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欢迎转载,但请告知】一起来看看,什么是中医神奇的“金针拨障术”!!!

LEX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中医的“金针拔障术”曾经震惊海内外,这是因为它在当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独特的治疗手法。



那么,金针拨障术又是怎样的一种治疗方法呢?

它在历史上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




我国对于白内障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的《外台秘要•出眼疾候》,其中记载了白内障的发生和漫长的发展过程,以及最终可能的后果。作为白内障的有效治疗方法,金针拨障术的记载最早也是见于《外台秘要•天竺经论眼》。其中的“天竺经论眼序”记载“陇上道人撰,俗姓谢,住齐州,于西国胡僧处授”,唐代刘禹锡在他的诗歌《赠婆门僧人》中也写到“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由以上的记载可知,金针拨障术可能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


金针拨障术“八法”


18世纪,我国的金针拨障术已取得相当成熟的经验。眼科学家黄庭镜集前人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目经大成》一书,这是我国古代眼科学的一本总结性著作。书中将金针拨障术的操作方法归纳为八个步骤,称为金针拨障术“八法”。“八法”的步骤如下:


(一)“审机”:指病人手术时采取的体位,先用冷水清洗,医生如何拿针及固定手术眼等方法。

(二)“点睛”:指选定进针的部位,在“风轮与外眦相半正中插入”,进针的方向、手法等。

(三)“射复”:指进针后将针柄向颞侧倾斜,使针头进入虹膜之后,晶状体之前的部位。

(四)“探骊”:指针头继续前进,使针经过虹膜之后、晶状体之前,继续进针指向瞳孔。

(五)“扰海”:指拨障针到达瞳孔将整个白内障拨下。

(六)“卷帘”:指白内障拔落后,如又重新浮起,则需要再度拨落,务使白内障拨落到下方,不用浮起为止。

(七)“圆镜”:指白内障拔落后,停针在瞳孔中央,检查瞳孔是否正圆、明亮,被拨下的白内障的位置是否合适,问患者是否能看见人、物。

(八)“完壁”:指手术告毕,缓缓将针抽出一半,稍待片刻,“切莫缓在半日,急于一刻,以观察白内障是否复位,然后再全部出针。”


八法”所归纳的操作步骤,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关于进针的部位,规定在“风轮与外毗相半正中插入”,即是在角膜与外毗之中点,相当于角膜缘外4-5毫米处。我国医务工作者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这个进针部位是安全区。因为这个部位血管极少,加上这里有较多的睫状肌,手术切开后切口两端的肌肉挛缩,可以压迫血管,使之止血。另一方面,手术后两端的肌肉分开后各自愈合,如病人因各种原因需要作第二次手术时,可以在任何那一天,从原切口处进针,不易发生出血,且术后反应亦轻。由于针拨术操作时间短,术后愈合快,不需严格卧床,因此深受患者欢迎。




我国的眼科手术并不是八、九世纪才有的。据《晋书》记载,华佗曾用割治法治疗景王的目疾。《晋书》又记载司马师割除目瘤的事迹。唐代赵璘的《因话录》中,记载扬州一个名叫谈简的医师,曾经为相国崔慎割除左眼的资疣。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割除眼部肿瘤已非一般手术。可见我国医学家早就向眼睛这一禁区开刀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曾介绍翼状锯肉的割治法,指出这项手术应从胬肉的颈部(指胬肉体部与头部之间,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入手,用钩针钩起后切除。《龙木论》又提出:“割了以火烫,令断其势,即不再生”,这无疑是很合理的手术方法了。历代眼科书中所载的钩、割、针、镰法,都是眼科手术的方法。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于眼病的手术疗法,已经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了。


↑现存于通大附院眼科大楼一楼的中国眼科博物馆


唐代时我国就有人行金针拨内障术,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视力就不是很好,他在诗中描写自己的症状是:“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他也试图用其他方法治疗:“案上漫铺龙树论,合中虚贮决明丸”。若是人间方药均无益,恐怕就要用金针拨障术“试刮看”了,即使是已经“灵药千般难得救”,做了手术就可以“金针一拨日当空”。


唐朝以后,托名孙思邈著的《银海精微》,不但论述了五轮八廓与脏腑相互的关系,还记载了内服的汤药方剂及外洗、针刺等疗法,其中的针刺就包括金针拨障术,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即使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战乱,金针拨障术也没有失传。据记载,南宋高宗时的显仁太后,也就是宋高宗赵构的生母,双目失明,国医不能治。有一天,太后梦见一个黄衣的道士,髯面长耳,自称可以治疗太后的眼疾。后来临安守臣张俑推荐皇甫坦为太后医治眼疾,皇甫坦手持金针一拨,太后即翳脱复明,眼疾就此痊愈。


在这之后,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不仅详细地描述了白内障的症状,还详细地介绍了金针拨障术,而明末的傅仁宇纂辑的《审视瑶函》(又名《眼科大全》)以及吴谦等编撰的《医宗金鉴》等书,也对这种流传下来的白内障治疗方法有着或多或少的提及。


而清代以后,这种手术方法就再也没有在记载中见到。西方医学进入我国,对传统医学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这种传承了一千多年的手术方法。当这种方法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的时候,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了。






建国后,一度蒙尘的金针拨障术经过改良后,脱胎于其中的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也走上它的舞台,不仅毛泽东主席接受了这种古老的治疗方法,更使几千患者重见了光明。


而且,这种白内障针拨套出术,还曾经走出国门,给因为难度太大而被西方国家的医生拒绝手术的柬埔寨宾努亲王成功地解决了困扰,为两国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1972年,柬埔寨有关方面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医生为首相宾努亲王做白内障手术。


宾奴亲王是谁啊,对40~60后的人来说,是活跃在六七十年代荧屏上的一位友好国家的国际友人,是友好的柬埔寨的友好领导人。当然,国人最熟悉的柬埔寨领导人,是亲爱的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记忆中的西哈努克亲王,永远侧低着头以至于连身子也带成侧低的了,永远温柔恭谨地笑容可掬很大的一掬,也像是永远生活在大家身边如同我们的近房亲戚。


此前宾努亲王已在法国等西方国家医治过,但是西方国家都拒绝给他做手术。因为他患有严重的头部震颤症,局部麻醉无法控制,全麻也不能控制。在他头部不停摇摆的同时,西医无法开刀。


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派了当时的眼科专家、精通“金针拨障术”的妙手唐由之,来负责此事。唐由之从中医典籍中寻找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他选择在人体黑眼珠和外眼角正中间的白眼珠地方实行金针治疗。



这一位置在现代西医解剖学中,叫“睫状体平坦部”,是一块禁区,在这里动手术会发生“交感性眼炎”、“大出血”等一系列后果。印度曾经在这一禁区做过552例手术,两年内病人全部失明。当时西方医学专家曾观摩过唐由之的“金针拨障术”,啧啧称奇。


可宾努亲王在睡眠中头部摇摆都不停止,听说要做手术摇摆频率更增加到每分钟大约120次,这种情况即使是唐由之的针拨术也难以下手。唐由之后来想到了被他称为“没有办法的办法”的方法,用自己的双手紧紧夹在宾努.亲王的面颊,而自己同时两只手部拿着手术器械,宾努亲王的头摇摆,他的手也随着摇摆,这样能形成一种相对的稳定,对宾努亲王实施了白内障针拨术。这是唐由之一生中难度最大的一次手术。


手术后,宾努亲王复明且没有任何术后并发症。宾努亲王对给他光明的唐由之非常感激,多次感谢。当时西方眼科专家听说此事后,赞叹不已。


唐由之先后为毛泽东主席、朝鲜金日成主席、印尼总统瓦希德、柬埔寨宾努亲王等六位国内外元首级领导人成功地进行过眼科手术及医疗保健。


享有“民间外交家”的美誉


据《中国中医药报》周颖采访报道:1975年11月,朝鲜请中国大夫赴平壤为金日成主席做保健工作,周恩来总理派唐由之等8人前去。唐由之和同仁医院的眼科主任不负重托,出色地完成了保健任务。

以后唐由之几乎每年去一次朝鲜做保健工作,直到金日成主席逝世。

2000年10月,他还受到金正日的接见与宴请,成为两国人民的友谊使者。

2000年1月,印尼请唐由之赴雅加达为瓦西德总统诊治眼病。他三次来到雅加达,用中医方法给瓦西德总统治疗,使他的角膜感觉恢复,视力有所提高。


唐由之改良的金针拨障术,不仅让我国古老的传统医学技术得以流传下来,而且改良术自身的价值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目前,超声波乳化被引入到白内障的治疗领域。它是利用超声波的高频震动,把眼内的混浊物质震碎成乳状后吸出。在针拨术中,器械要伸入眼内,稍有不慎就会伤害眼睛,超声波乳化技术则避免了这种伤害。因此,超声波乳化技术逐渐取代了针拨术。 


但是,超声波乳化价格近万元,针拨术的费用却只在两百元左右。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只用一根金针就能完成的白内障针拨术,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




如今,已是眼科界权威专家的唐老还不改平民情怀,秉承了陆氏的学风、医德总是告诫大家:“病人者,养生之父母也,要善待每一个患者”。 


1942年经唐云友人石瓢僧人引见,拜在上海中医眼科名医陆南山先生门下

1947年底旋归故里,在杭州市开设眼科诊所,正式悬壶医林。

1952年,他巧遇国家选拔在职中医培养提高的良机,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终于实现了宿愿。和他一起5年寒窗苦读的,还有著名的中医专家方药中、施奠邦、费开扬、陆广莘等。学满毕业,唐由之被分配到当时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1957年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从事眼科的研究、临床和教学工作,并兼任北京中医学院眼科教学。

1957年-1978年 历任广安门医院眼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科负责人。

1978年-1994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4年至今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


如是从西医眼科学起,唐由之可能永远不可能知道中国古老的金针拨障术,也不可能有后来的一系列的针拨手术。


但如果仅是局限于传统中医精方选药,同样也不会有后来的睫状体平坦部切口的手术研究。


这一学风应该得益于授业恩师陆南山教授,用唐老的话说:“陆先生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对任何学生都不保密,而且陆先生不排斥现代医学和现代仪器。


陆南山(1904~1988年),师从乃父陆光亮,22岁悬壶于上海,专擅眼科。1956年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曾任上海仁济医院眼科主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眼科教授,医疗系二部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著有《眼科临证录》


书中收选眼科病证14种,共80例,以西医学病名分类,并标明中医辨证举要。每例有病史简介、检查与诊断、辨证与治疗和按语等内容。每一病种末尾有各例辨证施治小结。此外,还选录杂论六篇。中西医眼科医务人员参考。

201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再次出版


陆氏世代为医,精进于眼科,主张中西医结合,眼病辨证强调整体观点, 善于化裁古方,扩大古方的应用范围,对眼病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医疗经验。

陆氏认为,对眼科来说,望诊特别重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肉眼一般观察,另一是仪器检查。他非常强调眼科检查,认为每一个眼科医生都必须掌握现代眼科检查方法,应亲自检查自己的病人,方能明确病变情况,作出准确判断。他检查时,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明确疾病的性质、病因及严重程度。


立法谨守病机,辨证不尚分型


陆氏认为,眼科疾病的治疗,也应“治病必求于本”,要求“审证病因,辨证施治”。但要有“证”有“病”,有按证立方,也有一病专方。但决不可“对号入座”。陆氏治病必定要探索机理,根据疾病发展的病理过程及病人特定病情、脏腑、气血、痰湿情况而作出诊断立法。


相关阅读:(点击阅读)

唐由之:为毛主席做眼科手术的中医

陆南山:学贯中西治眼疾

回忆我的祖父陆南山

寻找陆南山医师

纪念我的父亲陆道炎【最后定稿】

记“亚洲骨髓移植之父”陆道培

更多陆氏名医的趣闻轶事,尽在公众号后续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