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医大师们是如何读中医书???(上)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现有社区医疗门诊项目

寻找合作伙伴

请联系: 18016247306

电话微信微信同号

 

名老中医们都背了哪些书?

刘更生、颜纯淳


名老中医们都背了哪些书?


要背哪些书?

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 刘渡舟先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


《名老中医之路》97位医家提及的书目共有320种,其中有41人明确提及应背诵书目,共计37种。


背诵书目中被8人以上提及的有10种,依次为:《伤寒论》22人、《金匮要略》18人、《汤头歌诀》16人、《黄帝内经》14人、《药性赋》14人、《濒湖脉学》10人、《难经》9人、《医学三字经》8人、《神农本草经》8人、《医宗金鉴》8人。其余为4人提及1种,3人提及2种,2人提及7种,1人提及17种。


以上书目主要包括经典类、基础类及临证类,归纳一下,数量并不是很多。此外,与整个书目相比,需要背诵的书大多是提及频次较高的,但并非完全一致。如《温病条辨》、《本草纲目》等,认为应读者多,应背者少。


名老中医不仅提出背诵书目,还多有论及背诵的意义与方法。


岳美中先生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沈仲圭先生说:“根据我的经验,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因年轻记忆力强,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陈鼎三先生认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关于背诵,名老中医有许多经验,今摘录数则如次:


任应秋:“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本把它记下来了。”


姜春华:“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方药中:“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


哈荔田:“我背书时不用默诵法,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如此,则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


路志正:“伯父教我诵读中医典籍的方法是: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他反对高声朗读或强记在心,否则忘却亦快。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逐渐使我认识到背诵和理解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名篇大作及中医经典都是这时诵读的,至今不少原文仍能朗然成诵,深感得力于当年窗下功夫。”


谢海洲:“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


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总之,老一代名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学好中医必须背诵,而且背诵宜早,必须坚持不懈。

岳美中:当读的古医书

岳老说:“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读起。”如果有一句话来形容小编看到这句话时的反应,那绝对就是“点头如捣蒜”了!所以感恩岳老能够毫无保留的列出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书,内容涉及入手书籍、经典的注释、各家学说、药物、类书等方面,结尾处还给了大家32本“当读的古医书”书目,供学习中医者参考。小编再感慨一句:“这是我见过的最全最好的书单了!”


当读的古医书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读起。读中医书,大体上说来有下列一些方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加以选择,不必强求一致。中医讲究理法方药,理法方药能精则辨证论治无误,而活人有术。因而学习中医,可从理法方药四个部分去加以研究。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源有流,各个时代都出现了著名的医家,他们代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因之,顺着时代,从源溯流地研读著名医家的代表医著也是一种读书方法。


中医著作甚多,有难有易,旧时学医,往往先读浅显易懂便于应用的医书,等到有了点根砥,再逐步钻研高深的典籍,这种先易后难的读书方法,可收到循序渐进的效果。然而,也有从难到易者,清.张志聪即主张先从内、难研读起,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源头既充,活水不乏,医术大可精进。


不过,我认为学习中医,当从方剂入手,方剂之祖为仲景,因而读书还以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为好。仲景最讲求的是辨证论治,《伤寒论》六经标題,首揭辨三阳三阴“病脉证并治”,鲜明地昭示后人;论中更有“随证治之”、“依法治之”等语。在具体治疗中,则某病以某方“主之”,某病“可与”或“宜”某方,则是点明专病专证专方,与辨证之下随宜治之的方治精神。


《金匮要略》则论述三因,以专病专证成篇,題目亦揭出“辨病脉证治”,是在专病专证专方专药基础上行使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总之仲景之书,分论各治,既昭示人辨证论治的原理原则,又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其规律之谨严,对临床实践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实是中医书籍的精髓,最宜反复钻研。


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不下数百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该毫无依傍地直接阅读原文,从原文下功夫,反复研读,才能辨出《伤寒论》的真味道来,这样才算是善读《伤寒论》。读伤寒如此,读其他经典医籍也应如此。当然,为了开拓思路,帮助理解原著,适当地参看一些注释也是可以的。


《伤寒论》注释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最佳,语无泛谈,宜熟阅之。学习《金匮要略》可看尤在泾《金匮心典》。尤氏著作,颇多发挥,最能给人以启发,历来为医林所重。另外,近人陆渊雷《伤寒今释》、《金匮今释》颇多参考价值,其中医案尤为可贵,初学者极宜一读,二书脱胎于日人汤本求真《皇汉医学》,但文美语通,较汤书易读是其优点,可惜的是未注明出处,终有抄袭之嫌。


《内经》分《素问》与《灵枢》二部,主要是讲中医生理、病理,要读。不懂灵素,即不懂中医的生理、病理,就不懂中医的基本理论。读《内经》,其中的生字、难句首先得懂才能读,这就牵涉到古汉语文史哲的修养,这些知识,也是学习中医的人必须具备的。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病理专著,辨证细微,甚为可贵,应当置于案首时时取观。


各家学说中以《景岳全书》、《张氏医通》、《丹溪心法》、《脾胃论》、《河间六书》为好。金元四大家,各有长处,只是张子和太偏,不善学者,反而有害。


温病学方面,叶、薛、吴、王四家,以王孟英著作为最好。其他人的著作,不是失于笼统,即是失于死板,惟王孟英的书比较细致,用于临床较多效验。《温热经纬》和《王氏医案》都需要细读精研。


其次何廉臣的著作对温病也多发挥,何是温病学后起之秀,特别是继承了王孟英的学术思想,他的《重订广温热论》和重订《感证宝筏》为少见的好书,诊断确切,于舌诊尤其精到,用药熨贴,分析入微,文字清晰,是书说出了温病真象。


药物学方面,初起先看《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这类书朗朗上口,便于习诵。之后可看《本草备要》,再深一点,可看《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至于《神农本草经》文字古奥,不大适合初学,但为本草之源,义蕴精深,与内经、伤寒、金匮合称四大经典,凡欲精研中医者,亦为必读书之一。


类书方面,清.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甚好。此书比较实用,各科齐备,辨证详而方药精,书中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编次订正,也下了很大功夫。前清时,太医院考试就以此为标范,至今北方医生中,学金鉴名世者不乏其人,于此也可见此书影响之大。其他如《证治准绳》、《张氏医通》、《东垣十书》也是好的类书,亦宜一并披阅。


学杂病以《医宗金鉴》为好,看妇科以《济阴纲目》、《傅青主女科》为优。特别以傅青主的书为最好,其用药前无古人,该重时用量特重,动辄以两计,该轻时用量特轻,轻到几分。


例如他的完带汤,临床上用治白带多效。方中山药、白术各一两,峻补脾阳脾阴,在大队静药中加入少量陈皮、柴胡疏肝健胃之品推动阴药,使脾脏功能健运,则运化有权,湿热可除,故妇女带症可愈,方名完带,当之不虚。近年,山西发现《傅青主秘方》,用药一如女科,为医书中珍籍,值得加以研究。


我一生最喜欢仲景和东垣的书,凡与之有关的书,均从源到流一一加以系统地学习。例如学药则先读张洁古《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继看《兰室秘藏》用药法则,再念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再诵何廉臣《新编药物学》等。学方则读《伤寒论》、《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研经言》、《经方例释》及《金匮要略方论》、《金匮心典》、《王旭髙医书六种》等,一脉相袭而来。


除了正途的书以外,医案、医话也应当有所泛览,汲取别人经验,才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医案以《王孟英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为好,医话以《止园医话》、《冷庐医话》为佳。


总之,凡学医者应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读一家之言,志趣每易为其所夺,落其窠臼之中而不自觉。为医切忌拘古、趋新。医药重乎实际,一理之出,一药之投,如奕棋然,必激起对方,彼此牵动得当才可战而胜之,设不得当则为对方所胜。


因此,若不广采众长,以精益其术,囿于方隅,临床之际不偾事误人者鲜矣。下面是给全国中医研究生班草拟的“当读的古医书”,书目列下,供学习中医者参考:


1、脾胃论,金.李杲著


2、内外伤辨惑论,金.李杲著


3、景岳全书,明.张介宾著


4、伤寒来苏集,清.柯韵伯注


5、伤寒贯珠集,清.尤在泾注


6、金匮心典,清.尤在泾注


7、傅青主女科,清.傅山著


8、本经疏证,清.邹澍著


9、本草思辨录,清.周岩注


10、药征,日.吉益为则著


11、研经言,清.莫枚士著


12、经方例释,清.莫枚士著


13、石室秘录,清.陈士铎著


14、王旭高医书六种,清.王泰林著


15、医林改错,清.王清任著


16、王氏医案译注,清.陈念祖著


17、增补评注温病条辨,清.吴瑭原著、王孟英等评注


18、温热经纬,清.王士雄纂


19、通俗伤寒论,清.俞根初著


20、伤寒瘟疫条辩,清.杨栗山著


21、冷庐医话,清.陆以湉撰


22、血证论,清.唐宗海著


23、感证宝筏,何廉臣订本


24、温热论讲义(原名重订广温热论),何廉臣重订


25、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评选


26、治验回忆录,赵守真著


27、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著


28、八法效方举隅,冉雪峰著


29、中医对儿科妇女病的治疗法,蒲辅周著


30、蒲辅周医案,高辉远等整理


31、中医诊法要览,日.大塚敬节撰


本文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4期,由中医书友会编校发表


I导读:张老将读书方法归结为“重背诵、重经典、重广博、重得要、重心悟、重持恒、重笔录”七重,不下苦功岂能真正成才?张老说“背诵时不用默诵,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使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一下就说到我的痛处了,我争取把默写的毛病改掉。(编辑/王超)


国医大师张磊谈如何读中医书

作者/张磊


书要多读,又不能尽读,怎样读才能效果更好呢?我个人体会,应有选择地读。大致可分为精读之书和粗读之书。对于精读之书,要反复读,多下功夫;对于粗读之书,顾名思义要读得粗些,一览而过。但不可忽视粗读之书也有精的部分,这一部分同样要精读。概括为“七重”。


重背诵


学习固须勤奋,亦宜讲求方法。以读书而言,背诵是打好中医基础最根本的方法,而且越早背诵越好。如盖房一样,一块砖一块砖砌起来,然后才能粉刷。背诵也是为后来领悟、理解和运用打下基础,后劲较足。


初学医时先背诵《雷公药性赋》 《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作为启蒙读物。继背《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背诵时不用默诵,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使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


内容多的篇章,采取分段滚动式背诵方法,背诵着后边的,复习着前面的,如盖楼打地基,垫一层夯实一层,如此,才能强记不忘。背诵开始要少,由少而多,集腋成裘,积沙成丘。


重经典


我认为,为医者,尤其为上医者,四大经典不可不读。纵观历代大医家、有突出成就者,都是从读经典起家的。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岂可忽乎者哉!《内经》 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为医不读《内经》,则学无根本,基础不固。后世医家虽然在理论上多有创建,各成一家之说,但就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而言,无不发轫于 《内经》,故读《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目的在于掌握中医理论之根本。读经典著作时, 要参阅相关著作,前文已述,此不多讲。


重广博


除经典著作之外,还要阅读很多后世医家著作。我常说,医家要博览群书, 广得其益。学习病因病机,除背诵“ 病机十九条”外,还要读《诸病源候论》,可以明了病因病机学理论;中医诊断方面,要读《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该书造精微,通显幽,易学易懂,切于实用;方剂学知识,应读《医方集解》,该书辨证论方,贯通理法方药;中药学方面,可参阅《本草纲目》,其内容丰富,理明义详。


我崇尚《脾胃论》,善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气虚头痛等疾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本着求实精神,敢于创新,敢于纠古人之错,论述了血瘀所致病症,丰富发展瘀血学说。我主张多读名家医话医案,如《临证指南医案》《明清柳选四家医案》《谢映庐医案》《经方实验录》《秦伯未医话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等。


我认为,医案是医生临床经验的体现,是非常珍贵的医籍,读之能得到很多启发。医案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家之专著,一是多家之集萃。前者系一人之经验,其系统性、学术性较强,如参天大树,望之蔚然;后者是医林掇英,如众蜂所酿之蜜,甘味绵绵。二者各具特色,各有其优,皆应读之。


有些医案则妙中有妙、巧中有巧,有些医案则独辟蹊径,有些医案则棋高一着,令人目不暇接。其方也,如重型炮弹者有之,如轻舟行水者有之,如围魏救赵者有之。根据不同内容,或取其论,或取其方,或取其法,或取其巧,或取其妙,对其中最精要部分,更要细读,反复读,悟其理,会其意。只有广开学路才能迅速提高医疗水平。 


重得要


读书不仅要“博”,而且还要由博返“约”,能够领会或掌握一本书、一段文章的精华所在,对重要篇章或段落,要精读,反复读,重点语句还要朱笔圈点,得其要旨。


如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因其轻而扬之”及《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理论,我确立了“轻清法”。本法主要用于因风热之邪伤于头部的疾患, 如头痛、头懵、头晕、耳鸣、眼胀、鼻流浊涕、鼻塞不通等病。创制谷青汤,方由谷精草、青葙子、决明子、薄荷、菊花、蝉蜕、酒黄芩、蔓荆子、生甘草组成(编者按:点击链接有河南李发枝教授喜用的谷精草合剂和张老此方看似同出一源)。即用轻清上浮而又凉散的药物,易于速达病所,以祛除病邪。


根据《素问·汤液醪醴论》“去菀陈莝……疏涤五脏”之旨,确立了“涤浊法”。因浊邪所在的上、中、下三焦位置不同,  以及病邪兼挟不同,而分浊邪阻肺、肺失清肃方,浊邪中阻、脾失其运方,肝热脾湿、浊邪积着方,浊在下焦、膀胱失利方。


阅读 《医学心悟》后,认识到医生应具备“五知”。


 一是知理。明了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景岳全书·传忠录·明理》中说:“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尤切……故医之临证,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以我之一,对彼之一,既得一真,万疑俱释,岂不甚易?一也者,理而已矣。”


二是知病。知病首先要求本, 其中最重要的是求病因、病性和病体之本。《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三是知动。人是一个时刻不停的活动机体,疾病是一个动态的病理变化,尤其用药治疗后,其变化更是明显,所以,医者不但要知病之为病,而且要知动之为动。


四是知度。要把握好对患者的治疗尺度和用药尺度。“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五是知误。既要知他医之误,又要知自己之误,误必纠之,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最怕的是不知误,“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很值得认真研读的。许多书我是“蓝笔点来红笔圈”,有感于此,曾做诗一首,谓之《读书有感》:“ 医道精深学莫休, 学如逆水荡行舟。书中要语自圈点, 点点圈圈心上留。” 愿与同道共勉。


重心悟


学习中医典籍,不仅“博”“约”,而且还要“悟”。读书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尤其对经典著作,其理深,其义奥,非潜心研读,穷思精悟,莫得其要。如对《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中的“治病必求于本”  体会较深,临床治疗中应该求病因之本,求病机之本,求病性之本,求病位之本,求病体之本。


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这段经文,从“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悟出了临床辨证思维六要,即:


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


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


辨有症状之证与无症状之证,注意其隐;


辨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注意其因;


辨顺逆之证与险恶之证,注意其逆; 


辨正治之证与误治之证,注意其伤。


从“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悟出了“疏利法”。疏是疏导,有分陈治理之义;利是通利,有运行排遣之义。常用于水湿失于输布出现全身郁(瘀)胀,似肿非肿的经络湮瘀证。针对水、湿、痰、瘀、气停滞的脏腑经络不同,又细分为疏补相兼方、行气通络方、化痰通络方、疏肝利湿通络方和化瘀通络方。


对“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提炼出“动、和、平”的学术思想。所谓“动”,是指正常情况下,人体是一个时刻不停地在“和”的状态运动的有机整体;其次,人体的病理是在“失和”状态下运动变化着的机体;再次,针对运动变化着的机体、疾病、病症,其理、法、方、药也应随之而动;最后,治疗的目的,使失去“和态”的机体,得到纠正,重新建立新的和平动态,达到“阴平阳秘”。这些都是所强调读书要读到无字处的体现。


重持恒


自学医以来,看书学习,从不间断,持之以恒。在受业期间以读书为主,在中医学院任教时还是以读书备课为多。现在因年龄从职务上退休,但读书学习不能退休,学无止境,干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即便诊务再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看看书, 展卷有益。


如“达郁法”的形成,首先取法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五郁”,谓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继以 《伤寒论》 中治“少阴病,四逆”的四逆散和 《丹溪心法》 治疗“六郁”的越鞠丸化裁,组成“达郁汤”,药有柴胡、枳实、白芍、苍术、川芎、香附、栀子、神曲、甘草。


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结合吴又可《瘟疫论》中达原饮之义,在原方的基础上,又伍入槟榔、草果、黄芩,使治疗五脏六腑之郁的力量更大,功效更全面。又如在阅读医案方面,读《临证指南医案》《吴氏医话二则》等,这些书涉及疾病广泛,论述精辟,见解独到,对临床治疗启发很大,对完善临床辨证思维很有帮助。


《程门雪医案》《蒲辅周学术经验集》《岳美中医学文集》等,均为辨证精细,理验俱丰,见解独到的医著。近几年,中医医话医案迅猛增多,阅读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感受较深的是《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和《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等,这些医家用药独到,有胆有识。我常说,当好一个中医不容易,尤其当一个水平较高的中医,更不容易。深知自己的不足,在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的海洋里,只有奋力搏击才能前进!


重笔录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坏笔头。”读书背诵固然重要,面对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及丰富多彩的临床经验,都记忆不忘是不可能的,因此,对重要段落、观点做好笔录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是必要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登堂入室的过程,但也不能忽视平时对零星知识的积累,每次读书勿求于多而求于精,重要部分摘录卡片,日久天长,积少成多,逐渐丰富自己、壮大自己,为临床、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以学源不能断,起点作零点,求实不求虚,思近更思远作为学习的指导思想,坚信只要学而不厌,乐此不疲,久而久之,自能千丝成锦,百花成蜜。


本文摘自《张磊医学全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张磊,编辑/王超,校对/张术强,月下湾。

更多推荐
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国医大师李士懋:辅汗三法
李洁生治疗齿龈病经验
中暑的中医急救法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如果觉得好看

请点这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