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人能有什么境界?---凡夫境界知多少
凡夫境界知多少
作者 oh
摘 要:为了让当今时代缺乏系统闻思的众生明白凡夫人也有一些较高的境界,本文以加行道为主简要阐述了凡夫的一些证悟境界。
关键词:加行道、证悟、四禅
第一章、引言
很多人认为凡夫的境界很低,其实不然。有的凡夫人还是有很高的境界的。
在生活中,大家也许有这样的经历。一群刚刚信佛的居士去拜见某位“所谓”的大德,一见面大德就能说出你昨晚的梦境或者你早上吃了什么,有的没见过世面的人马上就对他升起了极大的信心,认为这位大德肯定是佛的化身。第二分钟就要拜这位大德为自己的根本上师了。这其实是对凡夫的境界不了知的典型表现。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第二章、概述
佛法中依据不同的境界而安立了五道十地。其中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凡夫地,见道、修道、无学道是三圣道。
有的活佛的境界就是在加行道,而且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初步的开悟也是在加行道。而加行道心的所依主要是第四禅,也就是说,在获得第四禅的境界之后才能升起加行道,一般来讲,具足禅定能获得神通。按照《俱舍论》的观点,禅定是神通的所依,尤其依靠第四禅才能拥有圆满的神通。《经庄严论》中也说:“第四极净禅,无分别智摄,如所立方便,依此净诸通。”意思是,大乘菩萨神通的所依是清净的第四禅,其助伴是无分别智慧,其方便是对各种神通之因如理作意。所以加行道是有较高境界的。
第三章、加行道四位
一般把加行道分为四个位,在《现观》中,分析的比较细,将每个位又分为上中下三品一共十二个阶位来阐述。如颂云:四顺抉择分,下中上三品。为什么叫“顺抉择分”呢?见道叫抉择,抉择的就是轮回与涅槃,而加行道是随顺于见道的抉择,故而叫“顺抉择分”。加行道的境界真要分析的话,确实不好分,虽然大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分析过,但我们就算看,也是云里雾里,似乎所表述的都是一样的。以前有一个瑜伽士来拜见法王如意宝,后来法王对齐美仁真堪布说那个瑜伽士其实已经到加行道了,但是他自己由于没有广大的闻思所以自己并不知道。所以,依靠弥勒菩萨和大恩上师的开显,我们可以相似的了知一些,从这里看我们还是很有福报的,当然也要感恩大恩上师。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加行道的四位。加行道中根据智慧的差别分为暖位、顶位、忍位和世第一法位。什么是暖位呢?就好像依靠两块燧木摩擦生火,在火焰接近产生之前会有一种暖热。同样,当见道智慧生起之前,也会先出现一种暖相,即以总相的方式对万法实相有所了悟,这就是暖位。上品暖位可以证悟如梦如幻,一般人也在口头上说如梦如幻的回向,但真正的证悟就是在上品暖位。第二个是顶位,是指在防止以违品动摇善根方面已达到最顶层。我们知道,产生邪见时就会摧毁相续中的善根,而当菩萨达到顶位之后,他所证悟的空性就可以保证善根不被邪见摧毁。之后是忍位,什么是忍位呢?因为证悟空性的智慧极为超胜,完全堪忍无生之义,故名忍位。忍位虽然还属于凡夫地,但其境界已经远远胜过了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前两位。获得忍位之后,就有了不堕恶趣的把握。如《俱舍论》云:忍不堕恶趣。但这里的不堕恶趣是缺缘不生,也就是《俱舍论》中的非抉择灭。印度的圣天论师在《明灯论》中说:中忍便可相应行使密宗的甚深行为。所以忍位虽然不是真正的圣者,但已经具有了很深的境界。最后是胜法位又名世第一法位,也叫无间等持,是世间有漏法的最后阶段,马上就要无有间断地进入见道的境界,这是世间中最高的果位了。处于胜法位的菩萨就可以获得佛陀的授记。这就是加行道的四位。
在大乘修法中,三十七道品如大路一般,要成佛都需要“经过”此道。在资粮道修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加行道的暖、顶俩位修五根,忍、胜法俩位修五力;见道修七觉支;修道修八正道。什么是五根呢?《坚慧经》云:坚慧白佛:‘世尊,何为五根?’世尊告言:‘坚慧,菩萨道有五,云何有五?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什么是五力呢?《坚慧经》云:坚慧白佛:‘世尊,何为五力?’世尊告言:‘坚慧,菩萨之道有五,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和五力有什么关系呢?《坚慧经》云:五根稳固,彼之力量增长,故称五力。也就是说,加行道前俩位修习五根,由于不断增上境界,所以在后俩位时五根便得以稳固,所以后俩位就可以修习五力。
第四章、加行道的五个方面
下面从所缘、行相、因缘、摄持和所断五个方面简单概述一下加行道。什么是所缘?所缘就是圣者的证悟智慧所了悟、所认识的对境,而行相则是能了悟的智慧境界的高低。加行道的所缘是四谛的一切法及有法所包括的所证二无我,加行道的所缘还是很广大的,与一地基本相同。加行道的行相是证悟无我所有完整行相之对治的圆满《现观》。
下面依靠哦巴活佛造的《《现观》庄严论疏》将十二位的所缘和行相列出来。
阶位 | 所缘 | 行相 |
下品暖位 |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 作为四谛的共同 特法色等,远离十六种增益之人无我的(无常 等)十六种行相,即是所缘。 | 行相破著等 无有所缘戏论而 证悟一切耽著不存在,即是行相。 |
中品暖位 | 色等离聚散 四谛的不共特法 色等,远离聚散、破立之法无我的三十二种行 相,即是所缘 | 住 证悟了由于无有名称的戏论而 不执著离住——无常及安住——非无常等,即是行相。 |
上品暖位 | 假立 四谛的有法世俗 显现的色等法无实如幻,仅仅是名言假立的差 别,即是所缘。 | 无说 证悟由于不存在善等戏论而以 名称无可言说,即是行相。 |
下品顶位 | 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 色等四谛的法性 胜义空性不住戏论之边的本体无有自性的差 别,即是所缘。 | 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 证悟了这些自性唯一是空性而 对不住无常等也不分别,即是行相。 |
中品顶位 | 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色等四谛的法性现空 双运的本体空,无二无别的自性中一味一体的 差别,即是所缘。 | 不执著诸法 由于通达息灭双运的戏论而 对诸法本体双运也不执著,即是行相。 |
上品顶位 | 不见彼相故 色等四谛的法性 离边等性而不见一体他体的戏论相的差别,即 是所缘。 | 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 以通达无相的智慧来全面观察相状, 结果了悟到一无所得,即是行相。 |
下品忍位 | 色等无自性 色等四谛的法性 本体空性法相的本体不存在的差别,即是所缘。 | 彼无即为性 证悟对法性无本体空性的体性也不加执著,即是行相。 |
中品忍位 | 无生无出离 色等四谛的法性果无 愿有寂等性无生无出离的差别,即是所缘。 | 清净 以有寂等性而通达对色法自性清净也不执著,即是行相。 |
上品忍位 | 及无相 色等四谛的法性因无 相取舍等性无有自相共相的差别,即是所缘。 | 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 由不依于相状的戏论而通达不胜解相状并且无有想相,即是行相。 |
下品胜法位 | 正定 勇于趋入色法等四 谛的有境本体无生、具三解脱的等持等差别, 即是所缘。 | 定作用 通达对本体等持的作用任运自成也 不执著,即是行相。 |
中品胜法位 | 授记 具足色等四谛的有 境果差别等持中得到佛陀授记等等差别,即是所缘。 | 尽执著 通达灭尽入定于殊胜果等持的执著,即是行相。 |
上品胜法位 | 三互为一性 色等四谛的有境相自性所作、能作及作业三者互为一体的差别, 即是所缘。 | 正定不分别 通达对因相状法的等持也不分别,即是行相。 |
因的差别就是作为三乘证悟种姓包括的见道之因。摄持的差别:具有救护有寂所有阶段的内外摄持,也就是内因外缘。外缘就是外摄持,包括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历代宣讲大乘佛法的善知识。内因是内摄持,指修行人内心证悟的大悲心与无二慧。如《入中论》云: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加行道的所断是什么呢?加行道有清净、染污两种所取分别,实有、假有两种能取分别。共四种分别,这四种分别念所摄的一切障碍就是加行道的所断。
第五章、对治的执著
加行道在《现观》中分为十二个阶段,暖等四位又依智慧的初生、住留、顶峰而分为上中下三品。这十二品对治哪些执著呢?下品暖位和中品暖位分别对治四谛共同特法与不共特法的执著,上品暖位和下品、中品、上品顶位依次遣除对显现、空性、双运、等性的执著。下品、中品、上品忍位依次遣除对等性的差别法相、有寂相、取舍相平等性的对境三解脱的耽著。下、中、上品胜法位次第遣除了对有境因果体之三解脱者的耽著。
第六章、后得行相
前面主要着重与抉择入定的境界,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后得的行相。
四个位共十九种行相。其中暖位有十种,其它三位各有三种。
下品暖位的行相:
1、无有贪嗔的平等舍心。
2、成办现在的利益的慈心。
中品暖位的行相:
3、希望具足未来安乐的饶益心。
4、欢喜他乐而无嗔恚之心。
5、悲悯有情而无损恼之心。
上品暖位的行相:
6、对于年长于己的有情视为父母之心。
7、与自己同龄者,视为兄弟姐妹之心。
8、对于比自己年幼者,作为子女之心。
9、作为饶益的亲人及情意稳固的朋友之心。
10、作为同一父系与母系的亲友之心。
下品顶位的行相:
自己灭除罪恶,在他众面前身体令行,口中赞说,心里也随同而行。
中品顶位的行相:
自己安住布施等以后,在他众面前,身体令他行持,口中赞叹,心中随同而行。
上品顶位的行相:
自己安住甚深空性缘起的意义中,在他人面前,身体令行,口中赞叹,心中随同而行。
下品忍位的行相:
自己现行安住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行道谛)现前灭谛的四圣谛中,身体令他众也安住圣谛,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中品忍位的行相:
自己虽然知晓成就预流果等果位的方法,但不现行,从而身体令其他种姓者也如此行持,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上品忍位的行相:
自己安住生起大乘见道之理中 而令他众也如此,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下品胜法位的行相:
自己欲求成熟有情、修行刹土,身体令他众也如此行持,口中赞叹,心中随同而行。
中品胜法位的行相:
自己生起菩萨的现观智慧,身体令他众也如此,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上品胜法位的行相:
自己安住生起遍智、断除染污法结生的方便中,身体令他众如此而行,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虽然普通人获得这些行相比较困难,但是麦彭仁波切说,在资粮道甚至未入道前也可以显现与这些类似的境界。所以就算暂时没有获得任何境界,也不要灰心,还是要勇敢的发愿、尽己所能的帮助众生。
有行相就会有对应的所缘。而加行道的所缘在《现观》介绍的比较略,只有半个颂词:此暖等所缘,赞一切有情。《现观》主要是依据《般若经》而造的,在《般若经》中赞说是一切有情,也就是说缘一切有情就是整个加行道的所缘。
第七章、不退转相
不退转果位有三种,分别是位于加行道、见道、修道的三种。而在加行道中有二十种不退转相。
在暖位中有十一种不退转相、顶位有六种、忍位有俩种、胜法位有一种,在《《现观》庄严论》中是这样阐述的:
由于色等转 尽疑惑无暇
自安住善法 亦令他安住
于他行施等 深义无犹豫
身等修慈行 不共五盖住
摧伏诸随眠 具正念正知
衣等恒洁净 身不生诸虫
心无曲杜多 及无悭吝等
成就法性行 利他求地狱
非他能牵引 魔开显似道
了知彼是魔 诸佛欢喜行
暖位的十一相:
1、由于法的本体不存在而对色等遣除想。
2、由于获得解信而对道尽除疑惑。
3、由于成就宏愿而灭尽八无暇。
4、以悲心驱使让自他奉行善法。
5、由于修自他交换而对他众发放布施等。
6、由于证悟实相而对甚深意义无有犹豫不决的心理。
7、由于饶益他众而具备仁慈的身语意。
8、由于行为清净而断除五种障碍。
9、由于修行对治而精进摧伏一切随眠。
10、由于一心不乱而具足正念正知。
11、由于行为清净而使衣物等恒时洁净。
顶位的六相:
12、由于善根超胜世间而使身体不生一切虫类。
13、由于善根清净而对众生无有谄曲心。
14、由于无视利养而真实受持头陀行。
15、由于修行布施等波罗蜜多而无有悭吝等违品。
16、由于真实摄集善法,所以相应法性而行。
17、由于将众生执为我所而为利他甘愿寻求地狱。
忍位的俩相:
18、由于对自己的《现观》坚信不移而不会被他众牵引。
19、由于善巧修行佛果的方便而对开显相似道的魔,了知他是魔。
胜法位的一相:
20、三轮清净的行为是诸佛欢喜的行为。
由于加行道行者在入定有不同的证悟,所以在出定就会有不同的相,反之,通过这些相我们也可以推知对方位于加行道的某个位。
那对于这四个位来说,是需要具足每个位的所有相就可以证成是不退转,还是具足一相就可以呢?印藏高僧大德们的说法不一,但是大部分都承许只要具足一个相就可以证成了。这样的话,有人会有疑虑,第三个相是说灭尽八无暇,好像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不少凡夫人都有这样的相。其实仔细分析的话,虽然有很多凡夫看起来也远离了八无暇,但不是不退转菩萨特有的八闲暇,所以不能根据此而认为自己已经到不退转果位了。比如我们去商店买矿泉水,虽然水是矿泉水,但是否一定是来自青藏高原的矿泉水呢,这就不一定了。
这些相虽然只是身语意的表相,但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得相当如法的话,我们也可以以此来判定此人的境界。因为在短时间中,确实有可能装的比较好,比如街头有的乞丐白天装的比较好,晚上“下班”后就不会装了。同理,某个行为能长时间保持不变的话,那说明他的习性已经很稳固了。所以前行中说在观察上师的时候,要长时间的多方位观察,这样才能知道他是装的还是真的非常如法。
第八章、总结
以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加行道。所以凡夫中也有比较高深的境界,故有时也将加行道的凡夫称为圣者,这是一种因立果名,比如十地有时候也被称为佛地。了知这些境界后,一方面大家在修行中可以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到暖位了;另一方面也不会随随便便看到某人显示出超越自己能力的功德就大呼小叫的判定他是佛陀等等。如没见过世面的人听到直径二十万光年的银河系就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物体一样。
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耐心长期系统闻思佛法,而不闻思佛法的话,是没办法了悟到佛法的精髓的。很多人也借机在信众中行骗,有很多在藏地很恶劣的人来到汉地摇身一变就成了“大活佛”、“伏藏大师”、“法王”等等。不少人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而不知佛教中不只是要有信心,还要有智慧,认为与佛相关的一切都是要无条件的相信,甚至有的人还恐吓别人“你真是罪业深重,竟然对这样的高僧大德还不生信心,快忏悔吧,不然真是要下地狱啊!”
对于这类现象如果要从根本上杜绝,那必须让广大的信众对佛法有一个了解,至少也要知道在凡夫中有什么境界,不是说无恶不作的才是凡夫,偶尔给乞丐一块钱就是菩萨了。个中区别需要学习《《现观》》这类的法才可以了知。所以初学者应该多多闻思佛法,以此来建立一个好的见解。
佛法是为利益众生而不断的被高僧大德所传承下来,如果我们都不重视这如来的珍宝家业,那恐怕做再多的烧香、拜佛等也不能让佛陀欢喜。而如今我们在一个很便利的时代,网络上有很多经书论典可以随时下载、阅读,如果我们能抽空对佛法有一个较全面的学习,那对于我们今生来世都会有很大的利益。
愿上师三宝加持一切众生都能品尝到甘露妙法。
参考文献:
1. 《俱舍论》世亲论师
2. 《大乘经庄严论》弥勒菩萨
3.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无垢光尊者
4. 《坚慧经》
5. 《明灯论》圣天论师
6. 《《现观》庄严论释》索达吉堪布宣讲
7. 《《现观》庄严论疏》哦巴活佛著
8. 《《现观》庄严论疏》 华智仁波切著
9. 《密宗断惑论》索达吉堪布著
10. 《《现观》庄严论讲记》智诚堪布宣讲
11. 《俱舍精钥》索达吉堪布
12. 《入中论》月称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