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那些年,留在山城的青春

流苏 青苗法鸣 2020-10-01

6

18

编者按

从1997年6月18日到2017年6月18日,直辖后的重庆已经整整走过了20个年头。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物美风淳的城市,一个让人流连忘返、迅速融入的城市。我们中的有些人,本就是山城的土著,习惯了这里的一切,还有些人,是新重庆人,他们不远千里,或来求学或来工作亦或为爱安家。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无论在重庆的时光是一天、一年、十年还是一辈子,这座“群山逶迤、两江回环”之城都留下了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青苗法鸣”公众号自6月18日起,将推出“说出我与重庆的故事”系列文章,谨以这些文章怀念逝去的韶光,并向重庆直辖20周年献礼!各位读者,尽请期待!



留在山城的青春



纪念那些年




分别已经一年了,你,还好嘛?

重庆,一座当代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


五年前,不知怎得就选择到这座城市求学,现在回想起初到山城时的委屈与嫌弃,鄙夷与吐槽是那么的天真与幼稚。因为很快,我发现,俨然已经爱上这座城市!

在这里,用夹杂着人体器官的语词来问候你时请不要奇怪,因为,重庆,本就是一座充满市井文化的城市,茶馆里除了喝茶,更多的是听言子,吹垮垮,摆龙门阵,打川麻。人类历史上城市化的一般性规律是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每一个人成了城市运转的一颗螺丝钉,单调但又不可或缺地支持着城市的发展。而这样的规律似乎在“重庆”这一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身上来得缓慢一些,公交车上、轻轨站里、大商场中、公园路旁,只要有重庆人的地方,就有三五成群的人聊天,吹牛。


他们的嗓音比一般地区的人要高一些,特别是中年妇女们,尖锐的嗓门伴着快节奏的表达经常让外地人听不懂,更听不惯。有人会抱怨重庆人没有公共道德,因为不知道从何时起,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就纳入了公共道德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庆人貌似是不文明的,因为他们不仅会大声说话,用吵架配置的音调来进行日常沟通,他们还会滥用“女性生殖器官”等语言来向你表示问候。但殊不知,越是亲近的人之间,总是越“粗俗”,越刺耳。女人之间在闲谈,总是习惯以“我们屋头那个背时砍脑壳滴”来称呼自己的丈夫,川渝地区的男性是典型的“耙耳朵”同时又好面子,一群男人在一起吹牛时,为了彰显自己男性的尊严,也习惯背地里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哈婆娘”。而朋友相见,更多地则是用“妈卖批”、“龟儿子”、“格老子”等言子来问候,在他们看来,一句“妈卖批,你狗日的好久不见,死球了吗?”与“早啊,吃饭了嘛?上哪去啊?”这类大众问候语别无二致。


因此,重庆话并不是野蛮与文明的界分,嗓音的高低也并非判断道德的标准。这只是一种文化,一种爬坡上坎、火锅啤酒、江水码头、红色陪都综合起来的山城文化。爽朗直率的性格、天然的熟人社会基础造就了其不假打(虚伪)的文化基因,“不存在”、“要得”、“撇托”是重庆人常用的口头语,言语内外依旧是直来直去,使得沟通者之间减少了过多的弯弯绕。也去过不少国际化的大都市,在这些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三六九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当地人的排外等现象司空见惯。


四载求学岁月之中,也渐渐学会了当地的方言土语,很自豪地实现与当地人无障碍交流。有时候,甚至在新世纪百货遇到说“川普”的嬢嬢还有些不习惯,硬是巴不得她来点正宗的重庆话,听起还是要安逸些。如果说语言是一个地区流动的文化,那么美食就是一个地区驻守的文化。在这样一个物流发展飞速的时代,食材的流动、厨师的聘用早已不是难事。但出奇的是,火锅离开了重庆就吃不出那该有的味道。

辣椒是重庆人酝酿食物制作方法的必备要素,在无辣不欢的重庆,火锅、小面、干锅、串串、烧烤......哪一样都让外地人直呼辣到飞起!也许外地人最初是抗拒的,觉得太重口了!可时间久了,被重庆美食俘虏的也不在少数,甚至多人愿意打飞的来重庆吃火锅。


鲜红的干辣椒、牛油所特有的动物油脂香味、青涩的花椒粒、时间与微生物共同发酵的豆瓣、用糯米酿造的醪糟、配上孜然、桂皮、甘草、陈皮、八角、小茴香、香草等20多种香料,再辅以姜蒜葱等鲜佐料,一锅红汤火锅底料基本上就雏形显现。


在外地人看来,火锅这种滚烫的饮食方式只适合在寒冷的冬季进食,但越是酷热难耐的夏夜,伴着夜啤酒,迎来了山城一年当中火锅消费的旺季。搭着棚子、光着膀子、流着汗水、吹着啤酒,大街上、小巷里,都是吃火锅的人,劲道的蹄筋、毛肚、黄喉,鲜嫩的鸭肠,剔透的苕粉、爽口的藕片、咸香的耙牛肉、冰镇的无骨凤爪,构成了重庆人火锅桌上的必点烫菜。


酥肉,再一次体现了山城的饮食风格,五花肉除了做成小炒之外,更多地便是裹上面粉、撒上花椒,放入油锅里炸成二面焦黄。

在这儿,制作食物的逻辑不是用繁杂与简单来分类,而是如何让食物看上去更能激发人的味觉,香、辣、脆、咸、油、麻,能迅速让舌尖产生反应的食物是重庆人所偏爱的。

在这样一座地处东经106度的西部城市,由于时差,天黑、天亮都要稍晚一些,这给重庆人的夜生活带来了充足的理由与便利。除了寻觅一家门市,三五成群吃起喝起之外,夜晚的解放碑、观音桥、南坪、杨家坪等大型商圈也无比热闹。仲夏的季节,城头的步行街上没有癞疙宝的叫声,此起彼伏的只有年轻男女的笑声。


充盈的水汽、较少的日照、爬坡上坎的日常走动与偏爱辣椒的饮食习惯,使得重庆成为全国公认盛产美女的地方。皮肤白皙,身材细条,笑容清爽,性格火辣,成为山城妹子的标签,夜晚各大商圈也自然成了年轻男性打望的绝佳地点,在火锅和啤酒的作用下,年轻的荷尔蒙积聚并期待爆发,期待邂逅,期待着可能出现的她。

如果说语言是流动的文化,美食是驻守的文化,那么自然和人文景观则是静谧与灵动的文化。重庆有三十多个区县,每一个区县都有属于自身的独特文化。如果说主城几区有更多的人文景观和市井生活,那么其他区县则镶嵌着兼具自然和人文的光华。


武隆的天坑地缝,西南地区典型的喀斯特熔岩地貌因为《变形金刚》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两部电影而声名大噪。


重庆,与川东、湘西、鄂西、黔北、滇东北交界,少数民族众多,山河相间、崎岖不平的地势使得这里的景致与民风既淳朴又神秘,大足石刻和丰都鬼城则代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与鬼怪文化。


重庆别称山城,绝非浪得虚名,诸如南山、金佛山、四面山、仙女山、古剑山、缙云山都是值得一游之地。实际上,重庆还应当有“水城”这一称呼,长江穿境而过,嘉陵江自北向南在朝天门注入长江,秀美的三峡,险峻的金刀峡、黑山谷、统景温泉、白龙峡漂流一起组成了灵动的水文化。


山水皆备,虽处西南,但千百年来,始终未断绝沿江而下的联系,因此,高大的山脉、汹涌的江水镌刻了重庆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理念,具有强大的融入感和吸引力。

近代以来,重庆是一座不得不提的城市,战时陪都、重庆大轰炸、国共谈判、红岩烈士、文革武斗、脱川直辖、唱红打黑.....哪一桩事不将长留在历史的花名册上。因此,山城文化元素中还多了一层红色文化。

外国商人、西洋教士、国民政府在重庆留下了不少洋文化和民国文化,中山四路的陪都建筑街,浓浓的民国风情,茂盛的黄桷树,修建在悬崖上的公路。双十协定的签订地——桂圆、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曾家岩50号、国民政府总统府等历史见证地都沿着街道向前展开。山城步道上的仁爱堂,龙兴镇上仿建的民国街,望龙门附近的白象街,老舍、陈毅、周恩来都曾在这儿住过,现在还保留着不少西洋建筑。歌乐山上的渣滓洞、白公馆、中美合作所同样是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建筑物,歌乐山下的红卫兵墓则是现代中国曲折发展的又一缩影。

无论是站在南山上看山城夜景

还是登上渝中半岛最高处的鹅岭公园俯瞰两江,嶙峋栉比的山城建筑让你叹为观止。

李子坝的轻轨穿楼而过

北滨路的房屋依山而建

洪崖洞的吊脚楼早已是山城名片

夏夜,一个人走在千厮门大桥上,江风拂面,两岸灯火璀璨濯耀,那一刻重庆便留在了你的心里。


与其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还不如说路过重庆,我已然忘记全世界。

离开你已经整整一年了,从未料到,在这刚刚过去的365个日子里,是如此的思念。你,还好嘛?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离开的时候

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守候

解放碑还要逛多久,渴望一起走

让我感到不舍的,是内心的同构

分别总是在六月,无奈地远游

快速生长的黄桷树, 垂蔓的小叶榕

在那座雨雾的城市里,一切未曾忘记

重庆,带不走的,只有你


天涯不是没有火锅,却少了你喝啤酒我喝唯怡的时候

远方不是没有美女,却少了一起打望的念头

走到十八梯的尽头,坐在剃头铺的门口

让我再看一眼下浩老街,不知道还能看多久

江北机场的飞机,还能不能准时飞过头顶

转角的泉水鸡,还可以吃上几口

当阳光照过,菜园坝的火车还有没有

再也回不去,只求青春长守

化作一点水珠,静候在两江汇合的深处

蒸发在山城的上空,消弭在罗汉寺的钟楼

......

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位在山城生活过的你!

作者简介

流苏,曾经的山城居民。


本期编辑:杨一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