硕士)等,以及韩国学生姜恩秉(2005年,韩国外大硕士)、李翰琳(2008年,韩国外大硕士)、韩知延(2008年,韩国外大硕士)、宋东锡(2011年,庆熙大学硕士)、金玟劲(2012年,韩国外大硕士)等。吴敏和孙海龙等回到中国之后,还继续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并发表论文,其中吴敏的研究尤其引人瞩目。


      2004年以后,在此领域学者的国际互动过程当中,以杨义、常彬、藤田梨那等的研究尤为出色。特别是常彬研究的“韩战(抗美援朝)文学”对中国学界的影响很大,藤田梨那对“现当代"领域中的几位特定作家和作品研究也颇为活跃,另外,中国学者牛林杰等还在韩国用韩文发表了这个领域的有意义的论文。


     第三,是从研究主题与方法论角度将主要主题与亮点加以梳理。考察韩国学界研究“近现当代"领域的论文与著作可以发现,研究主题的多元性及其方法论的发挥中有许多的亮点。


      首先,从总论与通论的角度来看,对“近现当代”的总体探索或者全面研究,之前在韩国还没有出现过,只能分别从“现代”、“近代”“当代”三个领域来考察。每个领域的总体研究与通观研究的方面,有金宰旭对“现代”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宋镇韩对“近代”作品目录与解题的发表、吴敏对“现代”的总体研究等。发掘与整理的资料虽依时期的变化而完善度不同,但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文体,作家之所属民族、出身地区的差异,以及“韩战文学”特定范畴的角度来进行总体或者通观研究的却为数不少。如“现代抗日斗争小说”研究(朴宰雨)、“满族现代作家作品”研究(金时俊)、“现代东北作家作品”研究(金昌镐、李炫政)、“现代诗歌“研究(申正浩、朴南用)、“台湾文学”研究(申正浩)、“新发掘的现代小说”与“现代话剧”整理研究(金宰旭)、“近代汉诗研究”(扈光秀等)、“近代小说”研究(文丁珍、李腾渊、宋镇韩、柳昌辰)、“近代诗歌”研究(李腾渊等)、“近代散文"研究(杨忠烈等)、“韩战文学"研究(朴宰雨、金素贤、孙海龙、牛林杰、王宝霞、王晨等)、“旅韩游记"研究(朴宰雨)、“韩娱文学”研究(崔宰溶)等等。从中可以发现,对近现当代各个领域的总体研究,大部分学者共同关注的都是中国作家对韩国与韩国人形象的描写或者对韩国的认识等问题。



     其次,从研究主题的角度来看,关注最多的是对中国作品里的“安重根”形象的研究(文盛哉、金春善、刘秉虎、金晋郁、刘昌辰、文丁珍、徐勇、蒋晓君、崔亨旭等),其次是对无名氏的韩国人题材作品之研究(朴宰雨、金启恩、李翰琳、吴敏、金道熹、韩才恩等),再其次是对巴金的韩国人题材小说以及韩战文学的研究(金仁喆、赵洪善、金柳京、金惠英、李永求、卜正恩、朴兰英)。至于特定主题的研究,有“新闻上的亡国论议”(朴完镐)、“近代媒体上的女性形象”(俞莲实)、“近代汉诗所见比喻表现"(扈光秀等)、“小说中的中华思想"(严英旭、郑荣豪)、“韩中互相认识"(金时俊、申正浩)、“尹奉吉与鲁迅精神的会合"(朴宰雨)、“韩中日小说万宝山题材作品"(金昌浩)、“抗日时期剧本"(金英美)、“近代小说里的韩中日认识"(郑荣豪等)、“韩中韩战文学比较"(牛林杰)、“日帝统治下海外中国文人对韩国人的三种视线"(朴宰雨)、“东北作家群作品中他者化的朝鲜人形象"(金哲)、“韩中游击队的互动"(徐榛)、“朝鲜义勇队"(金宰旭)等。另外,对某一作家的韩国人题材作品或者特定作品的研究也不少,如对梁启超(梁贵淑等)、舒群(姜恩秉、吴敏)、钟理和(朴宰雨、金良守)、台静农(金时俊、吴敏)、周作人(吴敏)、郭沫若(韩知延)、萧军(宋东锡)、魏建功(朴宰雨、金宰旭)、巴金(朴兰英)、骆宾基(裴桃妊、金昌镐)、夏辇生(金旼勁)等的研究,也可以说是研究领域分论中的奇特之处。对某一作家的韩战文学作品或者特定作品的研究,例如对路翎(金明姬、李永求)、魏巍(李永求、王晨)、巴金(金仁詰、赵洪善、李永求)、刘白羽(李永求)等的研究。


     最后,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在研究“现代”领域的方面,朴宰雨三篇与韩国人题材小说有关的论文中将“现代”韩国人题材小说分为“试探"、“发展趋势"、“人物形象的社会文化状况"三个层次,[6]以这三个层次来研究“现代"韩国人题材小说。这就是他创造的方法论。“试探”是作品概况、作家作品化契机、主题、人物形象等的类型分类与分析的方法:“发展趋势”作为将三个分期方法与分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作品相联系的分析方法,依照流派作家的作品发表、题材、主题、艺术成熟度等因素来考察各个时期发展趋势的方法;“人物形象的社会文化状况”是从职业与社会地位、食衣住行与社会习惯、语言的使用、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等四个因素来分析的方法。金昌镐在《苦难的岁月,互补的文学》第三章“相映与互补的艺术谱系”中展开了形象学研究方法与互相对照的方法。他用这种方法来解析中国东北与韩国文学里的对方人物形象。


     在研究“近代”领域方面,研究方法论是比较传统的,以作品剧情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分析中国对朝鲜的认识,即以内容概括与事件排列的方法来分析作品。还有以汉诗来分析作品的方法。例如,创作背景与主题的分析、与其它作品的比较、创作动机与叙事结构、人物类型分析等的方法都比较单调。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梁启超诗文和韩国人题材小说来分析其“朝鲜认识”的方法,主要从对朝鲜亡国的“悲痛”之情、对朝鲜亡国的原因分析与“批判”、作为“悲痛”与“批判"的“中华中心主义”的角度进行了分析。[7]


     再后来,金哲和李炫政用形象学的方法来分析东北作家群的作品。金哲提出了被他者化了的朝鲜人形象。“他者化的朝鲜人形象”[8]意味着朝鲜人在中国作家的主观描绘中沦落为了他者,这就是进一步的形象学方法论。李炫政发表了与“抗日文学的从属阶级性与再现的问题"有关的论文,[9]以后殖民主义属下阶级(subultem)理论分析现代韩国人形象作品。这也是在形象学方法论上的新颖与改进之处。



     韩国学界在与在中国文学里的韩国与韩国人形象有关的研究方面,近二十年时间里有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对研究史的发展脉络与各个时期研究现象的主要特点加以了梳理,同时对“近现当代”各个领域中担任开拓和发展的学者进行了适当的排列与评价。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资料发掘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也需要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性和多元性。这样才能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国际水平相接轨。


【注释】

①朴宰雨:"中国现代韩国人题材小说试探(1917-1949)",《中国研究》18(1996):282-302; “中国现代韩 国人题材小说发展趋势考(1917-1949) ”,《外国文学研究》2(1996):131-153; “中国现代小说里的韩国人形象与其社会文化状况考(1917-1949) ”,《中国学研究》11 (1996): 217-252。

②金仁喆:“巴金与韩国战争”,《中国小说论丛》7(1998): 201-214。

③⑥刘昌辰郑荣豪宋镇韩:“韩国'题材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及解题”,《中国人文科学》26 (2003): 405- 439;梁贵淑宋镇韩李腾渊:“梁启超的诗文所见朝鲜问题认识”,《中国人文科学》26(2003):347-378;扈光秀 金昌辰 宋鎭韓:“近代韩中知识分子的'韩国'题材汉诗所见比喻表现:以朝鲜哀辞五律24首与《儿目泪》 为中心”,《中国人文科学》26(2003):379-404。

④李永求:“巴金与韩国战争小说”,《外国文学研究》25 (2007): 179-195; “魏巍与韩国战争文学”,《中国研究》42 (2008): 251-262;“刘白羽与韩国战争文学”,《中国研究》45 (2009): 201-213;“路翎与韩国战争文学”,《中国研究》50 (2010): 243-256。

⑤下面统计资料见于常彬:“抗美援朝文学叙事中的政治与人性”,《文学评论》3 (2003): 59-66。

⑦梁贵淑宋镇韩李腾渊:“梁启超诗文所见朝鲜问题认识”,《中国人文科学》26(2003):347-78。

⑧金哲:“东北作家群作家文学作品里他者化的朝鲜人形象”,《韩中人文学研究》35 (2012): 385-415。

⑨李炫政;“1930年代东北作家群抗日文学的从属阶级性与其再现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61 (2012): 31-56。


【引用作品】


金炳琅李存光金宰旭崔一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14年。

[Jin Bingmin, Li Cunguang, Kim Jaewook, and Cui Yifii, eds.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and South Korea.Yanbian: Yanbian UP, 2014.]

金宰旭:“中国现代有关韩国人和韩国的文学创作、译作编目”,《值得珍视和铭记的一页:中国现代文 学中的韩国人和韩国》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145-184。

[Kim Jaewook. "Literary Creation, Catalogue of Translated Works about Korea and Its People in Chinese Modem Times." A Page that Deserves to be Cherished and Remembered: Korea and Its People in the Chinese Modem Literature.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 2012. 145-84.]

金时俊:“投影在中国文学作品的韩国人像:以满洲族作家小说为中心”,《中国文学》31 (1999): 177- 213。

[Kim Shi-jun. "Image of Koreans Depicted in Novels Written by Manchurian Writers." Chinese Literature 31 (1999): 177-213.]

朴宰雨:“中国现代小说里的韩国人形象与其社会文化状况考”,《中国学研究》11 (1996):217-252。

[Park Jaewoo. "A Study on Korean Character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Situation Reflected in Modem Chinese Fiction." Chinese Studies 11 (1996): 217-52.]

刘昌辰 郑荣豪 宋镇韩;“‘韩国'题材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以及解题”,《中国人文科学》26 (2003): 405- 439。

[You Changjin, Jung Yongho, and Song Jinhan. "Analyses of the Korean Image in Early Modem Chines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 26 (2003): 405-39.]





图片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向静仪




往期精彩


跨界经纬学术 | 朱寿桐:澳门文学的传统与文化格局

跨界太极学术 ︱ 李森:媒介与文体视域下的叙事塑形

跨界太极学术 | 唐小林:寻找灵魂:建立一种主体符号学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1719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