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9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首都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汇编

点击关注☞ 高等教育会议中心 2022-09-14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首都师范大学出台《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2021年上半年,学校设立“课程思政师范课程”建设项目,引导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本文汇编了首都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供各院校教师学习、借鉴。01

《教育学基础》-蔡春

教师简介

蔡春,博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为教育研究方法论与方法、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教师教育等、智能教育学;主持国家哲社重点招标、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北京市哲社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多项科研教学奖;主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育研究方法》;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理事等。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课程简介

《教育学基础》是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的研究范围、教育的起源、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为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工作提供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描述

(1)教学内容方面


以习总书记“四个自信”、“四有好老师”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框架,整理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点,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

(2)教学资源方面

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深挖课程内容资源,梳理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学点。二是紧扣时政发展,在教学中补充新时代重要会议精神与教育政策法规,在相应教育内容的教学中解读剖析新时代教育发展理念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三是密切结合教育热点问题,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中补充系列有关师德师风的时事案例。四是构建与基础教育实践场域相衔接的课程思政实践支持系统,积极争取中小学校和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支持。

(3)教学方法方面

采用视频观摩、优秀中小学教师现身课堂互动等做法,唤醒学生的教育情感并发展学生的职业理想;采用教育戏剧、课堂辩论的活动方式,深化学生对师德师风的经验体认并升华其师德情操;采用见习观摩,为学生提供直面教育实践以丰富教育认识和践行师德行为的机会。


02

《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乔爱玲

教师简介

乔爱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等课题,出版《翻转课堂教学》等七部教材,主讲课程《教育技术学概论》入选2021年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本人和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获教育部“在线教学智慧教育之星”称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大赛三等奖、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首都师范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德育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学管理者和教学风采最佳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课程简介

《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是一门面向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必修课程,课程重点介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数字化教学媒体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室中的教育装备技术与实践、教学评价与学习分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旨在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描述


(1)立足师德培养,面向一线教师,紧扣专业特点开展课程思政


面向北京市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特点,深入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发掘本课程中蕴含的教师职业理想和教师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2)聚焦社会需要,把握科技前沿,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瞄准世界教育信息科技前沿,聚焦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教学的现实需求和问题,通过扎实理论知识学习和创新实践技能习得,发挥师范院校继续教育优势,培养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不断促进学生将思政学习成果融会贯通应用于教学一线实践。

(3)融入思政要素,学习任务驱动,全面实现继续教育三全育人目标

将理想道德信念、教师职业道德、岗位创新意识等思政要素融入课程教学,借助混合式环境下的课程思政研究实践,打造基于慕课平台的“互联网+”混合式学习模式,依托案例教学、项目研讨等具体学习任务,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继续教育三全育人目标。


03

《遗传学》-张飞雄

教师简介

张飞雄,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市级精品课程、遗传学市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分子细胞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调控。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20余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SCI 45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奖和第二届谈家桢遗传教育奖,被遴选为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遗传》杂志编委等职。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课程简介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核心学科和带头学科,主要内容包括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传递、变异与调控等。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对于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和发育规律,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描述

(1)根据课程特点,挖掘思政重点并融入每一章节


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遗传学现象的发现、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理论的提出等都蕴含这许多思政内涵,认真分析梳理并实时渗透到每一节课,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把握学科进展发展前沿,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

遗传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把新进展和发展前沿介绍给学生,同时带领他们研读原始论文,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强调科学研究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成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分析学科的特点,引导他们对章节中思政的内容、体现出的思政特点和育人特性进行总结。


04

《大学英语二级》-白晓煌

教师简介

白晓煌,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语言测试等。曾主持和参加多项省部级项目。近年来发表论文数篇。获首都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称号,2021年荣获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二级》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通识课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重视强化阅读和听说基本技能训练,以语篇分析和主题拓展活动为抓手,推动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技能得进一步发展。同时,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用英语表达观点,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用英语讲述中国的基本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团队合作,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描述


(1)挖掘资源,完善内容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深挖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设置每单元思政主题,在课程中围绕思政主题进行拓展和引导,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紧密融合。

(2)改进方法,还“学”于生

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学习还给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单元话题汇报作为产出目标,以教材学习及汇报准备促成目标达成,形成“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及学习流程,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用一体。

(3)思政引领,铸魂育人

将课程学习内容与课程思政点有机融合,以思政点为引领,以语言产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价值塑造为目标,融盐入水,达到知识学习、语言训练、价值塑造、能力(自主学习、思辨)培养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及路径,不断巩固核心价值观,增强家国情怀,做到铸魂育人。


05

《美术学科教育学》-尹少淳

教师简介

尹少淳,博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亚洲美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美术教育;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子课题,连续21年担任教育部基础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专著《美术教育学新编》获“十一五”国家精品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美术学科教育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程;全国首届高校美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美术教材审查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等。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课程简介

《美术学科教育学》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以“学会教学”为中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美术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了解美术教学的基本构成,掌握美术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未来成为美术教师做准备。从基本性质看,它是一门美术学科与教育学科相综合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具的学科。美术学科教育学相对普通教育学更具体,比起美术教学法更抽象。它负有将在美术教育教学领域“一无所知”的学生引领至“深入了解”境界的责任。重点培养学生“学会教学”“为教育而创作”的能力,通过在特定的情境中尝试以团队的方式解决未来教学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形成乐于从教、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观,以及认同教师工作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并能主动在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特别关注学生美术教育基本知识框架的建构、知识要点的理解和基本程序、方法的掌握。其基本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如何发展?历史上存在哪些美术教育的研究取向?中国美术教育最新的改革动向?美术教学的类型与基本流程特点?如何进行教学评价?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何使用美术教科书?如何开发课程资源?优秀研究型教师成长有何启示?如何以“美术教育作为立场”展开作品创作?学生在完成了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之后,也就基本上进入了美术教学的情境之中。重点培养学生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以胜任未来的美术教师职业。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描述


(1)课程思政特色


本科特色主要有三点:①课程思政引领-专业思政支撑的“双向育人”通道(高校培养师范生、未来教师培养学生,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②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细节中,建设案例资源库(“课堂试讲”“教案撰写”“视频观摩”等方式,并配合“主题结课展览”“师范技能大赛”);③课程思政覆盖教学全域中(教学设计、实施、评价)。

(2)课程思政创新

课程在融入思政教育的改革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的教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模式。体现了我国“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达了国家基础美术课程标准的前沿理论创新,廓清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引导学生思考核心素养美术教学设计与评价。

(3)课程思政方法

本课程发挥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作用,通过对美术知识、美术课程、核心素养等内容的系统性学习,理解美术教育有助于健全人格的育人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主动分享与合作的意识,交流与研究的问题意识,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热爱美术教育职业、热爱生命以及热爱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


06

《中学历史教师技能》-杨朝晖

教师简介

杨朝晖,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言人文教育系副主任;历史教育专业负责人。独立主持市级以上课题项目10项,目前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本科生“中学历史教师技能”、“教育见习”两门课程。2014年荣获“首都师范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5-2019年连续5年荣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学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9年荣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全国第七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称号。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中学历史教师技能”是面向历史学院本科师范生的一门专业教育选修课程。本课程紧扣历史师范教育特征,以提高历史师范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学关键能力为基本目标,重点提升师范生对自我、学科、历史教师职业的基本认识与整体理解,建立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认同,初步获得胜任历史教学的核心关键能力,从而为师范生顺利站稳讲台并走向卓越奠定基础。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描述

(1)在指导思想上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路径包括:以典树德,以身立德、以文化德、以情润德、以场育德、自我修德。

(2)在培养目标上

围绕师范生能力标准,强调发展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

①强化目标。通过增强师范生对历史教师职业的自我认知与理解,了解新时代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与要求,有效强化其职业信念与职业认同感,提升其从业历史教育的使命感与自豪感。

②深化目标。通过研讨核心概念和流行理论的实质与操作误区,进一步深化师范生对已学教育理论、理念与基本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深化师范生对如何教授中学历史课程的整体理解,提升其整体把握课程的能力。

③外化目标。通过多种路径和手段,进一步将师范生已建立和掌握的历史学和教育学基本理论与认识外化为自身的实践行为,增强其理论与实践对接、对话的能力,初步掌握其教育教学所需的核心关键技能,形成基本教学行为规范。

④固化目标。通过自我反思、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巩固其在其它课程中所初步掌握的历史教学基本功,学会倾听、表达、沟通、探究等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其应对变革与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

3)在内容选择上

体现与时俱进,体现党和国家对教师教育的最新要求体现最新实践动态,精选内容,取材力求体现时代特色。

从关注传统的教师发展外显行为转变为关注影响教师发展的内在因素;从追求肢解的技能训练到追求对课程的整体把握。

(4)在教学方式上

在方法方式上力求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与多元立体路径与手段,实现“道器相融、情理相融、理实相融、教学相融”。

#05

实施特色

(1)充分利用最新时事资源,创新教学设计。

如2020年引用李兰娟院士在媒体上一段发言,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李兰娟院士将科技人员、医生、教师、军人称为“民族的脊梁”?他们有何共性的特征?”2021年则吸纳时代楷模的最新资料,通过对比张桂梅老师照片,创设问题情景:“你从这张脸中读到了什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2)不断挖掘优秀教师资源,开展范例教学。

如2019年通过展示历史师范生择业倾向的调查研究识等内容,启发学生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思考;2020年通过对优秀教学名师的事例与课例进行深度分析与研究,深化对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建构;2021年则通过邀请知名历史老教师进行唯物史观教学示范,树立优质教学与人生榜样。

(3)充分运用优化网络资源,开展情境教学。

结合教学需求,将网络资源不断筛选、优化,探索先行组织者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如2019年通过观看《死亡诗社》片段,2020年通过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引导学生认识教育真谛与学科教学魅力,深化对学科的热爱与理解。2021年通过观看《未来扑面而来》网络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新时代挑战,强化使命与担当。

(4)充分运用时令身边资源,营造情暖课堂。

每次课前都会结合时令因素,制造课堂“小甜点”,营造温馨课堂氛围,传递正能量。如课前播放中国古典音乐、讲解节气知识,结合疫情后,学生思念学校心情,播放首师美景、抗疫故事等进行课堂导入。2021年,则把学长请入课堂,介绍学习体会和关于“线上教学”的相关研究。

(5)充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构建多元学习。

2020年以前注重“课前课后、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班级小组”的教学系统构建;2020年增加“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与互动空间。在作业方面,2020年以前一般布置“我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历史老师” “我的教育理想”等相关主题作业,2020年则改为“新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2020年以前实践作业为设计导言课,2020年则新增了“十年之后《抗疫之战》的历史教科书编写与教学设计”;2021年增加了视频微课展示。

(6)充分运用评价反馈机制,提升课堂效能。

严格课堂规范与要求,2020年以前,课程主要建立高频率高质量的作业和最后的考试两个反馈机制。2020年,则通过网络平台和小程序,建立了日常教学过程反馈和课后反馈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及时发现了解学生思维模式的种类、思考方式的变化、思考的深度,以及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课程的建构,力图实现“六度”课程建设目标:具有时代的高度,理论的厚度、人文的宽度、情感的温度、系统的力度、聚焦的准度。


加入高校教师资料杂货铺QQ群

交流互助,互通有无



往期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