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霓咖啡馆

其他

对话上野千鹤子:女人中也有思想女权,却感情用事的人

王芊霓/采写熊韵/翻译去年,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通过她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火热讨论,成为了全网的焦点。她的一本名为《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的散文集,最初于2010年在日本发行,并于今年10月份引进中国市场。在这部作品中,上野女士打破了自己“贩卖思考,不贩卖感觉”的常规,罕见地分享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B面的上野千鹤子”。她坦诚地回忆了自己曾与男性短暂同居的片段,而她仍然坚信独居对于女性是更好的选择,最大好处是能有绝对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权。她强调,有能力自行决定自己的去向而无需他人同意或担忧,对于女性来说尤其意义重大。因为社会往往期望女性本能地照顾他人,哪怕是以自身的利益为代价。许多男性可能无法理解这种被期望牺牲的感受,即使是在婚姻中,男性通常更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很少考虑到妻子的感受或寻求她们的意见。2023年,上野千鹤子所代表的女性主义观点——认为即使是在弱势的位置上,也应当有尊严地生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当女性主义者本人成为弱者时,她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在一次线上讨论中,戴锦华谈到,面临生命的末期,她可能考虑选择安乐死。但上野千鹤子对此持反对意见,她认为选择安乐死反映了对新自由主义的认同,同时也表明了对自己弱者身份的不接受。她坚决表示,哪怕自己到了完全依赖他人照料的地步,她也愿意继续燃烧生命到最后一刻。利用《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中文版的出版为契机,我们让上野千鹤子深入地分享了更多个人感受。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今天女性主义者常常被抨击为挑起性别对立的情形下,上野女士是如何与男性建立友情的?她如何看待“女权男”翻车事件?她如何看待“清醒的恋爱脑”、年轻人的“断亲”现象等等?我没有提出关于女性主义深奥理论的问题,而是选择了一些更为细致和贴近个人生活的话题。以下是我和上野千鹤子的对话内容。“不该婚育”也是种压迫,重要的是选择自由王芊霓:有人认为,在如今的中国知识女性(尤其是城市中产知识女性)中间,“不婚不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正确,就像五十年前您大学毕业后,女性结婚生子成为主妇是一种既定的人生模版那样,不知道您怎样看这种现象?这是一种积极的趋势吗?上野千鹤子:半个世纪以前,日本女性理所当然地成为主妇,是因为除此之外,她们拥有的选择很少。如今的中国高学历女性不婚不育,是因为她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来对抗结婚、生育这种“理所当然”的社会强制规范。这也证明,婚育对女性不再具有吸引力。不过,无论是强调“应该结婚生子”还是“不该结婚生子”都是种压迫。重要的是能拥有选择的自由。王芊霓: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出现过抨击一位女性KOL生孩子依旧冠父姓的争议性事件。不知道您作何评价?对于女性争取孩子冠母姓的实践,您是支持的态度吗?上野千鹤子:孩子姓什么是由夫妻俩决定的,第三者没有立场指手画脚。跟第一个问题一样,这不是强制性的,重要的是有选择的自由。王芊霓:有种观点认为,身为女性主义者就不应该讨厌任何女人,也不应该在任何情况下说女人的坏话或是挑女人的毛病,你认为是这样吗?因为我看到你书里也提到一类“向男人摇尾巴”的女人,是你所不齿的。上野千鹤子:确实也有讨人厌的女人、叫人为难或招人烦的女人,但她们之所以这样,应该也有她们的原因。同处于父权制的压迫结构下,对于那些向男人献媚的女人,我只觉得可怜和可悲。王芊霓:你曾说过,男性研究者不应插足女性研究和女权话题,而是应该去进行“男性研究”。无独有偶,今天的中国社交媒体上不断出现“女权男”翻车事件,指的是那些貌似对女权思想侃侃而谈的男性被发现在私生活中并不尊重女性,完全做不到表里如一。如果让您给出一些标准,您会如何选择男性友人?如果思想和价值观不是择友的首要标准,哪些指标可以用来参考?上野千鹤子: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男人或许有高尚的思想和价值观,待人接物的行为态度却充满歧视。跟男人交朋友,重要的不是看他们说了什么、想了什么,而是看他们的行为举止、身体与情感的动向。最关键的,是看他们是否懂得尊重和体谅人。王芊霓:您在《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这本书中提到自己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碰壁的事情,除了性别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跟指导教授关系不好,同时在另一个采访中,您提到自己的职业晋升也得到过男性上司的帮助,并且女性在职场需要男性上司的帮助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毕竟职场的领导大部分都是男性。那么,你是否觉得,遇到对你本人的女权身份没有偏见的男性领导也是一种幸运?上野千鹤子:当然。并非所有男性都会利用权力压迫人。我有幸遇到了优秀的老师、无私的指导者。他们给了我机会,我也努力抓住了这些机会。世上还有很多女性没能拥有这些机会,所以当我也成为老师、指导者时,就开始为其他女性提供各种机会了。王芊霓:为什么在学习女性主义的初期,特别容易出现“道理都懂了,可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情况?”例如在中国我们有“清醒的恋爱脑”的说法,形容那些道理都明白,却仍然还是把自我都交付给一个男人的女性。你觉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上野千鹤子:哇哈哈,因为道理都是说给人听的,情感却是发自内心的。正如男人中存在思想女权、行为父权的人;女人中也有思想女权,却容易感情用事的人。社会的变化总是处于过渡阶段,总是不彻底的。人类也只能活在这种矛盾与不彻底之中。“父母与子女必须学会各自独立”王芊霓:你对自己的母亲从没试图摆脱过不幸福的生活恨其不争,你也在书中说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良好的母女关系,这种说法似乎有些夸张。最近中国媒体报道了一些女儿们的自述故事,她们回忆起母亲带她们逃脱了家暴的父亲的故事,母女关系也因此建立起来。我的意思是,如果有母亲能有足够的自省并且对女儿放手的话,是不是她们的母女关系还是有救的?上野千鹤子:很多母亲都是通过不断遭受不幸而让女儿陷入不幸的。你所举的例子里,母亲勇敢地逃离了家暴的丈夫,不再忍气吞声,而是选择保护自己与女儿。这种母亲应该能得到女儿的尊敬。只要母亲能放手追求自己的幸福、寻求自立,就会允许女儿也这么做吧。王芊霓:在今天的中国年轻人中间现在出现了两种对立的现象,一类是年轻人的断亲,就是完全切断和父母以及亲戚的联系;另一类是年轻人不上班而是通过照顾父母从父母手里拿钱成为“全职儿女”,不知道您会如何评价这两种完全对立的现象,从表面看,他们做出不同选择完全是出于和父母的关系好坏来决定的,这背后还有什么结构性的原因吗?上野千鹤子:二者似乎都是因为父母的支配欲太强了。子女想跟父母断绝关系,是因为想逃离父母过度的支配(虐待或是执念),反过来,子女过度依赖父母,则是因为父母不想让子女自立。如果父母无法自由自在地生活,就不可能放任子女自由自在地生活。因此,父母与子女必须学会各自独立。王芊霓:您在《午后时光》里提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有梦想的人,而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能否理解为您当初并没有立志要成为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而是歪打正着收获了成功和名气?您曾经也说过,年轻人不要在工作中去寻找意义,工作就是用来谋生的工具而已,这似乎和你通过写书为母亲正名与“复仇”这一人生意义有些矛盾?上野千鹤子:我不是野心家,也不是梦想家,能获得今日的地位,一方面是时代的偶然因素,一方面也有运气的成分。工作是为了谋生。大学老师虽然要兼顾教育和研究,但教育和研究往往并不一致。大学老师作为教育者可以领取工资,但研究并不能带来额外的收入。我做研究不是为了金钱和地位,也不是受谁的命令。关心主妇(无酬)劳动,是因为我母亲曾经是主妇,她的人生影响了我对研究主题的选择。从事某项研究不代表写出的书能大卖,也不等于职位能因此上升。总之,教书是为了谋生,研究与之不同。“制度无法治愈孤独”王芊霓:您最近的研究集中在老年人照护,例如《一个人的老后》等,我们可以看到,在“单身贵族”的人生道路上,您一直主动结交朋友和维护人脉,例如询问朋友能不能去他们家一起过圣诞节、也会和固定的几位朋友一起过新年等,从书里也能看到,您对于自己有可能发生的认知障碍等情况也做足了准备,我对您“选择缘”的概念也印象深刻,您在为自己的老后做准备,包括挑选养老机构等等,我感受的是一种,即使衰老后变为弱者了也要好好活着的态度,这是不是也是您反对“安乐死”的原因?上野千鹤子:最后的问题有点突然啊。对想要充分燃烧自我生命、活到最后一刻的人来说,“决定去死”只会显得傲慢。王芊霓:中国家长催婚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不结婚,老了就没人管你了”,而你的书其实给了那些选择单身的女性打了一剂强心针。因为首先,有家人也不一定就能更好地面对老去和死亡,其次,即使是单身,如果做好准备工作,也能比较体面的面对死亡。不过,如果是非常不擅长交朋友的人,他们面对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是不是也会更加凄惨?因为那意味着他们不仅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陪在身边。上野千鹤子:生孩子只是为了保障自己的老后生活吗?如果是这样,孩子就只是父母的所属物。日本有三种国民皆保险制度(年金保险、健康保险、照护保险)(译者注:国民皆保险制度,指原则上所有国民都要加入公共医疗保险的制度)。就算是与家庭断绝关系、在社会关系上出于孤立状态的高龄人士,也能使用健康保险和照护保险。依托这些保险,就算没有家人、朋友,也会有医生、护士、看护等职业人士照顾你。不过,制度无法治愈孤独。如何与孤独为邻,是每个人自己的课题。没有朋友的人此前的人生也都没有朋友,大概说明ta没有朋友也不碍事吧。王芊霓:我在中国看到有读者认为,铃木凉美是您最激烈的对话者,也激发了最好的讨论,不知道您是否这样认为?我很好奇,您最喜欢的对话者是哪位?如果在中国挑选一位对话者,您会想到谁?上野千鹤子:哪怕立场不同,只要态度真挚、值得信赖,就很适合成为对话者。铃木女士与我出生的年代、有过的经历都不同,但她依然跟我进行了正面交锋。而我至今为止对谈过的中国的各位,似乎都没有太敞开心扉,或许是对周围人有什么顾虑吧。王芊霓:我在中国的舆论场上也看到,温和派和学院派女权主义者认为她们的声音被激进派完全压制住了,而激进派则认为温和派的声音无法对女性产生真正的帮助,不知道日本是否也有这样的女权思想内部的争论,以及最后的结果如何?上野千鹤子:任何运动都存在激进派与温和派。女权主义也不例外。激进派觉得温和派烦人,温和派也会因激进派的行为而烦恼。但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寻求女性的解放,应该是可以携手与父权制这一共同敌人作斗争的。斗争方式并不局限于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王芊霓:请问您的人生是如何做到如此自洽的?丝毫没有拧巴和内耗的人生真的太令人羡慕了。上野千鹤子:我也有过许多后悔与反省的时刻,也犯过错。人都是这样。因为年岁渐长,所以能坦然表示,每个阶段都从错误里汲取了经验。王芊霓:希望您为那些想要为女性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提供一些建议?上野千鹤子:在生活中诚实面对自己,还有学会结交伙伴。因为一个人是无法战斗的。*首发澎湃新闻,内容有删减微博:@俗女老王小红书:@俗女老王END往期回顾上野千鹤子的自洽如何面对爱欲和死亡:上野千鹤子式方案上野千鹤子:单身女性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上野千鹤子秘密“结婚”过,啊更喜欢她了我实践了上野千鹤子的“一人一杀”,效果不错......上野千鹤子《快乐上等》:我追求的不是平等,而是自由
2024年1月3日
其他

上野千鹤子的自洽

自洽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实现内部的一致性和相互支持。当价值观、信仰、情绪和行为方式能相互融合和协调,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人达到了自洽性。自洽的人在思想、情感和行动三者间不存在显著的冲突或矛盾。行为和决策与其价值观和信念一脉相承,情感和情绪与其理念和态度相得益彰。他们能保持坚定的内在一致性,不会因外界环境或他人观点的改变而动摇自己的核心信念和行为准则。在阅读上野千鹤子的散文集《午后时光》时,我深感其身上的自洽性。相较之下,其他的女性主义者通常不公布私人生活,如果公开,却常常面临翻车。例如,有大学女教师在享受女权红利的同时,被学生揭发私下存在很多“娇妻”言论。又比如,标榜独立女性的意见领袖却连孩子随母姓这事也做不到。这些行为或许并不足以引来强烈的非议,但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她们的不自洽。就此而言,上野千鹤子或许是东亚社会里最具自洽性的女性主义者。她在理念和行动、在公开言论和私底下行为、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主张上,始终保持着一致,做到了难得的自洽。对于女性主义者而言,最难以实现自洽性的方面或许在于被爱的需求。如果女性主义者仍旧寻求异性的关注和爱,同时又将自我价值与被爱的程度紧密相连,那实现自洽便显得困难重重。而这个道理和其他世间金句一般,口头容易,行动难。反观我们的现实,真真切切做到这一点的女性主义者又有几何?上野千鹤子以其“单身贵族”的身份,实现了这种难能可贵的自洽。她在公开作品中很少谈及自己的私人生活,然而,在《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一书中,她偶尔揭开面纱,坦然透露与男性共同短暂生活过的过往,但更多的时光还是独自度过。她认为,“独居的最大益处在于能全权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无论走向何方,都不必得到他人的批准,也无需有任何顾虑。这对女性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女性从小就被天生赋予照顾他人的本能,即使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先顾及他人的情感,优先照顾他人的需要。男性或许难以体会这种感觉,即便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不经常会关注妻子的心情或征询她的意见。”由衷地,她承认了独居女性可能会出现对安全的担忧,然而她坚信,独居的好处更为丰富,因为无需再承受对他人的顾虑。在她看来,女性的自由和自主,比任何其他的安全感都要宝贵。上野千鹤子认为女性主义追求的不外乎一个理念——即使是弱者,也值得有尊严地生活。那当女性主义者自己转变为弱者,该何去何从呢?在一次交谈中,一位中国大陆的知名女性主义者提到,面对生命即将到来的终结,她可能会选择安乐死。然而,上野千鹤子对此表示不认同。她认为选择安乐死就是一种对新自由主义的认同,也是对自己弱者身份的不接纳。她坚定地表示,即使处在完全依赖他人照顾的“弱者”的境地,她仍愿意坚持生活,直到生命如落叶归根的最后一刻。在《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中,上野千鹤子透露她感觉自己将可能会遭受老年痴呆的病痛,然而她仍愿意在信赖的人和护理机构的辅助下坚持度过余生。同时,她也大胆地指出,日本的“成年监护”制度,即指定家庭成员为监护人的策略过于愚蠢,因家庭成员和被监护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可能会导致矛盾。然而,她作为单身,有选择一个可信赖的朋友作为监护人的自由,为了未来的“弱者”身份考虑,她更希望能够聘请一个医生、理疗师、律师、税务师等组成的护理团队,他们能够共享信息,相互监督,从而减少对单个人善意的依赖。这些悠然见性的段落,让我深深领悟到她的自洽——她不仅接受自己日渐老去、变为弱者的现实,并且已为暮年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她尊重生活的尊严,因此为包括女性和老人在内的弱势群体发出声音,其中当然也包括面临老去的她自己。在这本书中,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她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她音乐品味的别致,她为何持续对带有歌词的音乐嗤之以鼻,她为何钟情于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她早起滑雪的独特享受,她对各类和果子的独特偏好,她对泡澡的尽情沉醉以及她在选择沐浴精油上的用心良苦。诸如此类,这些生活的细节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化、生动鲜活的女性主义者形象。微博:@俗女老王小红书:@俗女老王END往期回顾《消失的她》,恶心女性的电影王诗晴:被“孝道”绑住的妻子学术妲己,也是女性少有的权力方式
2023年10月29日
其他

王诗晴:被“孝道”绑住的妻子

1最新一期《再见爱人》王诗晴的母亲来了,我刚刚看到小红书上已经把她们骂得狗血淋头,还有很多人说要抵制王诗晴的代言,有点网络暴力的架势了。(当然不赞同任何形式的网暴)。我必须承认看这期我也有自己的投射在。王的妈妈很像我婆婆。所以在“鸿门宴”的片段里,我迅速带入的是老纪那个位置。我婆婆也是无条件偏袒他儿子的这么一个人。在我们刚生孩子那年,她因为在我家,有次目睹了我和老公的争吵,她的表态甚至和王诗晴的母亲类似,反正话里话外就是千错万错他儿子不可能有错的拉偏架,而我这边也和老纪类似,没人为我撑腰。当时如果我老公但凡和他母亲站在一起孤立我搞什么母子同心,我这个婚也早离了。我们当时的处理是,我老公当天下午就让他母亲离开了我家,树立边界,那之后我和他母亲就几乎没再有直接的沟通,更不会再有请她为我们婚姻评理的事情发生。王诗晴和母亲相拥而泣毫不顾忌丈夫感受的那个时刻,我觉得她可能真的是“妈宝女”,也是通过这个画面感受到,原来妈宝女和妈宝男一样,都无法真正的给出爱啊,因为只有原生家庭才是他们第一位的支持系统和利益集团,而他们的伴侣在关键时刻,一定会感受到背叛。2但前两天听美国罗斯福大学心理咨询助理教授李悦的一期播客里讲,人们通常会更加认同文化身份交叉性中最弱势的那个身份,比如一个城市中产阶级女性,她更重视是“女性”这个偏弱的身份,而不是更认同“中产”的身份或是城市的身份。所以这也就是芒果台剪辑的功力吧,在那个戏剧性的场景里,两个女人结成同盟,一个男性有苦难言,人们就通通去共情、去认同了那个画面中的弱者——老纪,正如他们更加认可自己身份中弱势的那个部分一样。但冷静下来想,在他们长期的生活而不仅仅是这个片段中,老纪是否是弱者呢?老纪是以绝对强势的姿态进入这段关系的,他如果能接受平等的关系,他就不会去找小自己10岁的女朋友了。博主白鱼说得很对,今天的他其实也是被当年的那个选择反噬了。我感觉老纪不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段关系,也很难接受他和王诗晴权力关系的变化,就像一个不能接受女儿成长长大的老父亲。这位爹味丈夫,想用“孝道”绑住王诗晴。我不想过度美化他的付出,更不用说他的付出也都伴随着对回报的索取:因为我给你洗衣服了,所以你不能在衣服上弄上油点子;因为我之前帮你更多,现在你挣钱多了也得跟我平分;因为我审美好给你拍照,所以你要订好酒店让我住好。其实他跟那些对子女付出并且要孝顺和赡养回报的父母没啥区别。如果你感受过窒息的父母,应该能理解王诗晴的处境。所以我相信王诗晴在这个关系后期感受到的窒息是真的,想逃离更是真的,她就像一个想逃离曾经为自己留学投资过几十万的父母的女儿,被要求回报被情感操控,很痛苦但心里仍然被孝道折磨的状态。所以她一会儿对老纪冷漠一会儿也会说出“让我抱抱小时候的你”。3但王诗晴可能错在上这个节目公开指责老纪,就像一个女儿公开上综艺节目指责父母对自己“没有付出”一样,都不可能得到大众的支持。写到这里,我觉得还是我们中国人对家庭关系里精神虐待的底线太低太低了。如果我们当众指责父母,他们会说“他们让你活下来给你生命了你这个白眼狼。"如果像王诗晴一般当众指责丈夫,他们会说“他给你洗衣服给你刷鞋啊给你工作机会呀。"队友看了几期《再见爱人》说,老纪踢足球骨折住院了王诗晴都不去陪他,这也太冷漠了!我认为这个直男是投射了自己老了不被照顾的焦虑......我谢谢他贡献这个点,王诗晴可能只是想自私一回,但一个女性的自私其实就是不被这个社会舆论的最大公约数所允许的。写到这里我觉得我更加清晰了,王诗晴的所谓的伪装和矛盾也许都是因为她不想被拆穿自私才弄巧成拙,而今天的情况也说明了她的担忧还真是对的。微博:@俗女老王小红书:@俗女老王END往期回顾黄子佼:男性岂能破碎,只能炸裂绝大男人婚前婚后的生活差不多?“一人一杀”啊学术妲己,也是女性少有的权力方式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没有加为星标就看不到推送了,别忘了➕星,更方便找到我!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消失的她》,恶心女性的电影

******《消失的她》你们看了吗?以下是我的评论,有剧透慎点*****1昨天我们在读者群里讨论这部电影,有人说看到后半段倪妮的视角出现很震撼,并且她认为这就是电影的“女性视角”。我当然是不同意的,电影的女性视角是指以女性为主角或故事情节中重要角色的电影所呈现出的视觉、情感和文化体验。这种电影通常突出女性的思考和感受,并试图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对女性的限制。有人会说,对啊,这部电影就是教育女性恐婚恐育啊,就是拍给女性看的啊,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教育女性不要和门不当户不对的人结婚,女性都去看吧。这些观点我都不同意。《消失的她》是很明确的男性电影,它的主角是朱一龙,编剧下功夫呈现角色人物“复杂度”的也是朱一龙。它是拍给男性看的,男性观众更容易带入的电影。我不觉得我们需要这部电影被教育恐婚恐育(每天刷微博热搜的社会新闻就可以做到了)。相反,它是教育男性“不要做傻事“的电影。2《消失的她》是堆砌女性元素、对女性身体进行奇观化消费的电影,但它绝不是女性电影,不是站在女性视角,为女性发声的电影。有人觉得倪妮饰演的沈曼和被害死去的李木子的闺蜜情很感人,误以为导演有女性视角,也在为女性发声。这完全是障眼法,一个设计就暴露了男人视角。比如沈曼最后那句台词。试问大家,你的闺蜜被害了,而你千辛万苦冒着极大风险跨国组织一个话剧队演了一出戏,就为找到真相,这得是多么深刻的闺蜜情或者爱情。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在最后和杀掉了你闺蜜的人对峙时,还哭着和对方强调“她是最爱你的人”?并且把闺蜜的b超单交给杀人犯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后悔?你难道不是狠狠骂他扇他耳光甚至给他脸上吐口水?“她是最爱你的人"一句台词就把李木子的主体性出让给了她的丈夫何非,让男人继续占据被爱的、可以选择的主体位置。而真闺蜜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说什么她很爱你这种鬼话。我们会说的是:“木子还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都被你这个人渣毁了!"如果是男性视角就说得通了。导演通过这个b超单的设计,目的是告诉男性观众:看看吧,这个男的多傻叉,杀老婆杀早了,孩子都有了,还怕女的跑了不成?你们可别跟他学,凡事动动脑。这不是恶心女观众是什么?你都死了,也没有人是真的关心你这个人的,而是关心你肚子里的孩子,关心你爱不爱另一个男的。3《消失的她》令人不适的地方还在于电影中对女性的奇观化展现。也就是把女性身体、外表和行为置于视觉上的刺激之中,将女性视为一种对象或物品,这种展现通常包括在镜头下强调女性的身材、服装、化妆和发型等方面,并运用各种角度和手法来突出女性的性感和魅力,着重凸显女性能够满足男性视觉欲望的一面。《消失的她》营销文咏珊饰演的假李木子在沙滩,穿着高跟鞋晚礼服和朱一龙饰演的何非的那场对手戏就是很明显的对女性身体的奇观化展现。听说文咏珊自己都觉得过分做作,陈监制非要让她那么演。今天微博热搜的#消失的她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黄子佼:男性岂能破碎,只能炸裂

黄子佼性骚扰事件及他后续的一系列事件都提供了“男性研究男性”的绝佳样本。能好好关注这个事件的男大v值得表扬(拍拍肩)1首先,有人好奇,黄子佼为什么在几段视频回应里都没有对女当事人道歉,我想到上野千鹤子在《身为女性的选择》里谈到,男性甚至不会把女性的话语识别为信息。这可能听上去很荒谬,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样。难道很多男性不都是不把女性当人看待吗?如果是妻子,那是他们自我的延伸;如果是性对象,那更是泄欲工具一般;如果是母亲,那是他们予取予求的对象。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上野千鹤子还谈及了对男性如何关联女性主义的看法,认为男性不应该把自己视为女性代言人,而是要以当事者的身份,觉察和反省自己的立场,进行“男性研究”(记者注:讨论男性霸权气概、父权制、男性特权等跨学科的学术领域)。我觉得,黄子佼就是一个绝佳的男性研究的样本,值得男性研究者关注。2黄子佼说自己之所以会有今日被曝光的那些行径:强吻女性,还有以艺术照为名诱骗女生拍裸照的恶习,是因为十岁时目睹过母亲出轨,还因为初中开始就受到a片的影响。当然,先说好,他没有对受害者好好道歉,这是他非常糟糕的地方,不太像一个五十岁的人会有的表现。但他为自己开脱找的这两个理由确实make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学术妲己,也是女性少有的权力方式

上篇:学术妲己,向男导师摇尾巴的女人
2023年6月7日
其他

绝大男人婚前婚后的生活差不多?“一人一杀”啊

#绝大男人婚前婚后的生活都不会有太大变化#,看到这个热搜,缓缓打出三个问号。男人婚前婚后都差不多,那是谁在替他负重前行呢?这个热搜让我想到我在“一人一杀”的文章中提到过,我曾经对丈夫说,我们结婚后你几乎没有因为我而让渡过自己的任何利益,你还是那个少年,该撸paper撸paper,该打游戏打游戏。尽管你成为了家庭的一部分,但你的“A面人生(社会人生)”并没有因此改变,而我却让渡了太多利益和自由,特别是生育后,先是不被职场待见,再是被母职绑架......一个人生生被劈成两半,哪边都觉得我不够好。换言之,大哥,你搞清楚,是我在替你负重前行诶。在这次质疑(当然不仅仅这一次,也不仅仅是质疑)之后,丈夫承认了这一点,也开始在育儿中承担起和我一样的责任。所以妻子要一人一杀啊!
2023年6月6日
其他

学术妲己,向男导师摇尾巴的女人

学术妲己事件你们都看了吗,后台有位小伙伴说希望我写下。1首先,学术圈有点像缩小的父权制单位。几个大佬就是那个“父“,集中了所有权力和资源。特别是那种非常精专的领域,从硕士到博士到博后甚至就业都在一个非常小的圈子里,一旦得罪了圈里的“大佬”,这条路基本就堵死了,一体两面的是,哄好了“大佬”,获得了大佬首肯,也会平步青云,路能好走很多。2既然有金字塔尖的“父"本人,就会有“父“的代理人或者代言人。在父权制社会,这类代理人通常是由“婆婆”担任,这也是所谓“婆媳矛盾”的实质,“婆婆”充当“父权”的打手,贬低儿媳妇,教她规矩,继而进一步树立“父“的威望和不可侵犯性,维系家族中父亲和未来将成为父亲的儿子的绝对主导权。在学术圈,这种权力代理人也很常见,他们通常是“大老板”的得意门生(通常是男的),言必称老板,帮“大佬”把琐事料理妥当,深受大老板信任,在外面会被当作“大佬”的代理人或者代言人,也会被高看一眼,这种人容易产生“权力的幻觉“,滋生自恋。3不过和父权制家庭不同的是,学术圈大佬的权力代理人自己也得是搞学术的,也是有两把刷子的(不像婆婆只能在父权家庭内部玩出花儿来),并且他们中大部分人最终还是要独立出去,变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另一个小圈子的大佬。据我所知,欧洲的学术界非常看重博士生毕业之后的独立性,就是说博士毕业之后能否脱离原来的博导发文章。我想这应该也是欧洲学术界对权力垄断的一种纠偏。4在父权制社会,由于权力往往集中在男性手里,女性的处境就比较微妙了,很长一段时间,她们只能选择依附某男性,成为妻或妾来建立自己的地位,靠多年媳妇熬成婆获得点儿好处,可以压迫新来的儿媳妇的好处。其实女性几千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靠出卖性资源、生育资源、照顾劳动、情感劳动来换取父权社会的一席之地。当然,现在情况有些变化,女性很多不打算进入婚姻制度了。5但是似乎对于有些女性来说,父权制的思维方式已经内化了,成了一种不加反思的肌肉记忆了...如果不使用她的“性资源”去换男性权力、或者既得利益者的青睐,她反而不知道该如何独立行走。ayawawa害人之处就在于,她告诉女性,你的生存方式只有一种,就是拿你的性和生育资源还有情绪价值去换“布男”(拥有资源的男性)的青睐和庇护。换言之,她教女性去跪舔父权。实话说,我看到这次上热搜的四川大学的顾成和他的女博士生苏艳上热搜,是感到大快人心的。因为这种见不得人的权色交易本来就不该存在。我对顾成和苏艳感到几乎同等的厌恶。顾成是学术大佬,看了很多爆料,他也是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他不能约束自己对权力的滥用,面对女学生,管不好自己的下半身,单方面给她输送利益和好处,当然该被骂。苏艳是上野千鹤子口中“向父权制摇尾巴”的女人,这种人既然会接受权力赠予的本不属于自己的好处(nature第一作者),就能毫不羞愧地背叛自己所属的女性群体,也包括其他男性学生在内的弱势群体。她向男性权力献上了她心里最宝贵的性资源和未来可见的生育资源,我相信,未来她可能也会被自己的所作所为反噬。微博:@芊霓的咖啡馆小红书:@俗女老王1END1往期回顾我实践了上野千鹤子的“一人一杀”,效果不错......书信|成为母亲可以是对女性的赋权吗?王力宏离婚,我从她称妻子“超级妈妈”找到了原因“泼妇”张婉婷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可以把公众号加为星标哦,更方便找到我!谢谢你的点赞和在看,对我非常重要,谢谢!
2023年6月2日
其他

如何面对爱欲和死亡:上野千鹤子式方案

女3月书单|8套书,探讨女人的生存、自由与快乐张婉婷全嘻嘻:新旧脚本之间的女性,无法自洽是宿命我为什么删掉了嘲笑全嘻嘻不是女权的文章关注我👇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上野千鹤子《快乐上等》:我追求的不是平等,而是自由

1.女人本来不就是无政府状态吗?原本就是那种可以抛弃原生家庭,嫁到任何地方的体质吧。(汤山玲子)2.我很喜欢女性主义者一点。女人的子宫不是国家的东西。(汤山玲子)3.女人是在哪里都能生存下去的生物。相比之下,霸权主义就是男人的束缚。在痴呆症老人居住的老年之家,男人也是互相回避的。(上野千鹤子)4.他人是秘境。与秘境面对面,让我发现了一直以来隐藏在自己体内的东西。(上野千鹤子)。5.我们这一代人里成为家庭主妇的人多如牛毛。而且,她们其实都是非常优秀的人,真的很令人敬佩。所以,不能小瞧她们。上了年纪以后,我开始觉得那些不冒险的人其实也有自己的苦衷。(上野千鹤子)(购买《快乐上等》点击图片或者🔗)6.我从十几岁开始,在还没有“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这些词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自己追求的东西,所以我很清楚,我追求的不是平等,而是自由。果然自由才是我的关键词。(上野千鹤子)7.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追求没有差异的思想,而是即使存在差异也可以的思想。即使与别人不同,也不会受到歧视。即使与别人不同,也不会遭受恶劣的对待。所以,比起平等对待每个人,我认为保持不同的自由才是更重要的。(上野千鹤子)(购买《快乐上等》点击图片或者🔗)8.我很讨厌一种左翼,他们在美好的理想面前,将包括恶在内的人类丰富而自然的情感都“化为乌有”,而上野女士的女性主义并不是那么孩子气的东西。(汤山玲子)9.汤山行动的原动力是快乐。而与之相对的,我行动的原动力是愤怒。(上野千鹤子)10.我很赞成上野经常说的“选择缘“。不是地缘或血缘,而是通过选择来结缘。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理想的乌托邦幻想,但在我看来,血缘、地缘才更像是幻想。我的建议“成为一个有趣或者谁都想和你谈心的女人,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经常被人邀请喝酒的受欢迎的人”。(汤山玲子)(购买《快乐上等》点击图片或者🔗)延伸阅读3月书单|8套书,探讨女人的生存、自由与快乐上野千鹤子秘密“结婚”过,啊更喜欢她了张婉婷全嘻嘻:新旧脚本之间的女性,无法自洽是宿命写给那位被资助八年却要当家庭主妇的女性关注👇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上野千鹤子秘密“结婚”过,啊更喜欢她了

从报道来看,走这个程序应该是为了继承遗产。今天凤凰网发布了这则新闻,看到标题有点惊讶,看到正文则是莞尔一笑,这真的非常上野千鹤子的风格了,当年她当上东京大学教授就被人酸说她吃了性别红利(当年的东大正好需要女性教授),上野的回应就是,是啊,有好处我就拿着呗,反正之前因为是女的我也吃了很多苦头了。我看上野千鹤子的书就对她各种小八卦和鸡毛蒜皮的事情很感兴趣。因为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是如何过日常生活,如何做选择的。例如,关于她穿kenzo等名牌女装接受媒体采访,她没有扭捏也没有自证,而是这么回答的:“其实女装这种东西,我觉得能利用就去利用好了"。👇化妆和头发应该都是同理,就是一个媒体策略而已。《快乐上等》里面有关于性爱的,也很有意思,我们现在不是经常强调女性要有主体性嘛,但是在性方面,恐怕不是这样。上野千鹤子在最近翻译过来的这本《快乐上等》里面回答汤山玲子说:“比起成为性欲的主体,当然是成为性欲的客体更好。因为,如果要成为欲望的主体,就要彻底控制自己的欲望。你想想看,如果欲望自始至终都在管制之下,是不可能抵达快感的。因为快感就是从自己的控制中解放出来那一刻的忘我情绪。"汤山玲子马上回复,她也很赞同,因为人都不喜欢麻烦,都希望被服务。上野年轻时候做过的离经叛道的事情更多。比如为了远离父母到外地上大学,通过“性”去在精神上远离原生家庭,尝试过各种各样的sex...她在书里回忆这段经历说“我竟然没有怀孕,真是运气好”;从美国回日本后有一阵子,她也开始不穿内衣,说“天生就有的东西为什么要覆盖住”;还有和左翼男谈恋爱过了一阵子男的把老婆带到她面前的下头故事......《快乐上等》内页总之,我觉得她是个真人(不用神化她),这大半辈子过得太精彩了,而且我确实会一直记住她的那句:女人吃的苦头够多了,有点好处就拿着吧!(大意)昨天发的文章里,我引用的豆瓣网友说:我很喜欢上野的女权,因为她的主张的就是“女性应该骄傲,因为自己是女性。而不是因为父权认可。”
2023年3月1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我为什么删掉了嘲笑全嘻嘻不是女权的文章

主要是基于和豆瓣网友在这篇帖子之下的讨论(点文章结束后的左下原文链接也可以看到)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83877370/#sep?_i=8700225vn5wlOG这个帖子下面有位网名“信爱永生”的豆友讲得特别好,我摘录如下:1.其实最近被骂的很惨的全嘻嘻,我觉得也(和张婉婷)有类似的悲剧性宿命。虽然她和张婉婷不同,人设是高知女性,但是她们的相似点在于她们都从家乡走出来努力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里打拼。明明看上去是能力很强,应该是很独立自主很有思想的女性,但依然被困在婚姻当中。尤其是全嘻嘻她也在多个视频里无意中说过“我为我丈夫生了一个孩子。”每次看到一个女性说这句话,无论她是面带微笑,还是面带不愤的说这句话,我都觉得很悲伤。因为这句话背后的潜在逻辑是“我不想要孩子,因为你要我才生的。”但是生孩子是真的需要女性牺牲自己的健康,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精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她们做了一件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但是骄傲的内心又不想让自己看上去很可怜,于是全嘻嘻就自我洗脑“因为丈夫是好男人我才生”(但其实照顾孩子的是婆婆),而张婉婷则歇斯底里的索求更多的爱。说到张婉婷歇斯底里的索求爱,就想起全嘻嘻也说过她父母婚姻不幸,但是她自己却在“影视作品”里得出了父母不幸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她自己是有自信获得幸福的?但是这种向下兼容真的是幸福吗?我由衷觉得爱情是整个社会联合起来对女性这个性别的集体绞杀。没有想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就不要轻易走入婚姻。2.(全嘻嘻)抽烟纹身又怎样呢?那个染了粉色头发的女生又真的是网友恶意揣测的那个样子吗?用别人短暂人生中一段时期的外表,就能否定掉社会系统性的结构性压迫对人思想的荼毒吗?你(指另一个豆友)只看过全嘻嘻的照片,我也看过并且补全了全嘻嘻所有视频。她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感触,她说“从小镇走出来的男女是不同的,从小镇走出去的男人在外面寻找权力,从小镇走出去的女人是在寻找逃离。”(这期节目我也看过,很推荐)(接上)她处于一个身体与心灵不自洽的阶段,她在思想上知道她要独立,但是社会现实与文化传统又束缚着行动让她不敢真正割裂,只能用很表面化的(比如抽烟喝酒)方式去发泄。但是这个抽烟喝酒在你眼里“不可能木纳”的女孩,最后还是回归了家庭,这个原本打算丁克的女孩却因为怕老公pc生了孩子。难道还不能表现出社会结构性的压迫对个人思想压迫扭曲的可怕性吗?3.(有回帖)认为全嘻嘻是在合理化婚育中的不公平,而这种合理化会影响到很多经济生活教育条件不如她的女性,对婚姻产生错误的判断。关于这一点的担忧以及失望我不否认我一开始也有。因此我一开始甚至怀疑她的拧巴是不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恶意营销。只是在看了全嘻嘻的其他视频后,我开始意识到她的拧巴更多的是来源于她的个人经历导致她信仰父权结构下虚伪的精英思维。“只要我够好,我就能在这个社会中获得尊重”。这是父权社会下男性的挣扎。而女性在这一层思想钢印之上,还有一层枷锁,就是“我需要有个美满的家庭,我才能在这个社会中获得安全感与尊重”。更加进步的女性主义从一开始就否定掉了女性的思想钢印,并为全嘻嘻居然自己套在身上感觉愤怒。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社会在物质条件上暂时没有给予所有女性直面单身的保障,很多人走入婚姻就是为了分摊生活风险。但是却必须给自己蒙上一层爱情的遮羞布。但在(表面上)解决了分摊风险的问题,直面生育这个就是对女性不公平的现实后,更深层次的尊重需求,成为了许多进入婚姻的“全嘻嘻们”的问题。张婉婷是通过疯狂索求爱来获得尊重感。而全嘻嘻更令人失望的地方在于她连索爱都放弃了,而是用“北大”这个名头不断打压自己的丈夫,来获得一点可怜的自尊。上野千鹤子很敏锐的指出“全嘻嘻喜欢的不是男人是婚姻”,但我个人在看完全嘻嘻所有婚育相关的视频后,我觉得她不是喜欢婚姻,而是需要婚姻给她带来的虚假的安全感。她和张婉婷一样是遵从父权制社会,却没能获得想象中利益的女性。只是张婉婷欺人,而她选择自欺。因为我看到了她的自欺,所以我对她的言论的看法产生了改变。我觉得她是想要找一条出路,只是父权制的思想钢印太强,所以她只有在现有体系下,为自己争取权力。而对于思想更激进的女性而言,这就是一种绥靖政策,只会让父权社会更加肆无忌惮的欺压女性。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借全嘻嘻,让大家更深刻和清醒的意识到父权制下婚姻的骗局,全嘻嘻是一个非常生动的症状,一个看上去聪明优秀独立的女性,一点点被一个各方面不如她的男性,蚕食掉自己的精神。她是这个父权病毒感染下爆发出的一个症状。就像挤掉痘痘并不能拥有一张健康的脸,健康的身体才能一样,如果只谴责全嘻嘻本人,那整整的结构性压迫(父权下的婚姻骗局)反而又隐身了。4.她在视频里多次强调过她学历更高。那个时候她老公有很明显的不适感,我当时就幻视张婉婷那句“你个拖油瓶”“又没钱,又不红”。😂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我实践了上野千鹤子的“一人一杀”,效果不错......

我是一位已婚已育的85后女性,也是在生育后,我越发意识到我们85后女性被扔进了传统女性角色和现代女性自我认同之间的混沌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我很感谢在育儿最艰难的这前三年阅读了上野千鹤子的作品,她说过,女性主义理论如果不能联系实际,就没有什么用处,不应该让女性的经历来迎合理论,而是要理论符合女人的经历。她的女性主义深刻、智慧、犀利,最重要的是给我带来了接纳自己女性身份的力量。01“一人一杀”,与丈夫保持“持续而缜密的交涉”在我婚育后的2020年前后,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流行着一种说法:“如果丈夫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就把他当成提款机。”
2023年3月12日
其他

写给那位被资助八年却要当家庭主妇的女性

这几天,很多人在网上讨论一个小红书的帖子,对资助8年的女生做家庭主妇这件事怎么看?最近恰巧在读上野千鹤子和汤山玲子的新书《快乐上等》,发现这本书也隔空回应了这个帖子反映的争议。帖子中资助者母亲说“这姑娘比你聪明”,就像汤山玲子在对谈里说的“我认为女人的转机也在于想办法利用结构吃甜头。”而上野千鹤子则说:“虽然也可以利用结构吃到些甜头,但是之后要吃的苦头更多。总的来说,我觉得并不合算。”我想分别谈谈这个女生如此选择的“甜头”和“苦头”会是什么。首先,她确实会获得一些经济上的甜头,一些没有过的享受,比如帖子中说的奢侈品包和奢华游等。她出身农村,家里连供她读书的钱都没有,可想而知,她从原生家庭得到的财产和关爱都几乎是零,成年后,她想要通过婚姻跨越阶层,获得经济庇护,这个思路其实今天在女性中仍然不少见。曾经有位德国学者跟我说,没见过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教育和婚嫁的。这两种手段,到今天仍是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案例中,拥有极少资源和社会支持的农村女性选择迎合男性的喜好——年轻貌美能生育等——去共享他的资源。她能享受到的甜头就是有一个男方会给她提供经济支持,让她衣食无忧,育儿也有经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为她未来生活可能遭遇的风险兜底——毕竟对于一些女孩来说,能住进豪宅,坐上豪车,就能感到满足了。社会资源少的、社会结构性位置低的女性们,想着通过一个物质强大的婚姻去为自己编织一张安全网,如果真的如她所愿,生子后(帖子中说:因为男方着急要孩子,所以她正在积极备孕),嫁入豪门,也算是求仁得仁吧。这个帖子中的女孩儿,让我想到了五六年前风靡微博的一位情感博主ayawawa(我以前写过),她鼓吹好嫁风,宣扬女人通过保守的行为举止来获得男性青睐。她鼓励女性找愿意给她们买房、房产证加名、愿意给她们花钱的专一的男人(哪怕牺牲一点颜值身高等)。那些认为帖子中的女大学生的选择是“聪明”的人,就像Ayawawa一样,都认为女性不要在意结构性的男女不平等,而是在现存结构中去追求自我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不过因为信息有限,这个女孩儿是否得到了婚房加名字等待遇都不得而知。再来说说她婚后特别是生育子女后可能会吃的“苦头”吧。命运改变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呢?首先,结了婚可不是万事大吉,育儿和养老的功能是家庭内部要承担的,具体来说,大部分要由新进门的儿媳妇,也就是她承担。即使是完美上嫁给著名艺人王力宏的李靓蕾(之前也写过一篇),也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贵妇实际上满目疮痍的真实生活。第一个苦头就是当母亲的压力极大。在这样的家庭孩子大于母亲,母亲的地位由孩子决定。贵妇的家里,性别分工是很固定的——往往是丈夫在外工作,赚取顶尖的收入,维持家庭的物质生活,同时育儿的工作由母亲来完成。而且因为家庭掌握的资源多,孩子被默认一定出类拔萃,否则,就是母亲的错。当了母亲之后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育儿之上,不会再有自己的时间。可即便如此,她们能做的事在整个家族里仍然是微不足道的。她需要尽最大努力去履行社会所期待的母职,包括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不得不卷入做完美妈妈的怪圈之中,这背后就是十几年巨大的时间成本,这也是上野千鹤子说的“苦头更多”。第二个苦头是没有财产支配权。嫁入豪门的普通女性,很难直接控制财权。男人们也是靠这个让女人服服帖帖。比如,他们可以决定送或不送奢侈品,要不要让妻子享受奢华假期,甚至社交活动,女方家人能否参与等。(参见日剧《初恋》里,野口也英的婆婆羞辱她的母亲,是也英选择与医生前夫离婚并净身出户的直接导火索)▲日剧《初恋》中,女主角野口也英嫁给一个脑科医生并中断了学业,她看似嫁入了豪门,最终,不堪婆婆羞辱和前夫的冷漠后离婚,只能开出租车谋生。第三个苦头是,如果离婚,可能会陷入贫困。家庭主妇进行的是无酬劳动,能不能拿到相应的补贴全看对方良心,如果离婚,法律规定的家务补偿也很少,所以女性离婚很容易身无分文,造成离婚后经济水平急剧下降,考虑到经济条件悬殊,子女的抚养权也很难归女方所有。第四个苦头是,大概率要忍受丈夫的不忠诚。嫁入富豪家庭,这种婚姻中的男性,可以随时打破婚姻忠诚的约束,而女人则不能行差踏错。太多的书籍和影视剧都讲述了贵妇们为什么活得一点也不轻松,力量感是很弱的,可能还不如自己赚钱的普通人,而现实生活,往往比影视剧还要狗血。也就是说,这个女生乍看上去是上嫁,暂时吃到点甜头,但这个不平等的婚姻对她的反噬恐怕更甚。尤其是,她竟然告诉她的资助人,她要兴高采烈地做家庭主妇了,这无疑是把自己置于一个非常有风险的境地,更不用说帖子中的女孩儿是没有原生家庭兜底的,是一旦离婚将会无家可归的女性。嫁入豪门并非万事大吉,男人更不是傻子。你以为是在“把握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是命运所有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首发澎湃新闻微博:@芊霓的咖啡馆小红书:@芊霓的咖啡馆延伸阅读3月书单|8套书,探讨女人的生存、自由与快乐张婉婷全嘻嘻:新旧脚本之间的女性,无法自洽是宿命当妈两年半,我踩过的一个大坑......这应该是最懂职场妈妈的一本书了郭柯宇:一个女人身上的性别冲突关注👇
2023年3月12日
其他

3月书单|8套书,探讨女人的生存、自由与快乐

当我们热烈讨论“女性主义”时,在四川南部的一个传统小镇里,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她们在今天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的夹缝里,挣扎求生。这里是“盐镇”,也是易小荷的《盐镇》。资深媒体人易小荷,历时一年沉浸式调查,采访近100位当地居民,和无数人做朋友,最终打捞出12位女性挣扎求生的故事,深度记录了中国乡镇女性的生活与命运。北大历史系的罗新教授评价说:“易小荷是今天许多的
2023年3月8日
其他

张婉婷全嘻嘻:新旧脚本之间的女性,无法自洽是宿命

芊霓的咖啡馆曾经看过《奇葩说》辩手,“兔头妈妈”母婴品牌创始人刘楠和她北大学妹全嘻嘻的一个对谈,我印象深刻,全嘻嘻问她家庭关系的情况,刘楠说:“我在家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刘楠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她是全职妈妈,家里人也都特别看重她做妈妈的付出;等她创业成功并且越来越忙,不太管家里的事情了,她会因为有点愧疚而在家里“夹着尾巴做人”。可能这就是女强人经营家庭之“道”吧。张婉婷也是女强人,但回到家中,她不愿意“夹着尾巴做人”,这是她“拧巴”的开始。Lisa和苏诗丁并没有这种拧巴的感觉。Lisa是传统的女性,她顺从于男性,接受着“为你好“为名的大男子主义的控制。苏诗丁则是现代女性,她不做饭也不生孩子,并且离了婚,没有让自己被家庭所拖累。张婉婷夹在新旧之间,她的处境典型而痛苦。这种情况在85后或90后的女性中可能会经常出现。说她“旧”,是因为她生了孩子,而且母职占据了她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她也“新”,因为她的事业非常成功,她希望在家庭中也能打破男性的主导地位,成为主导者,甚至主导她丈夫的职业生涯。但是她的丈夫宋宁不会配合,因为他不愿意成为“妻子”这个角色,并且他受到大男子主义教育的影响,无法接受女性主导家庭的想法。无论是Lisa还是第一季的郭柯宇,她们都有“娇妻”的一面。她们选择隐忍,不干涉伴侣的事业,更不会埋怨指责对方的任何方面。她们是那种“我会默默等待你回来,会在剧组里给你洗衣做家务”的妻子。她们甚至不期待伴侣的情感价值——如果有,那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她们也能独自支撑。相比之下,张婉婷则承担了这个家庭里几乎所有的角色。她既是“父亲”和丈夫的角色——能够赚钱并为家庭提供物质支持,也是“母亲”的角色——负责照顾家人和家务,还有妻子——性的提供者。可以说,这个家庭即使没有宋宁也完全可以运转,他的作用也只是提供精子……有人说张婉婷看不上宋宁峰。如果你身处她的位置,你可能也会认为这个男人对婚姻就是可有可无的。然而,她很难下决心离婚,因为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她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也没有父亲。这个婚姻对她就是不公平,她只能拼命索取爱去求个平衡,她难以接受家里的男性只是一个花瓶的事实。她想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让别人认为老公爱她爱得死去活来。这正是父权社会对于“婚女”最大的洗脑:女人一定要追求被爱。可是被爱没有那么了不起,幸福也没有那么了不起。《再见爱人1》中的郭柯宇令人难以忘怀,因为她问出了:有爱情又怎么了?有爱情就能好好告别了吗?当被爱不再是全部,幸福也不再那么神圣,或许女性就能自由很多。现代女性,特别是85后,可能都会经历张婉婷的拧巴和不自由。我们肩负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期待:传统期待她们顾家、顺从、忍耐、生儿育女;而现代社会又要求她们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不生育甚至不需要被爱,这些矛盾的期待令人难以抉择。而对男性的期待则一成不变:有钱有子女即可,丧偶育儿也无关紧要。最近上热搜的全嘻嘻也是一样,也是因为妥协于世俗压力和父权婚姻的结构性压迫选择了婚育,但就是不承认自己被迫妥协了,不承认自己是婚姻中忍气吞声的一方,非要强调自己很幸福......(B站某网友对全嘻嘻的高赞评论)张婉婷也是因为怀孕而不得不进入了婚姻,好在她没有自欺欺人,感觉不到幸福就是不幸福,也承认自己拧巴。两个经济独立存款七位数以上的女强人,为什么非要进入婚姻去证明自己有人爱着,生育后的口头禅还是“为他生了个孩子”。承认拧巴,至少是不糊弄自己的第一步。微博:@芊霓的咖啡馆小红书:@芊霓的咖啡馆延伸阅读《再见爱人2》:窥见父权思想对亲密关系的伤害张姐生娃前,应该问问ChatGPT当妈两年半,我踩过的一个大坑......这应该是最懂职场妈妈的一本书了郭柯宇:一个女人身上的性别冲突关注👇
2023年3月8日
其他

我实践了上野千鹤子的“一人一杀”,效果不错......

我是一位已婚已育的85后女性,也是在生育后,我越发意识到我们85后女性被扔进了传统女性角色和现代女性自我认同之间的混沌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我很感谢在育儿最艰难的这前三年阅读了上野千鹤子的作品,她说过,女性主义理论如果不能联系实际,就没有什么用处,不应该让女性的经历来迎合理论,而是要理论符合女人的经历。她的女性主义深刻、智慧、犀利,最重要的是给我带来了接纳自己女性身份的力量。01“一人一杀”,与丈夫保持“持续而缜密的交涉”在我婚育后的2020年前后,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流行着一种说法:“如果丈夫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就把他当成提款机。”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张姐生娃前,应该问问ChatGPT

👇延伸阅读《再见爱人2》:窥见父权思想对亲密关系的伤害书信|成为母亲可以是对女性的赋权吗?精英女性的恐弱症当妈两年半,我踩过的一个大坑......郭柯宇:一个女人身上的性别冲突
2023年2月17日
其他

《再见爱人2》:窥见父权思想对亲密关系的伤害

芊霓的咖啡馆婚姻是两个个体的结合,同时也是两种关于性别、公平和感激的观念交锋的舞台(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在孩子生育后,这种交锋可能会是关于权力的争夺、自我的让渡等,会尤其剑拔弩张。这也是为什么在《再见爱人2》中,张婉婷和宋宁峰这对新婚夫妻的关系比其他两对夫妻更具争议性的原因。当然,婚姻关系本质上是私人领域的事情,更何况一档真人秀节目也不能展示全部的细节和真实。但是,张婉婷和宋宁峰的相处确实能够引发一些具有公共性的讨论:现代婚姻是否仍然需要使用陈旧的父权观念来指导?这种观念是如何对男女都造成束缚的?父权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权力结构。在父权制度中,男性是社会和家庭的核心,父权思想规定了男女应该具备的人格特质和行为规范。父权思想表现为权威家长剥夺子女自主权,削弱男性自然和柔和的性格特征,令男女都受到父权性别定型限制的伤害。通过《再见爱人2》里张婉婷和宋宁峰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父权观念是如何损害一段关系的。张婉婷指责宋宁峰说:"大男人怎么这么矫情",以及
2023年2月13日
其他

书信|成为母亲可以是对女性的赋权吗?

芊霓的咖啡馆12月7日,中华女子学院的李洁教授受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邀请进行了题为《重新发展“再生产”:性别研究的结构性视角》的讲座,讲座内容基于李洁和她的研究生在成都对全职妈妈群体的深度访谈和观察。由此研究,李洁试图探讨“母职”给予女性的解放性力量。讲座后,我通过书信的形式对李洁进行了提问。李洁老师,今天听到您的讲座,是关于全职妈妈能否获取一些解放性力量的,或者是女性通过“母职”能否迸发出并非压迫性而是解放性的力量,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您提到了成都那些全职妈妈,她们有的去女儿所在学校做志愿者,有的在小区里办起了公益机构,在照顾自己孩子的同时兼顾社区里其他孩子。可是我禁不住想到那个没有被提到的维度,就是在婚姻内部,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是低于丈夫的吗?是从属性的吗?她们的那份工作在丈夫眼中是可有可无还是值得尊敬的呢?又或者他们已经脱离了“丈夫的凝视”?您的分享让我想到了不久前热销的《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书里上东区的那些全职妈妈们也从事着类似的兼职工作:去儿女学校做活动、在社区里组织一些育儿相关的活动,可是这些活动,无论在她们自己眼中,还是在她们的丈夫眼中,还是在社会大众眼中,都显得没有那么耀眼,我不知道她们是如何说服自己,这份工作的“价值”也是高的,是已经强大到有了超脱于世俗世界的标准,还是因为年龄到了不得不接受社会和生活的毒打呢?我自己也是一个三岁零一个月的男孩儿的母亲,不久前,我关注的一位母婴博主“大J小D”也在她公众号分享了关于女性如何平衡母职和事业的题目,她访谈了一位自己开办托育机构的妈妈,并且那篇文章的评论区里,竟然真的有不少妈妈留言说自己因为孩子转行当了幼师。这其中也有人分享经验:如果想兼顾自己的孩子和工作,那最好是在托育机构做行政性工作而不是担任老师。其实,在孩子两岁的时候,我也有过转职的想法,因为我发现写作确实很耗费精力,而当好母亲也是一个能把精力掏空的工作,而我实在无法兼顾两项要掏空我思考力和精气神的工作。(我在朋友圈吐槽儿子有多消耗人)可是我需要赚钱,更需要一个独立于家庭之外的社会身份。只有这样,我才不至于感到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我完全被家庭吸收了。当然,最终我没有转职,因为坚持了半年之后,我的孩子也转学进了一个新的托班,他无比喜欢那里的老师,就那么突然的,他不再那么依恋我了(除了晚上睡觉时要找妈妈哄睡,夜里醒来也要找妈妈的脸去摸),我也不再是他唯一的情绪价值提供者了,我意识到,是时候从此前无比投入的“母职”中抽离出来并重新投入工作了。所以是的,我可能一方面能够理解您讲座中提到的女性的选择,一方面又忍不住会为她们的选择感到惋惜,我不知道,这背后是否是我个人观念中对“母职”价值或“人的再生产价值”的低估。您提到的女性,在我眼中,都完全有重新回归职场去参与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小饭桌”或者在社区给孩子念绘本去解放自己。我特别想知道,她们是否有过一刻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最近读到上野千鹤子的对话集《始于极限》里面谈到了母女关系,它让我意识到,母职不完全就是一个先天性崇高的词,特别是当这个孩子已经开始发展出独立的自我的时候,一个还在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甚至高于自己的母亲对孩子来说完全可能是令人窒息的,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个母亲声称为了孩子早早办了内退,成为一名全职妈妈,而她的儿子选择的妻子,恰恰是职业上的女强人。他甚至打心眼里看不上她母亲的所谓“牺牲”,在这位儿子眼中,这位母亲实际上是惧怕职场竞争,安于现状的甚至有点懦弱的人。我们能不能索性承认,这些困于母职又很难再返回职场的女性,就是我们社会的一群“弱势群体”,虽然后来找到了一些贴补家用的手段,但还远远称不上获得了“解放性力量”。我自己的感觉是,当我读到母婴公众号里面其他女性因为孩子转入托育机构等的经历时,我感觉那是获得了一些力量的时刻,但是那些力量和我被母职困住的压力、被职场歧视的压力相比,和社会大环境对照顾性工作的价值的贬低,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在我眼中,也许那些因为成了妈妈而走了一条新的职业道路的妈妈们,获得的不是一些解放性的力量,我觉得更像是几根浮木,让她们不至于完全被所谓职场抛弃,毕竟如果那些工作真的那么有成就感那么金光闪闪,父亲们为什么不去抢呢?我曾经也一度认为我可以建立自己的坐标系和评价体系,社会不认可照顾性劳动的价值,不给家务劳动和育儿劳动定价,那我可以自己肯定自己呀,我还可以拉着孩子父亲一起来肯定我自己啊,但最终我还是发现我错了,人还是社会性的动物,脱离不了社会环境存在。我不希望我的所有价值都是和孩子绑定的,我的社会身份也是借由孩子获得的,或者说我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还是和“母职”相关的一切绑定,我觉得那似乎宣告了我在“真正的职场”的失败,如果我和您讲座中提到的那些女性一样选择照顾性劳动,也会继续扩大对广大男性不参与照顾劳动的纵容。谈了很多,可能也有很多地方是没有表达清楚的,困惑很多,也希望能收到您的回信。王芊霓2022年12月7日于苏州芊霓你好!非常感谢你对我们讨论的话题感兴趣。你在信中提到的一些困扰你的问题,也的确曾经困扰过我以及我周围的一些妈妈们。所以我思量再三后,也的确想表达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与你分享。我是一个十岁女孩的母亲。曾经和你一样,在育儿的前两年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情绪之中,感觉自己时间和身体仿佛被另一生命所占据,逐渐丢失了自我价值和意义。甚至这也是我开始关注孕产哺育、家务劳动、全职主妇,以及后来更加广阔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原初动因。(注:在再生产理论当中有两种生产,一种是物的生产,一种是人的再生产。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基本上都关注的是物的生产这一面比较多。但是人作为一个劳动力,一方面,你需要对自己的劳动力进行维系和再生产——去吃东西,去休息,去休养生息,去接受教育,第二天作为一个新鲜的劳动力再出现在工作场所中;另一方面,则是对下一代的生育和抚养,这也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双重生命的再生产。全职主妇/妈妈们担负的就是社会再生产的劳动。人的再生产不只是把孩子生出来这么简单,它其实还包含了非常复杂的认知或者情感劳动。它也不只是跟孩子直接相关的,还包括比如说对家庭成员的这种照料和家务劳动,都是社会再生产。甚至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社群交往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社会再生产。)说实话,这个研究的过程于我自己而言,也是一场自我救赎之路。李洁和女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那些困扰我们的看似个人的体验和经历是与更大的社会结构力量相关联的。当这批出生于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快速普及背景下的中青年女性,打算像她们的男性同伴那样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者时,却会发现她们又被某种外在的制度性力量期待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更加“合格”与“不可或缺”的母亲。总会有很多的“专家”或者“守则”,要指导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母亲、以及用怎样的方式成为母亲,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我们对母亲身份的疏离和异化。可是,比起否定“母亲”身份本身,我们是否可以先探寻和践行其他“母职”身份的方式呢?已经有很多媒体和学术研究都已经不断呈现甚至固化了人们头脑中,作为一种“惩罚”甚至“压迫”力量的制度母职;但却仍然少有严肃的学术或媒体文章去关注“母职悖论”的另一个面向,亦即作为一种实践和解放力量的母职。这一面向不是指对母亲身份的廉价赞美抑或神圣化/自然化的简单称颂——那只会带来新的压迫与不平等;而是指作为社会行动主体的女性,如何在社会结构的缝隙中理解、并且重塑自己的“母亲”身份与实践。女性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人类社会并不是只由成熟、健康、独立自主、自给自足的18-60岁青壮年劳动力所构成,人类生活也并不是只有公共领域中的经济劳动和生产,而是包含更加广阔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但当我们只以公共领域中的经济生产为尺度去衡量所有个体价值的时候,是在事实上忽略和无视了以女性为主体的普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的大量孕产、抚育、照料以及维系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社会联系的再生产劳动。然而,比起让再生产劳动隐而不彰的社会公共话语,更糟糕的难道不是我们自己作为再生产劳动的承担者本身也在参与贬低和矮化以女性为主的人群所承担的社会努力和尝试吗?当我们只是将其视为一种需要摆脱或分担的“责任”或“负担”时,难道不是在进一步固化再生产劳动的边缘性位置吗?我并不是鼓励所有女性都要去成为母亲、做幼教老师、参与无酬的社区志愿服务或是开办照顾孩子的小饭桌。但我仍然会觉得作为,作为“母职”身份的承担者和亲历者,我们需要在自己首先认可并尊重再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以记录、讨论和倡导等方式,将这一传统上可能只是女性/边缘群体的内部知识与行动推入社会公共领域的视野。在获得更多的关注以及公共资源投入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并推动再生产劳动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所以我会认为那些自媒体平台上,用文字或视频的方式记录和呈现孕产、分娩、照料和从事家务劳动的经历以及由此展开的社会公共讨论是有价值的。这并不是在制造孕产和育儿焦虑,而是让关于女性的身体知识以及关于再生产劳动的责任被更多的呈现在公众面前。毕竟,“不被我们说出的东西,它就不被看见,得不到承认,不被记忆。”(伊娃·恩斯勒语)像你一样的很多女性媒体人,也在积极推动公众对母职、女性、孕产和儿童抚育议题的关注和讨论。你会在听完我讲座的当天晚上23点35分给我来信——说句玩笑话:这可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有3岁男孩母亲的健康作息时间。但我会认为你对母职问题的关注、反思和公共发问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母职实践”,是你作为一个母亲经历并对现有母职期待所做出的挑战与反抗。这是你的母亲身份赋予你的洞察、成长、觉醒和力量啊。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关注那些一线城市中的妈妈互助小组、二三线城市和县城中普遍存在的“小饭桌”,以及数字化平台企业中以家政劳动为业的女性群体。因为在我看来,她们都是在挑战传统上私人家庭的育儿和家务劳动方式,并在用自己的探索与勾连,重新编织起这个急速运转世界背后无形的安全之网。而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或许就是要让这张无形的“日常生活之网”呈现出来,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和力量参与其中,强化并坚韧这张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其中的日常生活之网。当然,这种努力和改变还远远不够,甚或还只是如你所言,仍然只是一种现实无奈之下的妥协性的选择,还远远没有达到“作为一种解放性力量”的存在。但我却认为恰恰是因为还没有达到,才证明了很多女性所做的努力和工作的价值所在:尽管每一个个体所做的努力和尝试仍然非常有限,但恰是这些不断的记录、挑战、反思和呈现,才有可能成为最终撬动那个坚硬制度外壳的“珊瑚礁”。最后一点未尽的话题:关于男女育儿责任的分担。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我认为男性应当参与到社会再生产的工作之中。这倒并不是因为像某些市面上的育儿百科所说的那样,有些育儿角色只能由父亲或男性来承担;而是反过来,我会认为中国的男性或许迫切需要重新反思自己在亲密关系和家庭中的位置,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在竞争性的世俗生活之外得到自身完整人格的充分塑造和发展。但另一点我想说的是,育儿责任又不是简单的私人家庭内部男女性别责任分工的零和博弈问题。当我们只把“母职”的议题理解为男女性别分工不均的时候,反而是将一个原本具有重要价值的议题表面化和狭隘化了。从根本上而言,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都是不平等社会分工的产物,我们也绝不可能在没有触碰根本性的经济、劳动、就业、保障等其他社会领域之前,空谈家务劳动的性别责任与分工,而这也是性别议题本身的复杂和矛盾性所在。李洁2022年12月20日于北京*首发澎湃新闻“文化课”微博:@芊霓的咖啡馆小宇宙:@直来直去小红书:@满满和妈妈本期开团:满满🍼小卖部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精英女性的恐弱症

芊霓的咖啡馆最近读到日本著名女性主义者上野千鹤子和女记者铃木凉美的书信集作品《始于极限》,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惊为天人,简直太有解释力了,那就是“精英女性的恐弱症”。在书中,对于这个概念,上野千鹤子是如此解释的:不愿被称为受害者,无法忍受自己是弱者的心态就叫“恐弱”,这样的心态比较普遍发生在精英女性身上。因为自己身上有软弱的部分,所以才格外激烈地进行审查和排斥,对软弱表现出强烈的厌恶。她们不能忍受女人摆出受害者的姿态,觉得“我和她们不一样,我不是弱者”。上野千鹤子还袒露自己:我很清楚这些心理层面的微妙之处,因为曾经的我就是一个厌女的“精英女性”。上野的自我暴露也给了我承认的勇气,我和我身边一些受过较好教育的知识女性何尝不也可以被归类于“恐弱症”症候群呢?我先大胆的定义一下精英女性吧:她们是那些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较好教育的,在一二线城市从事着一份脑力工作的女性。而我见过太多这些女性的“恐弱”时刻了。我想到我的一个同学。她本科研究生都毕业于985大学,毕业后考上了某省会城市的事业单位,此后她也从未放弃人生继续攀爬的机会,因为发现原来的单位不适合自己,她每天在孩子入睡后挑灯备考,终于考到一线城市高校的博士并留在当地一所高校任教。在外人看来,我这位朋友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勇敢地选择、努力地付出,也实现了目标,可以说是一位精英女性了。可是,在无法靠个人努力控制的领域她就是一个父权社会的“受害者”。例如她的父母重男轻女严重:他们会给她弟弟在北京买房付首付,给她的弟弟带孩子,却不会帮她,导致她如果要发展自己就只能看婆婆脸色,因为只有婆婆帮她带孩子。生育之后她的生活渐渐被琐碎和痛苦充斥:丧偶式育儿,丈夫下班回家只顾打游戏,“封建婆婆”带娃居功,甚至会一边给她儿子洗内裤一边教我的朋友该如何洗。再后来,故事的发展越来越失去控制,她丈夫出轨,因为“孩子在别人手里”,她想离婚却无奈地表示对方不同意,很难离掉。当我指出她父权社会的受害者身份,并且表露出怜悯之情时,我们却越来越疏远了。我发现她强烈地抵触承认自己是“受害者”,反而会强调这是她的个人选择。她甚至在跟她丈夫摊牌时都仍然坚持体面,跟她婆婆更是没有爆发过冲突,更令我痛心的是,当她偶尔脆弱向父母流露出愤怒时,她的父母丝毫不能共情她,反而坚称“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决定”,丝毫不提当年如何催婚催生。我感到十分不安,精英女性的标签贴久了,竟已经内化进许多女性的行为与认知中,尤其在承受错误选择的后果时,她们竟发自内心地认为这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因为精英、因为独立,所以理所应当地接受自己选择带来的结果,而无法意识或不想承认自己是性别不公下的受害者。这就是上野千鹤子所说的“恐弱症”,是“独立女性”亦或“精英女性”标签带给这些女性的巨大阴影。这种精英女性的“恐弱症”十分常见,例如一些家暴受害者在面对心理咨询师时会反复怀疑自己的遭遇是否是家暴,怀疑自己是否是受害者,甚至最近的热搜中,频繁出现女明星婚后被出轨的新闻,而这些女明星们也都清一色得表现出“独立女性”拿得起放得下的一面,甚至有的闪电再婚,似乎生怕被贴上“受害者”的标签。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大S被骂与龙飞直播间女人的苦,让我感到分裂

昨天看到一个博主是这么写大S的,她说:大S在离婚事件中两点表现,让我真的感到狠。一点是,她可以一点倾诉欲都没有,那些痛苦和委屈,她真的可以做到闭口不谈。然后,她能精准抓住对方人性的弱点,趁着对方理亏和愧疚的时候,争取到自己最大的利益。表面好话说尽,拿不到钱就直接告上法庭。她没有错。但我觉得多数女人都做不到。毕竟,女人是更加感性的……她把孩子当筹码,来挟制汪小菲乖乖付钱,可能是真的。这位博主的潜台词是:首先,一个女人怎么能这么有手段;其次,你都当妈了竟然不把孩子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一时有点恍惚,这位不是我一直关注的女性媒体人吗,妥妥的大女主剧本怎么就挑三拣四道德审判起来了呢?之前只知道徐汪二人历经十年婚姻和平离婚,通过这两天的微博热搜我才知道,两人的离婚协议是充分保全了女方的财产利益的,面对婚内外遇,能抓住男方的愧疚心态签下有利于自己和孩子的离婚协议,能把赡养费牢牢抓住,这不就是妥妥大女主吗?我们一直在影视剧中期待大女主的形象,这现实中真的有了,为什么都容忍不了呢?大S和汪小菲的离婚热搜里关于财产分配、赡养费、婚内外遇等的细节,让我不禁想到抖音有着800多万粉丝的龙飞律师直播间,大S的潇洒转身和直播间里那些女性的无助和绝望,对比太强烈了。这些现实中的女性都在咨询律师什么问题呢:“我老公做事从不跟我商量,还背着我抵押了房子,我该离婚吗?“老公出轨但我离不起婚,我该怎么保证自己的权益?”“我要结婚之后放弃自己年薪两三百万的工作吗?”“我该怎样知道我老公到底有多少收入?”你没听错,现实中年薪两百万的女性也在考虑是不是要因为结婚而放弃自己的工作,太多的女性面临老公出轨却离不起婚......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当妈三年后,太想成为一个坐班的人

同事采访了一位上海作家,她十几年没写过小说了,理由是这十几年都在做文学编辑,没有写小说的“气场”和氛围。她理想中的那种创作氛围是:除了吃喝睡,就是写小说。没有这样的氛围,她是万万写不出来的。我心想,她肯定更没孩子吧。上周记者节,单位搞了场内部脱口秀,早上我七点就醒了,破天荒的八点就把孩子送到了托班,九点在肯德基吃了个早餐,十点半坐上了去上海的高铁。从2号线出来是南京西路张园,走出地铁的一瞬间,我感觉心中有一只小鸟飞了出来。朋友在报业大厦的咖啡馆等我,我沿着威海路步行到报业大厦自己的咖啡馆,掏出员工卡刷了一份奶油意面,一份牛油果沙拉,一份例汤,店员看我刷卡业务极其不熟练,问我,你是澎湃的吗?我有点不好意思的说,是啊,只是我从没来这里吃过饭,这是第一次。你看,人家是第一次,你就给人家做一杯冻柠茶吧。本来饮料已经停止供应了,店员还是很nice的给我做了一杯。我们部门不用坐班,这次单位活动也不是强制参加,但我一定要去,苏州很好,家里也不错,但都不是上海,不是我工作的地方,孩子新转去的托班很好,他没有那么需要我了,我也该支棱起来了,我是这么想的。去单位的确看到了许多鲜活的人,00后的新员工,帮我特别多忙却没见过面的HR,脱口秀里爆粗口的设计师,我的好朋友讲了一段不能播的脱口秀,我比任何人笑得都大声……怎么办呢,我羞于承认,大概一年前我甚至还觉得我的生活重心就该是家庭了。自己的原生家庭长期忽视我,我要给孩子全部的爱,我要把我的家庭搞好,我是心甘情愿的。可就在今天早上,孩子进幼儿园时一把抱住老师的脖子,头也不回的去滑滑梯了。如果说养育孩子也是在治愈自己,那我也该治愈得差不多了,孩子也长大了,我怎么能还和一年前一样呢?我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当一个妈妈了,我很爱我的孩子,可是我的生活如果只有他,这远远不够。12楼的脱口秀大会结束了,报社的咖啡馆也快打烊了,我精挑细选,给孩子买了一个红色飞机造型的保温杯,刷的饭卡,跟不要钱似的。六点了,爸爸应该已经把他接回家了,他应该也在期待妈妈去上班给他挖的宝藏呢(最近看的绘本刚刚告诉他,爸爸妈妈上班会挖到宝藏)。儿子是个小机械迷,肯定喜欢这个宝藏。(我们单位的咖啡馆)和第一次见面的一个同事聊天,她没结婚没生小孩,也没这个计划,听我说想坐班,她表示完全不能理解,这位90后的女生甚至劝我:我看你老公在苏州做大学老师,工作挺稳定的,你就将就他,平时在家里写写稿子,给我们提提选题不是挺好?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她,脑袋冒进来“向下的自由”五个字。是哦,在别人眼里我好像一直也有向下的自由,甚至我一度也有要不要当个全职妈妈的幻想(这值得另一篇文章了)。我哈哈哈打了个马虎眼,跟她说我在苏州一开始租在金鸡湖边一个高端小区,里面好多韩国过来的全职妈妈,每天挤在楼下的星巴克里,一年期满我迫不及待就退租了,因为我好害怕继续住下去我也变成全职妈妈啊。距离上海回苏州的高铁还有两个小时,我磨磨蹭蹭不想回去,在单位楼下点了一碗肠粉一份艇仔粥,我不能饿着肚子回家,老公一个人带孩子,还在安装那架宜家儿童床,不可能再做饭了,六点半了,该去赶回苏州园区的末班高铁了。今天就是参加了活动,见了朋友,包里一直背着的电脑又是没打开过,回家肯定还是照旧写不成,坐在滴滴上,我忍不住叹了一口长长的气。回到家,果然满满爸一个人在吭哧吭哧拼装儿童床,满哥光着屁股围着爸爸,跟我炫耀,“你看这是爸爸上班给我挖的宝藏!"他拿着小汽车一会儿在没搭好的床上跑过来,又一会儿把爸爸刚搭好的木板拆了下来。已经快10点了,这孩子完全没有要睡觉的意思。想到要哄他睡觉又是大战五百回合,此时的我忍不住打开了《再见爱人》第二季。我好像突然更加理解那个和我同时期当妈的编辑同事说的话了。她说感谢编辑岗需要坐班,回去工作“救了她”。我从来没有此刻那样希望领导把我叫回去坐班,训斥我说“你工作怎么拉下这么多!快点回上海上班!"还有一个朋友看我发朋友圈说在上海一个人多么爽,她也说孩子生病了一周,重新去上班感觉整个人都“昂扬”了。我们女人躲避不了家庭责任,能去坐班喘口气真的很爽啊,这样回家晚点也能理直气壮的说上一句“今天领导要加班",“今天有应酬”,不用因为比老公回家晚而愧疚。唯一的问题是,家里的“男妈妈”好像有点羡慕我了,作为同样不用坐班的大学老师,他承担鸡飞狗跳的育儿负担也不少,看来下次要把他也拉出去一起坐班。那谁带娃呢?微博:@芊霓的咖啡馆小红书:@满满和妈妈小宇宙:@直来直去延伸阅读“泼妇”张婉婷我为什么争取冠姓权,又为什么失败了当妈两年半,我踩过的一个大坑......这应该是最懂职场妈妈的一本书了郭柯宇:一个女人身上的性别冲突关注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泼妇”张婉婷

芊霓的咖啡馆张婉婷以一己之力把《再见爱人》第二季带火了,她上热搜的关键词是“窒息”,微博评论大部分是骂她的,问她是什么星座要避雷的,豆瓣小组有一些表示理解她的分析,但大部分也是骂她的。说实话,看到播出的正片片段里她讽刺宋宁峰“拖油瓶”我还是吓了一跳的,我心想这个女人可是真“勇”,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这样的话,虽然同一个场景里,艾威也贬低了lisa,说“我眼光不好才找了你”,但是我们观众就是这样,对女性表现出控制、贬低和冒犯的一面更难以宽容。但我其实非常能理解张婉婷。看完第二集里她的表现,我和满满爸几乎是异口同声:张婉婷应该去读一下《愤怒之舞》,尤其是夫妻圆圈舞那一章。夫妻圆圈舞的概念很适合解读张和宋的关系,很难说是因谁而起的这支愤怒之舞,但肯定是两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愤怒之舞》的作者是一位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她对女性何以变得愤怒和冒犯充满了同情性的理解。首先,愤怒本身是一种信号,它是在传达某种信息:我们受到了伤害,我们的权利遭到了侵害,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或者是某些事情出现了偏差。是的,张婉婷的愤怒也已经是在告诉她:你做出了过多的让步,可能是在信仰、价值观和理想上。愤怒也预示着,她的付出超出了她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两集看下来,我觉得张婉婷有两个信念,一是付出多的那方应该被回报以爱;二是付出多的那方应该被回报“情绪价值”。这些信念支撑着她对宋宁峰的改造行动,同时让她感到不平衡。我看到水木丁老师写了一篇评论说,张婉婷才是不爱的那个人,因为她不爱了才变得那么挑刺和苛刻,我不认同,也觉得这样说对张婉婷很不公平。他们的亲密关系现在看上去陷入了困境,并且有原地打转的窒息感,归根结底并非由于张婉婷不够爱,而是因为张婉婷出让了太多的“自我”。每段亲密关系健康与否,最关键的应该是两个人如何处理好自我与“非自我“,自我与“关系”。无论在节目里她是如何剑拔弩张,冒犯和攻击,在现实的这段关系里,她是经济上付出更多的那个(两个人住她的房子,她更有钱,求婚钻戒虽然男方买的但是其中的一大部分钱是她来偿还花呗),她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甚至在宋宁口中是“爱我和孩子超过自己的人”,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段关系已经不平衡了。而那些还在说宋宁峰的前妻前女友,他演过什么角色,合作过什么大咖,演员比经纪人地位高什么的——excuse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我为什么争取冠姓权,又为什么失败了

芊霓的咖啡馆今年8月,一位名叫“迎弟”的女孩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改名前后的身份证照片,登上热搜。她写道:“一看我的名字就是重男轻女的产物,30岁之前终于改名成功,虽然很难很难,但一切都值得。”
2022年10月27日
其他

当妈两年半,我踩过的一个大坑......

芊霓的咖啡馆在孩子出生前,我跟队友曾信誓旦旦,绝不让孩子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现在呢?简直太打脸了,我每天从他八点起床到他十点睡觉,几乎没有一刻不在关注他,唯一可以轻松的大块时间,就是队友或者阿姨带他出去的两三个小时。为了有更多的个人时间,我最近开始把起床时间调整到早上五点,这样早上五点到八点就没有人打扰我。现在我最大的期待就是苏州这边托班能赶紧重开,这样白天我能真正有自己的时间。言归正传,这篇是想借母亲节的机会讲讲我当妈两年的一些“反思”,前两年,我可能是太相信“教养的力量”了。主要表现就是我曾想要把我儿子培养成一个兼具“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男孩儿。因为我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也一直相信“性别建构论”,所以我一直希望在他成长过程中观察并影响他对颜色、玩具等的喜好,这样的想法可以追溯到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项目读“性别研究”课程时,“性别建构论”几乎是那个课程里真理一般的存在,完全否定了“生理决定论”,比如,“性别建构论”会认为那些典型的男性气质,例如攻击性、阳刚气质、支配性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那些典型的女性气质比如顺从、柔弱、照顾等也是如此。举个例子,有篇研究就是讲正是因为家长们总是给男孩儿买蓝色的衣服,所以他们更喜欢蓝色,也正是因为成人们总是按照这样的预设去给孩子们购买玩具——男孩儿喜欢小汽车,女孩儿喜欢毛绒玩具等,所以孩子们才有了这些男女有别的选择。曾经我对“性别建构论”深以为然,所以我以为,如果我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给满哥有意地提供洋娃娃、小兔子、长颈鹿等毛绒玩具,甚至给他穿上粉色的小裙子,戴上辫子假发,我的孩子会不会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可现实证明我错了,满满还是表现出对小汽车明显的痴迷、还是更中意那些“男性气质”的玩具,比如他在23个月的时候就能明确的表达他喜欢拖拉机,以至于我给他办的两岁生日派对就是“拖拉机主题”的。现在他已经30个月了,也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会把他所有的小汽车们,比如警车、消防车、救护车、托马斯小火车等等排成长长的一对,他每天最喜欢的就是摆弄这些小汽车们,给每一辆小汽车编故事。养育男孩儿的过程让我开始对“性别建构论”产生了怀疑。我非常气馁:“不都说是建构的吗?不都说孩子是白纸吗?那我教给他照顾这样的特质,他怎么也没兴趣呢?不是说喜欢小汽车是后天建构吗?我怎么觉得他是天生的啊?”和我身边女孩儿的母亲们交流,她们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性别建构论”的怀疑,我的一位朋友,她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小名一一),最近她给一一买了一条粉色的新裙子,一一特别喜欢,她会给她的每一个毛绒玩具介绍那条裙子,让他们去感受那条裙子的柔软。这个对比太明显了,满满几乎没有和他的毛绒玩具建立起什么感情,也没有一一已经体现出的那种“照顾者”特质和爱美的特质,例如一一经常问妈妈“妈妈我漂亮吗?”而我儿子从来不会问“妈妈,我帅吗?”也许是我太急于证明“性别建构论”的存在了,为了证明自己作为女性主义者,能够养出一个“性别气质多元”的孩子,我把这种期待放在了孩子身上,我想让她喜欢粉色(可他就是仍然会在一堆颜色中选出蓝色),我想让他也喜欢毛绒玩具,甚至想把“照顾”别人的这种气质灌输给他。可是这样难道不是很狭隘吗?如果他就是痴迷各种小汽车,喜欢对着《1000种交通工具》那本书让我告诉他每一辆车的名称,又有什么不好呢?一直以来都是我陷入了对男孩儿的性别偏见甚至是对“男性气概”的贬低中啊。带着这个困惑,我阅读了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2022年5月8日
其他

李靓蕾:全职太太的被动人生

芊霓的咖啡馆李靓蕾的微博长文看得我久久不能平静。其实我之前有段时间的观点是,不要评判有些女性作出“全职太太”的人生选择,现在看来,还是太“平权仙子”了。女性选择成为全职主妇是把自己置于一个非常有风险的境地,而这种风险是结构性的,寄望于男人的品性是很可笑的。
2021年12月19日
其他

王力宏离婚,我从她称妻子“超级妈妈”找到了原因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得到的“在看”越多,最新推送的文章在信息流中出现的位置就越靠前。所以如果喜欢,就动动小手点一下“在看”。另外,也可以把公众号加为星标哦,更方便找到我!
2021年12月16日
其他

她获科学大奖背后,德国对“学者妈妈”的支持政策

无论是在国外还在是在中国,现在大家都越来越重视女性权益,这是很好的现象,比如,在职位的招聘上更强调男女平等了。但是,当我们讨论女性权益,希望解放女性的同时,可能也要考虑是否要相应地去解放男性。
2021年11月28日
其他

这应该是最懂职场妈妈的一本书了

在霍克希尔德的讲述中,我们会看到自己和家人的影子,体会到自己和他们的情绪,感到被理解和抚慰;也许,我们还会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我们身处的环境,构想出更好的解决路径,慢慢找回相互依赖、放声大笑的感觉。
2021年11月22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剩余快感”如何支配了今天的大众文化生产

芊霓的咖啡馆在今天这个社交网络时代,备受热捧的爽文小说和耽改剧、票房惊人的大片、人手一组的搞笑表情包等轮番霸屏……这些流行文化作品总是能踩中网友们的“嗨点”,大众作为文化消费者的需求也确实进入了更直白快意、更取悦自己的阶段。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认为,今天的文化生活已然沉入了“剩余快感”的无声包裹中。他在《寓言论批评: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论纲》一书中的主要观点正是,今天的文化生产表面上被情感或审美愉悦驱动,实际上则是被“剩余快感”驱动。以下是周志强最近在北京大学博雅讲坛《剩余快感如何支配我们的精神》中的讲述,首发澎湃新闻“文化课”。01什么是“剩余快感”?民谣歌曲《不会说话的爱情》用沉着的声音演唱这样的“诡异”:只要拥有纯粹的爱情,就会深陷卑贱……电影《村戏》,父亲亲手打死了自己的女儿,并在葬礼上给死去的女儿脸上抹了一把黑泥……小说《酒楼》,逆袭的齐立言只跟前妻“通奸”,而只要复婚就会失去快感……这些看似荒唐的情形,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解线索——我认为是“剩余快感”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支配我们的精神。再以我正在读的一部网络小说《重生之一代枭龙》为例,这是一部烂俗的“爽文”小说。主人公江志浩突然重生到了2000年。在上一世,他的好赌让老婆孩子吃尽了苦头,最终自杀身亡,而这一世他决定痛改前非,让家人过上好生活。重生让他预知发财商机,赌石、买古董、股票投资、房地产买卖……短短时间财富暴增。《重生之一代枭龙》的情节非常模式化:总是有骄奢淫逸、看不起穷人的富家子来挑事,轻视和侮辱江志浩,江不得不反击,展现出自己的强大势力。《权力巅峰》和《余罪》也是这样的,主人公总是扮演一个“合理合情的执法者”角色。《赘婿》当中同样能看到这类情形:有人欺负赘婿的妻子,赘婿用火枪把他“慢慢”打死。而《重生》比《赘婿》还要夸张,最后,江志浩对凌辱他的人进行了无情清洗,使别人对他产生无尽的恐惧。血洗、灭门的场景写得非常震撼。显然,这部小说没有宣扬正义,或者假装宣扬正义,而是深陷“孱弱者也可以凌辱那些凌辱者”的快感幻觉之中。换句话说,希望自己能够像有钱人一样去欺负别人,这种无耻的自卑创造了小说的“爽”。虽然江志浩低调、正直、勇敢而强势,但是,这个人物的塑造,并非来自道德理想人格的追求,而是来自与“财富”无缘的小人物们的“无能狂怒”:无数次遭遇嫌弃厌憎后形成的“社会性自卑”。以这部小说为例,我认为现在各色各样的电影、电视、小说等,只是表面上讲伟大的正义和道德,实现的欲望却是“隐秘快感”。我把这种快感称为“剩余快感”。02“剩余快感:隐秘的行动者”有趣的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快感是无耻的”,快感是一种随时可以自我克制的东西,一个有理性的人不能完全按照快感的支配去生活。可时至今日,快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生产动力。有必要通过弗洛伊德的两个案例来进一步说明。第一个案例,一个小女孩八岁时在商店遭到性侵,因为年纪小,她并没有什么反应。当她长大意识到这是性侵的时候,弗洛伊德发现,这个女孩通过羞耻而得到了快感。一件耻辱的事情,女孩儿本应该是以羞耻心来躲避它,但是,她把这个事情悄悄转换,把被抚摸置换成了店员对她的嘲笑;她将嘲笑视为攻击,把性侵隐藏了起来,于是,女孩身体中隐藏着一个被抚摸所产生的隐秘快感。乔希·科恩说,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里面都存在着一种“内在他性”,都存在一个不能被理性完全控制的“小人”,这个“小人”顽强地追求快感。就像那个女孩追求性的快感,却不得不戴上羞耻的面具。这样一个案例,让我们意识到,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深藏了一些被驱逐、被压抑、被禁忌的内心快感。另一个精神分析的案例则说明,快感带有深刻的文化和政治印记。一个男人在将要死去的父亲床前陪护,医生嘱咐说,如果陪护不慎,父亲就会死掉。结果,这个男人在床前睡着了,父亲就在他睡眠的过程中死了。醒来之后,医生告诉他,父亲的死与他睡着无关。但是,这个人从此陷入一种精神分裂状态: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寻找同伴,无论是逛商场、上下班还是去洗手间,都要找人陪伴——他在疯狂寻找自己不在场的证据。这是因为他内心有个秘密:从7岁起就有杀死自己父亲的冲动,而父亲的死正好实现了这一内心冲动。换言之,父亲死了,这既令他悲痛,也竟然让他满足。于是,他一边努力地向自己证明“我没有杀死父亲”,一边暗示自己,父亲的死是他7岁时被驱逐和压抑的快感的实现。所以,这个男人越是努力证明自己不在现场,才越能够合法性地成为一个“剩余快感的实现者”。类似的,很多文化现象,表面上有合理合法的解释,可深处却蕴含“剩余快感的支配性”。例如《雷雨》中,儿子跟后母通奸,可能打着激情的旗号,但也是在想象性地实施驱逐父亲的计划——儿子占有父亲的女人,从而占有父亲的位置。这里实现的不也正是在想象中杀死父亲的剩余快感吗?我把被驱逐、禁忌、压抑的愿望实现的过程称为剩余快感的获得过程。“剩余快感”这个概念不应该仅仅遵循拉康或者齐泽克的意思,还应该回到弗洛伊德那里。“剩余快感”表达了快感的真正位置:在完成了合情合理的安排之外,隐形存在的剩余物。再举一个例子,摇滚乐队现场年轻人随着节奏不断地甩头,当歌手振臂一呼的时候,他们跟着合唱,当歌手把话筒伸到他们面前,他们会替歌手唱那些高潮部分。可是,阿多诺没有认识到的是,乐迷对乐手的服从,表面上是爱乐手,实际却是通过乐手实现自己内心的剩余快感。跑去现场的乐迷期待的,恰恰是一个个完全不可控的瞬间的爆发,例如摔吉他、跳水等;不是要某一首歌毫无走调地演唱,而恰恰是把音乐理性践踏得粉碎的狂欢,是剩余快感的那种破坏性、冲击性的力量能够在一个合理合法的场景自由挥洒。03“剩余快感”如何支配我们的文化?剩余快感在支配着我们的文化,在创造着我们都想不到的生命时刻,那么,它是怎样做到的?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提出了“疾病获益”概念——有些精神病患者不愿从症状当中醒来,是因为症状是一种自我保护与自我拯救。只有躲在症状里,人才能够不再被曾经的创伤伤害,甚至能把伤害的过程转变成快感享受。我曾用此分析过现当代的中国武侠小说,包括英雄文学、战争文学,都喜欢夸大中国人的身体能量,尤其喜欢强调与外国人进行身体对抗的快乐,比如金庸小说中的著名人物萧峰。如果我们把武侠小说中这种身体的狂想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性的精神病症,那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曾经作为“东亚病夫”这一创伤记忆的自我拯救。当代武侠中的武功狂想,乃是民族孱弱境地的想象性自救。所谓“疾病获益”,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形:通过狂想来躲避创伤。今天的大众文化,不正处在完全沉浸于症状的享乐过程中吗?我把这种状况称为“享乐沉浸”。费斯克说,大众文化并不是按照占支配地位的那些人的意志来创造的,而是按照受支配地位的人的愿望创造的。所以,大众文化充满了对支配性的文化的抵抗。费斯克向我们呈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他对比了玩游戏厅游戏的人和在海滩上冲浪的人。他说,玩游戏的人是通过游戏重新确立权力关系,通过游戏对抗现实,可是,冲浪的行动本身却并不是要实现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冲浪者无论做什么,他真正的快乐在于他做的一切都是仿佛没有在做什么,他只是冲浪。费斯克的发现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纯粹享乐的沉浸,它可以让一个人躲在完全不被意义化、文化化、秩序化的身体当中。这种享乐,也是一种“沉溺于自己症状的享受”,是一种能够把自我完全封闭在身体当中的行为。在今天,我注意到有不少青年人通过对一种症状的沉溺而完成了“纯粹享乐的沉浸”,他们让自己跟那个充满了激励、崇高、前进口号的世界,把一切都编织成意义的整体世界截然无关。举个例子,最近流行所谓的废话文学,“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过了今天晚上,可就真的过了今天晚上”。在废话文学里面,我们看到一种把整个时间都凝固在一个永远毫无意义的、什么都不做的状态当中的情形。废话文学的背后不就是“冲浪者的活动本身”——我在活动,但我什么都没做;因为我什么都没做,我才能够完整地活动,才能够把运动,把大海,把这些所有有意义的东西都隔绝起来,封闭在内心的世界当中。废话文学充满了对有意义的、有秩序的、逻辑化的、确定性的世界全部隔绝的冲动。恰如剩余价值是资本生产的真正目的,剩余快感的生产,也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生产的真正目的。剩余快感让我们沉溺在精神症状的享乐之中,这种被剩余快感所支配的沉溺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很多人喜欢看的穿越小说。主人公只要掌握一点点现代社会里的有用的东西,类似《庆余年》里的狙击枪或者《风轻尘》里的AK47等,有了这些,就可以让整个世界在他面前低头——这恰恰是穿越故事里隐秘的剩余快感的体现。在很多女性喜欢的耽改作品当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所谓“芭比娃娃情结”:女性所幻想出来的男性之间的爱恋关系,是一种芭比娃娃式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芭比娃娃隐含着这样一种冲动,通过小女孩的面孔和成年人的身体,实现小孩子“无性的性感”愿望。在这里,芭比娃娃指向了一种可爱、纯净、多样而单纯的控制力。在耽改作品当中,我们看到了女性在男权宰治当中的性困境,用小公主一样的情怀来想象情感规则取代丛林规则的冲动——这也是一种剩余快感的体现:芭比娃娃不仅仅表达了女孩子长大后的理想自我,更隐藏了可以掌控成人世界的隐秘冲动。总之,今天的文学不再是象征化、感情化的东西,而是寓言化、症状式的东西。也就是说,支配文学艺术创作的隐秘的力量是剩余快感,而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合理合法的合情性,背后实现的却是隐秘的、被驱逐的剩余性冲动。当代文艺正从象征型时段走向寓言型时段。每一个作品都隐藏了本身没有陈述的信息,各种压抑性的意义像幽灵一样在银幕与文字中游荡,快感正在成为生活财产和生命动力,沉浸在偏执和分裂之中才能得到解脱和安慰。所以在这些看似混乱的文艺现象的背后,存在着非常清晰的文化逻辑和精神意识。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分析、阐释和反思当代文艺新变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我要用“寓言论批评”来理解当代文艺和生活的原因所在。我想要阐述的恰恰是正是种种“荒谬性合理”的情形。这种荒谬性的合理,在我看来正是当前大众文化快感逻辑的体现。文章|王芊霓
2021年11月17日
其他

照料家庭这桩“小事”为啥越来越贬值了?

作者认为,“双职工”家庭的处境是一个社会的系统性困境,如果人们的性别观念不发生改变,如果无法从国家制度上正视家庭劳动的需求、从外部提供更多的家政帮助和支持,单靠夫妻的努力很难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2021年11月16日
其他

郭柯宇:一个女人身上的性别冲突

我上篇写过郭柯宇的性别剧本,我认为她把自己在照料劳动上的贡献看得太轻,而且在自己究竟是事业型女人还是家庭型女人上有反复。最近我在看三联新出的《职场妈妈不下班》这本书,因为同个时间还一直在对郭柯宇上头,这本书也更能让我理解她的撕扯和反复。这本书里写到的一个女性,化名南希霍尔特,她自称坚定的feminist,致力于获得“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和平等”,结婚初期,她希望自己和老公埃文都能既发展事业,又能做好父母,但有了孩子之后却明显更向母亲身份倾斜了,“先把家庭处理好”成了她去成就一番事业的前提。《职场妈妈不下班》的作者霍克希尔德是美国有名的社会学家,即使是她,在这个研究开始之前也有一个天真的预设,就是说人们的性别观念,在认知和情感方面会是铁板一块,合二为一的。但是她在研究了几百对夫妇后发现,根本不是这样。每一个人,尤其是女性,她们在性别上的认识,在认知和情感上可以非常的矛盾纠结。南希“信的一套”(女权)和“做的一套”(照料和牺牲)完全不同,在今天的舆论场,她指定会被骂,可实际上,这就是很多女性的心理现实。她在家里是主要的照顾者,她甚至每天都是把所有晚上时间给孩子,然后熬夜通宵去写工作报告。可她的身份认同是feminist。在一个女人身上的这种关于性别的冲突和分裂是比比皆是。还有个叫安的女性也经常反反复复,她一会儿觉得我应该做更多家里的事儿,以给老公更多的空间去工作。又突然一回儿,她会想,他为什么就不能跟我平分家务和照料?而让很多人意外的可能是,安的事业比她先生好,她其实已经是一家公司的副总裁,但是她会觉得处于职业中的身份是不真实的,反而是在家里做一个妈妈的时候,才觉得很真实。安身上体现的也是性别观念认知和情感层面的一种断裂,一种矛盾。情感层面她其实还是很传统的女性,可是在认知(理智)层面,她觉得自己应该做职业女性。郭柯宇也有这一面,一个这么有才华的人,并且曾经事业上如此成功,拿过百花奖的女演员,红河谷本来是要她演的。我相信她在认知上也是觉得男女平等的。可她在情感层面呢?她会洗袜子贴窗花,叶大鹰导演去她家作客她是忙前忙后那个人,她也很在意自己是不是一个好母亲。——又有点儿像这个书里说的“做平衡”原则——妻子们通过承担更多家务来“弥补”在职场上“表现太好”。我相信这是会让她感受到一种冲突的,每次提到事业的受损就哭。《职场妈妈》虽然写的是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但很能呼应中国当下。书里有个核心概念叫“停滞的婚姻革命”,说的是婚姻在诞生之初它内部的制度安排是很模式化很传统的,就是男性出去上班,女性照顾家庭,分工很明确的;但是后来美国的女性也出去上班了,他们这种双职工的家庭,就是女性的身份也变化了,但是婚姻制度内我们给予男性和女性各自的期待却没有跟着发生变化。可男性还在利用这种滞后的性别文化去期待女性,因为他们可以捞到好处。书里对这些丈夫的刻画很细致——你让我做家务?你让我跟你一样带孩子?想的美!他们发展出很多的策略,比如就是老忘购物清单,然后故意带孩子带着带着我就开始自己玩,反正就拖延或者是懒散,或者干脆就说“你随便上上班得了,先把家里照顾好。“章贺就是这种人啊,整个综艺下来,他对自己的标榜只有”我不打孩子“,可以推测出,他可能连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是不值一提的。关于家务分配,两个人都没提过,但基于现有信息,也是郭和郭母在做的。在章贺这里,家务和照料工作,他压根没提过。还有,大家都记得36问吧,章贺说“你的物欲很低,你看这10年我没给你买过什么包,但马上又给自己找补了一句是:“你也没要啊。”第一期节目时章贺是这样介绍两个人的分工的:“也不能说是亏欠,因为是我们两个商量好的,商量好的我去拼事业,她在家”。这样的话术一点儿也不新鲜。《职场妈妈》这本书也讲得很清楚,女性向男性提要求本身,无论是你给我买什么东西,还是说这个家务你要分担,或者是“你能不能晾一下衣服”,“孩子的尿布你能不能买一下,垃圾能不能倒一下?”等等这些提要求本身都是一种额外的劳动。并且提要求本身会让这些女性有一种乞求的感觉。《职场妈妈》写了12对美国中产和工薪夫妻的故事,其中大概有三四对里面的女性都会去斗争,去提要求,去试图改变,但是也有一半的女性就接受了。她们接受的方式是,我也不去改变你,我的方式是我也少为家里付出一些,我也降低一些需求。比如说咱们吃饭就随便点,家里就乱点吧,孩子生病了,可能如果是感冒就不去医院,总之尽量降低对生活的需求,因为提高的这个部分几乎都是女性在承担的。郭柯宇这样一个性格的人,他对章贺提要求就更是一个非常难的事儿,他们两个共同的经纪人2013年发了一张章在片场的照片,章要在一根杆子上被吊起来,经纪人就说郭很善良,她每次想买东西的时候,就会看这张照片,告诉自己章挣钱很不容易,我不应该去买东西。她会觉得,你要给我,我当然会很开心,但是她当然不会去张那个嘴让自己有“乞求”的感觉。不过离婚后郭其实是有怨念和攻击出来的,比如去试新疆的民族服饰,才100块钱一个裙子,就逗章让他买,结果章贺真的不经逗,郭可能也是有意的在用一种玩笑的方式想把章这一面揭露出来,我认为这可能也是她的一种“攻击”了。滞后的婚姻革命是说,女性已经变了,但是婚姻本身该变的却没有变,婚姻的制度安排还是之前男主外女主内那一套,很多重担压在女性身上,育儿也是你,情感劳动也是你,照料性的劳动也应该是你,都是理所应当的,当然很多女性会受不了。书里还写到一点很有意思,叫做“感恩经济的债务关系”,翻译得很拗口,我的理解是夫妻之间因为总有一个人付出更多,就要另一个人感恩更多,最终去达到一种平衡。作者发现,往往女性更容易感恩男性,因为现存的性别文化之下,男性只要是挣钱跟女性水平差不多,就是一个足够好了,如果在与此同时看一下孩子,哪怕每天只有二三十分钟。而男性往往去比烂,他们跟更差的男性去比,比如出轨的,比如那些更不顾孩子的,所以只要稍微做到一点,就很容易得到他们另一半的感恩。而女性不是,她们是跟广告和电影里那种蹬着高跟鞋甩着秀发的神采奕奕的职场妈妈去比,所以常常产生自责和愧疚。郭柯宇也是体现了这一点,她会经常说“章贺在外面挣钱,我在家能看片子,挺奢侈的,我挺感谢的,”她很爱表达这些东西。但是章贺分明是不感激的,如果感激就不会说出“不算亏欠,我去工作你在家是我们商量好的”,不会张口就来“你不会做饭,都是阿姨做的”,也不会在郭给他收拾袜子之后反而怪她收拾完找不着了,他也不会觉得亏欠,让他感激比登天都难。章的内心想法是,这10年你在家里面天天看片子什么的,那钱可都是我挣的,我不让你感激我就不错了,还让我感激你???他才不会想,你为了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把咱们的儿子养得好好的,同时保证了我的事业发展空间和机会,我应该多补偿你,你不提要求是你大度,但我章贺得尽力做到。他有吗?最后,这本书还有个定量研究很有深意,就是男性是否做家务,是否分担照料工作,不是遵循“钱袋逻辑”的。甚至有些全职妈妈的老公(往往是高管)分担得甚至更多;往往是那些工作不顺的、挣钱不多的男性在家务和照料上面更加偷懒,并且故意鄙视这些付出的价值。下一篇有点想写章贺的“伪大男子主义”,想看的朋友请多多点赞在看吧。微博:@芊霓的咖啡馆B站:@芊霓的咖啡馆小宇宙:@直来直去延伸阅读
2021年11月16日
其他

上野千鹤子:《日本女性因何地位低下:新自由主义改革对性别的影响》

“全球性别差距指数”由四个维度的指数组成,包括健康、教育、政治和经济。在2020年的排名中,虽然日本女性在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情况并不差(健康排名第40位,教育排名第65位),但后两者的排名却出奇的低。
2021年11月13日
其他

为什么是郭柯宇感恩章贺?而不是反过来

《职场妈妈不下班》的作者霍克希尔德是美国有名的社会学家,即使是她,在这个研究开始之前也有一个天真的预设,就是说人们的性别观念,在认知和情感方面会是铁板一块,合二为一的。
2021年11月11日
其他

《再见爱人》:三对亲密关系中性别气质的张力与转变

kk迫切希望有一个孩子的原因除了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期待和压力之外,他还是非常真诚的:他为了这段亲密关系放弃了之前发展不错的事业,孤身一人来到妻子所在的上海,没有太多的社会联系,需要重新打拼一番事业。
2021年10月30日
其他

老公是超级奶爸,我就更愿意生吗?

但是如果看中国的性别发展史,很有意思。我们一方面在工作领域鼓励女性走出家门。而在家庭领域则默认性别不平等,强调女性做好家务,认为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是需要通过自己的革命意志去克服的。
2021年10月28日
其他

新女性写作:反思以爱为名的男性统治和女性自我PUA

粉丝们之所以乐此不疲,正因为选手们的业务水平势均力敌,而且数量足够多,彼此间关系错综复杂,提供了足够大的组合空间。粉丝们通过“拉郎配”,从CP日常互动的点滴乃至留白中,可以脑补出无数条甜蜜的故事线。
2021年10月27日
其他

郭柯宇的性别剧本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得到的“在看”越多,最新推送的文章在信息流中出现的位置就越靠前。所以如果喜欢,就动动小手点一下“在看”。另外,也可以把公众号加为星标哦,更方便找到我!
2021年10月14日
其他

女性只有取悦自己,才能祛除被规训的感觉

在这个行动的过程中,你的身体的反应是什么?最深的经验是什么?你对这个事情的认知是什么?不同人的认知根据他的社会观、社会处境决定。所以如果你的主体经验是不一样的,你赋予它的意义就是不一样的。
2021年9月28日
其他

滕威:双减后的教育将更“费妈”

我和朋友们同事们在校园里做了一个教育实验田,做了差不多4年,我在那里每年接触大概一两百个孩子,都是我们大学老师亲自带他们,我们希望给孩子们一种不是应试性的、真正有启发性、成长性的有氧的人文教育。
2021年9月24日
其他

当一个成功的女学者和生小孩冲突吗?

在情感关系中,性别身份和从事学术工作起步时年纪已近而立之年的矛盾就更为显见。记得在我做博士后期间,先生家的长辈就曾经在聚会上公然表示对我还未生育感到焦急,甚至直接将“不孝”的帽子扣在我和先生头上。
2021年9月8日
其他

张春:我在心理咨询室看见“女性抑郁”背后的愤怒

关于这种弥散性的痛苦,我可以举一个小例子。之前,我在李松蔚老师的读书会中做助教,这份工作是需要出镜的。当课程公开发布后,我忽然发现,虽然出镜的不止我一个,但在书友的社群里,自己却被很多人评头论足。
2021年9月1日
其他

没有伤口的隐形暴力,让受害者成为了疯子|再见爱人

这是“不善于表达”吗?我不这么认为。他恰恰是太会表达了,他明确地懂得,这种“表达”能直戳你的心窝子,精准地伤害你。他故意攻击你、伤害你,来达到“强化和惩罚”的目的,来减少你对爱的索求。
2021年8月31日
其他

历史学家王政:当务之急是进行一场男性自我改造运动

在这样一种大的文化背景中,我经常说21世纪的女权运动是应该由女性来领导的。20世纪初的时候,男人作为女权的先锋,解决不了性别的等级关系问题。21世纪的女权运动应该由女性来领导,当然要欢迎男性参加。
2021年8月30日
其他

朱雅琼的“作”和宁静的“大飒蜜”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得到的“在看”越多,最新推送的文章在信息流中出现的位置就越靠前。所以如果喜欢,就动动小手点一下“在看”。另外,也可以把公众号加为星标哦,更方便找到我!
2021年8月26日
其他

女人自己不争取自己的权利,男人会给你啊?

我参与了密歇根大学的一项工作——全球女权主义口述项目。参与的每个国家挑选十位女权主义行动者采访,现在已经收集了一百多位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女权行动者的访谈。这些访谈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比较研究的资料。
2021年8月24日
其他

女性主义书单100种

92、南宫梅芳:《生态女性主义:性别、文化与自然的文学解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93、金文野:《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21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