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库笔记】第2期:解读最高法院工作报告的“上海元素”

2018-03-11 高院研究室 中国上海司法智库

欢迎光临   智库笔记   栏目

及时推送最新法律法规、最高法院最新司法解释、纪要和报告等,摘编观点精华,汇总最新最实用的法律要点提示、司法实务技巧、司法实践心得。

编者按

3月9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报告中多次提及“上海”。本文旨在全面解读最高法院工作报告中的“上海元素”。

图片来源 / 最高法院微博

全文字数: 2400

阅读时间:8分钟

坐稳了没?要开车了哦


解读最高法院工作报告的“上海元素”

天津、上海、福建、广东等法院围绕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依法公正高效审理相关案件。

自贸区成立以来,上海法院建立完善符合自贸区特点的专业化审判体制机制,全市法院共审结涉自贸区案件9.4万件。其中,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后不到两个月,2013年11月5日,浦东法院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庭便正式挂牌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外及涉外资的民商事案件中,出现众多国际知名集团和品牌的名字,表明涉自贸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效显著,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优化下,国际大企业参与度加深,市场交易愈发活跃。

浦东法院还开发了涉自贸案件大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为全国首创,可以自动收集、分析上海乃至全国涉自贸案件的分布、案件信息等数据,形成自贸案件分析数据库。系统还能以自贸区内各重点主体、重点行业及新型领域作为关键词,及时发现新型和典型案例,实现对自贸区内风险动态监管和防控。该系统的运行,对提升区内市场透明度,促进自贸区的法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设立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和天津、南京、武汉等15个知识产权法庭,有效提升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水平。

2014年12月28日,上海三中院、知识产权法院正式成立。三年来,上海三中院、知产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0858件,审结9958件,审理了晨光文具诉得力集团等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案等一批颇有影响力的案件。

考虑到知识产权案件专业化水平较高,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知识产权法院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起了技术调查官制度。

2016年3月16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聘任首批技术调查官,构建起技术调查、技术咨询、专家陪审、技术鉴定“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案件技术事实查明体系。目前,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共有12名技术调查官,技术背景涵盖了通信、化工、机械、电子等领域,成了法官的“技术百科全书”。

上海、贵州高院制定常见犯罪证据标准指引,促进提高刑事案件办案质量。

“证据标准”,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按照构建完整证据链条的要求所必须收集的证据。它与法律所要求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说明应当收集哪些证据,后者侧重于表述所收集证据的证明程度。

2017年3月,“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又名“206”,在25个试点单位上线。作为智能系统能否成功辅助办案的关键,上海高院制定常见犯罪证据标准指引,将数据化、模型化的统一证据标准嵌入刑事审判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把机器智能审查证据与法官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有效防止刑事案件“起点错、跟着错、错到底”。2017年末,“上海民商事、行政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也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试运行上线。

图:“206”系统界面及开发现场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及时推广上海等先行改革试点地区经验。

上海是司法改革的试点地区。2017年9月,经中央批准,授权上海先行先试,在率先完成四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开展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完善司法工作相关配套制度,努力实现更公正、更高效、更专业、更权威的司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上海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简介


2017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上海市开展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框架意见》(以下简称《框架意见》)。上海市委印发了《贯彻落实〈关于上海市开展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框架意见〉的分工方案》,将《框架意见》4个方面25条改革任务细化分解为117项具体改革任务。上海高院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市委、市委政法委对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决策部署,积极行动,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贯彻落实〈关于上海市开展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框架意见〉的实施方案》,将改革任务又细化为8大类、72条、136项具体任务。从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践行司法为民、完善人员分类管理、深化科技应用、优化司法环境等入手,全面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上海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探索建立科学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审判工作规律和岗位特点,将法院工作人员划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类,而法官助理正是审判辅助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新型法官选任制度,完善法官助理管理制度,根据中央《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的意见》的规定,2017年9月4日,上海法院率先启动从法官助理中遴选初任法官的工作,经过多轮遴选,首批157名从法官助理中遴选的初任法官产生。

深入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

2014年12月10日,时任上海高院副院长的邹碧华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感胸闷不适,送医院抢救,终告不治,年仅47岁。作为司法改革“燃灯者”和前行者,邹碧华为上海司法改革方案的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随后,上海及全国各地法院先后开展了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

2017年,影片《邹碧华》上映,真实生动地描述了被誉为“时代楷模”的人民法官邹碧华的感人事迹,精心塑造了一位为司法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法制建设“燃灯者”的银幕形象。

审结全国首例证券支持诉讼等案件,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投资者公益性保护机构,与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其作为诉讼代理人或代为聘请律师支持原告诉讼,符合法律规定。支持诉讼人通过从物质上、法律上给予帮助以及选派有法律知识的人作为原告诉讼代理人等方式支持投资者诉讼,可以有效弥补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告在知识上的欠缺和能力上的短板,降低其维权成本,在个案中平衡当事人诉讼能力。证券支持诉讼是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及民事公益诉讼方面的重大创新,对于维护资本市场“三公”原则及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案判决弘扬了股权文化与诚信文化,堪称辨法析理、胜败皆明的标杆案例。

(详情参考智库链接:【精品案例】智库首推!全国首例证券支持投资者诉讼案


部分文字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新华社

作者:王闲乐 等

图片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微博、浦江天平


⏩ 转载请标明本公号和二维码 ⏪


责任编辑 / 高佳运

执行编辑 / 吴    涛

推荐阅读

● 【新法速递】重磅!两高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满意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