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9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张瑜 金哲:指向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指向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张   瑜   金   哲

(清华大学a.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b.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摘  要]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混合式教学将成为高校应对疫情防控大考常见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指向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面临的重要课题。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了当前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进的方向,探索指向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是促进教学内容融合,提升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是推进教学方法创新,融入信息技术增强教学效果;三是构建师生共同体,形成课程育人合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深度融合;混合式教学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结合的产物,慕课被视作新时代加快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引发了学习革命,催生了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基于“MOOC+SPOC+翻转课堂”将线上的在线教育和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并借助在线教育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学[1]。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14年起就开始组织教师相继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等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慕课,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效”[2]221。在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新形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高校应对疫情防控大考常见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是教师、学生以及教育资源的系统融合,重塑了教学生态和学习生态,但由于目前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融合、信息技术融合和教学主体融合不够等问题,因此积极探索指向深度融合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






“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在近年来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遵循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改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下,把慕课学习、大班教学、小班研讨和课外实践作为混合式教学4个主要教学环节。其中,慕课课程的目标是落实课程教材基本内容和知识理论体系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教学内容全面、教学环节完整、知识点足够细化、学生有参与感的在线课程资源;小班研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方式,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相应的研讨主题,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小组调研、课堂分享、问答讨论的方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大班教学的任务是针对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围绕课程教学育人的目标要求和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教学,通过面对面的讲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外实践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强化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发展。

 (一)打造精品慕课,讲授基本知识

  清华大学“基础”课慕课自2015年春季学期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以来,截至目前已上线近12个学期,选课人数达22.4万余人,在校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每次大班教学前,笔者通过给全体学生发布或推送慕课视频,以利于学生自主、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达到课堂翻转前置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观看慕课教学视频之外,还需要参与在线讨论区的互动交流,授课教师和课程助教通过主动设置讨论话题、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进行问题解答等方式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以2019年秋季学期的“基础”课慕课为例,慕课讨论区参与的清华大学校内学生规模达到2700多人,学生们围绕课程主题类、校园生活类和社会热点类话题开展了充分讨论,讨论区发回帖总数达到45737条,讨论区人均发回帖量达17条。其中,“平凡人也能够成就出彩人生吗”“如何看待佛系人生”“如何看待道德绑架”“如何看待网络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怎样看待官微发布的学霸作息时间表”“如何对待同龄人焦虑”以及“如何看待舆论的频繁转向”等话题均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此外,慕课学习还设置了课程习题环节,主要是检测学生们的慕课学习效果,便于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班教学。

    (二)开展专题教学,深化教学内容

  大班教学的主题围绕教材的主要理论内容展开。2019年秋季学期,笔者紧扣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奉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法治理念等主题开展8次大班专题教学,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主动回应学生的思想热点和理论困惑,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价值引领。在大班教学中,笔者积极运用混合式教学“利器”——雨课堂,将课前——课上——课后环节相互衔接,赋予学生新的学习体验,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反馈和过程性评价。课前教师推送雨课件,让学生们提前观看相关慕课视频、学习相关课件并完成作业习题;课上教师基于雨课件开展教学互动和轻度课堂翻转,通过雨课堂工具的弹幕、投票、答题和红包等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课后教师推送雨课件,让学生们完成课后作业或根据课程安排开展相关调研。

 (三)组织小班研讨,加强教学互动

  小班研讨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对于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以及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19年秋季学期,小班研讨课带班助教围绕“新时代、新阶段、新目标”“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与信仰”“新时代如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我身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我们身边的法律:案例与启示”等主题组织6轮小班研讨,每位学生选择至少参加2次小班研讨,通过小组调研、问答讨论的研讨活动促进理论的内化,教师在大班教学时可以把小班研讨中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授。

  小班研讨课主要分为4个主要环节:一是开展主题讲解环节,教师或助教围绕小班研讨主题和学生专业背景制作小班研讨课PPT,并进行主题讲解;二是学生分享报告环节,由学生小组自愿报名进行主题发言或PPT展示,助教根据报名先后顺序以及调研成果情况择优选择3—5组在小班研讨课上进行分享交流;三是主题讨论环节,学生围绕研讨主题和学习小组的报告进行讨论,每位学生都参与讨论和互评;四是总结环节,教师或助教对学生的报告和讨论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点评和引导学生的观点。

 (四)开展课外实践,锻炼学生能力

  “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思政课,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基础”课设计的课外实践包括了小组实践和个人实践两个环节,参加小组实践的学生围绕课程的相关主题开展调研,比如“优秀校友的价值观与成长发展之路”“身边一位平凡劳动者的生活与梦想”等,形成调研成果并在课堂分享。个人实践的形式主要包括学生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集体建设、社会实践等,促进知行合一。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认识社会责任、树立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发展。正如习近平所指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385








“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探索中发现的问题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践是一项新的探索,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教学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慕课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慕课教学视频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分解和细化,有利于学生自主、灵活地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理论知识“碎片化”的印象,难以准确地把握课程的整体理论框架,尤其是在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强的学生身上体现更为明显,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整体性设计,注重理论内容的系统化讲授,对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此外,慕课视频一经录制一般不会频繁更新,久而久之,慕课内容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会有所下降。

 (二)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互动性、亲和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混合式教学由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两大板块构成,相比传统全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师生面对面教学的时间有所减少。有学者认为,“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变为以机器和视频为媒介,这是思政课教学和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的大忌。现代化手段把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情感交流这一思政课教学的优势和特征消解了。”[4]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思政课教学中,基于线上课程的内容传递不能完全替代师生思想交流,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需要在充分互动和深度交流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三)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助教——学生”三者合力有待进一步凝聚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教师——助教——学生”教学体系。从近年来混合式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助教——学生”三者的合力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慕课建设和专题教学两个环节上,在小班研讨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当前混合式、融合式教学改革探索的趋势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对MOOC、SPOC、雨课堂、腾讯会议、瞩目会议等新媒体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对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等。助教是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成熟的助教体系是混合式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助教一方面辅助教师开展大班教学、进行课堂记录、批阅习题作业,另一方面承担起线上讨论区的维护、小班研讨环节的组织等工作。从目前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助教的主动意识和教学能力都有待提高,在小班研讨环节中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

  在学生方面,信息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是影响混合式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尚未接触慕课和雨课堂,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成为其进行有效学习的制约因素。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思政课开展混合式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慕课把教师主导性较强的课堂教学过程转换为学生自主开展的线上学习过程,尽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获取学生慕课视频观看进度数据、设置限时的习题考核等形式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监督考核,但慕课视频的播放并不意味着学生认真地自主学习,线上习题也存在着突击完成的现象。慕课学习活跃时间热力图显示不少学生是在晚上9点之后开始学习慕课视频,学习时间集中在考核截止前的若干小时内,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效果值得商榷。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路径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277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注重发挥专题式教学、问题导向型教学、个性化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混合式教学同信息技术以及“教师——助教——学生”3个主体的融合度。

 (一)促进教学内容融合,提升内容的整体性

  习近平强调,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383思政课只有坚持以教学内容为根本,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关注,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入脑入心。首先,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慕课视频的内容、大班专题教学的内容、小班研讨的主题以及课外实践的主题进行整体谋划、有机融合。在慕课提供了基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教师在大班教学中要以重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认真准备相关专题,专题既要契合课程的教学要求又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更高要求。对于慕课教学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对慕课视频内容进行适时的更新。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建立知识模型和梳理理论脉络,比如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整体地把握课程理论知识框架。其次,教师要善于从慕课讨论区、小班研讨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中发现共性问题,进而在大班专题教学环节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达到精准释疑的教学效果。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无论是在慕课平台的讨论区,还是线下组织的小班研讨课,教师都可以发现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坚持问题导向,有效解答共性问题,这既是融合教学内容的生动体现,也是增强思政课针对性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教学方法创新,融入信息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278思政课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性质的体现,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开展价值塑造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对教学互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清华大学一项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交互程度对满意度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且影响最大。通过构建学习社群或其他方式促进学习者与技术、同伴和教师的交互,是促进学习质量、提高教学满意度的有效手段之一。”[5]当前,思政课教学融合新兴信息技术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在增强师生互动、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在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大班教学和小班研讨的衔接等方面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运用雨课堂等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上——课后环节中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更科学地设计教与学的个性化策略。课前,教师可通过雨课件向学生推送慕课教学视频,组织学生在线上讨论区或线下微沙龙进行交流互动,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大班专题教学做好铺垫。课上,教师在专题讲授的过程中运用雨课堂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师生、生生互动的频度和规模,通过传统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课后,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微电影、短视频、动漫作品等形式记录学习成果,展示思想收获。当前,一些高校开展虚拟仿真思政课程教学实践,将专题教学内容和VR技术深度融合,给学生创设出身临其境的体验情境,增强了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三)构建师生共同体,形成课程育人合力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3]385-386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要有效融合“教师——助教——学生”三者合力,将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共同体。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课堂讲台上的主角转换成视频教学中的传道者和实体课堂上的总导演、总指挥,肩负着引导学生思想认识方向与推进学生深度理论学习的重任,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了。”[6]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慕课学习、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等环节中的学习效果及反馈,不断增强慕课教学和专题教学的主导力和有效性,同时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和细致入微的小组指导提升学生在小班研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教师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者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并善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有效发挥助教的辅导作用。助教一般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组成,是思政课教师的后备队伍,他们对教学过程的深度参与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要带领助教团队精心备课,使助教充分掌握小班研讨课的主题内容和教学方法,发挥其在组织开展小班研讨活动中的骨干作用。在研讨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研讨主题和推荐资料进行学习,助教要参与其中开展学习辅导,促进学生对研讨主题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研讨课上,助教要把控研讨活动的节奏,不断将讨论引向深入,通过点评和总结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研讨课后,助教指导学生进行研讨课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思考。教师不但要通过日常培训提升助教的教学能力,还可通过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如学期末让学生评选“我最喜爱的助教”等,激发助教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最后,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混合式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制度设计探索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体系,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内生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慕课学习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这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学习的主体能力准备。尤其是对于学习“基础”课的大一新生而言,要引导他们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平台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开展在线学习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互动;二是增强学生的信息选择和辨别能力,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选择、辨别和判断能力。在慕课讨论区,不少学生会关注时政舆情热点或转发热门文章,教师和助教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重大事件,正确认识世界、中国发展大势和自身的时代责任与使命。在大班专题教学环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启发他们自主探究问题,让课堂教学实现从沉默、问答到对话、质疑、争论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学境界。大班授课要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艺术,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善于给课堂教学“留白”,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之间建立一种适度的张力,以“提问”“启发”“点拨”“导引”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最终自己得出观点和结论。小班研讨课和课外实践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教师和助教要通过精心备课,全程指导、点评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研究型学习,并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集体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思想的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