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医大师周信有:哲人已去 风骨犹在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现有社区医疗门诊项目

寻找合作伙伴

请联系: 18016247306

电话微信微信同号


2018年3月10日,第三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教育家、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周信有因病逝世,享年98周岁。周信有从医从教70余年,德高望重、医术精湛、治学严谨、造诣精深,为中医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8年3月10日清晨,德高望重的周信有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8岁。大寿在德,周信有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长存!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周信有少时家境贫寒,迫于生计而随父闯关东,因交不起学费而入免费的教会学校,习文弄武,自强不息。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周信有志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想。

  • 于1936年拜于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名医李景寰、顾德有门下,跟师侍诊,学习中医。20岁便开始了悬壶济世生涯。

  • 1952年,周信有在安东市带头组建第一联合中医院并任院长;1954年当选为安东市人大代表;

  • 1960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并在学院门诊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 1970年调至甘肃省临夏市人民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兼任临夏州西医学习中医班教师;

  • 1973年在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 1979年筹建甘肃中医学院(今甘肃中医药大学),并任内经、中基教研室主任及教务长;

  • 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2004年获首届“甘肃省名中医”称号;2005年被国家选定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的专家之一;

  • 2007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 201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181位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专家之一;

  • 2017年获评第三届国医大师。

筚路蓝缕 兴教创学

1970年,在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的周信有已享有盛誉,但为了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他毅然来到甘肃。他说:“一个大夫到哪里都是看病,甘肃的生活条件差、机会少,但那里更需要好大夫。”上世纪70年代后期,北京中医学院曾两次来函欲调周信有回京,都被他婉拒。

1978年,周信有和陇上名医柯与参、于己百等共同筹建甘肃中医学院,并任中医筹备组组长。为了打造甘肃中医药高等教育,他们积极选拔名医名师、建造校舍。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周信有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干粮,每日往返10多公里上班。学院建成后,已年近花甲的周信有又积极制定中医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组织编写教材,完善教学体系,可谓呕心沥血。

周信有扎根我国西北地区足足48年,奠定了甘肃乃至我国西北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基础。他先后培养学生3万余人,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生347名,学术继承人和弟子140余名,学术传承班学生1800余人。耄耋之年的周信有仍坚持每年为本科生作学术报告4~6次。


悬壶济世 德艺双馨

从个体行医到高等学府,从北京到甘肃,在长达77年的行医生涯中,治病救人是周信有永恒的追求,也是他最大的快乐。因周信有医术精湛,患者络绎不绝,其劳累程度可想而知。但他一生奉行孙思邈“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之训而无怨无悔。周信有不仅身体力行,而且常书此句以赠学生,教化后来。远道病人,有时错过了门诊时间而寻至家中,周信有不顾高龄,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都认真对待,从不厌烦。他不求索取,多次参加义诊活动;91岁高龄还主动申请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一直坚持到95岁高龄。据不完全统计,77年来,周信有亲自诊治的患者多达54.8万人次。

2003年非典流行,周信有自拟数方,通过电话传至卫生部,献计献策;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捍卫中医,针对所谓的“网络签名”反对中医事件,周老等全国28名名老中医联合签名呈书国务院。

对待学生弟子,周信有不仅孜孜不倦地传道解惑,甚或亲笔回信相答,毫不保留地讲出自己的思想、经验和配方。在编辑经验集时,周信有说:“我们编书的目的是什么?治病救人是严肃的,经验是要留给后世的。”他一生就是这样心系中医事业,古道热肠,高风亮节。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周信有学崇《内经》,深谙《素问》《灵枢》要旨,兼通诸家之说,善治疑难杂症,屡起沉疴顽疾。他认为《内经》博大精深,涉猎广泛,但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中医的核心“整体观”“系统观”“辨证观”。中医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必然使其在认识处理疾病时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即从宏观、动态、联系的角度去观察人体生理、病理;从整体、系统调节的方法去协调阴阳、正复邪退。他认为藏象学说把人体看成最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对各个脏腑的认识不受脏腑实体形态学的束缚,而是以功能系统为单位,着重研究其间联系,并用五行归类和生克制化的理论,阐明机体内脏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的整体性。

周信有认为人体生命现象和功能活动无不包含着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观,无时无刻不处在“阴静阳燥”“阳化气,阴成形”的矛盾统一的运动规律之中。对于病机学说的研究,周信有同样强调要突出整体观和系统观,在其主编的《决生死秘要》一书中力求突出中医诊治急症从整体观念出发这一理论特点。

周信有认为《内经》一书所具有的各科知识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整体性特点,既是中医学理论的特点,也是符合现代医学要求的。打破学科界限,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逐渐由分析时代走向系统时代,是科学发展的趋势。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共同存在、相互结合与渗透,既是时代特征,亦是发展所需。因此,中医的发展必须承袭其自身的理论特点与长处,保持特色,同时亦要与现代科学的成就相联系,善假于物,使之逐渐转移到中医现代化道路上来,推陈致新。具体地讲,中医传统“宏观辨证”的方法,应与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微观辨证”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突出中医特色,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辨证施治,而不是简单地“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周信有还认为临床诊疗是中医药最重要的实验室,中医不能离开临床。长期的临床实践,使周信有学验俱丰,学生们无不称誉他把枯燥的经文讲活了。其《内经精义》一书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基于此,周信有在临证中逐渐形成“复方多法、综合运用、整体调节”的临证思路和遣方用药风格,成为全国享有盛誉的肝病专家,研制推出“舒肝消积丸”“心痹舒胶囊”等中药新药。

周信有一生论著甚多,如《内经类要》《内经精义》《决生死秘要》《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周信有医学精华》等,参编全国中医院校教材《内经讲义》,其参编的《中医内科急症论治》填补了国内中医急症类教材的空白。而这些论著大都出自其60岁以后,真知灼见,倾囊相授,良苦用心,不言而喻。正如他在经验集《自序》中说:“宵衣肝食、废寝忘食者何也?盖为将来者也。”

夫唯大雅 卓尔不群

周信有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还兼通武术、书画、京剧。他自幼酷爱书画,勤于临池,为谋生曾替人画像。他擅长行书,书风严谨,浑厚洒脱,其书法作品《毛泽东词·采桑子重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书法美术大展”中脱颖而出,夺得铜奖。周信有出身武术世家,从小在父亲德玉公督导之下,学习少林秘踪拳。2002年,中国武术协会为他颁发了《中国武术段位证书》,其所获段位为老年组最高级别的八段。周信有又是一位资深京剧票友,唱功以须生见长,擅长《大渔杀家》《武家坡》《空城计》《上天台》《坐宫》等剧目,耄耋之年,犹字正腔圆、气力饱满,闻者无不惊叹佩服。

毋庸置疑,周信有在文化领域的广泛涉猎和深厚造诣对他的大医之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周信有一生布衣蔬食,生活简单,喜酒而不多饮;心态平和,乐观向上,使他在耄耋之年依然耳聪目明,行动自如。他提出饮食、情志、运动、药物等多法综合运用以养生护命,强调以神御气,动静结合,概言之即“运动气血、涵养精神”。

在周信有隆重而肃穆的追悼会上,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李金田,书记李应东缓缓讲到:“周信有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为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他的高风亮节、大家风范,将永远成为我们的楷模;他的探索精神、创新境界,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攀登;他的慈祥面容、暖人话语,将永留我们心中!”

更多推荐
国医大师卢芳医案心得:活血当分寒热辨虚实
这种病超过60%被误诊为“胃病”,5年生存率低于5%!
肺部发出的“求救”的信号,除了咳嗽还有这些!
强力止咳药导致孩子肺部切除,见咳就止是咳嗽应对的重大误区!
       

| 版 | 权 | 声 | 明 |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