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年执着于50㎡,看90后建筑师如何为父母设计顶级轻奢之家?

TransAxis TransAxis设计坐标 2023-03-13


在学习建筑的路上

你是否踽踽独行

我们想分享

和你聊聊有趣的、不为人知的

小故事



嗨喽大家好~本期又迎来了我们的老朋友肃画的设计作品。在之前我们报道过一篇题目为《登陆Pinterest并走红|一座美到窒息的历史博物馆!》的文章,相信大家对于里面精湛的设计以及作者一丝不苟的态度深深折服。


作者:肃画(点击图片可以跳转到相关文章链接)

那么本次肃画本人完成了东北老家的室内重新设计装修,每平米成本高达9000元,为父母打造了一所顶级轻奢的养老自适居所。但是故事的关键并不是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而更多的是这个事情在推进过程中的曲折和经验,每一处精湛的细节到底是如何施工,每一根走线、每一盏灯光以及家居配景都是如何考虑的,其背后都是千万次的深思熟虑以及反复修改调整才得到最终成果。本期还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由肃画为我们讲解东北老家的设计成果,而后半部分则是TransAxis对其进行采访,为热衷于室内设计的小伙伴们揭开该项目层层不为人知的心得与故事~



————————————

将价值折射在空间区位和动线模式之中,利用最简单的法则使空间的功能与感受最优化,是ADWANGStudio重构空间的常用方法。



视频|VIDEO


△记录施工过程©肃画



项目背景|BACKGROUND


此住宅位于辽宁丹东,是设计师本人为自己的父母设计的,现状厨房和次卧格局不够规整,总面积才50平米。因此,如何剥离无关紧要的装饰,满足日常起居和收纳需求,并营造自由的氛围是设计的主要考量。

△原始平面©ADWANGStudio




设计方案|DESIGN

△分析图©ADWANGStudio


△平面图©ADWANGStudio



△天花结构示意图©ADWANGStudio


△渲染图©ADWANGStudio


从厨房到主卧的流线有一处比较明显的转折,这堵墙会产生遮挡感,形成的拐角也会让在客厅沙发坐着的人感觉不舒适,因此设计的伊始从解决现状空间的矛盾出发,对原始空间进行重新梳理,增大厨房面积,把厨房和卫生间这两个材质相近,面积相似的空间做一个连接,并同时在天花上做一个曲线的造型过渡,这样的天花造型暗示了厨房和卫生间的相似的空间关系,引导并强化了人的动线,优美的曲面天花成为整个空间的视觉中心,消解掉墙面的直角对着人的时候给人的不舒适感。


△渲染图和完工实景照片对比©ADWANGStudio


卧室和客厅空间用了大量温暖的木色,并组成木质的空间体块,这些体块以整个白色空间为背景,进行功能与空间节奏上的构筑。木头是自然的延续,其温厚的物理属性让身体更容易亲近,而爵士白天然理石有一种高贵和纯净感,客厅局部天花还有清水混凝土呼应下面的地板区域,这些触手可及的材料创造出丰富的空间。


△不同场景下的灯光效果©肃画


△玄关©肃画


△客厅©肃画


△隐藏的电视@肃画


客厅的电视做了隐藏设计,一般的中国家庭,总是以电视为客厅的中心,ADWANGStudio在这里想削弱电视的存在感,让客厅回归它本有的交流和休息属性,同时设计了一个壁炉的意向,营造家的温馨感。


△开放式厨房的软门


△厨房©肃画



△餐桌©肃画


△可变形的餐桌,适用于4-6人不同的使用需求


△卫生间和客厅之间的过道©肃画


△卫生间©肃画


△主卧©肃画


△小卧室©肃画


客卧&书房与客厅之间,设计了一扇1X2米的窗户,平时在小卧室的时候可以看到客厅,增加了家人之间的交流,有效减弱了小空间的压抑感,平时白天的时候这扇窗也可以补充客厅的自然采光,当然,在晚上休息的时候,可以让玻璃雾化,以达到保护隐私的目的。


△通高的门©肃画


为了保证用户在不同房间穿行时的连续感,所以门设计为通高且与天花平齐。


△细节©肃画





全景|VR


扫描二维码体验作品全景





项目名称:肃画的家

建筑事务所: ADWANGStudio

主创建筑师:肃画

项目年份:2017-2018

建筑面积:50m2

项目地址: 中国,丹东

微信公众号:ADWANGStudio

事务所网站:http://www.adwangstudio.com/

联络邮箱:adwang-studio@qq.com

摄影师:  肃画

摄影师网站:http://adwang.lofter.com/

品牌:HAY,KEDING,OSMO,Flügger






肃画


ADWANGStudio创始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有建筑、景观、室内、平面,多专业学习和实践背景。曾先后实习工作于先锋事务所DUO和penda。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开始,便一直参与中国的建筑实践,秉承设计概念应与社会实际问题统一的设计原则,其作品在Archdaily,gooood等各大国际建筑媒体发表。同时注重产研学的结合,担任留学作品集培训老师以来,经其培训和指导过作品集的学生,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UCLA、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建筑学院、TUDelft、UCL、香港中文大学、RMIT等国际名校的offer。







专访|Interview


1,给甲方做设计和设计自己的家有什么不同?

这是我为父母做的自宅设计,感觉自己岁数也不小了,想为父母设计一个舒适的家,供他们养老。这里有我这两年来的实践和积累,对自己之前的设计思想做一个梳理和总结,作为一个节点,之后重新起航。项目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两居室,使用面积50平,加上飘窗才53平。我相信小空间也可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和独特的品质感。设计上,我做了比较完善的灯光系统,收纳系统,和全屋智能系统。对隐蔽工程和隐藏设计尤为重视,“品质”的实现,永远成于背后,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我想每一个学建筑设计的学生在学生阶段就开始憧憬有一天可以设计自宅。一个好的项目的完成,离不开甲方,设计师,施工方,这三方的通力合作。设计师作为乙方,会期望做出好的作品,然而客观条件常常会各种限制,不能如愿,会有无力感。所以自宅是一次最好的实践机会,甲方和设计方合二为一,就差33%的施工方的问题需要搞定了。16年8月份开始,我陆陆续续设计了一年,完善各种细节,然后回老家找了三个月施工方,见了太多工长,上来就一句:“没问题,这个我们能做,你放心吧。”直到最后找的现在的工长,朱师傅,他在当地小有名气,以干活细致著称,当时看完我的图纸和听完我的要求,就感慨说:“这个活你要是想做,你就别走了,丹东没人能做,我干了二十多年,简单的还不愿做,就挑那种谁都搞不定的活干,但是你这个,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复杂的……太难了”




We feel that the design of shelter and the design of home is the beginning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beginning of interior design.

(设计一个居所,一个家,是一个建筑设计的开始,也是一个室内设计的开始。)

                                                         ——胡如珊,Neri&Hu




最后,我就把北京还没谈的项目都推掉,在北京一个月,回老家一个月,这样两头跑着,陆陆续续干了一年多。当我毕业的那一刻起,我心理的执念就是我希望自己的设计落地,而不再仅仅满足于追求图面上的美好。一个建筑师,作品建成了,所谓的“设计”才有意义,建成是一个原点,之后的时间是建筑自我生长的过程。



2, 整个设计看起来挺“潮”的,颇有ins风,那么在项目设计初定风格的时候都有那些考虑?

我把它描述为“去装饰化”的设计方向。我在设计的是空间,我在解决的是空间上的和使用功能上的具体问题,整个家中没有哪里被过度装饰,也无法定义这里属于某一种风格,这才正是当代设计的精髓。设计的本质是要解决问题,最优解决方法背后的逻辑造就了项目独特的视觉形象,空间的不利条件反而成为这个公寓独特性诞生的基石。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想,设计的初衷是什么,设计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也会开始重视自己的感觉,而不是从课本或者别的建筑师身上了解的东西。忠于自己,意味着忠于自己的内心,不被浮华的流行所影响,耐得住寂寞和孤独。而设计最奢侈的事莫过于忠于自我。



3,地面铺地木地板与铺砖咬合交错,并与天花顶棚的曲面构成了一种流线关系上的暗示和关联,是整个室内的一大亮点,这种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完成,以及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在这个项目上,我把之前在别的项目上想用而各种原因没实现,之后想用还没来的及尝试的各种材料和技术都一一做了试验,设计师不能让甲方为自己的偏执买单,所以我就在自宅上真正的任性了一回。所以不得不承认很多地方有炫技的成分在,其实实际项目上还是不建议大家这样去做,施工上会造成很多麻烦。


这个拼接的具体做法:瓷砖厚度10,地板厚度15,地暖专用地板膜厚度1-2,先铺瓷砖,然后地板的部分做一次自流平,把这17-18的高差预留出来,理想情况是完成面瓷砖比地板高1毫米。最后在地板和瓷砖之间做结构胶,结构胶本身有弹性,考虑到地板后期的热胀冷缩,这个衔接处不建议做美缝。


△瓷砖和地板衔接细节©肃画

△地面结构草图©肃画



4,曲面天花顶棚是设计师解决空间墙体遮挡最终给出的设计结果,那么过程中是否提出众多比选可能性,并挑出这个落实?如果有,可以分享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么?

一般的设计师只设计造型,好的设计师会设计误差。这个项目我的设计重点其实是工艺优化和完成度的把控,魔鬼在细节里,形式这种事,其实是上学的时候关注的东西。做设计无非三个阶段,前期分析现状并提出一个概念,中期以确定的逻辑解决问题,后期完善并强化这个概念,落实完成。我做设计的过程不像是所谓“参数化设计”那样,电脑模拟出十几个结果,然后设计师本人选一个,或者日本人那种穷举法,做好多方案……我比较倾向于梳理出现状空间的矛盾和功能需求,从画草图起就逐渐勾画出空间三维形体,在头脑中把想要的空间形态推演好,依照确定的形式生成逻辑,用rhino辅助我把头脑中明确想要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么说来,这次的这个顶部的造型,和四年前做毕设时候的曲线中庭,都是这样一次成型的。


△异型吊顶结构©肃画


△天津历史博物馆概念设计©肃画


关于我做设计的逻辑,曲线的部分我觉得说起来可能有点儿抽象,这里我愿意简单分享一个小点,关于这些木条的分布和尺寸由来:

1,这些木条在客厅两面墙对应存在,形成的呼应关系构成一个完整体量。

2,木条具体的尺寸,4cm其实感官上看,是有些粗了,换句话说,不够精致,它是为了匹配沙发背景墙上的灯具尺寸,和主卧隐形门铜制把手的尺寸。

3,关于电视柜上的木条,电视柜开启时,不能让门板上的木条相互碰撞,又需要把门缝隐藏。



△客厅木条的对应关系©ADWANGStudio


△木条尺寸匹配灯具和隐形门金属把手©肃画


△电视柜上的木条第一版设计有碰撞©ADWANGStudio



所以这种整体思维才是这个设计的精髓所在,空间,材料,光线,软装,他们都是一体,协调而不可或缺,建立一个系统,去平衡这个项目相关的所有要素,设计的密码隐藏其中。这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整体设计,和全局思考。



5, 整个项目的造价大概多少?设计中如何控制造价?(这个问题肯定是很多人最关心的点)

总造价45W,同房价,使用面积50平,也就是9000元/平米。项目伊始本来预算20W,准备了25W,因为丹东整体施工条件还比较落后,大部分材料和技术都达不到我的要求,所以大概80%以上的材料都是全国各地运回来的,再加上整个项目各种施工节点重做一次,两次,三次,十几次的,不计其数……基本误差超过2毫米的地方,都要砸掉重来。


一个项目是由花费的时间,消耗的预算,完成的质量这三个元素构成,而他们三者之间没有交集,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没有很快完成,花钱特别少,而且最终品质还特别高的项目。所以如果问这个项目怎么控制造价的,惭愧地说,我没有控制。我考虑更多的是我自己的时间成本,既然我自己耗在这里了,我也清楚我要的东西是什么样的,所以造价就是最后的考量。当然这些工艺和材料都用过一遍以后,之后的项目心理也就更有底了。对于我现在的甲方,我会要求单平米造价超过6000元,当然8000元以上比较理想,还有一种比例参考就是,装修费用占买房的50%,当然小城市房价过低,和北上广房价过高的,适当调整。我想50%的比例,可以保证达到一个不错的品质,而很多人都在追求面积“大”,却不明白什么是“好”,多少有些可悲。



6,整个空间很少会看到如传统家装内明显的灯具等照明设施,能分享一下项目中的灯光设计与控制理念?

灯光设计是这个项目的重要一环,基本理念就是无主灯和防眩光,基本原则就是“光只出现在需要它出现的地方”。光是为了强化材质质感,空间形体,物品的精神的,光是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里,非常重要的元素,没有光,就没有空间。另外为了保证达到我的设计要求,所有的灯带都是我亲自调光并安装的。


△关于灯具的细节©肃画



7, 整个项目的工作流程能分享一下么?

我相信“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对设计和施工细节吹毛求疵,又要对项目有比较好的全局观和掌控力,这才是真正在做设计。


我全程盯的施工——工人进场我来,工人走了我跟母亲回家吃个饭,晚上可能还要回来修改细节和打扫卫生,经常忙到晚上十一点甚至凌晨两点。整个施工过程对工艺的精确度的要求达到了较为严苛的标准。每个环节我基本上都要身体力行,工人不明白或者达不到要求的我都自己上手做个样,然后让师傅照着做,如果这个东西大家都是第一次做,那么肯定我来做会完成的更好,很多时候年轻设计师做了一个设计,施工方那边一句,“你这个干不了”就把你弹回来了。这次实践之后我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自信地说:“这个能干,这么做,我亲自干过……”


在施工期间,我买了8个收纳箱来分类整理施工过程中的所有工具和材料,施工过程中90%以上工人用到的工具我都给提前买好,我的工具比哪一个师傅都齐全,我自己穿废了4套工作服,自己做的美缝,配合各个工种做收尾的细节工作,我开玩笑称自己为万能小工。体力上的疲惫还是比较好解决的,真正的困难在于工人们思维的固化。施工期间,工人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没有你这么干活的,你这样没必要。”然而,我做的大部分事恰恰就是大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的事,而这些“没必要”才是我存在的价值。



△研究的一些管件©肃画


关于摄影,如果单是拍照片,我还是很有信心的,但是这次为了最完整地展现方案,我完成了照片,全景VR,和视频,新技能get。全景是用单反配合12-24镜头,17张照片合成一张全景,后期电脑拼贴的,过程免不了各种出错然后重拍。视频真的是苦了我了。使用的如影M,以及1200长的轨道,四套三脚架,拍摄一个镜头经常要重复十几遍……拍摄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电影工作者的不易。


△拍摄用到的部分器材©肃画



8, 公共空间墙面大部分采用了大理石材质,而非常用的粉刷处理,是有什么考虑?

爵士白理石的运用是为了呼应整个白色体量的空间,跟卫生间和厨房空间上的连接,和质感上的呼应协调。用的是2.4X1.5米的整块天然理石,选择天然理石其实就要接受它的瑕疵和一定的不确定性,我挑了半年石材,跑了十几趟石材厂,终于等到这批材料,白色质地接近瓷砖,非常少见的精品,为了充分体现材料本身的质感,做了光面处理,同时衔接的厨房和卫生间的墙面也用的同样纹理的超薄瓷砖,反光,厚度仅4.8毫米。



9,这个项目里面引入了智能家居系统?

智能家居用的小米的平台,身边朋友调侃我是米BOY,我本身算是数码控,所有数码产品测评都会看,在这个小家里,为了让父母生活的更舒适,我自己搭建了一套智能系统。首先,我想说明基本的理念,智能家居是方便生活的,不能成为生活的累赘,科技体现在看不见的地方,如果你无所察觉,它却真实帮助你了,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家居。基本的防盗监控,窗帘自动定时开合,晚上老人起夜,自动感应开启夜灯,卫生间和厨房的浸水传感器,防止家里漏水或者忘关水龙头导致水漫金山等,都是非常实用且必要的设计。



10,目前爸妈住进去了么?感受如何?

父母很早就住进去了,整个项目对环保性的控制是非常苛刻的,主材是橡木实木,剩下的比如木蜡油,板材,乳胶漆以及十几种胶都是进口最好的,包括自动控温地暖,对温度的控制,新风系统,做的空气循环等考量,这些都是为了保证甲醛等有害物质最低。大概完工后两周,多次检测空气都合格了就住进去了,常规有条件的,当然还是建议晾房6个月左右。父母目前住了五个多月了,各系统都运行正常,反馈说比较满意。


△乳胶漆©肃画



11,前期设计过程中会听取父母的意见么?

相对来说,50平米和150平两个住宅来说,可能50平面积小了三倍,但是其实它的设计难度也高了三倍。在这个面积下为了保证比较高的品质,设计精度和施工精度要到达2毫米,容错率低得多。设计上,考虑到父母的年纪,所以我主材选用的木材,这样比较有温和的亲近感,否则以设计师的调性和我的年纪,肯定是灰色系。主卧想用一个中意很久的黑色侘寂风床头柜,被老妈强力制止,说不吉利,看着害怕,遂大吵一架,但是平静下来毕竟是给他们住的,只能退货,重新买的黑胡桃的。居家设计,特别是小户型,储物设计,和冗余设计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设计了很多储物空间,还空了一些地方,留给以后使用。


△收纳设计©肃画



12, 听说施工的时候和施工队有过很多返工,设计师本人也甚至亲自参与了施工过程,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有趣的故事?

噗,这里都是血泪吧,哪有什么有趣的故事。我这一路来一直踩坑,项目结束时就把所有坑都踩实了。


△肃画的微信朋友圈截图©肃画



13 ,你自己实践的这几年来对设计有什么理解?

在艺术的路上走多远,取决于对生活的体悟,和自我的表达。设计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生活家”,只有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才能去创造生活,做出好的设计。中国的建筑师更像是中国的电影导演,全职全责,如果你考虑的只是片面的东西,只是画这个图,那也只能成为画图狗。那么这里为什么强调是“中国的”建筑师,和“中国的”导演呢?因为不得不承认,欧美或者日本这样的国家,建筑艺术和电影艺术都依附于其工业化体系,然而在中国实践,很多事情就需要考虑国情了。




想要得到未曾拥有的东西就需要付出未曾付出的努力。

                                           ——郭帆《流浪地球》导演





△艾丁香美业©肃画



14,有建筑背景的人做室内设计有什么不同么?

 做建筑和景观设计,都是从场地入手,流线分析,功能布局,层层细化,从外向里做,但做室内设计,却恰恰相反,首先要充分了解甲方的需求意图,然后选好相应的家居产品,从里向外推,而这一切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平衡,或者说完全依仗设计师的品味。这就像画一个人,可以从大形入手,层层刻画,直到完成作品,也可以从一只眼睛开始画起,最后层层推进,勾勒推导出整个身体......当你两个过程都走过一遍,回过头来,可能对设计的理解会更深刻,因为本质上,设计是为了给人用的,是要让使用它的人——舒服。


做设计的的过程要处理很多矛盾,装修公司的“设计师”和真正的建筑师最大的区别就是,装修公司的设计师只会做加法,做装饰,而真正的设计师在做减法,做空间。



15,你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还在做ADWANG小教室,教学生和自己做设计有什么不同?

我现在的教学也是分“留学作品集”和“建筑师的家”,分别是图面完成和落地完成两个方向。中国很多大学里的设计教育,最大的罪过就是扼杀了可能性。做设计还是比较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我看到的很多学生的作品集,第一眼看去就“很像中国学生的作品集”,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学生的基础虽然参差不齐,但是比较共性的问题在于,没有设计逻辑,推敲方案的过程基本都是拍脑子想,各个方向天马行空却又浅尝辄止。我常对学生说,idea是最不值钱的,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idea,设计师的价值在于知道哪些idea是没意义的,以及剩下的这个核心idea如何最好的实现,所以不要跟我说你的想法,告诉我你的办法。


△肃画指导的学生作品©张文


一般学生开始做设计的时候,第一阶段是脑子一篇空白,不知道如何下手,第二阶段看过一些资料,脑子里有一些想法了,但是设计会做的很碎。在做每一个小部分的时候都乐在其中,从而往往忽略了考虑整体关系。第三个阶段就是比较成熟的阶段了,我把他称为“知——不可为”,做设计当然可以有很多方向,但是这个时候在你心理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原则,删繁就简,只保留最核心的本质。很多时候,选择往往大于努力,看到很多学生在很努力的在做一件错误的事,有些心疼,所以我一般都是帮学生把控具体的方向,希望他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肃画指导的学生作品©Martin Chen





END


——————————————————

文字:肃画

配图:肃画

编辑:王祥





相关文章延伸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我们是与你一起在探索建筑的路上同行的伙伴
我们想和你谈天说地,尬聊也可以

TransAxis

合作联系 :wangxiang_521(微信)

邮箱:392501599@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