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苗观点丨法国高考、哲学教育与改革

青法平台 青苗法鸣 2020-10-01


编者按:高考在我国显然是一个永不止息的话题。近年来,有网友整理了法国历年的高考的作文题,这些作文题和我国高考作文相比,具有很浓厚的哲学色彩,极具思辨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今天青苗推送一篇关于“哲学进高考”是否必要和可行的思考。在小编看来,一项制度的形成和变革,显然不是几篇文章能说清的,但真理越辩越明,我们只有努力参与到讨论中来,才能深化我们对教育、对哲学本质的认识。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个展开思考的“引子”,我们欢迎更多的读者加入到讨论中来,提出自己的看法抑或商榷。


法国高考、哲学教育与改革

作者简介:

若即若离。一只热爱哲学的法学猪。本文的写作得益于和好友杜海涛、蔡栋、伍岳轩、郭斯维、肖柯的热情讨论,在此一并感谢。


引论:又是一年高考季

随着高考季的到来,对法国高考题的讨论再次被网友所关注,从“逻辑学”公众号发布《法国高考作文题目是这样的》一文开始,到“社会学吧”公众号发布的《别再拿中国高考作文题和法国哲学题说事,法国哲学教育真相在此》,再到“大象公会”那篇《别吹法国高考作文了,法国人自己都不待见》等,围绕着这些文章中的内容,我与票圈的友人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们的讨论不但促使我对自己的一些观点进行反思,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隐藏在这一问题背后的复杂性,现将我的思考整理出来。


我认为,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样两个讨论的层次,第一,法国的高考机制真的比大陆更加高明么?第二,这种更加高明的教育方式是可欲的实践主张么?下面我将在两个部分中逐一讨论它们。



一、法国高考试题比大陆更加高明么

对于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法国哲学试题来自会考的事实并不会过多地影响我们的讨论,无论其是高考还是会考,作为一种对考试本身的比较来看,依旧是可以进行的,这并不会影响结论的有效性。


那么,法国的高考试题比大陆更加高明么?单从试题的角度来看,我想是的,很显然前法国的哲学试题比大陆的题目更具思辨性,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反思,一个在高中思考着“知识是如何可能的”的学生比一个在高中思考着“新时代的祖国”更有可能去进行反思,二者所拥有的接触问题与反思的机会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在教育使人能够更好地思考意义上是极为重要的。换成国内的例子来说,业内的朋友介绍说,一名京沪高校的初中生接触知识与问题的机会远比西部农村地区学生接触知识与问题的机会多,这种机会上的差异能就让上海的高中学生有机会去思考洛克卢梭与康德,而西部农村地区的孩子却只能看高中哲学教材。


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不仅仅是内容与机会上的差异,还有一种没有唯一正解的哲学思考之重要性。哲学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学会质疑,这种质疑使我们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接受的观念,并逐步走向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判断行为的对错,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什么样的政治理想是值得辩护的,知识一定是确定无疑的么等等,而当前高中强调唯一正解的哲学教材与围绕这一点而形成的考试制度不足以提供产生这种反思的机会,我们的哲学教育恰恰与哲学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相背离的。


有人会援引法国人的观点反驳说:不,法国的哲学教育是僵化的,它变得越来越像“八股文”了。但任何一种考试制度如果不在制度本身做突破的话,都会面临着逐渐僵化的问题,它会逐渐标准化,会让受试者为了评价标准的提高而改变自身的个性。但问题是这样一种批评是法国人针对法国的哲学教育所提出的的,他们在追求哲学教育本身的目标上并未偏离,提出这样的批评反而是应有之意。可这样的批评被我们拿来使用却是错位的,原因很简单:我们没有使用这一批评的前提条件。相比较于法国的哲学考试,我们的考试在与八股文的相似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难度没有写八股文高(古代的八股文并不容易写就,远比我们想象的困难),但其考试的核心是一样的:选择政治倾向性正确的被试者,而这种政治正确的考量,是任何一种以促进学生自由思考为目的的教育制度所不能接受的。


另一种批评则说法国的哲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表现优异者多受优渥家境的影响,法国国内要求教育公平的人不在少数。是的,这确实是法国哲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可问题是这一论证与我们拿法国的教育制度为例来批评国内的高中教育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在硬件资源的不公平分布上,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同样好不到哪里去,我们当前面临的是哲学教育的有无问题,而不是如何面对好运者享有更多运气的不公平问题。其实,这一不公在任何教育制度下都会发生,不同之处在于按不同的标准好运者是不同的,一名在法国哲学教育评价中取得优异的学生在大陆的评价下很可能变成一坨翔。


说到现在,我们似乎证明了法国的高考试题比大陆更加高明,其哲学教育(公民教育)确实比大陆做的更好。但是,这种认识意义的更好足以转化为一个实践上的改革主张么?


二、中国高考制度的变革?

我们称赞一个事物是值得追求的,一定意味着我们要去做这件事么?当前我的看法是否定的,从一个认识上的好的主张无法直接转化为实践上的行动,因为实践所面临的语境更加复杂,不考虑实践复杂的条件而冒失地提出一个实践上的主张往往是有害的。


在将对哲学教育的称赞转化为实践主张时,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认识上的:哲学教育普遍化的理想是正确的么?一个是实践所带来的语境化的:即使哲学教育普遍化的理想值得追求,中国当前的高考制度应当吸收这种理想追求么?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哲学教育普遍化的理想是正确的么?对于这一问题法国的哲学教育是例子之一,它能提供经验上的借鉴,却无法直接为认识问题提供答案。这一问题很难有一个正解,可哲学走向大众往往是一个悲剧的开始,周围学哲学的朋友也很少有人会赞同哲学教育的普遍化,我个人对此不置可否,目前还没有想明白,但在这里提出。


这里讨论的是第二个问题,即使这种普遍化的理想是值得追求的,中国当前的高考制度应当吸收这种理想追求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考虑当前现实中最不利者的利益,这是变革首要考虑的条件。对于当前现实中的最不利者,界定为西部农村的孩子应当是没有争议的,他们因为出生时的运气不佳,无法获得更好的硬件资源,社会资源倾斜或者优先考虑是正义的分配政策所必须的。也正是在这种考虑下,所谓艺术进高考、编程进高考这样有着极高硬件要求的标准无法从值得追求的理想变成一个好的实践主张,若采纳这样的规则只会不断加剧由运气带来的不公平,拉大最不利者的差距使其境况变得更糟糕。


那么,哲学进高考呢?或者说将当前的哲学教育替换为真正的哲学教育?反驳这一点的理由很简单:意识形态不可能让我们这样做,这一点足以让任何讨论着失去讨论的热情。但抛开这一点不谈,哲学教育可以进高考么?反对者会说:依然不可以,哲学教育虽然在硬件设施上要求低一些,但依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并经由补习班与课外书拉大享有大量资源孩子与没有资源孩子的差距。可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哪一门课不是在增加学生的负担呢?就当前现状来看,大中城市的补习班与课外书资源远高于农村,在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些科目上资源的分布同样不公平。在录取比例与试卷区分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哲学这样一个可以依靠反复背诵拿高分的科目(如果不是取分标准主观化的话,取分标准主观化在大陆只会是一场灾难),至少不会使现状变得更糟,若其能够替代某一门课也许反而会更好(缩小最不利者的差距)。


另一种反对意见来自于社会现状:就在大陆的生存现状来看,意识形态的课程显然远比哲学有用,就孩子未来的生活而言,维持当前的政治教育更好。是的,在生存这一点上我无法反驳,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谁也没有权利代替别人去判断如何对他自己而言更好,我们需要给予和训练他们判断什么境况对自己而言会更好的能力,就这一点来说,当前的教育显然无法做到,这一观点可以作为捍卫保留意识形态教育的防御性策略,但无法阻止哲学教育或公民教育走进高中。


三、结语

中国的高考制度作为一个社会制度有着多种功能,它是西部农村孩子改变社会阶层的流动渠道,也是我们社会用以选拔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方式,我们无法仅仅依靠这一个制度的不变动去维护最不利者的利益,但在考虑改变这样一个复杂的制度之前一定需要先考虑他们的利益,至少不要让现状变得更糟。


改变自身的社会阶层当然不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或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接受过法国哲学教育的孩子也未必会比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西部年轻人生活的更幸福,幸福生活显然不取决于此。但作为一种对社会制度的讨论,理想的情景一定是尽可能让制度为更多地人提供实现自己关于美好生活想象的可能性,也正是由此出发,关于一项制度的改革主张需要谨慎地对待。

图片来自于网络


2017,知名法学院校CLSCI论文大盘点

青苗法鸣精准盘点:201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如何面对我们的知名校友?

写在一个祭日: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


本文责编:蒋浩天

本期编辑:孙   宁

点一下文末广告,给小编加个鸡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