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首歌凭什么唱哭全网?

院长 吐槽电影院 2022-12-18

《我们的歌》第三季看到第五期,又一个神级舞台出现了:

林子祥和胡夏同台演唱胡夏的代表作《那些年》。


《那些年》的旋律耳熟能详,各种版本没少听过。

而这次,注定是最特别的一版。

编曲上弃繁为简,放慢的旋律节奏,将这首歌中的情感浓度不断增强增厚。

前半段,一老一少分置两个相框——

林子祥一开口感染力一流:

“桌垫下的老照片,无数回忆连结。”

低哑有力的吟唱,深情凝练的表现力
,把人瞬间卷入情绪中,触到他历经岁月锻造的智慧和沧桑。


胡夏则讲述着自己的青葱故事。

清透的少年音里,有他21岁的青春和勇气,仿佛还是那个男孩从未改变。


极强的对比反差下,一首歌带我们见证着两段人生。

更奇妙的是后半段。

两人声线交融,一明一暗,情绪被推向高潮的同时竟也勾勒出另一幅画面:


不再是同一首歌两段人生,而是宛如同个人在30岁和在70岁时进行的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一个用力地想唱给未来自己的那些年,一个淡然地想起自己过去的那些年。

那一刻,他们唱成了一个人,唱出了一个人的一生。


一曲唱罢,我感觉自己浑身鸡皮疙瘩起了一圈。

看看现场,男默女泪。


翻翻微博评论,已经泪崩。



不过一首歌的时间,震撼变得超出预想。

这也让我进一步去思考:

《我们的歌》为何总能持续打动人心?

或许在这里,歌不再单纯是歌,而是情感投射——

每个人都能在歌声里看到某一刻的“自己”。


做自己

和上一场“一首歌一个故事”的主题不同,本场是:

“给我一首歌的时间”。

看似差别不大?

NO!

变化的绝不是几个字重新排列组合,而是视角


“我”是谁?

新声歌手。

新一期节目里,新声歌手变成为歌曲的主人公,他们选择自己的单曲或自己想唱的曲目,最终与前辈一起同台演绎。


这样的设定有意思且有意义——

一方面,它给了新声歌手一次绝佳的发声机会:他们的故事,唱自己的歌

另一方面,它更像一扇留给大家去推开的门。

不仅让前辈歌手走进新声歌手的世界,去理解和感受新一代音乐人对梦想的追求。

也让屏幕前的我打破既有印象,开始看到他们全新的、真实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一面。

张碧晨的舞台我印象很深。


和萧敬腾搭档,她选择演唱收录在自己新专辑中的《Interstellar》。

本以为会是抒情慢歌,结果我惊了:

自己作词,写的是星际穿越,曲风是摇滚?!

这么颠

看她谈起创作灵感眼睛放光,一旁的老萧努力听讲的样子,让人欣慰又期待。


事实证明,作为第一组出场的表演,这首歌成功把现场气氛点燃。

张碧晨略带气声的高音充满流动感,萧敬腾野性嘶哑的嗓音一出,真有点遨游太空的迷幻。

电光火石,能量爆棚。


若不是在节目里亲耳听到,很难想象如此硬核的歌词,出自于看似软妹的女孩之手。

像她自己说的:

“写这首歌就是想鼓励大家发掘自己本身固有的能量。”


有时候,这股能量就来自于你藏在心底的声音。

锤娜丽莎选择的两首歌,和她外放搞笑的外表完全不同。

一首是随时钟滴答缓缓而唱的《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一首是坐在唱片机上悠长哼起的《Melody》:


没有抢眼的舞美设计,没有迎合大众的口味,就靠美式浑厚的嗓音把情感宣泄。

大咧咧的敏感柔软的也是她

透过音乐,你能听到她真实的灵魂。


周兴哲想让更多人知道:

《永不失联的爱》听起来像情歌,但并非是描写爱情那么简单。


它可以是对亲人的想念,对朋友的等待,甚至是在心里给走失的小狗狗永远留一个角落……

当你去细细聆听他和杨千嬅对唱,每一句歌词里藏着许多感同身受。


还有胡夏的《那些年》。

十年前,他因这首歌开始被人真正听到自己的声音。

十年后,他想用这首歌缩短光阴的距离,仿佛一切如昨。


你看,新声歌手虽然年轻,可对待音乐的执着和认真毫不含糊

选什么歌?怎么去唱?表达什么?

他们心中早有一团火,点燃名为“热爱”的火种

而前辈歌手为了帮他们圆梦,无论多新的歌都学得很认真,也一样打动人心。

比如,萧敬腾学唱《Interstellar》,歌曲陌生不说,歌词还拗口难记。

为了做到完美,排练能走几遍就几遍,从不喊停。

最后现场一眼提词器都没看。


薛之谦反复帮锤锤磨练曲调,陪她练习给她鼓励,目的很简单——

呈现最好的舞台。


杨千嬅苦练普通话,录音时练,彩排时练,化着妆还在练。

姐,你是个狼灭。


包括林子祥老师,克服语言和精力的双重障碍,短时间内从头学唱一首新歌。

这不是件易事。

但所有的困难,被他用一句话打散:

“我那么喜欢,没问题。”


这份用心和专注,这份愿意为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坚持、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像一股强电流,在年轻后辈之流窜。

点燃他们的激情,点亮音乐的未来

为音乐疯狂的他们,才是真正为自己而“活”


找自己

实力派歌手强强联合的舞台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而歌声背后的故事是足以触及心灵的动人。

毕竟,在做自己之前,谁都有一段迷茫的阵痛期。

那么乐观的锤娜丽莎是。

选择张学友的《我等到花儿也谢了》,是因为这首歌对她来讲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以音乐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一所重点高中,与时刻以学业为重的大部分同学,在话题与观念上有着天然的区隔。

在文化班排名倒数第一的她,被他人误解,是常事。


失意之际,幸好有音乐相伴。

MP4里的一首《我等到花儿也谢了》,或许填满了她每个不能合眼的深夜。

歌词里那么写道——我睡不着的时候,会不会有人陪着我;我难过的时候,会不会有人安慰我;我想说话的时候,会不会有人了解我。

十六七岁的少女就听着这样悠悠的旋律,怀着似乎不可及的想象默默成长。


如今的她在舞台上从容地低吟浅唱——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没有在怪罪谁,也不再遗憾什么,而是一场有仪式感的释怀。

二十五岁的她可以平静地去拥抱曾经彷徨无措的自己。


因为,她没有辜负自己的选择,成长为了期盼中的模样。

她证明了,音乐不是她走捷径的工具,而是真正的心之所向。


她比太多人幸运与坚定,早早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周兴哲也是。

年少时被寄养在国外的周兴哲通过钢琴来熬过每个形单影只的白天。


那些无法言说的孤单与离群之感只能用音符来谱写。

从12岁开始写歌到现在,从未停下脚步。


一点一点将曾经的寄托,发展成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因此 ,他更明白音乐慰藉人心的力量,对舞台和音乐有着无比的真挚与热忱。

选择这一首《永不失联的爱》,他有欲望——想让观众看到熟悉的歌声后,陌生的自己。


也许曾经的或悲伤或遗憾的回忆会突然涌现。

但身边的前辈的一句认可、一声安慰就是继续走下去的底气。

薛之谦理解锤娜丽莎表达的渴望。

他们都有张扬的外表,和细腻的内心。希望用自己的搞笑,让大家去认识他们的歌。

所以,他用朋友的身份给锤娜丽莎最大的支持,让她能以最松弛的状态,用歌声与过去和解。


杨千嬅也懂得周兴哲对认可的渴望。

所以像个大姐姐,在情歌对唱中,主动让步去配合周兴哲的音域。

让周兴哲用“一首歌的时间”去讲述他音乐道路上的故事。


正是有前辈的认可与支持,新生代的歌手放下一切用歌声讲述自己的故事。

如今,表现得足够耀眼的他们,证明了热爱与坚持有充分的意义。

越努力越幸运,机会与舞台、朋友与前辈,都会在适当的时机出现在身边。

正是他们对音乐孤注一掷,成就了如今熠熠发光的自己。 


  信自己

说回开头的神级舞台。

林子祥,让我相信对音乐最纯粹的热爱可以抵挡漫长岁月。

这位皮肤黝黑、眼神明亮的歌手,像歌坛最神秘的扫地僧。


获得14个香港电台大奖,5个TVB劲歌金曲大奖,江湖上尽是他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1985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九分钟的《十分十二寸》他连跑带唱,气息丝毫不乱,还有邀请张国荣、谭咏麟、苏芮现场飙歌,堪称乐坛经典。


2001年,又是《十分十二寸》,把同台的陈奕迅唱到汗如雨下。


2021年,他主动走出舒适区,准备在自己写满功勋与荣誉的个人志上,翻开全新的篇章。

这次,是《那些年》。


重头学习一首歌曲,对74岁的港台歌手林子祥来说,需要克服的是语言和精力的双重阻碍。

当舞台上用慢而沉的嗓音响起时,我知道,又一个神级舞台诞生了。

这是怎样一种超脱的信念感。

音乐道路上,林子祥永远向前,不管脚步是快是慢,不管时机是早是晚


正是这种信念感让新生代的胡夏明白“慢下来”的道理。

在台上时,节奏慢下来,情感才能有空间表达。

在台下时,珍惜沿路走来的风景,慢慢体悟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情,才能赋予歌曲多层次的感情、永恒的生命。


也是这种信念感,让中生代的薛之谦有了“走长些”的触动。

连没心没肺的大张伟都有这样的感触——我们都成前辈了?


认知与现实的偏差,层出不穷的年轻后辈,使他们常常会困惑,哪一天他们会不再唱歌。

这种结束会是心甘情愿还是迫不得已?

可哪个歌手能在林子祥面前,甘心放弃。


这也恰恰是《我们的歌》最深的意义——

建起老中新三代歌手交流的桥梁,手牵手相互汲取力量,相信自己在这快节奏的时代里,有不被遗忘和淘汰的力量。

节目里的新生代在寻求认可,中生代在寻求定位,老前辈在寻求突破。

就像是我们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那些勇气、迷茫与坚守,无形中与我们生活中的某些情形对应,在歌声中共情。

《我们的歌》从来不是指歌手的歌,更是你我的歌。

有力量的歌。

推 荐  阅 读
“在看”,告诉我你在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