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黑冠长臂猿研究与保护之路 | 回靖西

马长勇 云山保护 云山保护 2020-08-28

回靖西_________2016年6月东黑冠长臂猿研究之路
issue 01
本文作者 马长勇

当导师问我有没有兴趣再去邦亮观察G1[1]时,虽然我的答复是“我先考虑一下”,其实我心里很快就做了决定,去。也许是基于对邦亮这个地方深厚的感情,我在那里做完了本科毕业论文,接着又完成了硕士阶段的研究。从刚接触东黑冠长臂猿到现在已经过了7年,然而,这对于研究生活史比较长的物种来说是如此的短暂。在我研究初期出生的小长臂猿到现在都还没有从出生群中迁出,对于这个极度濒危物种,我们了解得还太少。生活在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4群东黑冠长臂猿中,G1是我们最了解的一群。

_______
[1] G1:英文Group,意为群,在研究长臂猿时通常以群为单位,G1是我们研究的第一群东黑冠长臂猿。
G1群里的F1带着几个月大的长臂猿宝宝摘果子吃。摄影/赵超

东黑冠长臂猿生活在一夫二妻的群体中,刚开始研究的时候,G1有5个成员,其中包括1只成年雄性(M1[2]),2只成年雌性(F1[3]与F2),还有2只幼猿,但其中的一只在2008年初南方大雪灾的时候不幸夭折了。同年年底,家庭里添加了2个新成员。3年之后,群体中的F1和F2又几乎同时生下了小长臂猿,群体大小壮大到了8只。

_______
[2] M1:英文Male,意为雄性,指代雄性长臂猿1,类推M2,M3……[3] F1: 英文Female,意为雌性,指代雌性长臂猿1,类推F2,F3……

然而,在这一小片跨中越边境的喀斯特森林中,高质量的栖息地几乎被现有将近20群东黑冠长臂猿占满,对于从出生群迁出的流浪独猿来说,很难占据新的领域组建自己的家庭。在栖息地饱和的情况下,它们只能通过取代其他群体的成年个体来组建家庭,虽然风险比较高,是下策,但这很可能是它们获得繁殖机会的唯一方式。在我们研究G1将近5年的时候,这个剧情在G1中上演了。


2012年4月,G1中的成年雄性M1与流浪的雄猿M3发生频繁冲突,激战了约一个月之后M3成功取代了M1的位置,M1也随之消失。最令我们费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G1中仅6个月大的两只婴猿也一并消失了。在一些灵长类中,杀婴行为比较普遍,例如长尾叶猴,但在长臂猿中至今还没有人直接目击到过杀婴行为。很遗憾,我们也没有观察到两只婴猿消失的直接原因。两只婴猿被新来的雄性杀死这一说法虽然不能盖棺定论,但至少它们的消失与这次的取代有关。


广西靖西东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内的喀斯特地势,石峰林立。摄影/赵超

雄性取代的发生,让这个家庭的关系变得复杂。M3与F1和F2很快建立了配对关系,但M3只是这个家庭的后代亚成年雄性M2,还有两只幼猿M4和F3的继父,可能并没有血缘关系。在之后的观察中发现,F1与F2仅在配合M3进行二重唱时发生鸣叫,而M2虽然在它们鸣叫时也会跟着引吭高歌,但与群体保持着比较远的距离,并且M2还经常遭到继父M3的驱赶。在以继父为家长的家庭中艰难的生活了8个月之后,M2离开了这个家庭,再也没有回来。作为继父,M3对两只4岁幼猿的态度迥异,对雄性幼猿M4的态度较差,经常将其从食物树中赶下来,而对雌性幼猿F3的容忍度则比较高。


成功取代M1后,M3努力维持好与F1和F2的关系,一年后它们有了爱情的结晶。2013年底这两只成年雌性先后生下了小长臂猿,M3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后代。这一次,这两只雌性的繁殖间隔只有约2年,要比普遍的3年缩短了很多。


在解释灵长类杀婴行为的几个假说中,性选择假说(Sexual Selection Hypothesis)和社会病理学假说(Social Pathology Hypothesis)是被比较广泛接受的两个理论。而性选择的假定之一,是雄性取代后杀婴能够缩短雌性下一次的繁殖间隔,杀死处在哺乳期的婴猴能够让雌性更快的重新发情进行繁殖。东黑冠长臂猿的这次雄性取代印证了这一说法。


如今,G1里的雌性F3已是亚成年,身上的毛色已经变黄(刚出生的东黑冠长臂猿身上的毛色均为黑色,直到7-8岁性成熟时,雌性的毛色变为黄色,而雄性则保持黑色),初显东黑冠长臂猿成年雌性“金丝玉面”之美。F3极有可能与现任的一家之主M3没有血缘关系,它会不会与自己的亲生母亲F1联手挤掉阿姨F2,以继续维持G1一夫二妻的家庭结构?或者M3有能力维持好与3个雌性的关系,暂时形成一夫三妻的家庭?亦或者M3与F1和F2的关系稳固,F3只能默默的离开这个家庭另寻如意郎君?这个家庭中2013年底出生的两只幼猿都已经独立,家中4个兄弟姐妹的关系复杂得让即使已长时间观察这一群体的我们有时候也会混乱,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异父异母,它们的关系将会何去何从?


带着这些疑问,我以社会关系为研究重点,再一次回到邦亮,希望能见证和记录这一部东黑冠长臂猿家庭情感大戏的发展。


编后 东黑冠长臂猿生活在中越边境一片面积不大的喀斯特季雨林中,全球数量仅100多只,是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本文作者跟随导师从2009年开始在广西靖西县的邦亮东黑冠长臂猿保护区研究该物种,对它们有着很深的感情,于是在研究生毕业几年之后重返邦亮继续研究与保护之路。后续,我们将争取每月更新一篇他的研究进展,请锁定。
东黑冠长臂猿研究的日常
喀斯特地貌的石丛间几乎不可能找到一块平地搭建营地,山洞成了我们安营扎寨的不二,不,唯一之选。摄影/赵超
做饭,是每天除跟踪长臂猿以外最重要的事情。不论吃得好不好,只求吃饱。喀斯特石山里面没水,才是最大的挑战。摄影/马长勇
我们在突兀陡峭的石山上手脚并用地艰难攀爬,而长臂猿在我们的头顶轻易地来回荡行。是喀斯特的险峻地势,客观上为东黑冠长臂猿保留下了这片最后的家园。摄影/马长勇
野外研究不问姿势。摄影/马长勇
【Read Plus 阅加】顾名思义,有兴趣,进一步阅读。
往期阅读 小森林 东黑冠长臂猿篇
我们是云山保,一个集研究与保护于一身的机构。欢迎转载或投稿,微信联系:book1q84wi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