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散治疗副鼻窦炎疗效满意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现有社区医疗门诊项目
寻找合作伙伴
请联系: 18016247306
电话微信微信同号
I导读:副鼻窦炎,中医称“鼻渊”,此病缠绵难愈,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作者运用杨香林老中医验方“三花散”加减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编辑/闫奇峰)
三花散治疗副鼻窦炎
作者/杨富华
副鼻窦炎是一常见的鼻窦粘膜化脓性炎症,中医称“鼻渊”。此病缠绵难愈,常使患者头晕头痛,以致嗅觉减退,疲倦乏力,痛苦难堪。近年来,笔者应用老中医杨香林先生验方“三花散”加减治疗127例副鼻窦炎收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方药组成
金银花、野菊花各30克,辛夷花30克,苍耳子、生苡仁各20克,桃仁、黄芩各10克,白芷12克。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加减:恶风寒、鼻塞者加荆芥、薄荷、细辛、防风;偏寒头痛加羌活、独活、川芎;偏热头痛加菊花、蔓荆、柴胡、升麻、葛根;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桔梗、前胡;兼眩晕者加桑叶、菊花、钩藤、石决明、枸杞子;疼痛日久,疲倦乏力,缠绵无休止者加党参、白术、黄芪;鼻衄者加山栀子、茅根、生地、丹皮。
二、治疗效果
所治127例中,临床症状消失,嗅觉功能恢复或有明显改善,经X线鼻窦摄片复查显示窦腔积液消失,窦壁边缘清晰或粘膜增厚者96例;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经X线摄片复查窦腔显影不清者31例。全部有效。
三、病案举例
刘 x,男,35岁,农民。1978年10月12日来诊。自述头痛鼻塞,流黄脓涕二年余。常反复发作,服西药未愈。曾经某医院五官科及X线摄片确诊为“副鼻窦炎”。近日因劳动当风,即感发热恶寒,头痛,胸闷咳嗽,鼻塞,流黄脓涕,量多,口苦,溲短黄,舌苔薄黄,脉浮数。证属肺经风热,上蒸鼻窦,治宜祛风散热,通窍。方用三花散加荆芥8克,薄荷6克,桔梗10克,蔓荆子12克。三剂后,诸症大减,为巩固疗效,以三花散为主,随证加减再进四剂后症状消失。后行X线鼻窦摄片复查:窦腔积液消失,窦壁边缘清晰。随访观察至今未复发。
另治胡 x,患此病已十二年余,证属正虚邪实,湿浊滞留,久郁化热。方用三花散加党参、白术各13克,生黄芪30克,钩藤10克,以清热解毒,托里透脓。共服12剂,诸症悉,后经鼻窦摄片复查窦腔积液消失,窦壁边缘清晰。近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鼻窦炎
作者/王守智、戚聿英
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有急、慢性之分,以慢性者多见。近几年来,笔者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之,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有病历记载的30例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46岁,10~20岁13例,21~30岁7例,31~40岁6例,41岁以上者4例;病史最短者15天,最长者12年,绝大多数为1~3年,反复发作,经治不愈;急性者9例,慢性者21例。
临床诊断:根据头痛、头昏、鼻塞,流黄浊鼻涕,甚或流脓性鼻涕,嗅觉减退等症状,急性者或伴有发热恶寒,咳嗽吐黄痰等。或五官科检查,发现鼻腔中、下鼻道或嗅裂处有脓性分泌物,或中鼻甲肥大,或局部红肿压痛和叩击痛。或结合鼻窦X线摄片检查,本组有21例经鼻窦X线摄片,其中18例有明显炎症。
二、治疗方法
基本方: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辛夷15克,苡仁20~30克,桂枝6克,葛根10~15克,赤芍15克,桔梗10克,陈皮10克。水煎服,日1剂。
加减法:
如无辛夷可用苍耳子代,也可两药同用;
黄浊脓性鼻涕多者,苡仁用至30克,加败酱草、金银花、黄芩、皂刺、车前子;
头痛重者,加菊花、川芎、白芷、藁本;
鼻塞重者,加皂刺、穿山甲、丝瓜络、路路通、石菖蒲;
大肠热结便秘者,加酒大黄、芒硝、枳壳;
有外感表证者,加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菊花、葱白;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升麻;
阴虚者,加沙参、麦冬、何首乌;
纳差者,加谷麦芽、鸡内金、砂仁、莱菔子。
三、治疗结果
痊愈24例(临床症状消除,五官科检查鼻腔中、下鼻道或嗅裂处脓性分泌物消失,局部无红肿,或鼻窦摄片炎症消失),占80%;显效4例(临床症状基本消除,五官科检查鼻腔中、下鼻道或嗅裂处脓性分泌物减少,局部仍红肿,无压痛和叩击痛,或鼻窦摄片炎性改变不大),占13%;无效2例(临床症状无改善,五官科检查鼻腔中、下鼻道或嗅裂处脓性分泌物仍较多,局部仍红肿压痛和叩击痛,或鼻窦摄片炎症无改变)。一般服药6~20剂,最多者30余剂。
四、病案举例
陈某,女,18岁。两个月前感冒未彻底治愈,继之头痛、头昏、头胀、鼻塞、流黄浊鼻涕、嗅觉减退、记忆力减退、神倦。近半月来上述症状加重,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鼻窦摄片示:两侧上颌窦、筛窦窦腔混浊,密度增高,其余鼻窦无病变,诊为急性上颌窦、筛窦炎。
基本方加菊花10克,荆芥10克。
服3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又服6剂,诸症痊愈。为防复发,又服10剂。鼻窦摄片示:左侧上颌窦稍模糊,其余鼻窦无病变。随访10年未复发。
五、体会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作用,主治外感风热之邪壅遏于肺所致喘咳。鼻窦炎从临床症状来看属于中医学鼻渊和鼻窒范围。
明·《景岳全书·杂证谟·鼻病》说:“鼻渊证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已,故又名脑漏……以余之见,谓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有所不宜,故多不见效,莫若但清阴火而兼以滋阴,久之自宁,此即高者抑之之法……若火之甚者,再以清凉甘剂加减用之,每获痊愈。”
通过临床实践,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笔者认为鼻窦炎的发病与肺经之郁热或大肠经之热有密切关系。因肺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联系。肺司呼吸,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由于风热犯肺或风寒犯肺郁久化热,或大肠经之热上攻传入肺,邪热稽肺,肺失清肃,邪滞不去,而致使肺经蕴热循经附气(呼吸之气)上蒸于鼻,熏灼肌膜。
因为鼻窦与鼻腔通道之天然开口小,由于炎症水肿引起窦口狭窄或阻塞,影响鼻窦腔的通气和引流,而致鼻塞,流黄浊鼻涕,头痛、头昏、头胀,嗅觉减退等症,发为鼻窦炎。
本病绝大多数属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故用麻杏石甘汤清肺经之蕴热以治本,佐辛夷、桔梗、苡仁、陈皮等清热通窍、除涕排脓、止痛为辅,杏仁入肺、大肠经,除肺热,降气行痰,能润燥,通大肠气秘,桂枝、葛根有通阳、升阳作用,能升清化浊,使清阳得以上达清窍,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排脓止痛作用。因病久入血络,鼻黏膜呈慢性充血肥厚,故用赤芍凉血活血消肿。本方具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抗菌消炎和改善鼻窦黏膜血液循环和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故临证用之,疗效确切。
笔者还用本方加减治疗鼻痒鼻塞,喷嚏,流清稀鼻涕等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者,疗效也比较满意,其作用机理有待于作进一步研究探讨
脑漏方
作者/叶橘泉
来历:民间传说,验方各书也有记载,此方名为民间俗名。
主治:脑漏,鼻渊(鼻流臭涕,不闻香臭),这当中包括慢性鼻炎、副鼻窦炎、蓄脓症、鼻息肉等多种病在内,故此方究主治何病还有待研究。
处方和用法:鱼脑石(即石首鱼或名黄花鱼的头部形似牙齿状之骨,中药店有备)适量,火锻,研细粉,略加冰片(其量约为鱼脑石量之1%〜2%,作辅香料),研和,一日数次,频频搐鼻(如搐鼻烟样吸入)。
经效事例:镇江张禹门同志说,某患者患脑漏,屡经医院专科医师治疗,曾施手术,未能根治,后经乡友传此方治愈。叶先生曾屡闻民间传说,石首鱼头骨治脑漏很有效,唯迄未亲自试验,曾查不少方书记载,有兼用“硇砂”者,亦有用“辛夷”者,然主药专为“鱼脑石”。而脑砂似主治鼻息肉及肥厚性鼻炎,读者试用之际,请先注意诊断鉴别,如鼻塞不闻香臭时,用鱼脑石粉和脑砂等分,略加冰片(不加也可),鼻内无息肉及肥厚病状者,不必加硇砂。
本文摘自《新中医》,1984年01期,作者/杨富华。编辑/闫奇峰,校对/韩晓红、炳程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分享是对我最大的赞赏
随缘随心
如果觉得好看
请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