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这道“送命题”

郭雪筠 台北女孩看大陆
2024-10-30

本文约三千字,可能需要花费您五到十分钟阅读。有点严肃,但还是希望您看完。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大陆朋友说的“台湾去中国化现象严峻”非常不以为然。直到今年,我还在跟一个对台组织的大陆友人闲聊,“你们为什么要把台湾人’中国人认同低’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去中国化又怎样?我不就是去中国化课纲下长大的?”


“我认识的成长于国民党大中国教育下的台湾中生代,台独多了去了,也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整体环境影响、他们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个人经历影响才大。教育很重要?现在谁听学校老师上课?”


那位朋友仍跟我强调这很重要,那时亦不以为然。(这位大陆中年人,太古板了!)


我曾经写过,台湾零零后,这些“抖音一代”,平日刷抖音、看着“中国明星”,与大陆朋友的生活娱乐无缝接轨,然而他们又常去纠正别人“对岸是中国,不要叫大陆”。


台湾抖音世代的《中国观察报告》

(当台湾小朋友开始打简体字|“抖音一代”的八条补充说明))


那天听台湾网络广播,主持人采访嘉宾,说到“我知道在大陆的情况是”,随即很快地自我更正,“抱歉,是在中国”。


这些现象我之前并不当回事,在我看来仅是小情绪。


比如,日前看到有人投书媒体,表示自己发现在欧洲,某知名年轻台湾作者的书竟然被放在中国文学中,“台湾作者的书里面有很多是台文,而非中文”。


什么是台文?那位台湾作者的书我正好有,而且带至北京,所谓“台文”,是“无灾”、“叫虾米”等等。


这不是闽南语吗?不是用中文书写吗?我哭笑不得问台北同事,资优生同事解释,陈水扁时代,提“台文、中文、华文”之划分。一查,台文研究,是指从清代到殖民时期等近代,着重台湾本土风土人情之描写。


这没问题,也很好,台湾人都该关注这块土地。然而这与中文或“中国文学”为什么成为一种对立关系?


如今在台湾,只要有人在社交网站说“闽南语”,立刻有人跳出来指正,台湾话,并非闽南语,有些用字遣词不同。


我又不懂了,台湾话中有用语受到日本殖民影响,有在台湾产生些用字演变,但根不就是闽南语吗?怎么又成对立关系了?


以上种种,我过去仅讽刺两句,没什么去深思,我也并不认为这是多大的问题。台湾人嘛,谁没有个矛盾的情绪,谁还不是个宝宝。


直到最近,我才猛地发现,近年极度的“去中化”,已经构建了一个我从来不认识的台湾。



两代“去中国化”之差

自从日本殖民时期过后,国民政府来台,台湾产生了些矛盾现象。这很多时候并非台湾人所愿,而是时代背景推着走。


最近在看出生在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学者戴国煇的《戴国煇讲台湾》(刚刚出版,推荐一读),书里写了一段经历。1960年代他的朋友非常愤怒地告诉他:



“台独派一伙简直无理取闹!用客家话讲话时,他们会抱怨不要讲人家听不懂的话!但是当用北京话向福佬人的朋友讲话时,他们会说为什么要用‘猪’(台湾本省人侮辱外省人之语)的语言北京话,用台湾话说吧!”

“台湾话、台湾话,那我们客家话算不算台湾话?还有高山族(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又算什么?他们才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


数十年前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时期了,那时候有“正港台湾人就要说台湾话”之声。我奶奶过去也老说台湾人要会说台湾话(闽南语),过去国民党因为推行普通话教育有规定在校园内不准讲台湾话(我妈现在讲起来还气愤不已),但说是台湾话,自然大家知道是闽南语。


直至我这代,虽然已经开始“去中国化”,不说做个堂堂正正中国人,减少“中国历史”的内容,但我从小到大,不记得人们强烈反对那种”根”的概念。


比如,妈祖是林默娘,我小时候看书就知道这是福建过来的,对我们台湾渔民至关重要。


我们确实没有什么“中国人认同”,理由很简单,讲起中国人或中国,那不是北京、上海吗?我是正港台湾人啊!我出国也想让大家知道我是台湾的!


刚到北京读书时碰过台湾同学很困惑地跟我说,“我以为大陆人不喜欢被叫大陆,而是中国,原来并不如此啊”!若不是我早早接触豆瓣,我也搞不清楚,怎么叫个中国人对岸朋友都要跟我辩论?


于我自身而言,在上大学后慢慢了解大陆朋友口中“同胞/中国人”之意,才逐渐明白。当然,依据宪法,我们是正统中国,对岸是大陆地区,其中根源无人不知,在此不用多说。


我这代的“中国情结”,更多的是针对“政治(体制之不同)”,在文化上,根源中国,甚至也会有人写“按我们中国人的文化”。


我成长的年代很随意,有人用中国、有人用中国大陆称呼对岸;有人说“台湾人说台湾话”、有人说“台湾人就是说闽南话”,都好,无人在意,就是个人习惯不同。


然而我的下一代之去中国化,已然演变成一种“你说不出所以然,但必须斩断一切中国相关”之情绪导向。


在跟姐姐讲如今的“去中国化”之时,她告诉我身边的两个案例。其一是她的一位朋友跟她说,学历史,应当只学宋元明清、到近代台湾(日本殖民),民国之后各种军阀、国共内战为何要学?那跟台湾无关,是中国的。


我姐姐惊讶,宋元明清难道不是中国的吗?学历史怎么能这么碎片化?对方一愣,噢,也是。


其二是她的一位同事表示苦恼,要不要跟孩子说妈祖是“从中国过来”的呢?学校讲妈祖,就是神明,没了,林默娘的故事,现在大家又不说。


看到这里的朋友们,可能会说“你花这么长篇幅讲这些,有什么重要?我们知道台湾去中国化啊”。台湾朋友可能也会耸肩,对啊,那又怎样?有什么关系?


再次强调,我并非是一个接受大中国教育的人,也不热爱历史,应付考试而已。但我到现在才猛然明白,极度去中国化的后果。


这是我在大陆这么多年后,第一次把“去中国化”当成一个重要问题来谈。



中国人成为“送命题”,中共成为“相对论”

我这代之后,改了数次课纲,如今台湾初中课纲简短中国史,讲求“略古详今”甚至算进东亚史之一部分,我没读过,不发表意见。


但是我发现如今去中国化的问题,最严重的不是课本删减了多少中国史,大家认不认识赵云,而是为政治利益,把中国进一步塑造为一个“邪恶的政治符号”。


进一步,当面对这“邪恶的政治符号”,完全失去理性讨论空间,因为教育环境、媒体环境、政府态度和社会,“展现出的感觉”都是这样的。


现在的去中国化,使非常多年轻一代很难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中国”。不讲事实,就是非常直接的情绪反应“我不喜欢”、“请不要把台湾与中国连结”。


由于不知道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中国”,年轻人会质问,为什么台湾要用“中国人象征”之孙中山为国父?台湾人没有代表吗?蒋经国哪里好?蒋家、国民党威权、中国来的、“迫害台湾人”。


由于不知道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中国”,年轻人会去纠正说“大陆”的人,对岸就是中国。若说宪法规定,对岸是大陆地区?抱歉,对方会回答,中华民国宪法是国民党的,不代表台湾人。


由于不知道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中国”,部分年轻一代只要碰上一点中国意涵,就会纯粹以政治和个人情绪为判断。近期网上流行的说法“若你的认同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去中国生活”是最好一例。


这情况还会再进一步。当中国人在台湾成为违背政治正确的“送命题”,“中共同路人”就随后成为一个“相对论”。


比如我一个“台派”的可愛小同事,在我跟她聊这个题目时无奈地说,在她的同温层,她或許也快变成“中共同路人”。


这个小可愛,平日叫中国大陆“中国”,可说“符合规范”,怎么还是同路人了?


很简单,她在社交媒体上关注柯文哲,同时周围一些”更台派“的友人认为她“对中国太过宽容”。


更无奈的是,台湾人及台湾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同情心或没有爱心的。相反地台湾人非常讲公平正义和尊重不同,这点我从小到大深有体会。


许多事情是在无意之间,一步一步走到一个自己没想过的局面,最后会走到一个你好像知道不对、但又不知道该不该反对的尴尬情况。


一,去中国化、淡化一切与“中国”的关系,年轻一代失去理智探究的耐性,中国逐步形成一种全然的政治符号。


二,此符號形成对政党最有利的工具。


三,最后,形成一个完全以政治正确为导向的舆论环境。没有标准的“道德标准”成为面对中国的唯一方式。



结尾

一位统派的台湾同事最近跟我聊起大陆网络舆论对台湾的看法,感叹如今多以“井蛙”为代称。


“但不会有人一出生就是井蛙,这现象为何形成,应当让人了解”同事说。


了解台湾社会现象的形成,是两岸交流的一部分。


同样,近年因为台湾去中国化,许多人会直接喷台湾人数点忘祖,但人同此心,没人一生下来就是无心无情的。


最近看到一位过去赴台的陆生陆轶隽写过去在辅大的事情,他说碰到辅大传播学系的老师习贤德先生,习老师对陆生照顾很多,也带陆生去看张学良故居等,让他们认识台湾人眼中的近代史。


他离开台湾前,习老师跟他说“回大陆后,要做两岸关系缓冲剂,多给台湾说话。”作为一个关注两岸的台湾人,看到这段是很感动的,这才是台湾人该有的品格。


台湾年轻人如今真的这么极端吗?同事中多有所谓“台派”,都善良可爱、与统派同事沟通良好,然而现今台湾的舆论又极端到一个程度。我情愿相信,不少人也感受到“社会正在被低劣的政治威胁”,只是不想明言。


在此写下自己对于现象形成的观察,欢迎台湾朋友留言补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台北女孩看大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