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tu华村一家

其他

育才之路:《农民工福利问题研究》序

又到一本博士论文要出版之时,作为其导师,我很乐意为弟子们在这方面效力。特别是在经历了前面数位弟子张改清、程名望、晋洪涛、张跃华、徐翠萍和彭小辉等出版作序或作跋后,我似乎找到了为弟子们写书序的一些窍门。由此,为袁方博士的专著出版作序,感觉比较轻松。希望这一轻松能够给读者带来相应的愉悦,也希望读者从这一序中获得期望的收获。选材自从担当博士生导师以来,就面临一个选材的问题。记得有位研究生曾对我讲:“史老师,当前中国的博士招生真黑。”我问何以见得,这位学生讲起了他“道听途说”的一些考博学生之经历。说什么,分数第一被刷,论文发表多篇也被刷,甚至拥有名校经历也被刷[1],等等。我明确告诉他,他谈的这些在我10多年的招生中全部遇到。好像他谈的就是我,只是我不以为然,没有对号入座罢了。细想,作为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人,我何尝不想“公平”,何尝不想找到一种公平方式去招收博士生,可是,世间有这条道吗?是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认同,但不是用于博士招生的,因为博士生的选材目标与分数并不完全相关;论文发表有无或多少或高低,的确是博士选材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也同意,但不是唯一指标,因为博士生的选材核心是能否培养成一名“训练有素的专业学者”;名校经历,特别是本科经历,一般博导都喜欢,我也一样,但不惟名校“智商”,因为博士学业的完成光有“智商”不行,还需要有一种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一种耐得住寂寞的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加之,不同导师在培养弟子时有明确个人偏好,学生与导师间的适配性非常重要。至少我是一名个性特征鲜明的导师,选择学生有明确个人偏好!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导师,一名不想误人子弟的导师,结合自己的个人偏好去选择弟子,何“黑”之有?如果说在招生或选材中有“黑”幕,那也是一种光明正大的有担当有责任的“黑”幕,谁不希望招收一名将自己事业发扬光大的弟子[2]?对此,我接受,也会继续“黑”下去。这是因为,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名弟子达到博士学位要求之目标——“训练有素的专业学者”,才能帮助每一位弟子实现吾任教之初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在招收弟子时,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交通大学也支持我们这样做。导师们看中的学生,通常都可招进自己的团队。学校管理部门,一般地,对导师的意见也十分尊重。至少从我10多年的博导经历中感觉如此。记得在专著《中国农家行为研究》之附记“我的三十年”中有一段博士招生的记述:“在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方面,我同样有自己的一套。在招生中,我最看重学生的是人品,其次是学品,第三才是分数。我最想招的是跟着我做事业的学生,由此第一志愿就非常看重,原则上不招第二志愿。在招生过程中,我最看重学生的悟性。从以往协导研究生的经历中我觉得:有没有悟性,悟性程度高不高,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成功完成学位论文的关键。由此,在面试学生时,我的核心工作就是检测学生悟性。最常用的一道题目是“‘墙上挂门帘,没门。’请你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给出解释,为什么?(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在题末加一小括号,其用意在告诉学生,你到我门下来求学,学的是一种自圆其说论。”(史清华,2009:PP514)尽管写下这段话时,我独立招收并培养的博士总共只有5人,毕业也就程名望一人,对自己“跟着感觉来”的招生思路的检验还在路上,但我坚信,顺着这一思路去选材,一定会好。故在接下来的招生选材中依旧“我行我素”。袁方同学的入选应当也属于这一思路的结果。袁方,是我带博士以来第一个硕博连读培养的学生。也是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年正式招收硕博连读生项目后的第二批。结识袁方当是2010年安泰学院举办的夏令营上。作为博导,我对学院的招生创新非常支持,也期望从夏令营中尝试招收一名弟子,故主动参与了当年学院夏令营的考评工作。会上,袁方的学术思路介绍让我一眼就感觉此生属于可塑之材。尽管从他提供的背景材料看,一般。学校:华中农业大学,211,和985比还有一定差距;专业:公共管理,和真正的农业经济管理比,还有点弱,但就这个学校的核心专业土地管理,那可是全国农经系中开设土地管理最早的,有很强的积淀;本人学绩:专业排名第一,很好;本人特长:未见。本人学术:有两篇工作论文,会上讲的就是其中一篇。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演讲思路,非常清晰,表述问题,十分到位。由此,会后专门把他叫到我办公室进行长达两小时的交流。完后,建议他把演讲内容,结合在场老师们的点评,回去进一步细化,并承诺帮助其发表,同时也告知,随时可以和我联系与沟通。袁方同学总体还是比较“听话”,回到华农后,把修改后的论文很快发给我,请我给予具体指导。一般地,这一工作要有3-5次反复,而袁方同学却只做了两次,我期望的第三次再没有出现。也许他感觉到烦了,没完没了;也许有其他工作与此相冲突,总之来往之声断了。由此,那个帮助发表的承诺也就没了下文。但就这两次反复,其耐心也让我非常高兴,毕竟他还是一位本科生,没有接受过这么严格的一步一步的训练。故在2011年春,我去信于他,咨询录取情况,他的回复——没有进圈——让我傻眼。在确认他愿意到交通大学来就读博后,遂亲自找到学院教务办咨询,并去信于分管院长[3]。经过这一折腾,袁方的事情才算真正告一段落。这大概也算是一个“好事多磨”吧!
2019年2月4日
其他

《华村一家丛书》总序

程名望,2012,《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一个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14年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3.
2019年1月21日
其他

你激励了我——写在《经济研究》复刊40年之际

呼唤、邀请与道贺在《经济研究》迎来复刊40周年的时候之际,一封来自编辑部唐寿宁先生发来的,抬头为“我与《经济研究》”文集的征文呼唤,勾起我动笔写下这篇回忆的激情。正是因为《经济研究》给予我时不时的露面机会,让我在同行中成为“经济学者”,甚至一篇网上爬虫“哪些学术大牛发了《经济研究》?——来自2009-2017年的数据分析”还将我列进前十,让我既感欣慰,也感惭愧。因我自知,我仅是一位“露面”学者,与“大牛”根本不沾边,确切地说,我是沾牛人光成为所谓“大牛”的。同日,又收到编辑部孙三百先生发来的一个“《经济研究》高层论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研究》复刊40周年”邀请,更让我惊喜万分。一位因沾“牛”人[1]光而“露面”的学者都被邀请,怎能不让我激动?尽管差不多同一时期,我所在的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正在喜迎百年华诞,由我担当召集人,正在准备一个“经济学研究前沿青年学者论坛(2018)”,论坛也是《经济研究》编辑部主办,由安泰学院承办。两个会议时间安排看似属于无缝对接,一个2018年5月16-18日,一个是5月18-20日,对我来说,实际上应是会期冲突。安泰论坛由我们承办,专家学者都是冲着我们来的,在他们到达上海时,却见不到召集人,实属尴尬,对此我深有体会,故用“无法分身”回复了编辑部。但从内心看,能够收到这个邀请,乃我之三生有幸。故在写这篇回忆稿时,不仅有激情,更有激动。幸好,在准备安泰百年华诞的经济学论坛时,我看到一篇题为“为什么你不能发《经济研究》?”的微信帖子,据说是学界大牛,北京大学姚洋先生的演讲。受其影响,同时也想为经济学青年才俊贡献一点自己的体会,我也写了一篇题为“通向TOP研究之路”,以作论坛文集之序用。现就结合这个序将“我与《经济研究》的故事分享予大伙,不妥之处,还请理解。当然,分享前,谨记自己的初衷,给《经济研究》编辑部送去我的真诚:一声道贺。祝福《经济研究》复刊40周年生日快乐!祝愿《经济研究》高层论坛顺利召开!四十年的努力,成就的不只是《经济研究》本身在学术界的声望,更多的是一个个初出茅庐的学子从这里走出,一代代英姿勃勃的青年才俊在此亮剑,一位位满腹经纶的经济学大师重新归来。这自然地让人想起一句经典英文歌词:“You
2018年5月16日
其他

通向TOP研究之路 ——写在经济学研究前沿青年学者论坛召开之前

适值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百年华诞,我们与国内经济学顶尖学术传媒《经济研究》合作举办这期“经济学研究前沿青年学者论坛”,目标有三:一是为安泰百年助兴,二是为安泰经济学未来着想,三是为中国经济学未来青年才俊铺路。作为一个以“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为立身使命的教学研究型单位,安泰的目标很明确,安泰的任务也非常清楚,为学科培养青年才俊,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才。作为这个学院一位致力于研究与教学的教师,我们都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需要不断努力才是。为此,我们遵从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在引导学子们、才俊们“用心一也”的同时想尽一切办法,为同学们、才俊们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其最大可能地借助学院之能,借助教师之力,走上“善假于物也”之路。从学院,到教师,无不期望每一学子,每一才俊,能够“青出于蓝”,能够“脱颖而出”。我们承办本次论坛,用意即在于此。说实在话,无论从事教学,还是科研,抑或并重,都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也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学生千千万,个个不一样,要从中找出真正的人才成长规律实属不易。尽管我们努力在寻找,但孔圣人的教诲——有教无类——我们时刻牢记在心。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真要把一个个青年带上路,那就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的研究生指导实践完全可以印证。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其间有些还有类同,故用“教”。“教学”的重点在解决系统性问题,而“育人”的重点则千差万别,很难用统一的办法去解决。俗话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人人都是才的理念支配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遵从自然,如何将个性各异的一个个青年,培养成才俊,打造成栋梁,毫无疑问,这将是安泰百年后再出发的努力方向,也是每一个高校努力的方向。我非常认同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看法:“没有差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也许有不少人会提出这样那样的一堆疑问,但并不一定说明他把这个看法否决。就好比黄河水是流向大海的,你能因部分黄河水半路蒸发或用于灌溉,而说这个结论是错的?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是清楚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悟性,让悟性在才俊成长之路上闪闪发光。导师的作用也非常明白,就是要给予青年以尽可能精准的点拨。俗语讲的好:“良师一点,胜似十年修行”。让我们的点拨成为青年才俊快速成长之道!从这个角度看,那些久久没有走出师门的学子,应当是师之点拨(技术)存在问题。当然,生活中也曾听到有“朽木不可雕”之说,但也只能说师之雕技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还没有达到“游刃有余”。安泰的院训:“饮水思源,点石成金”。这意味着成就安泰百年,既要我们的教师不断修炼自己的“点金术”,同时也让我们的“点金术”在安泰这一空间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让安泰成为决定青年成为才俊的理想场所。我想,这不仅是百年安泰之梦想,更是百年安泰教师之使命。前一段时间手机微信上有一个《我为什么不能在经济研究上发文?》的小段在传播,看后感触良多,今天正好也有掌握着发表与否大权的几位编辑和数十位匿名审稿人在场,不知我的以下几个回答能否解决有此类想法的青年学者之惑?我从一个过来人视角,努力尝试着给以答疑,期望您满意。信心、勇气和胆略我经常和研究生们讲,你们要认真对待自己,要相信自己,要从“老鼠娶亲”的故事中认识自己。我也让他们记着:“你是世界上最为强大之人,能战胜你的人是你,能打败你的人也是你”。一个人能行否?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特别地,从事科学研究,相对远离世俗,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做到清心寡欲的青年才俊们,支撑你前行的是你的信心,鼓励你碰壁的是你的勇气,你要在信心十足中前行。当然仅有勇气还不够,还需要有一定的胆略和智谋。写科研报告,发表高档次学术论文,同样如此。当你认为自己行,自己能,自己会,那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另一半就是在努力了。所以,我给学生们的十字箴言:“我行,我能,我会,我在努力”。在实践中,此箴言屡试不爽[1],价值凸显。在生活或工作中,我们不能怕失败,怕碰壁,而要勇于失败,敢于碰壁。正如一句歇后语:“墙上挂门帘”,尽管谁都知道:“没门”,可生活中的民众依旧如此,为什么?这让我想到上世纪初青年周恩来,在东渡扶桑时写的一首诗,诗名想不起来了,但诗却牢记在心。“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诗不仅很好地回答了歇后语中的民众行为,同时也回答了从事科研工作者心中的苦闷,并为我们指明了出路。向《经济研究》积极投稿,就是你通向科研巅峰的重要一环。在此,我对积极踊跃参与本次论坛,为论坛贡献论文的每一位青年学者表示由衷的谢意。你的行动告诉我,你已具备通向TOP研究的基本条件,在我们与《经济研究》编辑部共同为你搭建的论坛平台上,你的良好展示与出色表达,相信不久的将来,你的学术论文将会在《经济研究》亮相,衷心祝愿您通过论坛平台展示,更上一层楼!思路、方法与细节就多年来撰写与审阅学术论文的过程,我深深感到,对于科研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文献审读,大多数学者只关注文献的思路与方法,很少对文献表达的细节予以足够关注。诚然,我不否认,一篇好的经济学文献,在思路上,方法上一定有他可取之处,对此给予特别关注无可厚非,但我也看到,一些质地本身不错,在思想性和方法上都不亚于已发表的《经济研究》论文,可为什么人家能够发表,我们却被退稿?依我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学术论文撰写的细节关注不够,确切地说是对在审读文献过程中,成功人士的细节没有给以足够关注。俗语讲的好:“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些微小细节关注不到,即可能引致失败。常见细节:1、小数点位数,有没有一个规范?一般地,科学论文,正文保留2位,参数保留3-4位,你做到了吗?2、引注方式,不同杂志不同,有的用哈佛格式,有的用哲学格式,但两种混用的不多,你能否真正从内心关注一下这一表达方式,坚守写作的专一性。一般地,建议使用哈佛格式。3、文献引述,原则上,三个及以上作者的文献,在引注时,用“首作者姓名+等”,在文献列表中附上全部作者,文献按照汉语拼音ABC排列,中英文分开,英文文献中的“等”用“et
2018年5月15日
其他

历史就是这样形成的

贺第十五届长三角研究生三农论坛召开筑台本为三校竞,二轮扩容限华东;三轮走向大中国,四轮引来海峡客。五轮竞技又来沪,佳宾评点定折桂;呱呱坠地十五载,亭亭玉立有洒脱。回头过阅青胜蓝,讲台称雄中者多;名校普校均有影,庙堂江湖难仲伯。深谋远虑三剑客,鬓衰容折心欢乐;功勋卓著荫来者,农经崛起非传说。历史就是这样形成的
2017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