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蜗居小屋华丽逆袭!同济建筑小姐姐们首次实战打造魔都仙境!

TransAxis TransAxis设计坐标 2023-03-13


嗨喽大家好,本期为大家展示的是来自同济大学建筑系姐妹花蓝萱和王苇设计的上海老里弄12平米小屋爆改方案。很多建筑系学生刚接手的实际项目都是从室内改造设计开始,而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又是不同的考验:建筑设计考验的是关系的处理与空间功能的融合,而室内设计更多是设计师调性品位、生活态度、观察研究、细节把控能力的综合展示,一面围墙,一套桌椅、一组吊灯甚至一张地毯、一杯红酒都能极大地影响整个空间的品质与效果。那么接下来就是同济在校建筑学生为大家展示初出茅庐的实战初体验,不仅仅是职业建筑师,学生也能够成为生活梦想家,改造并追求更有品质和温度的生活。


————————————


大家好,我们是这次的投稿人:蓝萱、王苇


我们目前都在同济的建筑系读研究生,并且是同宿舍的室友搭档。这段“实战初体验”,是我俩读研期间第一次【从方案设计到施工软装】的实践记录。改造对象是上海市陕西南路环贸商圈附近一栋仅有12㎡里弄阁楼,被改造成了“ 面积虽小,五脏(终于勉强)俱全”的出租公寓。


作为小白的初次尝试,走弯路和犯错误是少不了的。整个项目也陆续推进着了近一年才完成收工,但真正等到小房子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落实的那一刻,我们感觉一切的付出还是值得的!王祥学长的TransAxis平台推送过了很多有趣的设计经验分享,给大家提供了超赞的交流平台。于是在此把建筑小白的这段“充满磨炼”的经历,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供指教和交流~



项目预览



名字:小房子

位置:上海市陕西南路商圈区域

面积:原面积12㎡,改造后可使用面积约20㎡


                         ↓↓↓ 一层完工定妆照 ↓↓↓


                         ↓↓↓ 二层完工定妆照 ↓↓↓


                            ↓↓↓ 过程变身图 ↓↓↓


                                ↓↓↓ 平面图 ↓↓↓


                            ↓↓↓ 项目计划表 ↓↓↓



项目缘起

 

记得在我们读本科的时候,还是自媒体刚刚兴起的年代。那年的我们,经常在新兴的运营文章上看到“爆改”等头条字样,点进去观摩了各路大神对旧房子改头换面般地修整,包括之后火起来的“梦某改造家”节目。每次看完这些贴近日常尺度的改造,都有一种“建筑让生活更美好”的神圣感从内心升起。作为仅在SU界面有过虚拟搭建经验的小白,也按捺不住在内心计划着去尽快实现自己的第一次建造实践!

 

读研期间,我们偶然认识了已经从同济毕业了的Rudy学长,翻看他的朋友圈,完全被他各类精湛改造项目给吸引到了(*´▽`*)  !了解他所在的昔舍公司,不同于传统的设计公司,而是以上海核心城区的老房子为切入点,对这些存量资产进行改造开发、更新复兴。他们既是这些房子的运营房东,同时也是设计方及施工方。对设计师来说,在这样“甲方-设计-施工-运营”三方整合的模式下:


① 和施工方长期合作建立了高效和默契的配合度;

②甲方=设计方,从运营的角度来推敲设计,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成本等实际因素;

③兼具专业的设计思考,方案不会完全被来自“甲方爸爸”的资本力量所牵制。


因此,整个过程中设计的沟通效率提高了,也从而推动了设计落实度的提升,保障了作品的最终完成度。

传统的三方流程VS昔舍的流程


在Rudy学长的帮助下,我们争取到了昔舍的这个12㎡里弄小阁楼(传说是公司里最小租地)做实践尝试!而富有经验的Rudy学长也成为了我俩全程的指导老师,可以说是非常感激有这样的机会了~下面就正式开始整个过程的记录啦。



前期-了解现状


小房子阁楼所在建筑位于上海市陕西南路商圈的老里弄区。周围生活气息浓郁,阁楼所在侧主朝向为正南方向,能接收到充足的阳光~

现状建筑质量中等。层高为4.9米,其中一层入口处净高约2.2米,二层夹层最高处约为2.7米。一层西南角现有简易厕间,东南角为简易爬梯至夹层。

阁楼部分主要为砖木结构,外墙(承重墙)为砖砌,红瓦坡屋顶为木结构,室内夹层、栏杆、爬梯、窗户、地板等均主要为木材,现状较差。水电线路主要集中在西北两侧墙上,电表和出入水管位置如平面所示。



设计-小房子的内心戏


调研测绘完小房子后,便进入到长达6个月的推敲设计阶段啦,房子这么小,内心戏却很足,两个设计师不仅拖延还有点纠结,而且还有对品质要求极高的昔舍boss把关,所以我们都想尽自己所能将方案改到最满意的状态。


我们的设计流程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前期功能策划;

②空间方案比选;

③结构方案深化。


Step 1 前期功能策划


一方面,周边1km范围内写字楼密布,毗邻环贸,闹中取静的环境,是在此办公的白领租住的适宜选择;另一方面,便利的交通和复古的建筑,同时可以吸引来上海旅游驻足、举办小聚会的体验性人群。结合对同区位相似房屋的市场初探,我们将小房子的产品定位为长租生活+短租体验的灵活出租模式。

然后对长租和短租分别需要满足的功能空间进行梳理、整合,自拟了一版任务书,用以指导接下来的设计不违背初衷,有序进行。而任务书的核心理念便是:一个真正实用的灵活可变空间+舒适的睡眠空间+齐全的服务空间+嵌入式空间妙用(是的,我们就是什么都想要hhhhh)


Step 2 空间方案比选


在一轮又一轮头脑风暴和草模推敲过后,我们PICK出四个不同空间布局的方案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比选:

考虑到要实现可持续的长租模式,服务空间的质量确实是重中之重,权衡之后,我们认为方案三和方案四更具发展潜质。

方案三的空间分区明确、整体感更强,但是牺牲了宽松的会客区域无疑会成为硬伤,虽然也可以实现功能可变,但局促的空间容易让这种变化太麻烦而不实用(并且越看越发觉得和火车车厢的组织竟有些相似...)


方案四则通过将服务空间中的位于空间上置于二层,在一层腾出了足够宽敞的多功能会客厅,对仅仅12㎡的小房子来说,也算是大手笔的奢侈了一把。

于是,我们最终PICK了方案四来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Step3 结构方案深化


在方案四的基础上,我们讨论了主体结构用材的问题。选择了两种:木材为主体、钢材为主体,并尝试了不同结构形式的空间情况。综合对比下来,我们做出了选择:


在成本和触感方面,主结构用木材>钢材

在结构稳定性方面,网格化结构>单向结构

在空间的开敞和通透性方面,一二层之间用网隔断>玻璃格子可折叠床>固定床



然而,在我们以为方案已经基本“稳了”的时候,还是又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经历了一轮重新的大修改。


在原定的空间布局框架下,考虑到楼梯流线的便利性,将楼梯调转了方向,伴随而来的就是为了避免上楼梯碰头的问题,同时又要兼顾上楼的舒适安全,在踏步尺寸上不得不精打细算。另外再三思量后还是取消了3层的小床和使用可折叠床的想法,因为担心本来就小的空间会因此变得更加逼仄,长租用户的居住体验感也不会特别好。而一二层间的网隔断也因可能造成的空间分层明显而被取消。

(调整楼梯和床铺布局后的方案)


到这一步,已经可以基本满足最开始拟定的功能需求了。但是,我们都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这大概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小房子,仿佛在经济适用条件下的合理拼凑。嗯,我们也许可以再做点什么。


一方面,顺应结构形式,将网格元素拓展到墙面、收纳等维度。被有序分割组织后的小空间,反而显得更加开阔。空间和结构形式也更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设计得再精致一点,想象着自己住在里面会怎么活动:进门把行李放好,手机充上电,人懒躺在沙发上;打开冰箱,喝了水放在哪边;咖啡泡上,上厕所手机放边上,睡觉时看本书......想象出的一系列行为,促进了我们对空间细节的深化。


当当当~最后终于诞生了一个兼具坚固、实用、美观的方案!

(这是一个“有灵有肉”的小房子)


施工-毫厘之间的计较


方案确定之后,我们在去年5月底重整旗鼓,着手完成了小房子的第一套完整版施工图(包括平面图、水电图、结构图),以及调整对应的SU模型。

由于施工队的师傅们是昔舍的惯用团队,配合他们的习惯,我们也采用了在SU中做细致尺寸标注的方法,来方便师傅们配合图纸查看设计方案。(后来证明在向施工师傅们解释自己设计的时候,这个做法非常管用!)


与此同时,木工师傅率先进场,清理现场、搬运旧家具以及拆除原有的结构。我们也赶到了现场,再次核对了一些尺寸,努力避免施工和图纸的误差。


去年6月上旬,小房子开始了正式的施工。我们原本对自己画的施工文本信心满满,窃以为可以轻松地定期监工直到施工完成就好。然而,才刚开工了没几天,就接到了施工师傅接连的电话追击,还是得带着图纸再跑回现场。因为小房子实在设计安排的非常紧凑,很多的局部尺寸只要有稍许误差的不同,就需要联动调整好一片。

(和师傅们在现场协调尺寸)

比如下图中,在一层沿着厨房和客厅的两个侧边均有走排烟管和上下水管的位置,最初我们的设计尺寸在实际施工中都过小了,无法容纳所有的管道。于是只能临时调改设计。


此外,我们也收获了一轮施工师傅现场教你如何做好实用设计的体验。在经验丰富的施工师傅的眼里,我们很多在图纸和模型上的设计,放到现实中来,会不大实用。施工师傅指出了我们的一些问题,像如下图所示的储物柜,我们做成了推拉门的,然而一扇门的宽度仅有37厘米,其实很不方便拿放物件。以及下图中的沙发下储物空间的推拉把手,师傅也建议我们改到近地面的位置,更符合人体工学。我们虚心接受修改意见!也由衷地感受到很多技能必须要通过实践的打磨才能学习到。


当时魔都的天气已经开始炎热起来了,我们就这样在半个月内,连着去了很多次工地,修改了多版图纸,才最终确定好了所有细节的做法和尺寸。时间紧迫,师傅们也很辛苦,如果我们不及时给出新修改的图纸,他们只能先在炎热的工地里痴痴地等新的图纸和做法的说明。

(炎热的六月,连着五次早起,带着凌晨改好新鲜出炉的图纸坐10号线去工地送给师傅们...╰(°▽°)╯)

(工地现场、交付最终的尺寸施工图集)


到了月末的时候,小房子的结构部分经过一轮波折的尺寸修改也已经基本完成了。接着就是水电工进场完成电管线的预埋安装,再由木工进场完成剩下的家具构建,以及贴面砖和刷漆。

(施工阶段的最终定稿方案,小房子的大体结构搭建完成)


(二楼和楼梯的木工也都ok~)

(贴了一半的墙面,师傅手艺是真稳,很会考虑美观和省材)

(偷拍一张木工师傅给美松木刷清漆)


到了去年8月的时候,小房子的施工阶段就基本完工啦,在做清扫通风的工作。月底同济刚开学时,去了次施工完工后的现场。暖暖(其实是热的不行了)的阳光洒进来,小房子的“颜值”终于有了提升~

(软装前已经初具模样啦)



收尾-给予生活以柔软


等待通风的时间段里,后方的设计工作其实也没有停,在Rudy学长的鼓励下,我们又尝试了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软装设计,希望小房子在我们的悉心布置下,不只有结构、空间,还能在细节处承载生活的色彩、日光的明媚。


首先是进行了大量的参考意向图收集,配合小房子已经完成的木料、面砖的色彩,我们整理了4种不同的配色效果进行比选,最后一致认为暖灰基调下,蓝色的点缀和暖光撞色,就是心目中生活的样子啦,沉稳冷静,又有一点俏皮的调调。

落实到小房子中,我们一边在SU模型里调试效果,一边在线上线下选购家居配饰,两者之间相互匹配对应,最好能做到所见即所得。最后还列了一个采购清单,方便和公司负责采买的工作人员无缝对接。


不过,由于我们在物料选用和细节考虑方面还是经验不足,在参考我们设计意向的前提下,还是要靠经验丰富的软装设计师小哥哥来把控全场,最后呈现的效果我们也觉得很赞,让小房子散发出贴近日常的温度~


按照昔舍设计师当模特的传统,在前来现场布置为产品上线做准备的同时,我们还体验了一次当model的感觉,拍了一组很自(zuo)然(zuo)的定妆照。嗯,这很生活。



结语


好啦,以上就是这段经历的全纪实,感谢各位看官们坚持看到了这里!虽然过程中还有其他很多我们想碎碎念的故事,篇幅有限就提取以上更为关键的历程和大家分享了~接下来是我俩的一些小感悟:


小蓝工and小王工:在项目开始之前,脑海中幻想过了很多“酷炫”的最终室内效果,包括那些抓人眼球的视觉设计,会有想大做一番文章滴冲动。然而,随着项目一个有又一个阶段的推进,我渐渐感觉到,要做一个真正适合居住的小公寓,合理的空间布局、集约的功能排布、宜人的使用尺度、温馨的环境氛围,或许才是更为重要的考量,才能真正为顾客提供一个“家”~ 


现今大都市中已没有过剩的空地允许大量的新建,旧城更新和老房改造渐成为行业内重点关注的方向。改造设计作为室内设计中规模偏细致的一类,承载的是人们日常的生活,更有极大的潜能,能跟随时代的发展,向工业化、产品化的方向变革。在未来,或许借助互联网平台的运营发展,赋予老房子新的故事和生活理念,让“居住之所”变成一种可以随时被共享的产品,随时可以被获得的生活方式,也让“家”无处不在。


这次还有一点不同于往常的体验是,我们(设计师团队)同时也是甲方房东,将小房子作为居住产品来打造。从定位—设计—施工,当设计师团队成为整个流程的主导者,设计的贯彻深度和把控完成度提升了,团队的全流程把控也减少了不少的沟通成本,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要感谢一下Rudy学长的全程悉心指导以及昔舍提供的实践机会~也感谢软装小哥哥和摄影师橘子大哥。感谢王祥学长的TransAxis提供给我们很好的展示平台!(感谢十连击~ 还没完。。)还想感谢一下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感谢我俩彼此的鼓励和配合!前路还很漫长,方向也许模糊,但脚下的路总是在一步步踏实走过鸭!

(定妆完成后铺开曾经的图纸们...)


               ↓↓↓最后放一张小房子成长图镇场↓↓↓


还请各位看官手下留情,欢迎交流,指教!


END



——————————————————

文字&图片来源: 蓝萱(同济大学) & 王苇 (同济大学)

整理&编辑:王祥


更多精彩好文,点击下方图片深入阅读~




我们是与你一起在探索建筑的路上同行的伙伴
我们想和你谈天说地,尬聊也可以

TransAxis

合作联系 :wangxiang_521(微信)

邮箱:392501599@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