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狂热分子》摘录

守望 编程珠玑 2019-04-02

守望:信仰,一个经常听到,但事实上不知道其中真正含义的词!或许,我们应该先冷静下来,了解什么才是信仰,又是为什么而信仰!集体和个人又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1、任何教义主张也是如此:如果想要成为一种力量的来源,它必须宣称自己是打开未来之书的掩饰。
2、
害怕未来会让人抓住现在不放,信仰未来让人热衷改变现状。
3、
信仰是一件神圣事业,相当程度上是替代已经失去了的自信。
4、
一个人愈是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所参与的神圣事业。
5、
人们评价一个种族、国家或任何其他群体时,往往是在该群体最低劣的成员中取样。这种做法尽管有失公允,却不是全无道理。因为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
6、
人的不满程度,看来是跟他与他热切渴望得到之物的距离成反比。
7、
希望可以让人不顾一切地行动,也可以训练和培养人的耐性。差别就在于它是一个短程的希望还是远程的希望。
8、
意识到自己生活贫乏和无意义是人们厌烦感的主要来源。
9、
碰到苦难和死亡的威胁,个人是无法依赖自己的勇气的。他仅有的力量来源不在他自身,而在于他隶属某个伟大的、光荣的、不可摧毁的集体。
10、
逃离自我的渴望会让失意者极愿意在壮观的群众场面中隐没自己。
11、
如果“今天”是我们仅有的全部,我们就会拼死命多抓住一些“今天”。我们会像是漂浮在一个虚无的海洋里,任何一片船骸都会被我们当成生命之树一样,死抱住不放。反之,如果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在前头,尚未来到,我们就会愿意把自己的所有与别人分享,眼睛放在我们手中已有的动西前面。

12、如果只有共同苦难而没有共同希望的话,既不能产生团结,也不能患难与共。

13、我们执著于所谓的常识,执著于所谓务实的观点。但这只是我们执著于熟悉事物的表现。快乐安定的生活会让其他的“真实”-哪怕是迫在眉睫-看来模糊和遥远。因此,在陡生巨变时,最手忙脚乱的,就是那些自命务实的人。

14、在把时代的一切痛骂得一文不值以后,失意者的失败和孤立感会获得缓和。

15、从事不可能之事比从事可能之事少一点丢脸的危险。

16、“忠实信徒”之所以能够在面对周遭世界不确定和不怡人的真实时屹立不动,正是因为他们自信奉行的是绝对正确的教义。

17、一种教义的有效性不由它的奥妙性、崇高性或正确性决定,而是取决于它把个人隔绝于其自我及世界的彻底程度。

18、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只有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才有百分百的信仰”。
19、 摆脱“自我”的冲动也是一种摆脱理性和显而易见事实的冲动。

20、在每一种厚颜无耻的言行后面,在每一种死不认错的表现背后,都存在着罪疚意识。

21、共产主义现今的威胁并不是来自有力的宣传,而是因为它背后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22、传道或传扬一种主义,乃是寻找一种尚未找到之物的激情,而不是把已有之物带给世界的渴望。它是为了寻找一个终极和不容反驳的证明,以证明我们有的真理是唯一和独一的真理。
23、若是一个言辞人的崇高地位得当权者恰如其分的承认,他往往会找出各种高尚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会站到强者一边,打压弱者。
备注:埃里克·霍弗,1982年获里根总统颁赠总统自由奖章,生平著作超过10部,包括《激情心灵状态》、《变迁的磨难》、《我们时代的脾性》等,曾多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狂热分子》是他第一部和最著名的作品。狂热分子(社会学经典著作):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自1951年出版后,本书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2014年8月31日至9月5日于西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