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任应秋:病邪须有出路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医养百家谈的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

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

医养百家谈由衷的感谢大家三年来的信任和支持,关注和阅读。医养百家谈会更加的努力,为各位粉丝带来更多更好更实用的养生健康的资讯,敬请期待。

I导读:做编辑的时候总是会选很多切合临床实际的诊治经验或系统的治疗方法分享给大家,医理的文章选取的少,但文章读了一些之后,还是觉得基于每一次临床实践当中展现丰富而有层次的医理确实是引人入胜。所谓执一而御百,是真正深刻理解了道理之后,方才能灵活应用在每一个独立而又有不断变化的个体身上吧。此文便就是这样深入浅出的细细讲述复杂医理的好文章,分享给大家。(编辑/青立)


病邪须有出路

作者/任应秋


张子和治病,总是变化于汗、吐、下三法之间,这就是给病邪以出路的道理。

 

他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今之医者曰:‘当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气巳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惟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其余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今予论汗、吐、下三法,先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全》)。

 

只要有病邪存在,便得使病邪完全撤去,张子和在这一点上是很有见解的。

 

当然给病邪的去路,是否局限于汗、吐、下三法,这又不然,张子和在这个问题上已作了明确的解释。

 

他说:“予之三法,能兼众法,用药之时,有按有跷,有揃有导,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瘀、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此余之法所以该众法也。”(《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全》)。

 

不同的病邪给以不同的出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高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血实宜决之”。

 

又《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所以表实证应发表,使病邪从汗而解。里实证应攻里,使病邪从泻而解。

 

【案一】


曾治疗一水气病,全身浮肿,医生一再以真武汤与五苓散合用予服,浮肿始终未消。

 

诊其脉沉细弦,时有微恶风寒,舌苔薄白。

 

知其为阳气郁于表,不能宣发的风水证。

 

即用麻黄附子汤:麻黄20克,附子15克,灸甘草10克。

 

连服两剂,汗出而肿消。

 

阳郁于表,只宜温补合辛散,不得合淡渗。

 

【案二】


另治一痰饮患者,服用术附汤已上百剂,不但饮邪不减,反而日渐浮肿。

 

诊其脉沉弦有力,舌干少津,经长期专益脾肾之阳,阳气鼓激痰水四溢,过在补而不泄。

 

遂投以五苓散重剂:桂枝15克、猪苓15克,茯苓50克,泽泻25克,白术15克。

 

籍其苦降淡渗之性,以导水邪外出。

 

经服四剂后,小便通利,浮肿尽消。

 

【按语】


同样的浮肿,却是两个不同的结果。

 

前一证是给病邪的出路不当,该用辛散,而错用淡渗。

 

后一证是补而不泄,不给病邪以出路所造成。

 

吴又可治病,亦颇注意给病邪以出路。他说:“热不能自成其热,皆由邪在胃家,阻碍正气,郁而不通,火亦留止,积火成热。但知火与热,不知因邪而为火热。智者必投承气,逐去其邪,气行火泄,而热自已。若概用寒凉,何异扬汤止沸,每见今医好用黄连解毒汤……每遇热甚,反指大黄能泄,而损元气,黄连清热,且不伤元气,更无下泄之患,且得病家无有疑虑,守此以为良法……。盖不知黄连苦而性滞,寒而气燥,与大黄均为寒药,大黄走而不守,黄连守而不走,一燥一润,一通一塞,相去甚远。且疫邪首尾以通行为治,若用黄连,反招闭塞之害,邪毒何由以泄?病根何由以拔?”(《温疫论•妄投寒凉药论》)

 

吴氏以为黄连性寒不泄,只能制热,若内有实邪,必资大黄以泄之。若畏大黄之峻,而徒以黄连清之,反将热邪遏阻,内伏益深,攻治益难,这是很有道理的。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应下的,不泄之不得下。应出的,不散之不得出。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医话》,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主编/刘强,作者/任应秋。编辑/青立。校对/杨秀国、王雅晴。


相关阅读:

任应秋:我学中医的门径和方法(推荐所有习医者阅读)


END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

微信: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如果觉得好看

请点这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