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研究 | 唐钧:重大疫情的社会综合风险预警


来源:《城市与减灾》2020年第2期,P.2-7;《新华文摘》2020年第17期 全文转载,P.7-10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0J-uwnK8QyjuM5BsBnuJw

作者:唐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唐钧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摘  要

社会风险预警,是指对那些会给社会带来损失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预测和报警。通过开展社会风险预警,可以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提前预见风险的发展方向,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对社会风险的反应速度,以防止社会风险的发生或进一步恶化,减少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失。重大疫情的社会综合风险预警,是以科学应对疫情风险为中心,在全社会开展全流程和全要素的风险预警,并启动应急和风控等相关管理工作的总称,旨在实现阻止疫情爆发、遏制疫情蔓延、防止应灾失误、提升应灾成效和改进本质安全等五大目标。





根据我国国情,针对此次新冠疫情,参考国际经验,提出重大疫情社会综合风险预警的5项建议。


一、重大疫情的信息噪音和“组合式权威预警”


重大疫情必有信息噪音;其中新发传染病的噪音程度最高,因为权威信息不周全,又事关全体民众。为了处置信息噪音,权威预警要发挥两重功能:一是及时有效发布,对信息噪音实施“压制效应”,二是动态持续发布,对信息管道形成“疏导效应”。


谣言是典型的信息噪音,其实质是信息管道中权威预警信息不充分引发的。因此,“专业权威+行政权威”两种权威“组合式”预警作为对策,应尽快发挥作用。(一)转变工作思路,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可有效减少谣言;(二)行政权威预警都具有“依法求稳”特征,因此专业权威要发挥更好的信息收集、苗头预警等机制;(三)建立健全“专业+行政”的双重权威预警的运行机制,“专业”做决策支持,“行政”做危机决策,建立健全联席会商研判机制。


重大疫情的“组合式”权威预警,实质上是融媒体环境下,专业权威和行政权威的组合式权威预警,及时预警,触发应急响应;在应急管理层面上,新闻发布及时性,官方发布专业化,都将有利于防疫宣传和社会动员,阻止疫情爆发。


二、重大疫情的活动轨迹模型和“场景式精细预警”


重大疫情期间,通过活动轨迹,可形成“疫情高危风险”的模型:人员密集接触多、交叉感染概率高等场景的精准预警。


“场景式精细预警”的设计,可参考美国CDC“STARCC法则”:Simple简洁;Timely及时;Accurate准确;Relevant关切;Credible可靠;Consistent一致的六项原则,提供面向大众、简明实用化的场景式预警。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将感染总体可分为7类的主要感染风险场景,包括家中、社区和居民楼、工作场所、公共场所、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细分为53类的感染风险区域和255个感染风险点位。


重大疫情的“场景式精细预警”实质上是结合流行病学调查,针对高危场所,启动精准预警,实施危机干预;在应急管理层面上,危机干预精准化和应急处置精细化,将有利于遏制重大疫情的蔓延。


三、重大疫情的秩序失范和“底线式内外预警”


国际经验表明,重大疫情将可能激发风险社会的全面爆发,必须做好“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秩序风险管理。


因此,为了防止重大疫情期间的秩序失范,为了在疫情期间集中精力做好抗疫重点工作,应该实施“底线式内外预警”。(一)公开发布:民众违法违规的风险预警,形成利于抗疫的社会环境;(二)内部警示:公务人员(含医护工作者)违法违纪的预警,形成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工作氛围;(三)对特殊群体:“补短板、堵漏洞”预警,高度重视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


重大疫情的“底线式内外预警”,实质上是落实“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实施“保底线”预警,规范救灾行为、惩治违法违规、救助弱势群体 ;在应急管理层面上,应急主体规范处突、社会环境有序化、注重薄弱环节,将有利于防止应灾失误。


四、重大疫情的蔓延扩散和“关联式动态预警”


重大疫情的蔓延式扩散,不仅要求应对灾害的“系统性持续发力”,还要考虑其对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影响。


因此,总的对策是通过关联预警,切断“灾害链”,组建“应灾链”,增强“发展链”。(一)微观“灾害链”预警:针对个体健康安全,主动干预“生理—心理—舆论”影响链条,以传染病为中心强化HSE(健康、安全、环境)等系统,积极发挥切断“灾害链”的功能;(二)中观“应灾链”预警 :正视重大疫情的持续性,要打“系统仗”和“持久战”。针对救灾物资的生产、运输等保障,针对抗疫医护人员的生活保障等基础工作,各职能部门要主动统筹需求清单,提前沟通“应灾需求预警”等信息,有规划、有部署地组合全国的“应灾链”;(三)宏观“发展链”预警:紧扣传染病扩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安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治理优势,增强“发展链”。


重大疫情的“关联式动态预警”,实质上是联防联控、统筹全国救灾的需求解决;在应急管理层面上,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动应急,危机决策科学化,切断“灾害链”、组合“应灾链”、增强“发展链”,将有利于提升应灾实效。


五、重大疫情的周期性规律和“固化式超前预警”


重大疫情中具有周期规律的风险要素,可超前预警并固化制度,提高应对重大疫情的成效。例如农耕社会应用“二十四节气”进行风险预警,多次瘟疫的规律: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完于春分,灭于清明。通过超前预警,固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范流程、组织机构,提前设计联防联控机制。(一)超前预警“频发高危”的疫情风险,例如常见疾病的定期预警制度;(二)超前教育和培养适应预警和科学应急的能力:联合教育系统、宣传系统,传染病等可能导致疫情的疾病预防,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要立足学校、普及全民;(三)超前的制度化预警和防范:应用和升级“重大行政决策”“环境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相关的政策文件,把重大疫情的风险评估纳入重大活动、公共场所等事前风险评估之中,不达标不予立项或经营。


重大疫情的“固化式超前预警”,实质上是结合疫情的周期规律固化定期宣教,改正陈规陋习、强化制度建设,提升本质安全;在应急管理层面上,宣教科普固定化,预防措施制度化,推进群防群治,提高防疫抗疫的自觉化,将有利于改进本质安全。


综上,重大疫情的社会综合风险预警,考验的是整体的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要依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民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实现及时预警、有效预警、科学应灾、群防群治,进而全面提高对于重大疫情的免疫力、预防力、处置力,切实提升群众的安全感。



来源:《城市与减灾》2020年第2期,P.2-7;《新华文摘》2020年第17期 全文转载,P.7-10


相关推荐

最新研究 | 余华义、黄燕芬等:房价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

最新研究 | 唐钧:应急管理的属性适配和体系优化

最新研究 | 魏文池:财政盈余、制度约束与政府腐败

最新研究丨我院陈鹤副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数据库( CLIP 2020)” 正式发布

最新研究 | 魏娜、杨灿、王晓珍: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信息发布对公众心理的影响

编辑:何春昊、刘华曦



人  大  公  管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引领者


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众号


进入官网了解更多

http://spap.ruc.edu.cn/


欢迎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培训中心公众号 单位高端培训:010-82500112 个人课程研修:010-6251624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