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只要吃对药,就能补回来!此文救了无数人!
在天寒地冻、万物凋零的冬季,“进补”总是最热门的话题。谈到进补,除了食物,更少不了要涉及到中药中的一个种类——补虚药。所以,今天小编就来谈谈补虚药。
什么是补虚药?凡是能补充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机能活动,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候的药物,被称为补虚药。习惯上也有称补益药或补养药的。更广义的说法是滋补类药物。
中医所谓的“虚症”,就是或因饮食不调、或因过度劳乏、或因疾病消耗导致的亏损,它表现为人体各种机能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补虚药就是用来补充这些亏损一类药物。
补虚药在性味上有一些共同点。首先所有补虚药药味都是甘的,所以补虚药都比较容易入口,这一特性使得补虚药更适宜做药膳。实际上补虚药经常是与各种食材做成菜肴进补的。其次是补虚药的药性大多是温性,其中补气类和补阳类补虚药绝大部分是温性,补血类和补阴类有部分是性温的。当然也有小部分是凉性的。
中医理论还认为,虚症又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别,因而补虚药也因针对不同的为虚症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大类。
一、补气药
顾名思义这类药物是针对气虚证的。中医认为,“气”是存在于经络中,推动、协调脏腑运转的因素。如果气份不足,必然导致脏腑功能低下或失调。因而气虚又与各脏腑有联系,比较常见的如脾气虚,表现为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脱肛等;肺气虚,表现为少言懒语、久咳虚喘、易出虚汗等。针对这样的情况,补气药的药效多以增强脏腑机能为主。
属于补气药的常用中药包括: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山药、甘草、蜂蜜等。
二、补阳药
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种方面,那么“气”也有阴阳之分,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亏损导致的症候。当然,也是与脏腑相关联的。如肾阳虚表现为畏寒肢冷、阳萎遗精、宫冷不孕、夜尿频多等。肾阳虚表现为泄泻,肺阳虚则为表现为喘嗽等。针对这些症候,补阳药的药效主要为温补人体之阳气。
属于补阳药的常用药物包括: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补骨脂、益智仁、蛤蚧、菟丝子、巴戟天、冬虫夏草、沙苑子、仙茅、海马等。
三、补血药
注意,中医所谓的“血”与现代医学的血液是有所区别的。中医认为血是在脾胃中运化的水谷精气,因而中医的“血”与“气”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气血并称。血分亏损,也会导致脏腑功能低下。同样,血虚也与脏腑联系在一起。如心血虚或肝血不足,表现为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月经不调等。
针对以上诸症,补血药的功效主要是养血。同时,补血药又兼有滋阴的功效,所以不但能主治血虚,也能主治阴血亏损。
属于补血药的常用药物包括: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等。
四、补阴药
了解了补阳药,就不难理解补阴药了。阴虚指的是人体阴气亏损导致的症候。它也与脏腑相关联。如肺阴虚表现为干咳少痰、咽干喉燥;胃阴虚表现为口干舌燥、胃中嘈杂、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心阴虚表现为心烦不眠;肝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痛、遗精滑精、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眼目干涩等。
针对以上情况,补阴药就是以滋阴补液为主要功效,同时兼有润燥功效。
属于补阴药的常用药物包括: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石斛、枸杞子、龟甲、鳖甲、天冬、玉竹、墨旱莲、女贞子等。
以上编综合介绍了补虚药及其分类。但是各位要注意,人体是一个整体。在我们的生命活动中,气、血、阴、阳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在某一方面发生虚损不足时,常常会影响连带别的方面。
比如气虚与阳虚、血虚与阴虚是相互关联的,因而气虚往往会导致阳虚,反之阳虚者也多兼气虚;而血虚体质很容易导致阴虚,反之阴虚者也多兼血虚。所以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要联合应用。有时这种关联还会出现交叉,比如气阴两虚、气血双亏、阴阳两虚等。这就要求我们交叉用药,如果气阴两虚必须补气药药与补阴药兼用;如果气血双亏则应补气药与补血药同用;如果阴阳两虚则应补阴药与补阳药并用。
另外,人体也是复杂的,虚症也会出现各种不同情况,即中医所谓的“兼症”。这时我们就得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与其他类的药物配伍。比如气虚兼气滞者,应补气药配行气药;阳虚而寒盛者,应加温里散寒药;血虚兼失眠者,应配安神药;阴虚兼内热者,应配清虚热药;阴虚而阳亢者,应当配平肝潜阳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