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似爱情,价值的高低全凭带给你多少感受力
我们不知道艺术未来的走向,但作为一个生物,我们永远都具有感受它的力量。
——蓝冰夫人的信笺
艺术画廊里价值1亿元的画对你来说毫无冲击力,而吸引你的偏偏是街边不足为奇的艺术家作品,没事,别觉得汗颜或自认不懂艺术,这其实才是艺术的真正魅力:没有标准答案,全凭对你感官的刺激程度……这是蓝冰上周末在一节艺术课堂上最大的收获心得。
要说怎么得到这个结论,还得让我们从头捋一遍蓝冰在课堂上学到的一些重点:
人们是如何在满足果腹温饱的需求之后,开始闲得DT的艺术之旅的呢?首先我们得回到古老的中世纪。
1、中世纪:公元5世纪-15世纪;
最早的艺术创作都跟神有关,古老的欧洲大陆整个文化都被宗教控制,所以早期的艺术创作题材都围绕圣经展开,类似耶稣、耶稣受难等,那时候的人们觉得人体污垢是上帝赐予的,使其抵御疾病,也不会洗澡,所以很容易大规模爆发黑死病、瘟疫等,但人死后解剖又是禁忌,所以也没人研究也没人敢研究人体、人体解剖这件事,导致画出来的画即使出现人体也基本是意淫,都不符合人体工学,长这样↓↓↓
2、文艺复兴之前;
很快要讲到对人体工学特别精细打磨的文艺复兴时期,那么在文艺复兴之前发生什么了,后面的复兴要复兴什么呢?
这得从1863年于爱琴海北部萨莫色雷斯岛挖出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讲起。
大家在发现这座虽然残缺但体态轻盈婀娜的雕像之后,突然意识到对艺术的探索不能仅局限于神了,得开始追求人体本身的美。
3、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
于是,就慢慢有了文艺复兴,即复兴这种追求自然真实的人体美学。这时期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天才型选手达芬奇一个是勤奋型选手米开朗基罗。
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1475-1564),是非常努力非常努力的代表,他的雕塑作品甚至能看到清晰的血管脉络,属于非常写实了,代表雕塑作品有《大卫》;而他的壁画代表作就是《创造亚当》,画中对手指的动作也给《ET》等多部电影带来灵感启发。
《创造亚当》
与米开朗基罗相反,达芬奇(1452-1519)恰恰是天才型选手。看过《达芬奇密码》的童鞋应该知道,达芬奇本身就是个谜一样的男子,甚至带着一点自恋,甚至有人推测他那副《蒙娜丽莎的微笑》都是他的自画像。
《蒙娜丽莎的微笑》
达芬奇还有个旷世奇作《维特鲁威人vitruvian》,画出了人类完美的身体,复原的是1500年前的理论,即人体可以在一个圆中找到完美比例,从中还能看到黄金分割等重要信息。
《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从此人体解剖的禁忌被打破了,艺术家开始追寻人体和大自然的秘密,赞美饱满的女性身材。这时期有很多有钱人、贵族开始定做肖像画,画他们自己、老婆、情妇等等,所有画中的道具都是画主人身份的象征,这相当于现代人给自己拍了一张职业照,卖人设。画完画后,还得办酒会、邀请邻居同僚一起来揭幕这幅画,终极目的在于炫富。
4、巴洛克时期:艳俗浪漫的宗教17-18世纪;
巴洛克时期开始追求繁复而华丽的美,当时的时代生活状态是,大家吃饱穿暖,物质丰富有闲钱,暴发户也多了,于是巴洛克时代的艺术作品特别崇尚使用大量的红色、紫色、粉色,这些颜料都是从矿物质中提取,一般是贵族才能穿的颜色,都很贵。
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1610) 的画是chiaroscuro明暗对比运用最强烈的代表人物,比米开朗基罗晚了不到一百年,在此之前的画整体偏亮,他的画有种从暗处浮出来的感觉,非常生动。卡拉瓦乔擅在画中使用大量黑色红色,增加了视觉刺激。在此之前的艺术家把人体骨骼筋脉都研究得透透的了,于是,卡拉瓦乔开始注重画中人物的造型以及整体构图。
《酒神巴克斯》
《耶稣下葬》在16世纪保守争议,这幅画内容是讲耶稣被救下来后放入棺椁等待复活,争议点是卡拉瓦乔把耶稣画得过于像人而不像神。但因为卡拉瓦乔画艺太好了,当时还是有很多人找他画画。
《耶稣下葬》
现实主义画家伦布朗 Rembrandt(1606-1669) 也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大师,他的作品对当代艺术影响非常强,比如代表作《夜巡》,对比此前的画,这幅画明显加入了“打光、阴影”,增加了舞台感和戏剧性,对接下来几百年都有影响力,导致后期电影摄影中的布光都称为伦布朗式布光。再来看《夜巡》这幅画,本来是给一个势力连队作的画,里面人物应该像领导合影一样,根据位子高低分出优先级来,但伦布朗天生狂放不羁,想站着把钱赚了,偏偏不在画中凸显关键人物,从此没人再敢找他,伦布朗最终也死于饥寒交迫。
但总体来讲,伦布朗工笔很扎实,氛围铺垫很厉害,如果做个比喻他就像是个搞话剧的,注重舞台,而上面提到的卡拉瓦乔更像是搞广告的。就如现代人也是一样,搞话剧的往往容易把自己饿死。
《夜巡》
5、印象派:19世纪60-90年代;
印象派前身巴比松派,就是一帮画家开始跑去画风景,开始没人给钱,当时有钱人还沉浸在“室内摆拍”的肖像&挂历画上。但印象派的前身巴比松派就是画光,画太阳、月亮等自然风光,也意味着艺术家从此走出画室开始接触大自然了。
这些宅人怎么突然就变成一堆嬉皮士了呢?这源于19世纪他们接触到日本大量的浮世绘,浮世绘就是画的一群市井故事,虽然很平面,但并不是那种“摆拍的室内肖像画”,而且浮世绘同样被日本有钱人买账。
日本浮世绘
而当时的艺术中心法国,还处在“艺术沙龙”模式,所有价值连城的画都需要被学院认可,必须在沙龙展出,沙龙的主人相当于学院派老大,他会邀请一帮社会名流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然后买买买,所以印象派这些人并不受“学院沙龙”待见。
于是,1874年,一群沙龙艺术家并不认可的艺术家,自己办了一个沙龙,办了第一次印象派画展,参与的人有莫奈、雷诺阿、德加、塞尚等一群进步青年,现在看真是历史的一刻。
其实,并无明确的印象派画风,“印象派”只是指脱离以前在画室里的创作,而凭自己的感知和对大自然的接触来作画,所以印象派的英文源自Impression,更偏重瞬间的感觉。
首先说下印象派的领军人物,马奈Manet(1832-1883) ,代表作之一《吹笛少年》,这幅画非常之贵,现珍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那么它值钱在哪。首先是马奈的地位,他算印象派中的“长老级”人物,对现代广告和插画艺术有非常明确的指引;其次,这幅作品线条极端简单又非常扎实的造型,没有繁复的背景支撑,艺术创造讲究三个点,点线面,这幅画都占了。(实物的艺术震撼力远比平面的图片更强一些,建议大家有机会去博物馆一览)
《吹笛少年》
画画跟文字表达不一样,文字需要创作者经自己思考、消化,使之更具逻辑性,而画画更为直接,画家感受的东西甚至不需要消化,直接用画笔去展现,你可以跟画家一样去感受,就像给你一面镜子,你感受的东西可以和他感受的东西不一样,但同时你也受到了刺激,不需要调动逻辑的大脑的刺激。
马奈实际上一个朋克青年,回顾他之前的画,从不考虑远近透视,“去它的透视,我才不管是神马”,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一套专门的透视算法,学过设计的人知道打格格和近大远小,没有透视之前的画就像《清明上河图》,把人扁平展现在画上,完成了故事的描述,不考虑美和现实。随着数学出现,又开始计算透视,单点透视和双点透视都是有算法的,每个艺术家同时都是数学家,没有透视在当时也算异端了。
体现马奈叛逆本性的另一作品就是《草地上的午餐》,此前敢脱光衣服的画中女人只有神和天使。而这幅画中的裸女是个普通女人,同时还和两个男人在一起,对于当时是非常大的挑战。
《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不考虑远近透视的创作方法也影响了后面的艺术家,大家都不再执迷画格格了。
印象派另一代表人物是德加Degas(1834-1917) ,他是个有钱富二代,跟出去画风景的画家不一样的是,他有权限跑到一些小众地点作画,比如芭蕾舞后台、赛马场……德加很喜欢用粉彩条,一种有点像粉笔的工具但更为细腻,所以他的画不会特别贵,就像留了一张粉笔板报(会持续掉色)。德加擅长对瞬间的捕捉,他的画又多又糙,但非常生动,画马的图,画舞者的图没有主次,都是对瞬间的捕捉,纯粹在表达当下的感受,如抓拍的照片一样,他对后面的艺术家启蒙很大。
德加作品几个瞬间
莫奈 Monet (1840-1926) 不管是画睡莲还是其他作品,都是反复创作,而试图捕捉不同光影下的瞬间,每一张都像描绘不一样的光斑。
《伦敦议会大楼》
《睡莲》
莫奈的小粉丝,梵高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也画了大量的光,感受力更加细腻↓↓↓
《草垛》
对梵高最大胆的猜想,是他用色强烈可能源于他色弱,比如他的作品里红里带紫、红里带绿,这究竟是补色处理还是源于色弱,不得而知。他对于光的捕捉跟莫奈一样,那么为何贫困潦倒呢?蓝冰认为当时的人必定也能感受他画中的力量,只是不敢承认。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一个你不太熟悉的当代画家,你会出于升值来收藏他的作品,还是会源于第一眼的触动而为他的作品买单呢?
《星空》
《向日葵》
5、印象派中衍生出的立体派;
立体派就像折纸一样,把物体的每一面都同步展现给你,而不限于展示其中一面。
立体派代表人物之一塞尚(1839-1906),他的作品运用反透视,比如《玩牌者》中人物、帽子都是不合比例的;《静物、窗帘和鲜花花纹的水罐》中可以看到桌子不齐,果盘走形,因为这幅画塞尚是转着圈画的,画了不同面,扔掉了透视和文艺复兴那套东西。这种捕捉瞬间的感受力后续也影响到了毕加索。
《玩牌者》
《静物、窗帘和鲜花花纹的水罐》
毕加索(1881-1973) 最擅长的就是把东西的每一面都折成一面给你看。
《哭泣的女人》
6、表现主义:20世纪,反叛;
表现主义,比印象派更为直接的表达,我们终于进入一个纯粹为了取悦自己而欣赏一幅绘画的时代了,而非以前的宗教主义或是炫富。
分离派领军人,克林姆特(1862-1918,奥地利 ) 家里是金匠,所以经常用金箔作画,而且均价值不菲,他的画不需要什么门槛,有文化没文化土豪贵族都喜欢。克林姆特的作品构图和造型对当代广告影响颇深,你能想象这是100年前的构图吗?
《吻》
埃贡席勒(1890-1918,奥地利 ),只活到了28岁,但他的画非常值钱并且还有升值空间,是个旷世天才。上面提到的克林姆特是席勒的师傅,但席勒的作品线条更具力量感、表现力,直接打赢了师父克林姆特,很快成为当时的NO.1。席勒私生活感情中是个渣男,我们会在未来的一期专门818席勒这个人,但回到他的作品来看,他的绘画风格对现代艺术影响很深,早期《读者》《故事会》中的插画都是此类画风。在多禄泰拍卖行去年的大拍中,席勒的一幅作品以1400多万最终成交,所以是迄今买得到又非常有收藏价值兼具艺术性的大师作品了。
席勒妻子Edith肖像
最后再说说蒙克(1863-1944) 及其代表作《呐喊》,这幅画纯粹属于感受型作品,不是很重要只是比较有趣,经常被各种恶搞。关于这幅画背后有个小故事,有一天,蒙克走在桥上,突然听到一阵凄厉惨叫响彻山谷,他觉得震耳欲聋捂住了耳朵,所以这幅画描绘的是捂住耳朵而并不是他在尖叫。
《呐喊》
所以关于艺术,蓝冰觉得更似爱情,一段带给你体验的东西,它的价值高低全凭带给你多少冲击力、瞬间的感受力。我们不知道艺术未来会往哪走,但作为一个生物,我们永远都具有感受它的力量。
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