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村一家丛书》总序

史清华 sjtu华村一家 2022-12-31

华村一家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由山河湖海分割的地球似乎一下子变了个样,无论是东西的黑夜与白昼,还是南北的酷暑与严寒,自然的区分与障碍似乎都已被科技进步所穿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村庄时代,人们形象地称这个时代为“地球村时代”。

 在这个地球村中,居住在东部的华夏人,在上天赋予的极为有限的生存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文明。尽管在整个五千多年文明史中,他们时有分合,但渴望统一的华夏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象形文字:方块字(汉字),从而找到了彼此交流与沟通的“语言桥梁”。在“车同轨,书同文”的规制下华夏人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中华大家庭:中国。生活在这个大家庭的华夏人普遍认同“天下华人是一家”,这已成为生长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生命中所固有的特征。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先生的一曲《我的中国心》把全球华人聚合在一起,好似全球一家。从此每逢此节,不论身处何处,华夏儿女都会聚合成一个家庭,唱响这首曲子。一个特色鲜明的“华村一家”由此展现在全球各个角落。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华夏文明已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演变,但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依旧在传承,在发扬,在光大。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强力推进过程中,城乡融合,“华村一家”,特色尽显。


团队形成

        

 作为“华村一家”的子民,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对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行为进行研究。由此我们成立了“华村一家”研究团队。结合所学与自身能力,团队执著于研究华村人家的传统行为及其演变,这一行为可以用三个“传统”来概括:传统居处行为,传统就业行为与传统身份地位。我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代初,尽管在那时,作为团队的领头人,我还是一名大学在校学生,但受所学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影响,在学习期间就开始了对农家的访问。在那时,我们的访问不叫访问,而叫实习。四年本科,到农家实习累计半年以上。尽管自己成长于农家,但真正对中国北方农家有所了解还是通过这些实习。大学毕业后尽管考取了研究生,但专业依旧未变,到农家访问的次数越来越多,访问涉及的区域也越来越广,从农家得到的见识也越来越丰富,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完成正是基于对宁夏银川郊区农家访问的结果。研究生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研究所工作,最初一年即是作为山西省省委农村工作队队员到基层农村进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有了学生时代的实习经历,对这一年的“三同”工作自感信心十足。我所在的村隶属的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那里的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经过一户一户的访问与了解,以及与村干部协商,结合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山西农业科学院之优势,我们采用更新农作物品种策略,实施了农作物产量“倍增计划”。实施之初遇到困难的重重,其中最为困难的是村民缺少购买良种的资金。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物物兑换的方式,实现了当家品种的全部更新,当年该村的玉米、大豆以及次年的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均实现了产量倍增。朴实的屯留县河头村人,对我们的努力给予了“丰厚”的回报对我们这些他们心目中的“公家人”给予了最好的招待。我们一天一家到各户轮着吃饭时,尽管各家的饭菜不同,有的丰盛,有的简朴,但对于每一户人家来说,他们都拿出了自家最好的东西招待我们,都是在用心敬我们。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什么是庄稼人的质朴,庄稼人期望的“公家人”是什么样子,党的富民政策应当定位在何处,公家人应如何把党的富民政策贯彻到庄稼人心里

 有了学生期间的农家实习,有了工作头年的“三同”生活,便深感研究中国“传统与变迁”意义重大。所以在接下来的20年“三农”问题研究与教学工作中,着力打造“华村一家”团队就成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团队的建设构想起源于20世纪末我在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业的完成。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即是《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真正开始建设则是我进浙江大学做博士后的事。尽管那时的我还只是浙江大学一名准工作人员,但在开明教授黄祖辉先生的支持下,临时组团开展的中国农户研究事业已初露端倪。2001年博士后出站正式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后,团队建设就成为此时的当务之急。我深知,团队建设的核心是人,可在研究所工作多年的我,只是对研究所的团队建设比较了解。研究所的团队建设有相对固定的人员组合,而大学则不同,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其研究团队的建设除了有相对固定的几名合作者外,更多的是来来去去的学生。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如一座兵营,有铁打的江山,但没有铁打的兵,但也有不变的魂,即学风。正是基于此认识,“华村一家”团队从最初组团开始就狠抓学风,以兴趣培养为核心,以能力考核为手段,以事业进取为目标,着力打造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

 自2002年组团以来,团队在我的带领下,以上海交通大学强大的经济管理学科做后盾,以做强做精为目标,通过自身在国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优势与人脉,与学科组顾海英教授、于冷教授一道合作,于2003年底以跨越式的思维完成了“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培养点的成功申报。2004年正式开始了交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博士生招生与培养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团队建设正式进入了一个里程碑时代。鉴于我们的业绩,“华村一家”研究团队于2012年荣获上海交通大学首届“十佳科研团队”称号


团队绩效


人才培养与绩效  截止2018年底,“华村一家”团队牵头人史清华教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7名、博士研究生9名,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4名。总体上看,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是比较成功的,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业绩非常突出。

在已毕业的博士中,程名望同学为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开了两个先河,一是率先在国内经济管理顶尖期刊《经济研究》上发表论文,二是率先代表交通大学文科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徐翠萍同学不仅在国内经济管理顶尖刊物《管理世界》和农业经济管理顶尖刊物《中国农村经济》上发表论文,更在国际农业经济领域顶尖刊物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发表论文,与此同时,挟其师兄之势,在2013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的同时,于2014年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为交通大学农经学科在上海站稳脚跟,在全国崭露头角再立新功。晋洪涛同学同样在国内顶尖经济管理刊物《管理世界》和《中国农村经济》发文。俞宁同学在国际经济学顶尖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s Letters、Economic Theory、Economic Theory Bulletin、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连续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是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首个在国际经济学顶尖刊物发文的博士研究生,且发表的级别一次次在提升,他在国内博士(管理学)学位获得后到美国Stanford大学再深造,取得第二个博士(经济学)学位,留在美高校任教,2015年在Emory大学任教,2018年转回Stanford大学做博士后,2018年的一篇“Context-dependent choice as explained by foraging theory”学术论文在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上发表助其实现教授梦(南京审计大学)。盖庆恩同学在师兄师姐的带动下再创辉煌,先后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季刊)》发文四篇。其博士论文于2016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为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科在上海滩的地位提升再立一功,同时也是“华村一家”团队三获此荣,他毕业后到上海财经大学工作,科研能力得到全面展示,国内顶级期刊《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年均1-2篇,助其实现讲席副教授梦。随后毕业的彭小辉、袁方和张锐同学在校期间也都有不错的表现,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公共管理学报》和《中国软科学》等级别不错的杂志上发文数篇,特别是袁方同学,一名硕博连读生,在进入交通大学第二年即在《管理世界》上崭露头角,为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辟硕博连读项目以来首位5年完成博士学业的研究生。

他们的业绩突出不只表现在论文发表上,还表现在项目研究与成果获奖上。在项目申报方面,毕业的博士中有四位在校期间获得各类项目资助。程名望、徐翠萍、晋洪涛等三位获得上海市科委博士生论文研究资助,徐翠萍和晋洪涛两位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养基金资助;晋洪涛和彭小辉两位在校期间以在职身份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204707)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GL048和14CJY082)三项。未毕业中的两位协助导师成功争取国家级项目三项,其中袁方争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473165和71673186);刘彬彬争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773076)。在成果获奖方面,程名望同学的博士论文除了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外,在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后又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其在《经济研究》(2006)发表的一文还于2008年获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国内最高奖“第三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论文)奖”(别名“杜润生奖”),与我等合作完成的专著《长三角农家行为变迁:1986-2005》(上海三联书店,2007)于200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程名望、徐翠萍与我合作完成的论文“中国农业新政策变化的政策效应”(《中国人口科学》,2007)于2008年获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程名望博士尽管2007年就已毕业了,但一直与团队盖庆恩和我合作研究,合作成果在2018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中先后荣获“学科学术”一等奖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等奖一项;徐翠萍同学的博士论文获上海市优秀论文(2013),获国家百优论文提名(2013);晋洪涛同学的博士论文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13)后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2014);晋洪涛、卓建伟与我合作完成的论文“征地一定降低农民收入吗:上海7村调查”(《管理世界》,2011)于2012年获得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盖庆恩、朱喜与我合作完成的论文“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经济研究》,2011)于2012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有程名望、徐翠萍、张跃华、晋洪涛、俞宁等参与完成的《中国农家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一书于2011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作品工程奖,2013年获第六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晋洪涛等与我合作完成的《中国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先是得到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支持,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系列,之后于2014年分别获第六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著作类)提名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彭小辉、张锐与我合作完成的论文“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田野调查”于2016年获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二等奖,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第七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论文类)提名奖。彭小辉、王玉琴与我合作完成的专著《山西农家行为变迁:1986-2012》,2018年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刘彬彬、林滨、冯博与我合作完成的论文“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社会治安:模型与实证”于2018年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等奖。此外,有晋洪涛同学等参与的数项成果还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一、二、三等奖数个。综上可见,团队的发展一方面在打造成员的研究能力,同时也在不断展示他们的研究实力。

与已毕业研究生相比,在校博士生虽然业绩相对有限,但他们的发展潜力已有显现:刘彬彬同学在博二期间,一篇关于“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社会治安”的论文不仅成功实现了《管理世界》(2017)刊发,还协助导师成功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71773076)。一篇名为“劳动力流动与村庄离婚率”的论文,在2017年底荣幸被选入由中国农经最重要的两刊(《中国农村经济》与《中国农村观察》)编辑部主办的学术会议宣读,荣获“会议优秀论文”,并成功发表在《中国农村经济》(2018)。方聪龙同学表现也中规中矩,在《中国农村经济》(2018)和《农业经济问题》(2019)等国内农经核心刊物上有所表现。高晶晶同学正在追赶其师兄、师姐,目前在《农业技术经济》(2018)已初露头角,一篇在完善的工作论文“中国化学农资过度施用的根源探析”获第16届长三角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奖(2018)。范娇娇和魏霄云等两位同学在博研期间也都有不错的表现,有CSSCI或SCI论文发表,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团队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通过良好学风建设,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通过团队协作和有序分工,使得整个团队规模不断壮大,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创新与发展能力呈大幅提升态势。

项目申请与绩效  一个团队的形成与持续发展,需要有源源不断的项目支撑。“华村一家”团队正是得力于国家两大基金的持续支持才得以良好健康发展。从组团以来,“华村一家”团队先后申请并获批项目40余项,在这些项目中,国家两大基金项目是核心(累计29项),也是支持团队稳步发展的基础。国家自科基金25项,其中面上项目15项(史清华:70173016、70673065、71073102、71273171、71473165、71773076;朱喜:71273172和71473163;张跃华:70873102和71373228;程名望:71173156、71373179、71673200和71873095;卓建伟:71673186),应急项目2项(史清华:70141022和70941027),青年项目4项(朱喜:70703023;盖庆恩:71673156袁方:71803032;孙善侠:71803125),人才项目1项(晋洪涛:U1204707),国际合作2项(史清华:70710001;朱喜:71010107035),地区项目2项(周波:71063010和71263023)。国家社科基金4项史清华:一般项目和艺术专项各1项;晋洪涛和彭小辉:青年项目各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15JZD026,主持人:程名望),此外,还有国际合作项目1项、博士点基金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若干。

团队在前进过程中,不只重视项目的申报,更重视项目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论文、专著以及研究报告的形式不断向社会公布。团队组建以来,先后出版专著18部,在国内顶尖经济管理类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经济研究》与《管理世界》发表20余篇,《中国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问题》30余篇。论著的转载引用与获奖频度也非常突出,先后有10数篇(部)获得不同层次的优秀奖,其中5部(篇)分别于2008年获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最高奖(杜润生奖)、2014年和2016年获杜润生奖提名奖,两部专著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部专著分别于2011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和2016年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两部专著于2001年和2014年分别获浙江省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部专著分别于2004年获浙江省和2014年获上海市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部专著于2008年和2018年分获上海市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随着团队研究水平的提高,论文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强,2010-2018年连续有20篇SSCI&SCI类高档论文发表,国际A级论文JET在俞宁的努力下也成功实现。由团队负责人主持的数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基金委后评估中均被评为“优”。团队承担的一个国家社科艺术专项也被评为“优秀”,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并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还得到政府的认可,有10数个成果被政府授予科技进步奖与决策咨询奖,一个成果(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的千村万户调查报告,2012)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直接批复,并于2014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显然,团队的做精做强目标已初步得到充分实现。

团队发展与经验  如果说团队在经历10数年能有这一进步,一个重要原因是团队发展的基础工作做的比较扎实。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农民行为,对拥有庞大群体的不同层面的农民行为数据的积累就成为团队实现不断超越自我的一个重要法宝。尽管我们的起家是依靠国家农村固定跟踪观察点的观察数据支持,但实现我们不断超越之梦想的却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日积月累的农民行为田野调查数据。从2002年开始,团队就非常注重田野调查,每年要花大量时间与金钱用于田野调查,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得到充分锻炼,对研究对象有了一个充分了解。截止2017年,团队累计已获得农家样本数据10余万份,我们的论著与成果形成很大程度是依托这些调查数据。当然,拥有丰富的一手资料是实现成果创新的基础,但别样的人才培养制度才是提升成果上档次的根本。团队的人才培养思路是:因人而异,有教无类。在人才培养与项目完成之间,团队优先人才培养。通过学生兴趣的发掘,顺着他们的兴趣找到支撑其发展的研究方向,然后全力支持学生们的发展。尽管这样做可能会耽搁项目的完成,但也正因为有此担心,我们的项目申请思路也相应做了调整,申请的项目实质是已完成的成果。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项目成果的质量,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实践也肯定了团队的这一做法(项目研究成果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双高)。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使学生们在团队做研究的压力大大减弱,而研究兴趣则相反大大增强,由此研究成果呈现一种不断提升的状态。

当然,一个研究团队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它存在的环境,“华村一家”研究团队的存在与发展也一样。它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得益于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良好的研究氛围其次得益于精诚团结的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三农”组合(学界形象地将研究农村问题见长的顾海英教授、研究农业标准化问题见长的于冷教授与研究农民问题见长的史清华教授称为“安泰三农”)。如果说研究团队的话,我们仅是小团队一个,真正的交通大学农经研究团队应是“安泰三农”团队;第三得益于两个重要兄弟单位“浙江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农经学科组的支持与提携。为提升我们交通大学农经学科的发展水平,由南农的钟甫宁教授、浙大的黄祖辉教授与交大的顾海英教授等协商,共同发起并持续健康运行了长达16年的“长三角研究生三农论坛”(2003-2018)。作为这一论坛交大方的领队,我持续参与并见证了论坛的发展与我们学生的成长,深深感知论坛对交大“安泰三农”团队以及“华村一家”团队的影响与价值。“华村一家”团队的强劲发展说到底是一个天地人和的发展。这里的“天”指的是国家对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视,特别是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地”指的是学校与学院两级对我们“三农”组合的支持与“三农”组合的精诚合作以及长三角两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人”指的是团队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与学生的努力进取,三者缺一不可。


品牌确立


随着团队的发展,我们日益感觉到确立一个品牌非常有必要。尽管我们的产品类型多样,有学生、有论文、有专著,还有研究报告,用一个品牌向外推介有难处,但对于专著则便于收集,方便读者查询,因此,我们于2013年决定将团队成员的专著以“华村一家”的品牌进行出版。目前本团队用此编号已出版专著5部,加上以往出版的累计已达18部。对于已出版的专著,我们将名录附后,供读者查阅与参考。

                        原稿写于上海市闵行区好第坊

                        2013年02月22日星期五

                       六次修订稿完于交通大学闵行校区

                        2019年01月04日星期五


“华村一家”团队已出版专著名录

1.  史清华,1999,《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获浙江省社会科学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

2.  史清华,王安庞,申潞玲,2000,《农户消费行为及购买力问题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

3.  杜善学,史清华,2001,《山西粮食增长、发展与安全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软科学)二等奖。

4.  史清华,2001,《农户经济活动及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5.  贾生华,田传浩,史清华,2003,中国东部地区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模式和政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  史清华,2005,《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浙江十村千户变迁(1986-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获第三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2009年获第五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7.  张改清,2005,《农户投资与农户经济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8.  史清华,武志刚,程名望,2007,《长三角农家行为变迁:1986-2005》,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9.  张跃华,2007,《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中国农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10. 史清华,2009,《中国农家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2012年获第六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11. 史清华,晋洪涛,晋鹏程,2012,《中国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获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类)提名奖;2014年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2. 程名望,2012,《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一个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14年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3. 晋洪涛,2013,《理性与效率: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

14. 朱喜,2015,《农村信贷配给:成因、影响与对策》,中国农业出版社。

15. 徐翠萍,史清华,2016,《中国农户收入、生产行为与技术效率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13年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16. 张跃华,2017,《农业保险:理论、实证与经验》,中国农业出版社。

17. 彭小辉,王玉琴,史清华,2017,《山西农家行为变迁(1986-2012)》,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8. 彭小辉,史清华,2018,《制度变迁及其绩效:中国农家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