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属性论析
编者按:2019 年5 月19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在京联合举办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与会专家、代表重点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理论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贡献突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政策实践”三个主题进行了观点阐释和实践经验分享。
为进一步促进形成学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近日,我们将陆续转发系列学习文章,欢迎品读。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生态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所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其个人工作经历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的集中体现,其形成过程体现了伟大的思想理论必将经过一个逐步丰富发展和提升凝练的过程。目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八个坚持”核心要义已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逻辑体系,但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可以发现,这一思想体系不应是静态的和一成不变的,更应成为一个动态与发展的体系。随着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制度、政策与实践的不断创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也将不断拥有新的时代生命力,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发展属性的第一层内涵:从论述逐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具体体现于“八个坚持”,即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而这“八个坚持”的内涵要义并非一蹴而就,实则经历了一个实践与理论不断碰撞并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目前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这是发展属性的第一层内涵。
以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为例,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早在1984年,习近平同志在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时参加了中组部的一个汇报会,在会上习近平同志并未局限于一个县城的发展,而是以小见大,将对问题的认识定位到了中国未来的发展上,他认为“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等问题,这些都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在全国将改革重心转入经济建设、促进短期产业加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同志意识到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开始思考自然资源利用与国家战略发展的关系。2003年7月,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求是》杂志第13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栏目下发表文章“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首次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概念,并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归为“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2004年在省委专题学习会上,习近平同志又从国际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二战后国际普遍认同的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虽然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但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严重经济社会问题……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星球必然在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2005年,他再次从工业文明至今的发展历程来看,强调“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当今世界都在追求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不能实现的,它是人类的一个陷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多地从古今中外事例中历史地认识生态兴衰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既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古代埃及和古代巴比伦的衰落以及我国河西走廊、黄土高原环境破坏导致经济衰败,也特别提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毁林开荒,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砍光树木等事例来认识生态与生存的必然联系。
从论述的逐步深入发展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与文明之间关系的论述视角从区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过度开发问题上升到国家阶段性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并进一步从当代延伸到造福子孙后代的关键问题。范围逐步扩大,从中国问题扩展到全球工业发展中需要普遍关注的问题,具有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时间轴也逐步拉长,将生态环境问题放到历史长河中,以历史案例进一步佐证,以史为鉴遵从规律,进而得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两点关键内涵:一是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对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这是客观规律,无法抗拒;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无论是生态兴则文明兴论述站位的变化,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思想从“敬畏自然”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再到“爱护自然”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递进、对人类自我约束的认同和保护行为的主动性变化,以及“两山”论三个阶段等,都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与丰富,从而形成了现在具有丰富内涵的“八个坚持”。而这“八个坚持”内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从现阶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阶段任务来看,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角度学习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则具体涵盖了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体系及治理目标四部分内容。其中治理理念包括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群众既是治理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即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肩负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即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治理方式需要坚持的最重要原则是从生态系统本身的整体性出发来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以及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手段综合治理(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理体系则要重点围绕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主体,一方面要施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进行约束,另一方面要进行激励,促进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生态文明文化价值观念、自觉践行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理念;治理目标则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构建地球绿色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发展属性的第二层内涵:维持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属性既体现于过去的演变过程,又将贯穿于未来与时俱进的过程。从第一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环境问题长期的实践和认识发展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其核心要义“八个坚持”。这种思想理论的发展属性是长期性的而非阶段性,是不会消失的。当我们进入“一个事物是普遍发展”这一正确意识形态时,更容易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性质与定位,即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方向指引且到目前为止仍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指导实践、又源于实践,是理论与实践不断交互碰撞的结果,并将在这个过程中继续丰富与发展。这是发展属性的第二层内涵。
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本身应包含四个部分,一是核心要义、二是生态文明重要论述、三是制度与政策、四是实践与问题。具体而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目前即“八个坚持”)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相关论述的高度凝练概括,生态文明重要论述又是制度与政策制定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依据,制度与政策又用于指导实践,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相对地,制度与政策需要接受实践与问题的检验,生态文明论述则源于对已有制度与政策的反思与前进,核心要义又将进一步提炼于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相关论述,这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再加之实践中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实践的交织与碰撞,共同决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发展属性的实质。
最终,我们会将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而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核心要义的变化也是包含两个方向。一是横向范围的扩展,即所涉及的生态文明领域要素的增加,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谈到雾霾问题时,明确指出“这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再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的相关论述,体现了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的重要性,强调了管发展就要管环保,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性优势,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从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此外,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后需要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稳定和全面平衡发展,这里面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等。二是纵向内涵的延伸,即“八个坚持”所涉及内涵的进一步扩展,如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深入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领域也会逐步扩展,从应对气候变化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区域环境问题等,不断承接时代赋予的新的责任和义务。
三、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属性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奋斗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正确思想指引。在系统科学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动态的认知和发展过程并试图理解其开放性与包容性,对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哲学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能够提高政治站位,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高度战略定位。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和认识更多地应集中于理解其体现的高度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认识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历史总结、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的产物,是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思想体系。在不同的阶段中会有新的理解与新的内涵,但不变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一条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和人类美好家园的正确道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确价值观,向全社会乃至全球输出生态环境保护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纲领和总指引。因此,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把握不应局限于对文本的分析或核心要义的分类,要从理论、制度、实践及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定位来强化和深化认识与理解。
二是进一步加强理论与思想相结合的认识与应用。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思想才能是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都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源于对实践问题的思考,重在解决保护与发展关系,突破固有的发展思维模式,解决“九龙治水”“小马拉大车”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及环境污染负外部效应内部化等问题。因此,学习与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不能脱离其对实践的指导,就理论谈理论是无法全面把握其长远性价值。
三是提升“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理论自信。认识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属性,也就认识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其思想内涵将与时代共同进步,会包含有不同阶段的主要精神和侧重点,也必将会指导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编辑:徐萍萍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管理规定》答记者问
学习与思考(2)| 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和内在实质
学习与思考(1)| 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整体性、逻辑结构性、发展演进性、哲学突破性与实践贯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