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煤改气”大家谈(1)丨“气短”,但环保之志不能短,环保努力不能断(中华环境)

2017-12-17 环保部发布


近期,随着寒冬进一步转寒,“气荒”“气短”又开始困扰多地,且刷屏热度居高不下,有些人的“气慌”开始发作,开始埋怨“煤改气”了。乍一看,这理由不可谓不堂皇,观点不可谓不犀利,质疑环保不可谓不气势铿锵。但细想,此论根本经不起推敲,无非是“环保影响经济民生”的谬论换套马甲重出江湖。此时,面对“气短”,我们的环保之志不能短,环保努力不能断。


“气荒”并不是2017年冬天的独特现象。2005年冬季,北京就有过“气荒”,许多加油站都出现了汽车排成“长龙”等候加气的现象。2009年全国多地也上演过“气荒”。然而近3年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油价下跌的大背景下,需求放缓致使天然气供应出现过剩,加上基层使用天然气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气改煤”的逆流,长期以来面临的“气荒”却变成了“荒气”。“气荒”与“荒气”交替出现,反映了我国天然气市场长期供需失衡的矛盾依然在持续。今年不同以往的情况是,2017年“煤改气”工程在“2+26”城在实施,似乎注定要为“气荒”背锅。然而,清华大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原热能工程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强指出,今年新增的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量,“煤改气”仅占30%左右。用气需求大增是工业、发电、化工和民用的全面增加,特别是今年强劲的经济势头下工业用气和天然气发电量的增加超过预期,以至于供需失衡。


不可否认,尽管才1/3的贡献率,“煤改气”客观上还是增加了这一供需矛盾,但这并不构成环保给经济民生造成负担的正确论据。“气荒”问题长期存在,非今年独有,它不仅受“少气”这一我国资源禀赋的基本特征(“富煤、贫油、少气”)制约,更受及天然气价格、管道建设与管理机制、能源结构、国际能源供应、国际贸易等一系列因素综合影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气荒”也更非目前的“煤改气”在根本上能左右得了的。面对“气荒”不能心慌,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不分主次轻重地又言环保冲击经济,又给环保“下套”。


事实上,“煤改气”实施地区的大气质量在稳步提升。根据环保部12月11日发布的数据,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也是此次“煤改气”实施的重点区域,2017年秋冬季以来,PM2.5月均浓度为每立方米68微克,同比下降37%。此外,我们自身也明显感受到了蓝天在增多。无论从具体数据还是直观感受,环绕四周的空气质量总体正在好转,这一点毋庸置疑。天然气作为公认的清洁化能源,是实现清洁生产、生活的主要燃料之一,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气荒”要正确归因,不能三下五除二,一拍脑袋,张口就怪环保。我们不能只享受美丽蓝天,而不为环保出力,不能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动辄拿环保“开涮”是极不客观、极不谨慎、极不负责任的。当然,这也丝毫动摇不了环保的决心和定力。


面对问题,瞎埋怨无济于事,反而添堵。“气荒”不是环保一家的事,需要多门紧密合作,协同解决,需要社会支持与耐心。日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环保等10部委共同发布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对北方地区的清洁取暖做了总体规划,明确了推进策略和保障措施。经济民生大事不能有丝毫怠慢,相信在共同努力下,这一问题会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来源:中华环境  作者:言之)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7)丨环保官员们的100天:有人在微信里唱起《为了谁》(经济观察网)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6)丨天津:环保局现在没有星期六和星期天(华夏时报)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5)丨从二氧化硫“爆表”到降幅超6成  山西临汾是如何做到的?(中国新闻网)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4)丨济宁打造环保监测“活地图” 探索治理新模式(经济日报)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3)丨“煤黑子”扮靓记:煤炭能源基地济宁的环保成绩单(第一财经)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2)丨治理机动车污染 北京这么干(新华社)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1)丨环保部约谈“逼出”优等生 淄博治理“散乱污”占“2+26”城市近四成(每日经济新闻)


蓝天保卫战之记者观察(30)丨力控机动车污染  北京今年已投入15亿元补贴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 中国新闻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