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只要你在文章底部留言
邀请朋友给留言点赞
只要您有9个❤
即可获得奖品
注意是给您的留言点赞
不是给文章点赞哦!
送完即止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扩散蔓延,北京作为重要的国际口岸,面临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骤增。为做好境外输入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尽力保证市民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决定,3月16日起启用小汤山医院,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病例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治疗。
小汤山医院设床位1000余张,主要用于北京海关检疫后有风险人员的进一步医学筛查。对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收进医院进行治疗,对筛查后未发现异常的旅客将由目的地省份以安全适宜方式运回本地,京内旅客由各区接回,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实现闭环运行和管理。
小汤山医院扩建区域的病房设施、实验室检测、影像检查、消毒防护、污水处理、消防安全等所有设施均已验收合格。严格按照卫生防疫标准,完成了院内区域所有通道硬隔离,并设置单独出入口,实现各病区安全独立运行。
从市属医院中选派了数百名医护人员,专业涵盖呼吸、感染、重症、急诊、儿科、中医、检验、放射、药剂等,已完成系统的业务及防护培训。小汤山医院已与其他市级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形成远程会诊机制,促进医疗协同,分享经验。
17年前,小汤山医院曾经在“非典”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了市民信心和希望。17年后,小汤山医院再次承担疫情防控任务,必将带来新的希望,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境外病例
确诊为新冠肺炎后,李华(化名)吃的第一口药,是汤药。
“之前在国外不了解中医,没想到中药效果这么神奇!”两天后,李华病情好转,忍不住连声赞叹。
李华从境外抵京确诊后,住进了小汤山定点医院B2病区,该病区由北京中医医院支援小汤山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突出中医药优势。给李华把脉开方的病区负责人原庆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很有信心。
“中草药是第一个配齐的。”魏京海说,他是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此次被抽调担任小汤山定点医院工作专班药学部负责人,已经在小汤山驻扎58天了。3月16日,医院正式启用。运行一周,他每天最关心的事情是,临床需要什么药,库里有没有?药品配送是不是合理?人员调配够不够充分……
魏京海带领的团队,一共有19个人。大家分工明确、工作有条不紊。5名中药师、15个煎药锅,从抓药、装袋、浸泡、熬煮到分发,早晚都不停息。
13名西药师,收方、审方、发药、送药,随时响应,极力满足临床所需。门诊中药房、西药房,病区药房、库房药房,各司其职,供应充分。不仅为病区提供保障,也为在小汤山工作的医务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等提供保障。
“目前病区患者都非常愿意接受中药。”小汤山工作的医务人员说,中药的疗效也正往期待的方向发展。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强大的组织保障,哪家医院能做到10天配齐近500个品规的药品。
“接到命令时,我们被告知,只有10天的准备时间。”摆在药学团队眼前的第一大难题就是,迅速制定药品储备目录、完成药品采购。有着多年药学管理经验的魏京海,一边带领团队梳理目录,一边向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提议,尽快请中心疫情防控药学专家组现场指导,发挥各医院多专业优势,快速寻找最优方案。
提议立即被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药事处采纳,3天内最终目录确定,第5天采购订单发出,第8天草药配齐,第10天全部药物配齐!
从目前运行一周的使用监测情况看,目录品种基本满足了临床日常所需。
小汤山医院药学部主任李永林一直在小汤山工作,他始终难忘17年前社会各界万众一心创造的“小汤山奇迹”。他说:10天配齐近500种药,一如当年7天建成“非典”医院,都是奇迹。
为做好境外输入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陆续开始接收从境外来京返京人员,其中,确诊病例统一集中在B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救治。“中医讲究‘三因’,因时、因人、因地。小汤山接诊的大多是境外人员,我们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辨证施治。”原庆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的主任医师,作为中医医院支援小汤山医疗队队长,他和团队首先要考虑的,是境外人员对中医的接受度问题。“我说要把脉时,他反问我把脉是什么。”面对一部分懂中文,但因从小一直成长在国外,对中医完全陌生的华裔患者,原庆在望、闻、问、切并开出相应的汤药之外,还会建议他们看看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相关报道,进一步了解中医。“大家在了解中医药之后,都表示非常愿意接受中医治疗。”更让原庆团队自信的是,病区内的不少患者,发出了“没想到中药效果这么好”的感叹。“中医是世界的。” 一直致力于中医药国际化的原庆团队,已经做好了用西方思维方式解释中医的准备,注重客观、罗列数据,用事实说话。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接触,原庆团队让中医在病区内“火”了起来。“能吃中药当然更好啦。”医生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准备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除了汤药以外,适当辅助耳豆、穴贴、八段锦等中医治疗和康复手段。同时,积极开展人文关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原庆介绍。在B区,还有来自北京朝阳医院、宣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小汤山医院本院的医生团队,和北京中医医院同仁一起,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广东省中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讲了一个案例:一位本来排斥中医的重症患者,第一天服用中药后就觉得有精神了,到了第五天血氧饱和度达到100%。当医生来查房时,这位患者说:“你们可千万别减我的中药!”
在这次战疫中,中医药用疗效证明了实力。疫情初期,患者对中医药的反应不一。有的满心欢喜,有的半信半疑,有的直接拒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重症、危重症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后,病情迅速改善。在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中,中医药参与率超九成。凡是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都相对较低。实践证明,中医药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效手段。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证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疫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尽管疫病不同、治法不同,但都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病因、病机等因素辨证施治。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还有人质疑,中药方剂没有经过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缺乏科学性,可信度不高。所谓双盲对照实验,其实是根据西药研发而设计的。患同一种病的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吃西药,一组吃安慰剂,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最后揭盲验证药物是否有效。但是,中医治病是辨证与辨病的统一,其核心理念是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理论有一个重要原则叫“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就是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体质,进行有区别的治疗.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时制宜,就是根据不同的时间、节气、季节,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西医强调标准化,中医强调个性化,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求同存异,尊重不同医学的价值和贡献,绝不能“以西律中”,让中医的“脚”去适应西医的“鞋”。中医药到底行不行,疗效才是“金标准”。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作为中国人,我们能够同时拥有中医和西医两种治疗手段,共同对付一种疾病,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珍惜中医这一古老瑰宝,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古典中医
▲
END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 版 | 权 | 声 | 明 |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
| |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