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女孩看大陆

其他

从锺明轩到马英九:台湾人来大陆交流,还有什么意义?

写在前面:之前在一场交流活动中碰过一位台湾统派老师,他跟我说,他同意大陆文化的崛起,能增强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了解。“但是,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老师很惆怅。这位老师是终生追寻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位老师,而我,作为一位对历史没有太多感情、也没多少民族情怀的虚无主义人士,也无法多说什么。大陆人对台湾人曾经的想象是:都是同胞,拥有天然的同胞情。然而,别说我这代台湾人,生长于国民党时期的我父母辈也大多无法做到。因此,近年“交流无用论”非常盛行。然而在我看来,正因如此,“交流”在当前格外有意义。2024年还没过到一半,两岸之间就发生了不少事:首先是年初民进党赢得大选;二月,厦金海域渔船事件,冲击大陆民间对台湾的情感;三月,在台湾有高流量、且政治立场偏独的网红锺明轩发了两支旅游大陆的影片,引起两岸网民的极高关注;四月,马英九再次来到大陆,并在北京“习马二会”。而在下个月,“务实台独工作者”赖清德将正式上任。这些事件中,本篇将两件事情拿出来讨论。其一,锺明轩的两支大陆旅游影片均获得百万播放量,锺明轩本人则在影片底下留言道,“我不认同我是中国人,我认为我是台湾人。
4月15日 上午 8:30
社会

回台观选手记(一)年轻一代打破了“民进党魔咒”,但绿营仍有巨大优势

1月11日,北京回台北的班机上,满满当当地坐满了回台投票的台湾人。作为返乡大军的一员,坐上出租车后师傅也感叹,“最近很多人从大陆回来投票!”
1月14日 下午 3:22
其他

年末总结:台湾八五后的灵魂伴侣,是大陆九五后

近日去了一趟厦门参加两岸交流活动。很不好意思地跟各位说,距离第一本书出版已经过了五年多,距离我第一次上豆瓣更是过了十一年左右。然而今时今日去一些场合,自我介绍、或是别人问起“为什么进这一行”的时候,也都是从进入豆瓣论坛开始说。“那个时候我什么都不懂,问了很多傻问题。你知道我以前请过一个到台湾旅游的大陆朋友吃什么吗?萨莉亚。因为那时作为穷学生的我非常喜欢去吃萨莉亚的义大利面,我以为大陆没有这家连锁店!那位善良的朋友吃完饭才忍笑着跟我说,大陆有非常多间萨莉亚...”“放在现在,我绝对也会被说是无知的井蛙吧。但那时是真不知道啊!”“那时候我们一些台湾网友,放到现在百分之百被举报了,一天都活不了。但那时人们真的在交心,用真心换真心。也是谢谢那个时代,我才能写出第一本书,才能够走上两岸交流这条路。所以,我的职业生涯一要感谢大陆网友、二要感谢大陆同学、三要叩谢马英九。”在很多私下及公开场合都这样反覆陈述过。这一次到厦门,深切感受到两岸确实从友好期来到了敌对期,氛围确实不同了啊!在我印象中厦门是“鸽派”的大本营,这可是个随时有人告诉你“我有一个金门的朋友”的地方!几年前来厦门,惊讶于厦门人的口音跟台湾简直太像了!那时虽已投身政治,但谁跟你讲政治啊,这可不是北京。那时,我说“我是台湾的”,总换到厦门出租车大哥不可思议的眼神。“您这口音,我以为你北方人!”这回,2021年再访厦门,对方讶异于“哎呀你是台湾的?口音不像”之后,话匣子一开,或是感叹、或是不满:“哎你们台湾政府搞得呀”、“以前还老去金门,以后可能去不了了”、“都是一家人搞成这样何必呢”。热血一点的年轻司机,还会用毫无杀伤力的胡建腔,信誓旦旦。“我有一个金门当过兵的朋友,跟我说不会打啦,打不起来啦,我们会投降啦。我跟你说,如果真打,吃个早餐就结束的事...”听一个台湾腔小哥哥这样说,格外有意趣。下车微信给友人,“什么时候厦门人开始跟我聊两岸政治了?我以为这是北京专利。”厦门友人表示,会关心吧,毕竟我们是前线。话锋一转,“虽然感觉要打,我们也是前线,但很安心,感觉打不到,跟自己没关。”哎哟真有信心啊。我大笑以对。回顾今年,其实除了老生常谈的政治和舆论氛围之外,我更有感触的是大陆整个大环境的变化。前几天公司同事写了一篇年终回顾(2021来不及焦虑,只顾着活命),内文有这样一段话。数年前,受公司委派赴香港交流,与香港青年做了一些交流。彼时,香港经历多年经济增速低位徘徊,人们薪资水平也多年裹足不前,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未来普遍比较悲观。反倒是内地,尽管经济转型等压力越来越大,但每年经济增速还是相当可观的,工资水平也基本上每年都在上涨,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当时是非常乐观的,认为经济形势出现的困难都是暂时性的。然而,仅仅数年,我们很多人都难以再抱持这样的乐观态度了。看到这段话,灵光一闪,翻开微信,总结今年新认识且常聊天的男性:啊,果然三位都是小朋友啊,年龄差距快十岁的那种!或许看倌此刻已经挑眉,哎哟阿姨找小鲜肉,还啃仨!想到这类的同学您太龌龊了。回望今年,多数力气都被阿竹、刷剧、走公园、泡咖啡馆占满了,剩余十分之一精力用于工作(真对不起老板)。此外已无残存力气风花雪月,这是实话。既然是年末总结,就老实告诉诸君为何这一年来总与小鲜肉谈天说地、增进感情。缘由其实非常简单:对于我这位1989年出生的台湾女生而言,在大陆被称阿姨,但我们与大陆九五后(甚至接近零零年)的一些精神层次,基本无缝接轨。此處插入阿竹為分割線我相信,跟我同龄的台湾朋友们,过去数年,在面对同样年龄的大陆朋友、同事、出租車師傅时,都遭遇过无数次的观念碰撞。比如以下。“什么年纪就要做什么事。”“台湾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去咖啡厅工作,也没有什么抱负,就是小确幸。”“你都快三十了还想去gap
2021年12月24日
其他

台北女孩的故事:十六岁就被派去当商业间谍?!

友情提示:本视频大概十五分钟,纯属跟大家聊天+吸貓,基本全是废话。工作很忙一秒钟一百万上下、或是“我今天想学新技能”的好同学们,请斟酌观看,或是在上廁所時小看一下。另外我懒,没有配字幕,所以也可以当作广播蹲厕所时听。很久没有拍视频啦!再加上最近不少读者劝我少操心国事多关心阿竹,所以十二月一开始,我们拍一个内容可爱的视频,别再谈什么两岸啦!跟一些比较新的读者朋友科普,我会开始两岸这条路,就是因为2013年时开始在(刚刚被开罚)的豆瓣写“台北女孩看大陆”。那时两岸舆论比较包容,加上年轻,写写“哎呀北京地铁厕所好脏喔”这一种还没那么让人讨厌。后来年纪大了,学得多了,也不可能一直维持这种路线。现在就是个沉稳的台北阿姨女孩。我非常谢谢我出生的时代,虽然台湾经济不好,但我正好撞上了两岸民间疯狂交流、且有几年的友好期。也是有那段大陆对台湾人包容的时间,让什么都不懂的我去了解大陆的社会民情。之前听到台大政治系出来的小同事,聊起班上的同学。就算是台湾非常精英的一批人,对于大陆,再也没有我那个年代的友好交流、彼此包容。可能真的就是“井蛙”、“又一个脑残小粉红”的相互指责。就算你的专业是政治,你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但如果始终没办法真的倾听那个地方的老百姓说什么,你不懂那个社会,你根本读不懂那个地方的政治。我不是专门科系出身,但这几年最深的体会,就是政治根源就是生活,怎么让老百姓过好生活,那个地方的老百姓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决定了老百姓的选择。我从社会开始融入,所以这几年跟比较资深的台湾人聊大陆,他们会同意,甚至会问我的看法。基于这个,我这个公众号讲所谓“大格局”的东西其实很少,但在这个公众号我更想关注的是生活日常中,人们的想法。尺度可能有些习惯那种很“正”的文章的朋友不习惯。老读者一般是可以,甚至会说我现在比较不敢写、尺度小,新读者却有不少说尺度太大。在此谢谢您的关注。以上六百字只是前言:)强硬插入今天主题。其实两岸的同龄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故事,人长大了也总喜欢回忆一下过往。今天跟大家讲讲我在台湾的第一份打工。以下我懒得打逐字稿了,请你们自己看影片,预估许多人现在还在地铁上吧?什么你到公司了?去厕所吧,还是吃个早餐?最后的重点强调:1.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答读者疑:统一之后?

更文这事,一是要世界发生有趣的事,二是要苦心思索在工作之余勤奋读书,而近日国际无聊灵感寥寥只能整日与同事朋友瞎聊。还能写什么?抓耳挠腮多日,放弃找寻灵感了,用个偷吃步:干脆回覆读者朋友常问的问题吧!一到四题是最常见的问题,持续数年,总有旧雨新知一问再问。至于我知道你们都想看的第五题:你自己认为如果、假设、哪天真的统一,“统一之后”的模样可曾想过?遗憾的是,我的回答浅薄,立场也未必让诸君满意。若有心急者可以跳去最后看,但或许会令您失望。(还是推荐照顺序看,中间有阿竹喔)一,台北女孩请你做到日更(周更)吧!催更,是本公众号最常见的,简直逼死臣妾了。我这人有怪癖,文章刚发出之时反而不会看太多留言,反而是不更的日子里,偶尔偶尔打开后台,往往可以见到至少三条(常常三条以上)“更新太少啦”、“作者太懒啦”、“快更新了啦”!我等俗人总是上班摸鱼聊天讲八卦,下班瘫平种在沙发上。明明今日没有多大劳动与贡献,七点回家时却犹如打了场对日抗战,能勉强煮个面条炒个青菜已是勤快。自然,总是谴责自己,不写文章也得看书吸收知识。这时又给自己找借口了,上班时再摸鱼,也得看一堆正经的、不正经的新闻资讯和媒体分析,脑子塞满了对于现实世界种种破事的疲惫感。这时要打开基辛格看中国?累死臣妾啦!做媒体久了会有很糟糕的周期:偶尔间歇性兴奋,比如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稿子,采访一个新奇的观点或是终于思索到有趣的题目。但多数时候是常态性丧志。这没分哪个领域,更没有分你在什么媒体。同事和不同公司的朋友常挂在嘴上的往往也是“中美关系就这样”、“欧盟现在就那样”、“两岸反正也这样”。这甚至还会上升到“到底写这些能干嘛啊反正也改变不了什么”的自我质疑。讲了这么多,终究是一个字:懒。但请相信我吧,在玩物丧志多日之后,仍会奋力一跃。这就是俗人的日常。请大家继续监督,留言,给予我更多灵感。给各位脱帽,鞠躬!二,你的文章都打模糊仗啦!太和稀泥了!几年前曾经亲眼目睹一场两岸纠纷。两位都不算太熟、分别来自海峡不同岸的朋友,因为无聊的事情怒目相视。正好讲到台湾经济问题,台方代表说了几句“可是大陆经济也有很大问题,贫富差距很大”。可能双方对彼此有些误会,陆方代表怒意横生,十多亿人的地方能都有钱吗?台湾人应该要比就跟一个同样人口数的城市比,天天揪着农村比有什么意思?而“六亿人月收入一千”曾引起大陆舆论场讨论,自然也在台湾论坛上被酸上几句。我一直认为这种现象非常怪诞,农村收入低是一个丢脸的事情吗?帮助基层,改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事情明明可以就事论事,但如果一方是台湾、另一方是中国大陆,往往政治意识就会被放到最前面。大S离婚的新闻我也对同事跳跳叫叫,明明就是离婚,怎么又上升到大S立场问题、瞧不起大陆?莫名其妙!孩子不在北京受教育就是有优越感?天哪,两岸夫妻一方在北京赚钱、一方在台湾照顾双方父母或孩子,这现象太正常啦!我个人如果以后有小孩(万分之一机率吧),其实也会偏向带回台湾,因为北京养育费用、压力都太大了。这就是一个不富裕人士的选择,但如果老公有钱在哪都可以啦!其实很多事情就是人之常情,百姓关心的只有一样:自己的生活。就算在统独议题中,如果去问每个老百姓想什么,可能也不会这么怒气冲冲。三,为什么一直待在北京啊?变成台北女孩看北京!必须告诉大家,许多台湾人与北京,都是互相嫌弃、却又常伴左右的孽缘,跟结婚十年(或三年?)的夫妻一样。在北京的台湾群组中,时不时就会有人分享“北京的尽头是去上海”、“上海迪士尼的烟花,证明现代化防疫”、“上海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城市的模范”等文章。然后就会看到一帮台湾北漂刷刷刷地转发。身边的台湾北漂每到杭州啊、苏州啊、上海啊、广州啊,往往疯狂发美食照。而平时在北京,发的最多的,大约是夜晚字节跳动大楼的灯光,公司食堂,以及握着一杯咖啡的自拍。我因为工作关系确实难离开北京,平时就转发各种段子,像极了不想付赡养费所以不离婚、只能下班在车子里抽烟的苦闷男人:北京一切为政治服务,治理往往一刀切,许多时候不是以“市民方便”为出发点,哎呀真是够烦人啦。“因为我热爱这事业离不开北京”,或是“因为我爱这家公司所以离不开”感觉挺害羞,成年人了装什么装!于是近年理所当然搬出阿竹——阿竹是北京喵,带着他太麻烦了,离不开啊。你、在、叫、我、嗎?四,你为什么一直没结婚啊?超多人问的!关卿何事啊下一题!气死了!五,关于两岸统独,你一直在回顾过去啊!为什么不试着展望未来?你觉得真的统一之后会如何?最近不是说“财政尽用于改善民生”?“统一之后想像会怎样”这个问题其实最近几篇文章中都被问到,我有简单粗暴地对几个读者朋友回过“我不知道”。写了大陆朋友未必喜欢,台湾朋友跟我翻脸,太难。什么你真想知道啊?确定想知道啊?好吧!没有读者,本公众号就没有存在意义,我最敬畏读者朋友了!你们问了,我就据实相告。(就算可能会被删文。所以走过路过,点个在看或打赏啊。)这几天我问了几个台湾朋友,意外地大家都讲出许多想法。首先需要说明几点。其一,这完全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统一后财政都用于民生,有利于民,经济会好”这种想像。涉及的层面非常复杂,这是一个需要非常多专业人士一起讨论的大命题。我不是专家,写得会相对很浅,纯粹是民间层面的想像/忧虑。其二是台湾与香港情况不同。自然香港是试验场,对台湾是在吸取香港经验之后的另一套方式。台湾一直相对自主,但是与大陆的文化又高度相似。长期之后,台湾与大陆的融合到底是比香港更好还是更糟,身边的台湾人持各半意见。其三是这是需要非常同理心的一个问题。希望您理解,台湾人习惯的一套环境、体系,若一下子改变,不论对什么立场的人而言,都会造成不小冲击。您或许会想“这有什么好怕的”、“怎么会这样”,请尽量别以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去衡量。另外,所谓"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说这种话非常冷酷,这句话不能作为缺乏同理心的包装纸。花了一百字讲前提,现在正式回答啦。1这问题的先决条件:统一方式。若过程台湾有人伤亡,那会是长久裂痕,心理创伤难以弥补——这点是大家的共识。所以我问朋友的,只能建立在一个前提:如果是和平(比如最多以武逼统),并未造成伤亡。如果是这个前提下,您想像的会是如何?比如生活变化、经济变化,第一时间的想像?有朋友会举手发问,那如果是台湾高官要逃走被打下来呢?如果是某某意外的伤亡呢?如果是你们台胞自己开枪走火呢?所以啊各位,不同情况,都会造成民意的变化,谁也不知道届时会有多少突发事件。要往下讲,就只能以最理想的“和平未伤亡”来做前提。
2021年11月26日
其他

大陆人,在大陆的台湾人,与所谓“讲中国故事”

最近乌镇互联网大会又在提“说中国故事”这一大命题,正好这两天也与大陆同事简单聊了相关话题。身为一个偶尔小确幸、正职做两岸交流的正经内容创作者,跟大家讲简单几点想法。有些可能不太中听。幸好对“台北女孩看大陆”一号而言,感觉不中听、或时不时让大陆朋友感觉尺度太过,已经是寻常。就是一些比零散的想法,沒有那么系统,纯粹是想分享给大家。一,“台湾?我不听我不听”现象。我在几年前就停用了脸书,那时发现脸书上会表态的台湾朋友,说的也就是那些话。整个同质性太高,其他意见的台湾朋友则不太讲话,没意思!于是我停用了主号,另开小号,专门关注新闻网站、比较喜欢的评论人等。直到今年才真正把主号给注销,而最近开始“查看过去足迹、注销社交互联网”的台湾朋友也不只我,原因就是被最近的舆论场吓到了!以前认为,我们都是平凡人,也没有发表什么出格的恶意言论,有什么关系?最近也无意间看到了自己刚入行时写的文章,发现以前就写过了,“台湾若是不断压缩天然统表态的生存空间,很快地大陆民意也会开始压缩台湾人的表态模糊空间”,写的是2016年时发表“一中同表”的洪秀柱。这两年“台北女孩看大陆”每发一篇文章,都会有人留言“现在大局跟台湾又没关系”、“现在大陆普遍不在意台湾”、“我们早就不在意台湾人说啥啦”云云,一开始看还好,这话确实不假嘛。每篇文章都有这样的留言,每、一、篇。看久了难免上火,回应:这位同学,我这里的定位是两岸,不关心台湾想什么的你看作甚?二,台湾与大陆之“底色”好啦抱怨完了,因为两岸种种的前世今生,现在大陆朋友对台湾有一种“反正我再怎么说、你也不会了解我”/“反正我说什么,你都要抹黑我”之情绪,认为跟这些人解释中国大陆无异于缘木求鱼。连我身边过去“亲台”的大陆朋友都如此认为。之前看到大陆高校老师写文章,呼吁海外莘莘学子们“讲好中国故事”,然后有在海外读书经验的大陆朋友摇头:说不听啦。我自己碰过的大陆朋友中,没有一个不希望别人去理解自己,人之常情。但就是现在已经会有假定“反正你这台湾人也不懂我”的反射。反正也讲不听,那就别费力气。这情况其实也不仅是大陆朋友碰到,在这里发展久的台湾人,也会面对到“如何跟台湾朋友讲大陆故事”之问题。同时,在这里的台湾人也得面对“如何跟大陆年轻人讲述台湾故事”的挑战。两岸沟通,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对方的“底色”:政府、人民、社会,大致是一个如何的情况。在两岸之间往来得越久,越发现两岸人民相互感觉对方是“外星人”的现象非常讽刺,因为两岸人民的“底色”其实高度相似。比如出了一个事情,就算不过是地方官僚的一些弊病,众人第一时间未必骂地方官员,而是骂“政府搞什么鬼”。在台湾,这“政府”未必是指蔡英文个人,就是一个整体的“(偏中央)政府”的概念(大陆想必也如此)。在台湾人的脑中,政府“应该”要方方面面顾好人民,“应该”要在经济上怎样怎样、在各方面如何如何。只是在近二十多年发展相对停滞下大家对政治人物的期望值没那么崇高,“反正四年能换”。而日常中,从地方官僚系统的作风作派、到特定事件时的舆情反应等,两岸常常高度相似。这也是为什么我的香港老板曾说,自己八零、九零年代去台湾做生意时感叹:就是内地啊!跟香港完全不同!与此同时,台湾走的是西方道路,过去的精英、中坚分子也坚定认为“那一套是对的”。所以在看待大陆新闻时,第一时间的反射,往往以“纽约时报”角度。但是有时,分析着分析着,又会发现自己也没那么西方。这现象在疫情的时候特别明显,“如果台湾死亡这么多人的话,还得了啊,掀翻政府了”,这话我台湾和大陆的亲朋好友都说过!三,论“跟台湾朋友解释大陆”。给大家举个例子,最近台湾媒体关注大陆在“整顿、监督资本”,在这一议题的讨论中,台湾舆论纷纷表示“天哪资本家好可怜”。对此我严肃地问了在台湾的记者。我:资本家很可怜?到底大家有没有搞错?台湾同事:台湾不是同情资本家,比较多会认为是程序问题。“我们是有程序正义的,透过订立法规解决,大陆不这样”,大家偏向这个角度。我把这个话转述给大陆同事,大陆同事发示:西方或港台玩法,就是给企业加税,这套玩法这么简单。大陆想做的不只是整顿资本,还有产业政策、民生政策,政策制定也有台湾所谓“程序正义”呀...以这个案例为例,近年我的公众号虽然很多时候是“在讲台湾故事”,也就是以大陆朋友能接受的方式讲台湾为何入此想,但在现实中我们这些在大陆的台湾人同样也在讲“大陆故事”:尝试跟台湾朋友讲“大陆正在发生什么”。我个人的方法,第一步,先判断对方能不能沟通。朋友们,如果你真碰到那种“你们就是被洗脑”或“台湾人基本就是毒”的单线思考型人物,就别说了。如果对方会问你,比如“为什么大陆要这样?这样有程序正义吗”之类的,对方就是有可能真的想了解“发生什么事”。就个人经验来看,其实有意愿了解“到底中国大陆正在做什么”的台湾人不算太少,未来更会越来越多。第二步,可以尝试顺着对方的思路,比如反问“过去在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中,美国或台湾政府也是采用给企业加税的方式,那是否有效果”?第三步,表达“其实我懂你,但我们换个方式看看”。这点在我跟气呼呼的大陆朋友解释台湾时,也是同样的。我一般会说,其实体制都有好有坏,没有一个地方是完美的。中国大陆走的道路与西方国家、或台湾都不同。所以第一时间台湾的反应是很正常的,但看待大陆就不能用“我们过去习惯”的那种判断逻辑。目前就我看到的是,大陆是在尝试如何如何做,是想要解决一些什么什么问题。其实对台湾老百姓而言,也是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对吧?效果如何可能现在不好说,那你以后可以再观察看看。四,每个人的小小使命感。因为要写文章,日前我搜集了一些台湾年轻一代(大概都比我小快十岁吧)在Podcast、油管讲自己的“大陆经验”,把内容都大致听一遍,这些小年轻有些是短期在上海或深圳的互联网公司实习过(台湾小年轻现在都知道大陆互联网大厂很牛,九九六在台湾也知名)。一开始听得捶胸顿足,天啊还是在说“大陆人比较会表达自己(比较狼性)”、“素质差距大、旅游被坑”等内容。都是真实发生的,我也并不觉得是在刻意“黑”,但这些从我高中开始就听烂啦!大家啊!十多年了!有没有新内容!但后来发现,这些小朋友分享时也常常会强调,“每个地方不同”、“人太多,其实不能太以偏概全”等等,还听到一个小妹妹分享自己看到的深圳之繁华、与城中村。直白地说,整体上比我22岁时,懂得多太多啦!有些观念不会一下子转过来,但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比如学会调侃南北差距、真正发现每个省都太不一样了...等等。这都是不起眼、但在我看来“两岸交流往前进”之处。这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可能五年后、十年后才会发现,“哎呀原来现在大家也都知道了”
2021年9月29日
其他

写于国民党选举前夕|我为什么放弃了国民党?

这篇文章只是我的一个情怀,一个感觉自己必须写什么东西,的情怀。再过一周,下周六,就是国民党党主席选举。此刻你会想,台北女孩写这个做什么?对不起,其实原先九月准备的文章,是统整一篇“台湾人看大陆政治”,但因为结构还没想好、搁置了。
2021年9月17日
其他

去台湾餐厅已成了最后的倔强,你到底还要我怎样!

比如我在这里,确实感受到时代滚滚变动,五年一大变,未来不可预期、又如此有意思。身在“中美冲突”第一线,明知有不少挑战、但又相信会更好,而不是只从新闻上看到,这都是到北京长居后的新体验。
2021年8月20日
其他

中国人这道“送命题”

本文约三千字,可能需要花费您五到十分钟阅读。有点严肃,但还是希望您看完。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大陆朋友说的“台湾去中国化现象严峻”非常不以为然。直到今年,我还在跟一个对台组织的大陆友人闲聊,“你们为什么要把台湾人’中国人认同低’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去中国化又怎样?我不就是去中国化课纲下长大的?”“我认识的成长于国民党大中国教育下的台湾中生代,台独多了去了,也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整体环境影响、他们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个人经历影响才大。教育很重要?现在谁听学校老师上课?”那位朋友仍跟我强调这很重要,那时亦不以为然。(这位大陆中年人,太古板了!)我曾经写过,台湾零零后,这些“抖音一代”,平日刷抖音、看着“中国明星”,与大陆朋友的生活娱乐无缝接轨,然而他们又常去纠正别人“对岸是中国,不要叫大陆”。(台湾抖音世代的《中国观察报告》)(当台湾小朋友开始打简体字|“抖音一代”的八条补充说明))那天听台湾网络广播,主持人采访嘉宾,说到“我知道在大陆的情况是”,随即很快地自我更正,“抱歉,是在中国”。这些现象我之前并不当回事,在我看来仅是小情绪。比如,日前看到有人投书媒体,表示自己发现在欧洲,某知名年轻台湾作者的书竟然被放在中国文学中,“台湾作者的书里面有很多是台文,而非中文”。什么是台文?那位台湾作者的书我正好有,而且带至北京,所谓“台文”,是“无灾”、“叫虾米”等等。这不是闽南语吗?不是用中文书写吗?我哭笑不得问台北同事,资优生同事解释,陈水扁时代,提“台文、中文、华文”之划分。一查,台文研究,是指从清代到殖民时期等近代,着重台湾本土风土人情之描写。这没问题,也很好,台湾人都该关注这块土地。然而这与中文或“中国文学”为什么成为一种对立关系?如今在台湾,只要有人在社交网站说“闽南语”,立刻有人跳出来指正,台湾话,并非闽南语,有些用字遣词不同。我又不懂了,台湾话中有用语受到日本殖民影响,有在台湾产生些用字演变,但根不就是闽南语吗?怎么又成对立关系了?以上种种,我过去仅讽刺两句,没什么去深思,我也并不认为这是多大的问题。台湾人嘛,谁没有个矛盾的情绪,谁还不是个宝宝。直到最近,我才猛地发现,近年极度的“去中化”,已经构建了一个我从来不认识的台湾。两代“去中国化”之差自从日本殖民时期过后,国民政府来台,台湾产生了些矛盾现象。这很多时候并非台湾人所愿,而是时代背景推着走。最近在看出生在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学者戴国煇的《戴国煇讲台湾》(刚刚出版,推荐一读),书里写了一段经历。1960年代他的朋友非常愤怒地告诉他:“台独派一伙简直无理取闹!用客家话讲话时,他们会抱怨不要讲人家听不懂的话!但是当用北京话向福佬人的朋友讲话时,他们会说为什么要用‘猪’(台湾本省人侮辱外省人之语)的语言北京话,用台湾话说吧!”“台湾话、台湾话,那我们客家话算不算台湾话?还有高山族(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又算什么?他们才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数十年前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时期了,那时候有“正港台湾人就要说台湾话”之声。我奶奶过去也老说台湾人要会说台湾话(闽南语),过去国民党因为推行普通话教育有规定在校园内不准讲台湾话(我妈现在讲起来还气愤不已),但说是台湾话,自然大家知道是闽南语。直至我这代,虽然已经开始“去中国化”,不说做个堂堂正正中国人,减少“中国历史”的内容,但我从小到大,不记得人们强烈反对那种”根”的概念。比如,妈祖是林默娘,我小时候看书就知道这是福建过来的,对我们台湾渔民至关重要。我们确实没有什么“中国人认同”,理由很简单,讲起中国人或中国,那不是北京、上海吗?我是正港台湾人啊!我出国也想让大家知道我是台湾的!刚到北京读书时碰过台湾同学很困惑地跟我说,“我以为大陆人不喜欢被叫大陆,而是中国,原来并不如此啊”!若不是我早早接触豆瓣,我也搞不清楚,怎么叫个中国人对岸朋友都要跟我辩论?于我自身而言,在上大学后慢慢了解大陆朋友口中“同胞/中国人”之意,才逐渐明白。当然,依据宪法,我们是正统中国,对岸是大陆地区,其中根源无人不知,在此不用多说。我这代的“中国情结”,更多的是针对“政治(体制之不同)”,在文化上,根源中国,甚至也会有人写“按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我成长的年代很随意,有人用中国、有人用中国大陆称呼对岸;有人说“台湾人说台湾话”、有人说“台湾人就是说闽南话”,都好,无人在意,就是个人习惯不同。然而我的下一代之去中国化,已然演变成一种“你说不出所以然,但必须斩断一切中国相关”之情绪导向。在跟姐姐讲如今的“去中国化”之时,她告诉我身边的两个案例。其一是她的一位朋友跟她说,学历史,应当只学宋元明清、到近代台湾(日本殖民),民国之后各种军阀、国共内战为何要学?那跟台湾无关,是中国的。我姐姐惊讶,宋元明清难道不是中国的吗?学历史怎么能这么碎片化?对方一愣,噢,也是。其二是她的一位同事表示苦恼,要不要跟孩子说妈祖是“从中国过来”的呢?学校讲妈祖,就是神明,没了,林默娘的故事,现在大家又不说。看到这里的朋友们,可能会说“你花这么长篇幅讲这些,有什么重要?我们知道台湾去中国化啊”。台湾朋友可能也会耸肩,对啊,那又怎样?有什么关系?再次强调,我并非是一个接受大中国教育的人,也不热爱历史,应付考试而已。但我到现在才猛然明白,极度去中国化的后果。这是我在大陆这么多年后,第一次把“去中国化”当成一个重要问题来谈。中国人成为“送命题”,中共成为“相对论”我这代之后,改了数次课纲,如今台湾初中课纲简短中国史,讲求“略古详今”甚至算进东亚史之一部分,我没读过,不发表意见。但是我发现如今去中国化的问题,最严重的不是课本删减了多少中国史,大家认不认识赵云,而是为政治利益,把中国进一步塑造为一个“邪恶的政治符号”。进一步,当面对这“邪恶的政治符号”,完全失去理性讨论空间,因为教育环境、媒体环境、政府态度和社会,“展现出的感觉”都是这样的。现在的去中国化,使非常多年轻一代很难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中国”。不讲事实,就是非常直接的情绪反应“我不喜欢”、“请不要把台湾与中国连结”。由于不知道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中国”,年轻人会质问,为什么台湾要用“中国人象征”之孙中山为国父?台湾人没有代表吗?蒋经国哪里好?蒋家、国民党威权、中国来的、“迫害台湾人”。由于不知道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中国”,年轻人会去纠正说“大陆”的人,对岸就是中国。若说宪法规定,对岸是大陆地区?抱歉,对方会回答,中华民国宪法是国民党的,不代表台湾人。由于不知道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中国”,部分年轻一代只要碰上一点中国意涵,就会纯粹以政治和个人情绪为判断。近期网上流行的说法“若你的认同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去中国生活”是最好一例。这情况还会再进一步。当中国人在台湾成为违背政治正确的“送命题”,“中共同路人”就随后成为一个“相对论”。比如我一个“台派”的可愛小同事,在我跟她聊这个题目时无奈地说,在她的同温层,她或許也快变成“中共同路人”。这个小可愛,平日叫中国大陆“中国”,可说“符合规范”,怎么还是同路人了?很简单,她在社交媒体上关注柯文哲,同时周围一些”更台派“的友人认为她“对中国太过宽容”。更无奈的是,台湾人及台湾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同情心或没有爱心的。相反地台湾人非常讲公平正义和尊重不同,这点我从小到大深有体会。许多事情是在无意之间,一步一步走到一个自己没想过的局面,最后会走到一个你好像知道不对、但又不知道该不该反对的尴尬情况。一,去中国化、淡化一切与“中国”的关系,年轻一代失去理智探究的耐性,中国逐步形成一种全然的政治符号。二,此符號形成对政党最有利的工具。三,最后,形成一个完全以政治正确为导向的舆论环境。没有标准的“道德标准”成为面对中国的唯一方式。结尾一位统派的台湾同事最近跟我聊起大陆网络舆论对台湾的看法,感叹如今多以“井蛙”为代称。“但不会有人一出生就是井蛙,这现象为何形成,应当让人了解”同事说。了解台湾社会现象的形成,是两岸交流的一部分。同样,近年因为台湾去中国化,许多人会直接喷台湾人数点忘祖,但人同此心,没人一生下来就是无心无情的。最近看到一位过去赴台的陆生陆轶隽写过去在辅大的事情,他说碰到辅大传播学系的老师习贤德先生,习老师对陆生照顾很多,也带陆生去看张学良故居等,让他们认识台湾人眼中的近代史。他离开台湾前,习老师跟他说“回大陆后,要做两岸关系缓冲剂,多给台湾说话。”作为一个关注两岸的台湾人,看到这段是很感动的,这才是台湾人该有的品格。台湾年轻人如今真的这么极端吗?同事中多有所谓“台派”,都善良可爱、与统派同事沟通良好,然而现今台湾的舆论又极端到一个程度。我情愿相信,不少人也感受到“社会正在被低劣的政治威胁”,只是不想明言。在此写下自己对于现象形成的观察,欢迎台湾朋友留言补充。
2021年7月5日
其他

台湾疫情爆发一周|家人身在重灾区,你又能说什么?

因为我们在各自发表对台湾疫情的真实想法前,都异口同声,得先强调,“我们很爱台湾,家人都在台湾,不希望这事情发生”。对于“在大陆的台湾人,到底该怎么跟台湾朋友聊疫情”这个哲学问题,我俩都有体会。
2021年5月22日
其他

台北女孩看大陆|年轻人不只是抵制

大陆内部,用国货之氛围在年轻一代中更盛。从彩妆到运动品牌,人们不再认为日货、韩货、洋货“最高”。我记得在读研的那会儿,大陆同学的化妆品保养品仍是非国货为主,那时我对“大陆国产货”的印象只停留在大宝。
2021年3月25日
其他

据说最近两岸情侣,都为了福原爱吵架

福原爱这件事情,原本没想再谈。后来我才发现,这件事情造成两岸交流的深远影响。这事儿嘛,说简单也简单,大陆看是自家闺女被台湾男人欺负了,台湾看是双方都有一定问题。而对于我们这种在北京生活的台湾人而言,感觉这不过就是两岸关系的缩影。微博从江宏杰谈到凤梨,谈到台湾那些名嘴真不是好东西,最后来一个地图炮的总结:“台湾男人不能嫁!”正当我决定不就这道题深入探究之际,某嫁给台湾男生的漂亮大陆妹子捎来愤怒的信息,“吵架了,我男朋友说福原爱也有问题!”妹子忿忿不平,就算福原爱真的、真的在未离婚时“出轨”,男方PUA在先!我一直认为现在大陆社会对台湾本就不爽,站在“自家姑娘”这一方不稀奇,不过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然而妹子的话点醒了我,真这么简单?那些找了台湾男生、且对台湾有一定了解和喜欢的大陆女生,又是怎么想?于是,我找了另一位身为台湾媳妇的四川姑娘,对方同样跳脚。“我那时跟我老公说江宏杰怎样怎样可恶,江家多恶劣,我老公来了一句,可是女生也外遇啊!为什么你们不看男方霸凌她多久了?”讲电话时她老公在后面来了一句,“行啦行啦你说什么都有道理。”另一位找了北京姑娘的台湾男士则聪明许多,“那个时候我女朋友一直在说,我就点头,不说话就行了。反正他们一定站女生那边的啊...”“你女朋友也是说男方PUA自己老婆很可恶吧?”我问。“恩,我觉得PUA有错,但她没离婚也跟男生出去了。”“所以你认为双方都有错?”“不是我认为,台湾比较多人认为吧,我不发表个人意见。”这家伙是个聪明人。因为这件事情,我的台湾女同事惊讶于为什么大陆全员站福原爱,除了个人喜好之外,“男方PUA、女生疑似出轨”,大陆对PUA感觉更在意。而大陆朋友们则惊讶于台湾的态度,为什么如此把焦点放在外遇?台湾真的那么传统?最近两岸性别对立严重,男女互不相让,我们不谈“女权不女权”,就以轻松一点的态度,聊一聊台北女孩所认知的两岸差异。(有一些片段可能老粉有印象,我以前说过,请你们姑且当全新的故事听吧~~)本视频依据个人经验,带有强烈主观意识,纯当两岸交流。约十分钟。(我最近瘦了喔!!)1
2021年3月14日
其他

中国大陆,催人老

说是这么说啦,但过了三十岁我才发现,二十几岁时自己在北京生活,最怕碰到台湾朋友莫名丢来一句“不要被北京统战了”、“不要那么亲中啦”。但过了三十岁,最怕碰上的,是滴滴师傅的热烈问候。
2021年3月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当台湾小朋友开始打简体字|“抖音一代”的八条补充说明

近日咱们这代台湾八零后后知后觉地发现一件事情──台湾初中生小朋友竟然不少在使用小红书,甚至在上面用简体字发言。于是各“意见领袖”纷纷在脸书上写小作文(看来看去,写长文的这些人大多我这年纪),批评文化入侵的有之,认为台湾应该加强自身竞争力有之。上篇文章发出搜集各方意见后,此短文算是补充,也供已经“过气”的八零后參考。1
2021年2月2日
其他

台湾抖音世代的《中国观察报告》

本文有点标题党。请务必阅读完整。本文约4200字,劳您花费八分钟。这篇起源于一次与朋友的聊天。该位可爱的九零后台湾小朋友,无可救药的一中一台论,无可救药的...无感化可能。然而就在忘记多少时日前,迷恋上了大陆肖姓知名艺人,自此有了攻破口。
2021年1月25日
其他

2020|未必共荣,但一损俱损

本文约1800字,大约需要您三分钟。大概没有一个领域比做台湾政治还要无聊、还要让人痛心、还要让人感觉“反正也就这样”之麻木──噢等等,这是我日常的生活。是以,这一年来,我更多地将焦点放在大陆内部(平日的台湾新闻反正有台湾记者同仁,我时常明目张胆地丢予他人)。年初,蔡英文当选没有使大陆民众多愤恨,而后发生的口罩风波才是爆点。纵然一月中旬许多台湾人在群里相约多带口罩回大陆给同事(那时台湾尚无限购或抢口罩)。短短两三个月后,情势对换,台湾口罩短缺,大陆口罩生产回复,有台湾朋友受家人朋友所托,又把口罩从大陆寄回台湾。现实中多有这样的口罩搬运工,网上骂战则一刻未消停,友人讽刺云“现实中人们互助互利,但网络上总是‘两岸猿声啼不住’”。彼时本号的留言亦精彩,每次打开都要深呼吸再深呼吸,万幸万幸,虽“啼不住”,但没多少人取关。六月疫情趋缓,在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中突然起心动念,领养胖猫阿竹一只。自此清淡寡欲,过去每逢分手,必然出动全身心精力梳妆打扮、寻求下家,如今丧失动力,成天书本公园晒太阳,只求常伴阿竹。人人都说北京繁忙,但住在郊区的我总感觉自己活在一方净土。之前有读者朋友问,你到底有没有把自己当这里人、还是外来客?其实现在我与台湾之联系,剩下新闻、家人与三两好友。台湾人在京,时常相约咖啡或是台湾餐厅,所聊之事基本都是未来──年轻人谈在这里工作的未来,中年人谈小孩在京上学问题,唯一共同点是“想回台湾吃喝”。连与我相交十多年的闺蜜,平时都非必要不联系,就算联系,尽量只论风月。我投了韩国瑜、闺蜜极讨厌他,一月回台湾那会儿还短暂拌嘴。年中,六月,韩国瑜被罢免,本想给闺蜜发一句“恭喜”,话到嘴边改成“最近好吗?跟老公去哪里玩?”“北京疫情不严重吧?”“不严重啊。”诸如此类。相熟却有一定距离。我知道她的界线在哪,直爽的她在我面前总感觉也有顾及──她不是那种盲目反中的傻孩子,当然也谈不上喜欢。有时她在我面前批评几句之后也会转圜。综合以上,回过头来回答读者朋友,就这情况,都内人了,还外客咧!年初到年中,乃至于年中至年末,两岸最频繁的新闻,叫“大陆军机在台湾海峡常态化巡航”。年末,中天电视台结束。台湾不乏道义之士,老媒体人老党外甚至老民进党人纷纷发声,而再多忠言都抵不过政府丢来的一顶红帽子。台湾同行给出了最丧也最真实的两句话,“时代注定,大势所趋”。日前跟朋友说,我感觉我们正在往一个危险的方向走,而不自知。这个危险与两岸军事对立无关,“合理”地党同伐异,这比军事威胁更甚。友人身在台湾,少论这些,若不是中天关台我也不会“脱口而出”。但她过一会儿回复,也有此感。噢,还是要反驳一下几位读者朋友之“井蛙论”。老百姓对大环境总是敏锐,天底下不会只有你一个明白人,你不会是硕果仅存的玲珑剔透之人。差异在于:有人明白,能出口论之;有人明白,但情愿自己不明白;有人真不明白。往往以第二者居多。2020年,常收到的回应是“现在大陆人不在乎台湾人想什么”(有时想大吼,废话,我本业是做两岸新闻的,点击量永远落后于国际新闻!成天被主管追杀)。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些谆谆劝告,你用太软的角度看政治啦!政治残酷,往往连政府官员都莫可奈何,何况台湾民意乎。若之前还不清晰,那过去一年已有夠多迹象告诉我们,台湾最终会是所谓“中华民族崛起下”的一环。我们曾创下经济奇迹,从威权和平过渡到民主,我们有自己的骄傲,更深信自己的独一无二。然台湾特殊,但无特殊到背离时代下的命定。现在的极致对立,很可能是那个结果到来前的必然经过。2020年不过是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对立、更多矛盾,甚至不排除最终面对最糟糕,也最遗憾的局面。在大政治下,身为一个老百姓,更想传达老百姓的心声。在对立糟糕的局势下,在充满情绪偏见的口水战下,老百姓有自己的痛苦和纠结,有自己的故事和愿景。网络上的激昂留言往往是情绪反应,不是对世界的真实看法,它是一种自我防卫。政治更不是全然大格局高逼格,最根源是老百姓那些微不足道的市井之言。2020年,照旧参加了一些活动。至今我仍不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拒斥太过政治的用词,更少一口一句两岸一家亲。但是人同此心,我读书不多卻已足够明白,我与你,我们共同生活在这里,站在一条船上。2020年,东方与西方,从国际政治到我们彼此,都证实了有太多纽带无法强行扯断,未必荣耀与共,却切实一损俱损。于我个人而言,做不到不负众望,只求不愧于心。不捧高,不丑化,忠实反应所见所思。以此自勉。最后,应承开头,长年收看台湾政治新闻丧则丧矣、烦则烦矣,但跳脱那些茶杯里的小风波,未来仍精彩可期。以下这段话,一年仅说一次,非常政治正确,也非常衷心:未必共荣,但一损俱损,愿中华民族、两岸你我,明年共同努力。过去一年,有过人人自危,期望2021你我都康健。我过得很幸福。谢谢大家。如果你有年终奖,我要跟你要红包。(没有的可怜人就帮我点在看吧)
2021年1月1日
其他

台湾妹子提问:到底“什么是根”?

而大陆1989年出生的青年呢?北京的孩子在胡同里嬉戏,那时的北京不吵不杂,没有外地人与本地人的爱恨纠葛,在其他不富裕省份的孩子虽然衣食无缺,但假期能去趟上海旅游已是不错了,更不用说对港台是多么高看。
2017年11月9日
其他

我是台湾人,我在大陆很有底气

我是在大陆的台湾人,我明白台湾的政治混乱、蓝绿对立造成的理性思辩流失、社会因为意识形态而分裂,但是我也很希望不要因为两岸关系的僵局、台湾软实力的日渐式微,就让大陆年轻人认为台湾“一无可取”。
2017年11月3日
其他

台湾北漂图鉴(七)东方明珠

她听完我的评价,心有戚戚焉地拍而起,没错,我特别想念上海!它很世故很作还打扮精致,感觉像是睡过很多男人、风韵犹存的绝世美女,但许多时候它就像个小女孩,对新事物好奇、不断琢磨出让你大吃一惊的新点子。
2017年10月23日
其他

旅行前 我会不断脑补的几件事

如果没有读者,我会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被这片土地爱过、交心过,我会认为自己是个什么都不会的台湾北漂。很意外地,在这么大的北京城,建起自己的一小片天地。就算只是超级小一片,也让我觉得有归属感。
2017年10月3日
其他

台湾北漂的圆桌会谈(四)揪心啊,北京

“你看看你的小朋友,都比你懂事”、“但人家可能出生背景就是清苦些,才贪小便宜”、“不管怎样人家还牵孩子,被你这样骂”……这些话都在我内心闪过,在那之后又过了这么些年,酒吧不在了,北京变了好多。
2017年9月10日
其他

台湾北漂图鉴(五)你在北京怎么活下去的?

就算奶奶在高中时逝世了,就算媒体中的“陆客”有多么有失水平,她的心底仍有奶奶的影子,在奶奶的童年记忆中,“那里”知书达礼、熟读孔孟、会做香香的桂花饼。别人怎么批评,她还是不忍毁了奶奶给她的那份记忆。
2017年8月30日
其他

台湾北漂图鉴(三)回不去了

那时候,碰到台湾人对大陆的误解,只需要一面倒地站队就好了,才不会像现在有这种纠结的揪心感──就是那种,又想告诉对方“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内心却又不断拷问自己“我的想法是不是已经逐渐远离自己同胞了”?
2017年8月13日
其他

台湾北漂圆桌(二)去北京的前一晚

最近一次我喝醉,在出租车上大哭,拉着我同事问,你说我一个女生自己在这里容易吗?我离家这么远……我同事看着我、冷静地说,北京到通州都一个半小时了,三个小时的飞机,不算什么。
2017年7月26日
其他

台湾北漂的圆桌会谈(一)关注中国大陆的未来吗?

“当然,这只是新闻人的感叹而已,未来至少几年内我还会在这里。我对中国大陆的未来觉得还是挺有希望的,至少一些问题都渐渐被解决。只希望它能越来越开明,不要走回头路,这应该也是多数大陆年轻人的期望吧。”
2017年7月19日
其他

中国大陆,台北女孩帮你拍张照

在地铁上,明明排队的人也不多、明明车厢也不拥挤,在车门打开的那一霎那,身后的男人伸出手抵在我的腰上往前推──要你往前“冲”,尽管你穿着漂亮洋装和高跟鞋,男人丝毫没有“不能推挤女士”的基本修养。
2017年6月9日
其他

“我在台北终于有房了”

年复一年,我逐渐与这片土地相熟,做媒体业后看见台湾政客就一肚子火,我的“愤”给了家乡,看见它这么不长进我就气,我本来以为这五年来我已经明白北京,我知道它可以改变、我不会生气了……
2017年3月15日
其他

台北女孩的私房书:她写下伊斯兰世界的爱欲

或许是因为伊斯兰世界女人的矜持,有些男人以为“外面世界”的女人就开放,在伊斯坦布尔的咖啡馆里,我和姐姐喝着又贵又小杯的土耳其咖啡,装模作样地研究咖啡渣(据说可以看到未来),四周的男人射来如狼的视线。
2016年9月6日
其他

台北女孩的丹东笔记

我在高丽街吃完人蔘鸡汤,一旁的杂货店店主养了四只动物,两狗俩猫,没有洗澡,自然放养,却圆润油亮。店主告诉我,他们每天就吃隔壁蔘鸡汤店剩下的鸡肉和糯米厨余,每天都大补。
2016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