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立男性”怎么给彩礼

王芊霓 芊霓的咖啡馆 2021-12-19


最近奇葩说7的辩题是#独立女性该不该要彩礼#,正反方都没有区分彩礼是给了女方父母还是给了新婚家庭这两种情况;另外,虽然没有挑明,其实他们谈的都是中产阶层的独立女性,没谈广大农村的情况。


早在奇葩说这期节目播出之前,我就采访了在南北方多个农村调研过彩礼问题的南开大学青年教师李永萍。


首先,彩礼有婚姻资助和补偿两种性质,南北差异比较大。


按照李老师的说法,在北方,主要是华北农村,彩礼是给新婚小家庭的。在结婚前给彩礼的仪式,名义上仍然是给女方父母,但女方父母通常会之后把彩礼再给女儿。


在南方宗族性村庄,江西农民把彩礼叫做奶浆钱和育生钱,这种叫法也可以看出,彩礼是对女方父母养育女儿的补偿。


北方彩礼偏高,基本上是在15~20万,在南方农村,则普遍不会超过5万,象征性的。


南方有的地方干脆没有彩礼,比如在四川,湖北恩施、宜昌这些地方。


根据她的研究,北方彩礼高的原因在于北方父母观念中的代际责任更强,


北方父母把孩子娶到媳妇和自己的面子和能力直接挂钩,这可能也助长了在彩礼上的攀比。当然,大前提还是男女性别比失衡和女性外流。


这里可能也可以大胆推测一下,如果我们讨论独立男性这个命题,是不是北方的男性也更难独立于父母?


对这些男性来说,拿了父母的经济支持和恩惠,自然也得承担更多的义务,为父母提供情绪价值等等?


南方就很不同了,父母觉得儿子娶媳妇是自己的事,没钱买楼没钱办婚礼都不能怪父母。


到了更南的香港社会,更是这样,最近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剧《香港爱情故事》里面就可以看到,香港年轻人结婚是自己攒婚礼钱和首付的。


为了结婚恋爱中的小两口要共同攒个五六年的钱,顺便说一句,这个电视剧真的墙裂推荐,太真实了。



李老师的研究还发现一点,男方经济条件的好与坏,会影响到女方要彩礼的额度。


男方家庭经济条件越好,或男方本人综合素质更强,彩礼会少一点。相应的,条件越差,彩礼越多。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一线城市,彩礼根本不是个事儿。


女方的想法是,如果在结婚的时候都拿不出高彩礼,以后就更没保障了。


婚姻法在2011年有一个变化,房子如果是婚前的财产,如果离婚的话,女方相当于要净身出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方就是这样的想法,在结婚时尽量多要一点,万一婚姻有任何风险,有一部分钱可以用来保障生活。


除了彩礼、还有嫁妆。


嫁妆是女方父母给到女儿的。有的地方把彩礼返还给女儿或小家庭就算嫁妆了,有的认为女方父母额外给的物资或金钱才算嫁妆。


在北方农村,女性也会为自己争取高彩礼,女方父母也会帮忙,这种操作也不会被说是卖女儿,因为这个钱不是给到父母的。


南方则不同,女性地位提升导致少要彩礼,因为只有少要,才会表明女方家庭更看重女儿这个人,而不是看重“卖女儿”的补偿。不过本来多也多不到哪里,少也少不到哪去。


所以那种认为女性不能收彩礼,收了就是物化自己就不独立的看法肯定是片面的。


彩礼和性别平等没有相关性,不要彩礼证明不了独立,要了高彩礼也代表不了女性地位低。


就像结婚与否也不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是“独立女性”,结婚了就是不独立,不结婚就是独立?


踩铃的快板辩论我很喜欢,不过她说的那个女性只要要了彩礼就有附带条件,就会被婆婆挑理可能在农村也是不太成立的。


踩铃可能以为自己嫁给了加拿大人都要被婆婆“找事儿”,那广大农村的妇女更不用说了,但这个事情也没那么简单。



很多人类学家在农村调研都在讲婆媳权力关系的颠倒。可能无论彩礼的多少吧,儿媳妇在家里面都是享有更大的话事权的。媳妇更在家庭经济、家庭事务决策上也占主导。


性别和阶层的问题交叉之后,这个拼图在农村可能完全变了,而不是说,农村女性整体上的处境一定比城市女性更差。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