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唯一能做到第五季的网综,大家却说它变了?
新片场学院
专业的影视教学平台
《奇葩说》第五季终于开播了,你看过了吗?
说这档节目是国内最长寿的网综绝不为过。近4年来,互联网平台共诞生网综400多档,然而做到第二季的只有几十档,能做到五季之久的,就只有《奇葩说》。
回溯《奇葩说》这一路走来,在诞生之初,简直可以说是“横空出世”:
当时国内哪有这样的综艺?整个棚是花花绿绿的糖果色,主持人马东花式念广告整天说段子,奇葩选手们每天想的不是怎么假客气而是怎么真怼你。
节目制作方面,快得让人目不暇接的剪辑节奏,不断冒出的精准吐槽的花字,都直接抓住了观众的兴奋点。
负责这些的后期制作部门,是整个团队 90 后最集中的地方。为了达到 10 秒一个梗的几乎“硬性”的要求,团队的“小朋友”们需要在剪辑之前把所有素材中有笑点的画面截图出来并配上注释。
当然,除了外在包装,《奇葩说》的内核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它第一次将辩论推入了最广泛的大众视野。但它用更可爱,更有趣,更具娱乐性的外壳包裹了这个有深度的内核。
在节目开始之前,它曾经有过一段“贴心”的旁白:40岁以上的观众,请在年轻人陪同下观看。
于是《奇葩说》这跟火柴,成功点燃了年轻观众们心里压抑已久的那团火。
《奇葩说》第一季豆瓣评分9.1,播放量破亿,几乎拿了所有能拿的榜单TOP1奖项,无论是口碑、播放量还是讨论度都站在网综金字塔的顶尖。
当时冠名报价3000多万,这个数字把慕名而来的100多个冠名商吓退了90多个——要知道当时互联网综艺节目的报价差不多就800万。但是在总制片人牟頔的坚持下,最终等到了美特斯邦威。后来,也就有了大家津津乐道的马东的花式口播,这样的打广告方式在国内实属首创,传播广度和效果都让金主乐开了花。
《奇葩说》连做四季后,总播放量超过49亿次,捧红了马薇薇、姜思达、肖骁等众多辩手,他们这些人又衍生出许多档视频节目和文化产品。
第四季收官过去了整整15个月,姗姗来迟的第五季拖了这么长时间,马东和团队很明显已经看到了市场和观众的变化。这次归来也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一档网综的更新迭代,它大刀阔斧的改变更像是一次归零重启。
于是在第五季的节目中,网友看到了阔别已久的海选现场、突破圈层的新晋导师、更接地气的辩论题目、更快节奏和残酷的赛制,以及许多有趣且“奇葩”的全新面孔。
节目播出第二天,#奇葩说变了#的话题就一举登上微博热搜。首当其冲的变化就是导师阵容。
除了固定的“马晓康”组合,新增了“人间不值得”的李诞和著名经济学家薛兆丰。
就像米未对导师阵容的官方吐槽那样,“马晓康”是老人,李诞是新人,薛兆丰则是“不认识的人”。
薛兆丰和李诞是两种类型的人,前者被马东评价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后者则是节目的年轻代表和节目的头号“黑粉”。
赛制是最为肉眼可见的变化。
前两期的淘汰赛,由以前的3V3团体战改为1V1生存战,50%的残酷淘汰率,意味着60位新奇葩上来就要被筛掉将近一半。臧鸿飞、马剑越、颜如晶等老奇葩也一视同仁。
在1V1对战中,选手要通过三分钟的陈述、两分钟的开杠,以及30s的求生欲,直接决定生死。
残酷的新赛制大大加强了对抗性,引得老奇葩大呼压力太大,新奇葩还有直接放弃的。
新鲜面孔的加入也是很明显的变化之一。
5个城市超过一万名海选选手,抖筛子一样筛出60个,他们当中有辩圈大神、说唱歌手、农村大姐、自媒体博主、名校高材生、数学老师、偶像歌手等,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一众选手,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多元文化价值观在相互碰撞间形成了一个奇妙、平衡的能量场。
走到第五季的《奇葩说》在使尽浑身解术,求新求变。它当然需要改变也必须做出改变,综艺节目野蛮生长了几年,疲劳的观众和日益繁多的政策限制都在影响着整个综艺市场。
对于综艺制作方来说,如何在政策范围内提高原创驱动力,将原创和相对成熟的节目模式结合起来,已成了发展的重中之重。
可是,想要既满足观众网友的观看诉求,又能吸引金主,实现共赢,找寻到综艺方案落实的突破口,并非易事。
正因为此,线下课程《综艺节目制作人培训班》应运而生,10月12日至14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马东、车澈等爱奇艺、优酷、腾讯金牌制作人,将亲自传授综艺制作秘籍。
报名倒计时最后3天,马东在中国传媒大学等你
戳二维码立刻
报名抢座
立即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