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野行记:听见你的声音

陈镜羽 云山保护 2020-08-27

到中缅边境的深山寻猿5天4夜究竟会是什么样的体验?用一张图回答:

5天4夜唯一一次可以洗漱的体验 ©腾冲分局


2018年11月5日-11月10日,我和同事文博跟随着高黎贡山国家级保护区腾冲分局深入到高黎贡山腾冲片区进行一年一度的“猿口”大调查。


从2016年开始,腾冲分局就一直在坚持着这项监测工作,今年42人(加上我和文博两位外援,一共是44人)的庞大队伍被分为2-3人一小组,沿着监听点逐步走入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之中。


上山那天,三个小队告别的地点 ©黄湘元/腾冲分局


对,这次大调查的基本方法就是鸣声定位法。在以往的文章中主角往往是已经习惯化的2个家庭群,我们可以从过夜树开始追踪它们一整天,观察并记录下它们的行为。


但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还没有习惯化的天行长臂猿它们的“猿口”情况甚至是家庭情况,鸣声定位法,也就是监听是目前最有效的调查的方法。


正在唱歌的天行长臂猿 ©董磊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长臂猿能够通过鸣唱增强夫妻之间的感情,同时可以向周边的长臂猿去传递信息——这片山头是我家的,隔壁老王别来打扰我们。


所以通过听长臂猿“唱歌”,我们至少可以确认一个信息:某个家庭群还在这片区域生活。


从破晓开始,我们在监听点等待长臂猿的歌声 ©黄湘元/腾冲分局



山路难行,因此监听点一般都设置在长臂猿活动区域的制高点,这样听到叫声可以冲下山寻找长臂猿。下山比上山容易些,这样就增加了拍摄到长臂猿的可能性。不过驻点可不能选在制高点,毕竟在山上活下去,水源很重要。


在我们做调查的片区有4个监听点,其中有一个监听点名叫一碗水,也就是这次调查我们的驻点。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到,我们的驻点是个什么情况。


我们真的只有“一碗水” ©陈镜羽


所以带上我和文博之后,一碗水小分队的监听队员高达7人,我们离水源有一段距离,节约用水就成了我们除了“猿口调查”之外,最大的任务。所以就有了文章开头所说的5天4夜唯一一次洗漱的照片。


在深入监听点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河水两岸的风光震撼到,然而在一碗水,水源对我们来说是美好的幻想。 ©陈镜羽


除了水源,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一个大挑战——低温。由于我们驻点在的海拔比较高,早晚会特别冷,保暖就显得特别重要。上山的时候大家只能自己照顾自己,行囊里带的东西要够这些天活下去。


不过即使带了抓绒冲锋衣、羽绒睡袋在夜里还是不好受,在半夜翻身时碰到湿冷的露水。一个哆嗦惊醒,不过身体的疲乏很快让大脑选择忽视刚刚的不舒服,缩着身子继续睡。



我们的山景房:做饭、吃饭、睡觉全在这块巨石下的小窝里 ©陈镜羽


一碗水监听点是几个监听点里最早成形的,大家从我们驻点的油布棚上也能观察到人间烟火的模样。据老韩叔说,一碗水最早以前是村里的老猎人进山住的地方,几十年过去后,倒成了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人住的地方。


小窝外是我们的“观景餐厅” ©腾冲分局


作为年龄跨度与性别差异最大的调查小分队的一员,在山上的这几天真的受到了很多的关心与帮助,能做的就是时常鼓励自己要努力跟上大家的脚步。


努力工作的寻猿小分队 ©腾冲分局


从一碗水监听点下望,山谷里的长臂猿一叫我们肯定听得到,某种程度这个监听点很像行动指挥部。所以在日出前的等待时间里,在制高点接受山中寒风的袭击时,颇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胆英雄的遐想(几乎冷到不能思考)


“行动指挥部”的日常之一:在山风中等待猿鸣 ©腾冲分局


从一碗水驻点通过两条向下的山路,我们可以走到临近水源的两个驻点。所以在监听任务结束之后,去串门聊聊长臂猿,聊聊中缅边境的情况就成了我们在山上的日常。


“行动指挥部”的日常之二:到其他驻点去唠嗑唠嗑 ©腾冲分局


在第三天下午,我们去了一趟河对岸的驻点。当老韩叔带着我们穿过一段不算难的山路,我差点就对这次行程产生了误解。


只见突然之间老韩叔“掉”到了枯树堆之中,沿着枯树堆向下望是宽约5米的河面,山光水色美得难以描绘,不过这孤零零的独木桥着实惊到我了。


过独木桥的我们 ©黄湘元/腾冲分局


现在想来,也许只有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第一次从陡坡上看到这个独木桥,第一次要自己走过去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的震撼,我想没有照片可以表达出这种情绪。


返程的时候我就化身无畏的鲸鱼,尝试了一回空手过独木桥。我想我的过桥姿势大概和下面这只小天行长臂猿一模一样。


小天行长臂猿的难度系数更大,这可是高空呀!©赵超


在“猿口”大调查结束的前一天下午,一碗水小分队往更深的山里走去——中缅边境X号界桩所在处(为了保护长臂猿分布处的位置信息,用X替代具体数字)


听黄科长介绍去到X号界桩的这条小径,曾经是边民往来的民间通道,只是现在已经荒废了。但为了防止缅甸那边跨境盗伐,腾冲分局依旧会定期巡护这条路线。


仙人洞,这一头是中国,另外一头就是缅甸 ©黄湘元/腾冲分局


X号界桩附近的龙潭,据说大声说话就会招来大雨  ©黄湘元/腾冲分局


用这次“猿口”大调查的筹备人腾冲分局黄科长的玩笑话来说:在山上第一天是享受,第二天是忍受,第三天就要开始变成野兽了


确实要守护一片山林已经不容易了,还要在长期遗留的问题里寻找野生动物保护的突破口更是需要强大的心理力量。热爱是出发点,真正愿意走入深山,十余年如一日的做着最基础的又最重要的巡护工作,真的是了不起。


追踪到长臂猿那天,我随手拍下的森林,梦幻与希望都在这里 ©陈镜羽


在这次大调查中我们找到了5个天行长臂猿家庭群,还有2个家庭群没有被监听到,这项工作会在腾冲分局每月的天行长臂猿监听中继续(在大调查结束的第二天,老韩叔就给我发来一个消息,他带着年轻一批的长臂猿监测队员,去山里熟悉长臂猿的行为了),感谢这一群守护者的坚持。


最后想要和大家分享一张照片,或许它拍得离成为摄影作品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那天当我第一次听到没有习惯化的天行长臂猿的歌声从林间响起,当我们飞速奔向声音来源,当我们望见远处的它们,油然而生一种感激,感谢它们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李叔拍到的一只未习惯化的雄性天行长臂猿 ©腾冲分局


听见你的声音真好,希望有一天漫山遍野都回荡着你们的歌声。


致谢:很高兴能够代表云山保护参与到高黎贡山国家级保护区腾冲分局组织的猿口大调查之中,作为本次大调查唯二的女成员,这一路受到了来自腾冲分局的大家很多的帮助与照顾,感谢黄科长对云山保护的信任与邀请,感谢老韩叔、李姐对我的关心,还有唐站、段站、李叔、麻大哥、小宽等等来自大塘和自治站的护林员们的热心与真诚。我们一定会为了保护天行长臂猿再见的!


还想看更多云山保护的野外故事?

不要错过这里吖!

长臂猿离我们有多远?

山里,长臂猿的一天以及树下我们的一天


撰文 :陈镜羽 |  供图:黄湘元 | 编辑:陈镜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