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育才之路:《农民工福利问题研究》序
又到一本博士论文要出版之时,作为其导师,我很乐意为弟子们在这方面效力。特别是在经历了前面数位弟子张改清、程名望、晋洪涛、张跃华、徐翠萍和彭小辉等出版作序或作跋后,我似乎找到了为弟子们写书序的一些窍门。由此,为袁方博士的专著出版作序,感觉比较轻松。希望这一轻松能够给读者带来相应的愉悦,也希望读者从这一序中获得期望的收获。选材自从担当博士生导师以来,就面临一个选材的问题。记得有位研究生曾对我讲:“史老师,当前中国的博士招生真黑。”我问何以见得,这位学生讲起了他“道听途说”的一些考博学生之经历。说什么,分数第一被刷,论文发表多篇也被刷,甚至拥有名校经历也被刷[1],等等。我明确告诉他,他谈的这些在我10多年的招生中全部遇到。好像他谈的就是我,只是我不以为然,没有对号入座罢了。细想,作为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人,我何尝不想“公平”,何尝不想找到一种公平方式去招收博士生,可是,世间有这条道吗?是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认同,但不是用于博士招生的,因为博士生的选材目标与分数并不完全相关;论文发表有无或多少或高低,的确是博士选材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也同意,但不是唯一指标,因为博士生的选材核心是能否培养成一名“训练有素的专业学者”;名校经历,特别是本科经历,一般博导都喜欢,我也一样,但不惟名校“智商”,因为博士学业的完成光有“智商”不行,还需要有一种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一种耐得住寂寞的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加之,不同导师在培养弟子时有明确个人偏好,学生与导师间的适配性非常重要。至少我是一名个性特征鲜明的导师,选择学生有明确个人偏好!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导师,一名不想误人子弟的导师,结合自己的个人偏好去选择弟子,何“黑”之有?如果说在招生或选材中有“黑”幕,那也是一种光明正大的有担当有责任的“黑”幕,谁不希望招收一名将自己事业发扬光大的弟子[2]?对此,我接受,也会继续“黑”下去。这是因为,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名弟子达到博士学位要求之目标——“训练有素的专业学者”,才能帮助每一位弟子实现吾任教之初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在招收弟子时,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交通大学也支持我们这样做。导师们看中的学生,通常都可招进自己的团队。学校管理部门,一般地,对导师的意见也十分尊重。至少从我10多年的博导经历中感觉如此。记得在专著《中国农家行为研究》之附记“我的三十年”中有一段博士招生的记述:“在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方面,我同样有自己的一套。在招生中,我最看重学生的是人品,其次是学品,第三才是分数。我最想招的是跟着我做事业的学生,由此第一志愿就非常看重,原则上不招第二志愿。在招生过程中,我最看重学生的悟性。从以往协导研究生的经历中我觉得:有没有悟性,悟性程度高不高,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成功完成学位论文的关键。由此,在面试学生时,我的核心工作就是检测学生悟性。最常用的一道题目是“‘墙上挂门帘,没门。’请你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给出解释,为什么?(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在题末加一小括号,其用意在告诉学生,你到我门下来求学,学的是一种自圆其说论。”(史清华,2009:PP514)尽管写下这段话时,我独立招收并培养的博士总共只有5人,毕业也就程名望一人,对自己“跟着感觉来”的招生思路的检验还在路上,但我坚信,顺着这一思路去选材,一定会好。故在接下来的招生选材中依旧“我行我素”。袁方同学的入选应当也属于这一思路的结果。袁方,是我带博士以来第一个硕博连读培养的学生。也是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年正式招收硕博连读生项目后的第二批。结识袁方当是2010年安泰学院举办的夏令营上。作为博导,我对学院的招生创新非常支持,也期望从夏令营中尝试招收一名弟子,故主动参与了当年学院夏令营的考评工作。会上,袁方的学术思路介绍让我一眼就感觉此生属于可塑之材。尽管从他提供的背景材料看,一般。学校:华中农业大学,211,和985比还有一定差距;专业:公共管理,和真正的农业经济管理比,还有点弱,但就这个学校的核心专业土地管理,那可是全国农经系中开设土地管理最早的,有很强的积淀;本人学绩:专业排名第一,很好;本人特长:未见。本人学术:有两篇工作论文,会上讲的就是其中一篇。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演讲思路,非常清晰,表述问题,十分到位。由此,会后专门把他叫到我办公室进行长达两小时的交流。完后,建议他把演讲内容,结合在场老师们的点评,回去进一步细化,并承诺帮助其发表,同时也告知,随时可以和我联系与沟通。袁方同学总体还是比较“听话”,回到华农后,把修改后的论文很快发给我,请我给予具体指导。一般地,这一工作要有3-5次反复,而袁方同学却只做了两次,我期望的第三次再没有出现。也许他感觉到烦了,没完没了;也许有其他工作与此相冲突,总之来往之声断了。由此,那个帮助发表的承诺也就没了下文。但就这两次反复,其耐心也让我非常高兴,毕竟他还是一位本科生,没有接受过这么严格的一步一步的训练。故在2011年春,我去信于他,咨询录取情况,他的回复——没有进圈——让我傻眼。在确认他愿意到交通大学来就读博后,遂亲自找到学院教务办咨询,并去信于分管院长[3]。经过这一折腾,袁方的事情才算真正告一段落。这大概也算是一个“好事多磨”吧!
2019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