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荒”之问(中国青年报)

2017-12-16 环保部发布


 “气荒”、“气短”近期刷屏网络,有声音认为,是民用“煤改气”导致天然气需求暴增。当下,我国天然气的供给与需求究竟如何分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今天独家专访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原热能工程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强,请他从我国的能源形势分析“气荒”症结。

今年新增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量,民用“煤改气”仅占30%左右


        姚强介绍说,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18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7%,其中:城市燃气增长10.1%,工业增长22.7%,发电增长27.5%,化工增长18.2%。今年的经济强劲,带动了工业、化肥等用气的增加,那么民用“煤改气”贡献了多少呢?


据调查统计,到目前为止,“2+26”城市实际有319万户完成了“煤改气”,加上集中供暖锅炉改气,预计采暖季将新增天然气需求量为50亿立方米左右。平摊到120天供暖季,即日均需求增量4200万立方米。


那今年总的需求增量是多大呢?我们能从12月份全国用气情况一窥究竟。数据显示,12月全国日均用气量为8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也就是日均需求增加1.3亿立方米。


也就是说,新增的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量,“煤改气”仅占30%左右。


姚强说,换句话说,今年天然气需求量增加的是全方位的,工业、发电、化工和民用全面增加,而今年强劲的经济势头下工业用气和天然气发电量的增加比预期迅速。


在姚强看来,经济活动的天平,一端是需求,一端是供给,只有两端体量对等,才能形成一个平衡的局面。 


今年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简言之,是需求侧超预期规模的增长,和供应侧始料未及的减少造成的。


供应侧,计划中的海外资源纷纷掉链子


姚强说,需求侧,工业用气和天然气发电用量异军突起,供给侧也出现了海外资源掉链子的情况。


据悉,原定于2017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无法按计划投产,减少日供应能力2000-3000万立方米/日;中亚气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4000万~5000万立方米/日,使得新投运的陕京四线无法发挥作用,导致供应短缺,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姚强认为,如果天然气的供应侧不出问题,民用“煤改气”的用量是完全可以满足的。


作为学者,姚强对一些地区的天然气气源分配进行了调研,他发现,对于出现天然气供应短缺的时候,基本的政策应该是压非保民(压低非民用气,保障民用气),但很多地方措施不落实,未能及时制定严格的、详细的、能落地的“压非保民”措施,未能将增加的用气量用于民用,而给了工业。


姚强认为,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由于民用气和非民用气价格双轨制,一些城市燃气公司“趋利”,打着民用气的名义申请到更多天然气,之后却将低价购得的民用气销售给出价更高的非民用使用,赚取差价,从中牟利,使本该保障民生的天然气供给更加紧缺。


姚强说,“气短”现象应该是暂时的,而且国家各个方面正在努力增加天然气的供应,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相信民用天然气的供应可以得到保障。


打赢蓝天保卫战,北方必须清洁取暖


姚强说,从大气治理取得成功经验的国家来看,打赢蓝天保卫者 ,必须清洁取暖。


他进一步解释说,首先,“煤改气”是指将散烧煤改气,并不是所有的煤都要改用天然气。民用“煤改气”“煤改电”是民生工程,政府也有补贴。


其次,各种研究表明民用散煤确实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而发达国家治霾经验之一就是使用清洁能源,这也符合我国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从今年环境质量也能反映出来。今年11月,2+26城市,PM2.5同比下降37%,改善程度前所未有;北京重污染天数从去年11月的7天降至今年11月的1天,“煤改气”“煤改电”的贡献 49 30953 49 15263 0 0 2327 0 0:00:13 0:00:06 0:00:07 2847功不可没。


再有, 民用散烧煤无法有效治理,替代是最佳途径。宜气则气,宜电则电,无法替代的也要采用清洁煤。


姚强建议,不能简单指责“煤改气”,要加强对天然气供应和消费的特性进行分析,加强统筹规划,提前安排好供气,有序推进。


事实上,环保部近期也专门发出文件,要求在“煤改气”“煤改电”设施没有完工的地方,原有的燃煤取暖设施也不能拆除,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天然气供应问题做好预案。保障群众供暖,把对的事情办好。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刘世昕)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7)丨环保官员们的100天:有人在微信里唱起《为了谁》(经济观察网)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6)丨天津:环保局现在没有星期六和星期天(华夏时报)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5)丨从二氧化硫“爆表”到降幅超6成  山西临汾是如何做到的?(中国新闻网)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4)丨济宁打造环保监测“活地图” 探索治理新模式(经济日报)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3)丨“煤黑子”扮靓记:煤炭能源基地济宁的环保成绩单(第一财经)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2)丨治理机动车污染 北京这么干(新华社)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1)丨环保部约谈“逼出”优等生 淄博治理“散乱污”占“2+26”城市近四成(每日经济新闻)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0)丨力控机动车污染  北京今年已投入15亿元补贴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 中国新闻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