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用t检验,小心犯了这些错!
在进入正文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推送过的两篇t检验文章: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t检验运用中的几种常见错误。
1、t检验类型选择错误
【原文1】治疗前两组腺样体大小经t检验统计学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腺样体均变小(P<0.05,表1)。(《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发表)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腺样体大小的比较
【分析1】本研究是设立平行对照的前后测量设计。要得出“治疗后两组腺样体均变小”的结论,在数据差值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应该分别对每一组治疗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而并不是两独立样本t检验,因为治疗前后的数据并不独立,具有相关性;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则可以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配对t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是不同的研究设计类型,二者适用的情况不相同,不能混淆。
另外,根据研究的设计目的,要得出两种治疗方法哪一种更好的结论,仅仅凭借对治疗后两组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是不够的,该结果只能表示治疗后手术干预治疗组的腺样体比单纯药物治疗组小,而不能反映两种治疗方法疗效上的差异,因为这样并没有考虑到基线值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配对t检验的效率要优于两独立样本t检验。
此时应该分别计算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均值
【原文2】应用X厂生产的X型自动血流变仪,抽取空腹静脉血2ml (加抗凝剂)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见表2。
表2. 服茶色素前后血液流变学(HR)比较
由表2可见,苯中毒不仅使患者的全血粘度下降,而且使红细胞聚集指数也降低。服药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1)。(《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发表)
【分析2】本研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服药前后的比较,是用来说明“茶色素”治疗慢性苯中毒的效果,而并非如原文所描述的“苯中毒不仅使患者的全血粘度下降,而且使红细胞聚集指数也降低”。第二,要说明“茶色素”的疗效,在满足差值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应该是对治疗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但是根据文中给出的t值,该研究实际上运用了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是不正确的。
2、定性资料误用t检验
【原文】A组39例中,4例因无法控制的急性阴道出血而终止刮宫术,对其中2例行子宫切除术,2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止血成功。B组43例于UACE术后24~72h接受刮宫术,刮宫顺利,无大出血、子宫切除患者。刮宫术成功率A组为89.74%(35/39),B组为100%(4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3,P<0.05)。(《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4年发表)
【分析】t检验适用于定量资料分析,而该研究为定性资料,并不适合用t检验。该研究目的是为了比较两组在刮宫术治疗上的差异,可以采用卡方(χ2)检验,但是由于存在理论频数1≤T<5的情况,因此计算校正χ2值。将资料整理为如下四格表形式,计算得出χ2=2.689,P=0.101,表明A、B两组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与原文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
表3. 两组刮宫术治疗成功与否的比较
3、误用t检验进行多组分析
【原文】取健康小白鼠70只,随机分成七组。对各组数据进行成组t检验处理,结果见表4。实验表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开胃理脾口服液低中高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本品具有促进小鼠小肠运动功能的作用,其作用强度较丸剂好。(《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年发表)
表4.开胃理脾口液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与丸剂组比较△P<0.05,△△P<0.01。
【分析】在满足正态和等方差的前提下,两样本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该研究共设置了7个组别,但重复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增加了犯I型错误的概率,显然是不正确的。在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条件下,应该采用方差分析。若结果为P<0.05(即七个组的总体均数不全相等),则可以继续进行Dunnett-t检验,进一步对某些组别间进行两两比较。当然,若数据不满足正态性要求,则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如秩和检验。
注:文章分析中提到的应该采用的正确分析方法,可以查看下文,找到对应的方法和操作:【合集】23种统计方法的SPSS详细操作
精彩回顾
赶快关注医咖会吧!
有临床研究设计或统计学方面的难题?快加小咖个人微信(xys2016ykf),加入医咖会统计讨论群,和小伙伴们一起交流学习吧。我们诚邀各位小伙伴加入我们,一起创作有价值的内容,将知识共享给更多人!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看看医咖会既往推送了哪些研究设计或统计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