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公路旅行 | 宅之最终幻想:全城人住在一栋楼
被一栋楼装下的一座城市,生活在这里是什么体验?楼里有餐厅、学校、商店……大门不出就能满足各种生活需求。全城所有的人,市长、警长、老板和下属,都是你的左邻右舍。远夏两次探访这个神奇的阿拉斯加小城,宅之最终幻想,大概就是Whittier的样子。
在极北边疆阿拉斯加,奇葩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各种奇葩的生活方式。这里有不通公路的州府Juneau,有一路直插北冰洋的Dalton Highway(回复03查看),也有只能坐飞机前往的国家公园Katmai(回复02查看)。但论起最奇葩,全城人都住在一座大楼里,被称为“宅的最高境界”的Whittier一定榜上有名。
Whittier
Whittier地处Kenai半岛东北岸的山坳之中,三面环山,一面是海。船自然是这里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游客仍然是乘游轮,经由阿拉斯加的“海上高速公路”来到这里。
这条海上高速公路覆盖了从西雅图到阿留申群岛的整条海岸线,坐船去一次阿留申群岛,是远夏在阿拉斯加的下一个目标。
© dot.state.ak.us
如同许多阿拉斯加城市一样,Whittier最初是美军的军港。二战期间,美军在这里设立基地,随后建起两栋大楼,供士兵和随军家属居住,这两座高楼一度是全阿拉斯加最大的建筑。后来,美军裁撤了设在Whittier的基地,两栋楼其中的一栋随之被废弃,另一栋就成了如今人们所知的“一栋楼装下一座城市”的Begich Towers。
Lyra:来阿拉斯加走一圈,就会意识到高楼是多么罕见。这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几乎没有对高层建筑的需求,即使在最大城市安克雷奇,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栋。相比之下,Whittier的这两栋高楼就更显得奇葩。
军事基地撤离之后,Whittier慢慢发展起了独特的生态。铁路线把城市一分为二,一半是繁华的旅游港口,一半是居民区和废弃停车场。看这快要散架了的旧卡车,不知道在这里停了多久。
难怪这块牌子上Whittier被当地人称为“The last refuge of the unemployable”。
Whittier隧道
想要开车拜访Whittier并不容易,这座三面环山的小城仅仅靠4公里长的Whittier Tunnel与外界相通。隧道只有一车宽,却要容纳双向的车流和每天两班的火车。
因此,隧道每小时开放一次:整点时离开Whittier方向放行,半点时进入Whittier方向放行,每次只放行15分钟。如果不巧在刚刚关门时赶到,就要等待45分钟后的下一次开放。
冬季的隧道开放时间为早7点至晚10点半,夏季略长,早5点半至晚11点。想象一下,在阿拉斯加夏季的极昼里,天还没黑,城门已关,妈妈就要喊你回家睡觉了!
隧道的内部看起来简直不能更简陋。昏暗的灯光加上两侧和头顶裸露的岩石,幽闭恐惧症患者慎入。
不过,看似潦草的隧道其实可以抵御各种极端的自然灾害。路边有若干简易避难所,里面储备了应急物资,以备地震时隧道坍塌,幸存者可以在里面等待救援。隧道入口处的尖顶,则可以抵挡冬天山上的雪崩,以免大雪堵住隧道口。
Begich Towers
好不容易进入Whittier小城,当然不能错过这栋著名的装下整个城市的大楼。
不得不说美军的审美实在糟糕,这个楼的外观看起来像极了前苏联的风格,不知道当年的设计师是怎么想的。这个楼门,看起来是不是很有计划经济时期的感觉?
楼的内部更是我们从小最常见的结构:一条长长走廊贯穿整层,两边是除了号码一模一样的房门。
楼里灯光昏暗,我们拿着相机走在里面,明显感觉自己是不速之客。就连公告栏都仿佛在大声赶我们离开。
地下的储藏间,说这里像监狱,都淡化了那种阴森森的恐怖片即视感。
Lyra:我们在电梯里遇到了当地住户,闲聊了几句。他们倒是非常友好,不知道是对来参观的游客见怪不怪,还是难得看到生面孔的一种本能的热情。我觉得一定是后者。
Begich Towers一共14层,高层多数都是住户,有一居到三居不等的各种户型。最高两层居然是个旅馆,还有传说中的“总统套房”。
其他楼层分散着一个城市里该有的各种部门。
有邮局——这里的邮递员大概是全世界最轻松的工作,收到信不用出门,投进各家的信箱就好了。(来办事的这位大爷还是个消防员)
有商店——卖各种小商品,但主要是租售DVD,估计当地太无聊只能靠看片(大雾)消磨时光了。
有物业办公室——这栋楼是1972年Whittier居民从美军手里买下来的,现在是自行经营。
还有教堂(竟然设在地下室里)、市政府(四个职员)、警察局(一个警长加两个警员)、医疗室、甚至一个带游泳池的活动中心。
Eric:虽然Whittier人口只有217,但仍然有着完整的市长和议会体系。而且我们惊讶地发现,议员之一竟然还是华裔。很想采访他一下,看看一个华裔是如何跑到了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把所有人都集中在一个楼里,其实是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下,最科学的选择。这种设计保证了在冬天极端天气下,Whittier市民足不出楼,也能维持正常的生活。
城里还修了行人专用隧道通向港口和学校,连接了铁路线两侧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也让冬天出行容易了很多。
隧道幽深恐怖,倒是有种特殊的美感。(文末有彩蛋哦)
楼门口的公告栏就是当地人的58同城。仔细读了读,房租着实不算便宜——三室公寓一个月要995刀。看来当地人工资挣得不算少。
这栋楼曾经有个原名,在美军使用期间,它叫做Hodge Building。1972年,为纪念一名乘飞机在附近失事的阿拉斯加众议员Nick Begich,大楼被改名为Begich Towers。
Eric:阿拉斯加的很多地方都不通公路,只能靠小飞机前往,也使得阿拉斯加的空难率出奇的高,这位Nick Begich就是乘小飞机遇难的名人之一。不过要说最著名的遇难者,当属阿拉斯加的前参议员Ted Stevens。他二战时是一名空军,曾经飞过驼峰航线,却在阿拉斯加经历了两次小飞机空难。1978年的第一次他幸存,但妻子遇难,而到了2010年第二次空难,时年87岁的老人没能躲过死神的魔爪。Ted Stevens在阿拉斯加声望极高,于是人们为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阿拉斯加最大的机场——安克雷奇机场。
Lyra:只不过,用一个死于空难的人命名机场,怎么听怎么觉得……有点怪怪的。
Begich Towers之外
虽然几乎所有人都住在这栋楼房里,Whittier也有着其他建筑。最神奇的就是当年美军留下的另一栋大楼,Buckner Building。从美军搬走后,这栋楼就一直废弃,只有好事之徒时不时跑进去冒险,不过Whittier市政府正在试图阻拦这些好奇的人。
管理人员说:“楼里随时可能有东西掉下来砸到人的头,说不定还有熊在里面乱逛。人们进去是不安全的。”多么阿拉斯加的一句警告!
楼上不知如何被画上了这些和谐与不和谐的涂鸦。
楼后,就是Whittier Community School,也是城里的唯一一座学校。学校有38个学生,4名老师,教授从学前班到高中的所有课程。
学校并不在楼里,和大楼由地道相连,这样在冬天,学生就不用穿过大雪去上学了。
这个学校的学生大概很难逃学,毕竟公告栏就在自家楼里,总不能跟爹妈说今天学校停课吧。
这座城市虽小,全年不冻的Whittier港却是名副其实的大港。大量货船在这里装卸集装箱。
这里也是阿拉斯加邮轮的必停站。小城里的主要游客,都是邮轮一日游的客人。因此,Whittier甚至还有一个租车行,让邮轮客租一辆车,用停船的一天时间开车出隧道,去阿拉斯加内陆玩耍。
当然,也有阿拉斯加内陆居民把自己的船泊在Whittier,有空时开车过来驾船出海。据说,Whittier港的一个泊船位要排队5-7年才能等到。
另一种到达Whittier的方式是乘坐火车。每天,都有一班龟速行驶的火车从安克雷奇出发,经隧道去Whittier,然后到达Kenai半岛中部的冰川脚下,再原路返回安克雷奇。除了一览Whittier小城,沿途还能看到阿拉斯加的壮丽峡湾和冰川,算是很休闲的一种玩法。在之后的推送里,远夏会专门介绍这条好看不累的一日游线路。
说好的彩蛋送上^__^ 感谢Jiafu帮忙拍照!
【下期预告】这是“一次走遍美国50州”系列的第五期。(请回复“目录”查看往期内容。)阿拉斯加的旅程已经接近尾声,第六期里,远夏将南下Kenai半岛,与极北边疆作最后的告别。
关于远夏
远(Lyra) & 夏(Eric),2002年在中学相识,2010年夏天终于初次结伴旅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现同居旧金山,但很快就要居无定所浪迹天涯。
远
风光喵。十几年前跳了拍照的坑,近年来越陷越深。约伴旅行时的靠谱独裁领队,行程细节从不用旅伴操心,但也不听旅伴的意见。2008年来美,足迹已经踏过全部50个州。斯坦福地球物理研究生在读,理想是去北冰洋岸边挖石油。
夏
风光喵专职司机/背包侠/经纪人。遇到风光喵之前是独行侠一枚,国内只有4个省没去过,在美国也走遍了50州。北大广告系不务正业4年,美国艺术管理硕士。业余乐手/律师/码农/会计/厨师……传说中的什么都会一点的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