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政课 | 深切悼念“布衣院士”卢永根!

北中医胡兵的公号 读读马原著2 2022-09-14


“布衣院士”卢永根的苛刻与慷慨


来源:科技日报  2019-8-12



这一阔别,就是永远。


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原校长卢永根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公元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享年89岁。


卢永根院士


这位把一辈子贡献给作物遗传育种学的老科学家,保存下了华南地区富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库,并捐出毕生880多万元积蓄扶持农业教育事业,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淡泊名利、忘我奉献”这八个字的意义。


卢永根临别之前,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而早在患病前,他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他说:“作为共产党员,作为院士,捐献遗体是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


与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结缘


“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生活回内地?主要是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受党组织安排,卢永根回到岭南大学读书。


1952年11月,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今华农前身),卢永根也随之成为华南农学院大四的学生。他与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的缘分也正起步于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担任院长,他所讲授的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中国稻作区域划分课程深深吸引了卢永根。深受丁颖影响,卢永根毫不犹豫选择走上了稻作研究之路。


青年时代,卢永根跟随丁颖在全国各地进行调研,搜集、整理野生水稻资源。即便后来年过古稀,他还是经常爬山涉水,不辞辛劳,前往山野之间,坚持实地考察。


2000年前后,根据文献记载,卢永根科研团队前往广东高州、佛冈等地进行普通野生稻资源搜集。


“当时卢老师已是七旬高龄了,但他依然一起前往考察,尽管这些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顶、水泽等人迹罕至之处,交通不便,且很多地方只能徒步。”他的学生刘向东回忆道,“一些实在很艰难的路段,我们就只能扶着卢老师缓缓走。”

1978年,卢永根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网室内进行水稻杂交 


如今,他在继承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基础上,逐渐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在水稻遗传研究领域,卢永根取得很多重要科研成果。其中所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近几年,卢永根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为科研奉献一切


卢永根留给身边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布局科研发展方面的前瞻性、战略性。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的华农校长。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 以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已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卢永根不遗余力推荐年轻人前往海外求学。“华农八大金刚”中的梅曼彤就是其中一位。“在美期间,卢老经常给我写信,告诉我遗传工程、DNA重组技术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叮嘱我多学习。”梅曼彤说。梅曼彤学成回国后,卢永根不仅大力推动遗传工程研究室筹建,还协助申请10万启动资金,用于研究室建设。

在水稻遗传研究领域,卢永根取得很多重要科研成果


80年代,华南农业大学就开设有《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课程,领全省乃至全国之先。该研究室后来也发展成为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卢永根前瞻性的眼光分不开。


为了祖国科研事业发展,卢永根极尽所能,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曾三次到国外探亲访学,在异国丰厚的物质生活面前,他却选择学成归国。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他坚决拒绝。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原因时,卢永根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卢永根不但坚信只有祖国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还带动身边人奉献祖国。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学的人才最终选择回国奉献才智,与卢永根一起在水稻育种等方面努力奋斗。如今,我国水稻研究技术在很多领域超过了国际水稻研究。


入院治疗前,卢永根几乎每天都最早来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如果知识陈旧老化,教学科研工作就很难有所创新。”他说。因此,读报时看到一个地名不认识,他马上翻阅地图;遇到不认识的英文生词,马上查阅字典。


这些年,即便头上有多个“光环”,卢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保持科学家的求真求知热情和深沉家国情怀,指导学生读书,看论文,整理著述。


大方与吝啬


熟知卢永根的人,都知道他特别“大方”。


上世纪80年代末,学校发展落后,卢永根四处筹措资金,用于发展多学科和重奖人才;为表彰辛朝安教授团队对兽药开发的贡献,他破天荒拨出10万元高额奖励;为让优秀学者刘耀光安心回国,他多方筹措经费,为其建立专门实验室;博士生刘向东到香港大学做研究,他主动借1500元,还把自己出国用的两个行李箱与一套新西服送给学生。


但他对己又极其“吝啬”。


2017年3月,在夫人徐雪宾教授的搀扶下,卢永根来到银行,将两人毕生880万余元积蓄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


这是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可在卢永根慷慨捐赠的背后,却是近乎苛刻的节约。他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老式收音机、台灯。年过八旬的卢永根夫妇家里没有全职保姆,都是自己打饭或做饭。


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到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吃完后,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


 “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躺在病床上,卢永根仍念念不忘过组织生活。经学校党委批准,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一个月开一次会。


研究了一辈子水稻的他,最为牵挂的是仍是水稻事业。他一直说,不能因为现在国际上粮食便宜了,就可以不重视农业生产,一定要有忧患意识。


2017年3月,卢永根和夫人徐雪宾将两人毕生880万余元积蓄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去年3月,卢永根获评“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这是组委会写给他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卢永根


来源:科技日报 图片由华南农业大学提供




卢永根院士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在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2019-8-12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离休干部卢永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卢永根同志,广东花都人,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1947年12月在香港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8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1962年至196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任丁颖院长秘书、科研助手。1978年11月晋升副教授,1979年3月至1983年10月任农学系副主任,1983年5月晋升教授。1983年11月至1995年5月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86年9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届、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生物学部副主任,中共广东省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南粤楷模”“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等荣誉和称号,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卢永根同志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20世纪60年代,他协助著名水稻专家丁颖教授组织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各地区水稻引种、地方品种资源的改造和利用、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受到国内外稻作学界的高度重视。1964年丁颖教授逝世后,卢永根同志接手主持试验的总结和编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一书,该书197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卢永根同志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绩。他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栽培稻的起源,首次建立了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证实了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他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中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和学生一道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学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他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他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勤奋敬业,治学严谨,取得成绩时总是归功于团队的共同努力,从不独揽功劳。他坚持把育人放在学术工作的第一位,对学生和年轻教师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给予充分关注和关心,在作物育种和遗传学领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学术骨干。
卢永根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他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12年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我国高校建设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其中办学经费不足问题尤为突出。他团结带领干部、教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千方百计争取办学经费,引领学校走上以农业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发展道路。他坚持按现代大学的理念办学,在努力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加速发展工程、理学、人文、食品和经济等学科,积极培育和推动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生态学等新兴学科发展,为学校后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千方百计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他大刀阔斧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发展,大胆破除论资排辈习气,努力破解人才断层困局,选拔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从学校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继续关心学校的改革发展,坚定支持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大力倡导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气。
卢永根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在校长任上提出并始终认真践行“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理念,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党员忠诚于党、以党的事业为重的高贵品质。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他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委的集体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他八十多岁高龄仍坚持工作。晚年身患重病长期住院,仍坚持在“病房临时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他乐观向上,待人真诚,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用模范行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深受全校师生、广大校友的爱戴。
卢永根同志生前无数次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把一生献给祖国。他始终发扬共产党员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晚年罹患重病后,他将毕生积蓄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忠诚于教学科研的青年优秀教师和支持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决定去世后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
卢永根同志一生理想信念坚定、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尊重科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淡泊名利、为人师表,始终坚定永不褪色的信仰,用毕生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入党初心,为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华南农业大学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给华南农业大学和全社会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卢永根同志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是华南农业大学的重大损失。华南农业大学全体师生要向卢永根同志学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用知识和本领服务人民,努力创造一流业绩,为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卢永根同志永垂不朽!


根据卢永根同志本人生前遗愿及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深切悼念卢永根院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