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中:《刑事诉讼法》(第七版)
您的招募需求,我来扩散
(发布信息,请点这里)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一项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法学学科“九五”规划教材,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后又申报批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的基本内容有: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历史发展、任务、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专门机关、诉讼参与人、证据制度、强制措施、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特别程序以及司法协助制度、刑事赔偿制度和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等内容。本教材主要有如下特点:(1) 以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为根据,系统地叙述了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阐述了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又密切联系司法实践;(3) 立足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借鉴外国立法、司法实践经验,并注意与联合国公约中的刑事司法准则相协调;(4) 篇幅适度,文字深入浅出。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法学部召集人之一,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委会委员、法学学科主编。代表作有:《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主编)、《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等著)、《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等著)、《陈光中法学文选》(四卷)。
(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左卫民,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人社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四川大学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代表作有:《价值与结构——刑事程序的双重分析》《在权利话语与权力技术之间:中国司法的新思考》《刑事诉讼的中国图景》《实证研究:中国法学的范式转型》《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等著)、《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实证研究》(等著)。
刘 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香港与内地刑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传闻证据规则及其在中国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刑事诉讼法》(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合著)。
汪建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学学部副主任。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有:《冲突与平衡——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新刑事诉讼法论——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研究》(合著)。
汪海燕,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务处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法学会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代表作有:《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刑事诉讼法律移植研究》《刑事诉讼法》(主编)。
张建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代表作有:《证据的容颜·司法的场域》《刑事司法体制原理》《刑事司法: 多元价值与制度配置》《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证据法要义》《刑事诉讼法通义》。
陈学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惠园杰出青年学者,《经贸法律评论》副主编。代表作有:《科技证据论:以刑事诉讼为视角》《DNA证据研究》《模拟法庭实验教程(第4版)》。
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代表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刑事证据法》《刑事诉讼法》《企业合规基本理论》。
甄 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等著)、《法律监督原论》(等著)、《刑事诉讼法学》(主编)、《香港刑事诉讼法》(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主编)。
谭世贵,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代表作有:《刑事诉讼法学》(主编)、《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主编)、《中国司法原理》(主编)、《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主编)。
第七版说明
本教科书第六版出版于2016年1月,5年多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修改了《宪法》,制定了《监察法》创建了新的监察制度。同时刑事司法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建立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速裁程序等。为适应新的监察制度并结合司法改革的新发展,018年10月26日,修正了《刑事诉讼法》。相应地,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最高人民法院也先后修改了最高检《规则》与最高法《解释》。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启动了本教科书第七版的修订工作。新版增加了“缺席审判程序”一章,并且为了在体例上与《刑事诉讼法》保持一致,删去“国家刑事赔偿制度”一章与“附论: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一编。
另外,由于作者刘根菊教授已经退休,自愿退出对本教科书的修订工作,因此由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建伟对其所负责撰写的“审判监督程序”一章进行修订,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学权对其所负责撰写的“死刑复核程序”与“执行”两章进行修订。本版发稿之时,我们收到了一个喜讯,本教科书第六版被北京市推荐为“首届全国优秀教材”!
本书编写组
2021年3月20日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刑事诉讼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学
第四节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
第五节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
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人民法院
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
第四节 公安机关
第五节 其他专门机关
第四章 诉讼参与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第三节 被害人
第四节 其他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
第五节 单位参与人
第五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
第三节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第四节 依靠群众
第五节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六节 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七节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第八节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
第九节 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第十节 审判公开
第十一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第十二节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第十三节 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第十四节 认罪认罚从宽原则
第十五节 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节 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章 管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立案管辖
第三节 审判管辖
第七章 回避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回避的人员范围、理由和种类
第三节 回避的程序
第八章 辩护与代理
第一节 辩护
第二节 代理
第三节 刑事法律援助
第九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证据与证据法
第二节 证据制度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证明
第十章 证据规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关联性规则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四节 传闻证据规则
第五节 最佳证据规则
第六节 意见证据规则
第七节 补强证据规则
第十一章 证据的种类和分类
第一节 证据的种类
第二节 证据的分类
第十二章 强制措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拘传
第三节 取保候审
第四节 监视居住
第五节 拘留
第六节 逮捕
第十三章 附带民事诉讼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
第十四章 期间与送达
第一节 期间
第二节 送达
第十五章 刑事诉讼的中止和终止
第一节 刑事诉讼的中止
第二节 刑事诉讼的终止
第二编 分 论
第十六章 立案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
第十七章 侦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侦查行为
第三节 侦查终结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
第五节 监察委员会对职务犯罪案件的调查
第六节 侦查监督与救济
第十八章 起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审查起诉
第三节 提起公诉
第四节 不起诉
第五节 提起自诉
第十九章 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第三节 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第四节 简易程序
第五节 速裁程序
第六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
第二十章 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理与裁判
第四节 上诉不加刑原则
第五节 对涉案财物的处理
第二十一章 死刑复核程序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性质和意义
第二节 死刑核准的权限
第三节 死刑复核的具体程序
第二十二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第二节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及其审查处理
第三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第四节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
第五节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理念的更新
第二十三章 执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
第三节 执行的变更与其他处理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第二十四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方针、原则和重要制度
第三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
第二十五章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公诉案件当事人和解的适用范围与诉讼程序
第二十六章 缺席审判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缺席审判程序的适用情形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境外的缺席审判的程序
第二十七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违法所得案件的没收程序适用条件
第三节 违法所得案件的审理
第二十八章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强制医疗的适用对象
第三节 强制医疗程序
第四节 强制医疗的复查和监督
第二十九章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
第一节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概述
第二节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
第三节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第四节 刑事司法协助制度
第七版后记
信息编辑 ✎ 帝企鹅
本期编辑 ✎ 煜 雅
推荐阅读
联系我们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