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龙为名的省会:曾经多辉煌,如今多没落

锦公子 锦绣人文地理 2021-04-20


中国有一座“龙城”,

其东西北三面环山,且城外众山之名狂拽酷炫,

叫龙山、天龙山、龙角山、二龙山等等。


这座位于晋水之北的古城,历来是龙潜之地,

城里出过天子,还是流水线量产。

刘邦之子刘恒在此为代王,阴差阳错成了汉文帝,

隋末,李渊父子在这里起兵,开创大唐王朝,

晋武帝司马炎、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宋太宗赵光义等,

即位前都被封为晋王,与这座城颇有渊源。

自汉代起,被封到这里的雄主,往往会登上帝位。


龙城的大名世人皆知,

那就是,山西太原。

这个在如今看来有几分封闭没落的中部省会,

曾经开放、昂扬,雄视中原,傲立华北,

承载着2500年建城历史的厚重与荣光。


太原市地图。图源:山西省自然资源厅


1.表里山河


北齐时,皇帝高洋与群臣登高望远,

指着晋阳古城说:“是何等城?”

有人说:“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

太原盆地,也曾被誉为天府之国。


山西省内,

沿汾河流域形成一个个小盆地组成的川地。

位于正中心的太原盆地是其中之一,

平均海拔在800至900米之间,

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自南向北,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


这个表里山河的地区,

在古代也被称为并[bīng]州,

“以其在两谷之间”而得名。

太原盆地像是一个天然堡垒,两头窄,中间宽,

三面是陡峭的高墙,中部、南部是开阔的河谷平原。


山西地质遗迹图。图源:山西省自然资源厅


800年前,山西人元好问在太原城外写了一首诗,

其中说到:“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

系舟山也叫龙角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东北。


太原,就在“群龙”怀抱之中, 

其位于太原盆地北端,

自东北到西南,群峰拱卫,连绵起伏。

全市北高南低,如一个向南敞开的簸箕形状。


航拍太原。图源:图虫创意
 

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穿太原市境内,

成为太原的母亲河,流经长度约100公里,

向东被巍峨的太行山脉阻隔。

历史上的太原,因大地构造影响,

一度泉眼林立、湖泊广布。

这为古代居民生活与城市兴起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也使最初的太原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而不是环境受到污染后的风沙雾霾。


太原市水系图。图源:山西省自然资源厅

尽管太原自古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

煤、铁、铜、硝、盐、矾、硫磺一应俱全,

但在古代,太原是一个生态城市,

城外郁郁苍苍几百里,

老百姓取暖烧饭用的是木柴,并非煤炭。


那时候,太原没有煤老板,

经济支柱性产业不是煤,而是良木,

秦汉至元明,历代修建都城的木材常指定山西为供应商。

作为本地人的元好问,正是在山光凝翠的汾河岸边,

为一对殉情的大雁写下千古名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现在,每逢春夏时节,

在太原汾河岸边还时不时能看到,

白骨顶、白鹭、黑翅长脚鹬等珍稀鸟类的踪影。

然而,随着木材商人的乱砍滥伐,

太原盆地植被逐渐稀疏,

走向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转型。


太原汾河湿地公园风景。图源:图虫创意

有人说,太原如果再靠东一些,

就能搭上中国第一运输线路京广线,

再偏西一点,也能勉强被包括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

实际上,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

并非想象中的那般“不是东西”,

而是开放包容的文明中转站。


太原地势险要,却是南北交通必经之路,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若要入侵中原,

经常是从云中入雁门,再下太原,

从太原盆地向东,是太行山脉中最著名的井陉,

这条大道越过高山,直通华北平原。

在中国历史上的多个重要朝代,太原都离京城不远。

正所谓“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

太原进可攻,退可守,历代皆为兵家必争之地。


点击图片查看:太行八陉


此外,一条农牧分界线穿过太原盆地。

沿着这条分界线,汾河上游到雁门关以北一带,

历史上是畜牧业发达的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都曾活跃于山西北部。

寒冷期一到,畜牧条件恶化,

这条线就成了存亡绝续的生命线,北方胡虏只能南侵。

历代的长城,也多是沿着这条分界线修建。


因此,太原成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分界线上的重镇。

这个各民族碰撞融合的英雄地,

书写了文明史上的激荡一页。

读中国史,绝对绕不开太原。


晋阳古城遗址。图源:图虫创意



2.龙城岁月


山西人有一个特别牛气的纪录,

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元代以前古建筑,70%以上在山西,

仅太原市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


50万年以前,太原一带已经有人类祖先活动的踪迹,

他们在汾河中游捕鱼打猎、刀耕火种。

从石器时代到上古三代,

娄烦童子崖遗址、清徐马峪遗址、光社遗址、东太堡遗址等如众星捧月。


太原这个名字,就出自《左传》中的一个故事,

说是五帝时期有位叫台骀的先贤,治水有功,

使汾河流域的洼地大泽得到改善,形成“太原”。


山西博物院及藏品。图源:图虫创意

太原故城,即晋阳古城,位于晋水与汾水交汇之处,

故址在今晋源区东西两山之间,

在表里山河之间,矗立了近1500年。

春秋时期,也就是今山西一带还叫做晋国的时候,

这个黄河流域的最强国,率领北方诸国,

与长江流域的楚国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晋楚争霸。


史载,公元前497年,

赵氏的领袖赵鞅(赵简子)在晋水之北建成晋阳城。

当时,晋国公室倾轧、六卿兼并,赵氏凭借晋阳地利,

与韩、魏联合消灭知氏,三分晋室。

三家分晋的战国初期,

三晋都城都在山西,

其中,赵国都城最初在晋阳、

魏都在安邑(今夏县)、韩都在平阳(今临汾)。


山西博物院藏品龙形觥。酒器。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一边一对贯耳用于悬挂;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鼍即鳄鱼。图源:图虫创意

太原,代表晋文化的源远流长。

后世为纪念晋国开国之主唐叔虞,在晋水源头修筑晋祠。

经过历代修葺,晋祠成为太原最壮丽、悠久的古建筑群之一,

其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号称三大国宝建筑,享誉海内外,

为晋人追寻文脉起源必去的打卡地。


晋祠圣母殿与鱼沼飞梁。圣母殿前便是鱼沼飞梁,鱼沼即鱼池,飞梁即十字形桥。图中可以看到桥上两侧刻有“鱼沼”和“飞梁”四字。据张友椿先生《晋祠杂谈》载:“匾‘圣母殿’三字,系1952年摹以《颜真卿法帖》而加工放大,延请太谷雷起宵师傅施工雕刻,边上升降二式龙与瓦当上团龙、行龙合观并视,则殿上龙的势法应有尽有。图源:图虫创意

太原,传承了晋国的人杰地灵。

汉魏时,太原地区涌现出大批名门望族,

他们的兴衰成败,影响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国历史的走向。


太原王氏,与崔、卢、李、郑等士族并称,

为太原第一大姓氏,后裔遍布大江南北。

出身太原王氏的东汉司徒王允,不满董卓乱政,

设计杀死董卓,进一步引发汉末三国群雄割据。

隋代大学者王通,著《中说》,开道统说之先河,

在唐代,出自太原王氏的诗人有“诗佛”王维

与“边塞三王”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

他们照亮了半部唐代诗歌史。


点击播放视频:太原晋祠航拍。来源:摄图网

另外,太原武氏有个靠经营木材生意致富的武士彟,

他的女儿是千古女帝武则天。

太原狄氏,出了位大唐名相狄仁杰。

太原郭氏,出了再造大唐的郭子仪。

太原白氏,有倡导新乐府运动的白居易。

太原温氏,有花间派鼻祖温庭筠。


南北朝时,太原有“霸府”之称。

北齐的实际建立者高欢,执掌东魏权柄,

以丞相居晋阳,将这座城当做创业基地。

这一时期,太原在东魏北齐的强盛之下

一度成为北方政治、军事和民族融合的中心。


蒙山大佛。图源:图虫创意

太原文化从此进入成熟阶段。

北朝崇敬佛教,魏齐两朝遂在松涛葱茏的天龙山开凿石窟。

太原天龙山石窟,自东魏开凿, 

其中部分石窟为北齐唯一建筑实例,被称为“天龙山式样”。

但是,现在的天龙山石窟,几乎没有一尊造像是完整的,

上世纪初,天龙山石窟被外国人洗劫一空,无数佛像身首异处。

今年春晚舞台上,

含笑的天龙山佛首回归,让多少人泪目。


太原天龙山。图源:图虫创意

出生于晋阳的高洋称帝后,

以晋阳为下都,邺(今河北临漳)为上都,

北齐皇帝往来于邺城与晋阳之间,

在军事上,晋阳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邺城,

唐代李商隐有一句诗:“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577年,北周伐齐,重兵直指晋阳,

北齐后主高纬却还与宠妃冯小怜夜夜笙歌,

晋阳城破之后,太行山以东一举而定,北齐就此灭亡。


到了隋朝,晋阳成了一个惊天“暴雷”。

隋炀帝即位后,他的亲弟弟汉王杨谅在太原起兵,

反对杨广夺嫡,失败后被幽禁至死。

虽然杨谅失败了,但十三年后,公元618年,

杨广的表哥太原留守李渊乘隋末大乱起兵,

攻克长安,建立唐朝,取代了老表家的隋朝。

有唐一代,作为龙兴之地的太原,

被唐朝统治者定为北都,

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天王三京”。


太原晋祠唐太宗君臣群雕。图源:图虫创意

由于太原盆地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带,

并州人自古民风尚武,智勇双全。

到了唐末五代,以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为代表的沙陀人

凭借太原的地利征战四方,逐鹿中原。

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

都是从太原走出去,称霸一方。

粗犷的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进一步糅合,

太原,正是华夏文明开放包容的前沿。


太原龙脉实在太旺,宋朝皇帝有点方。

由赵简子创建的晋阳古城,到宋初毁于战火。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方割据政权北汉,

将1500年历史的晋阳古城付之一炬,并以水灌太原。

然而,晋人的文脉坚不可摧,短短几年后,晋阳浴火重生。

宋将潘美在汾河东岸唐明镇(今太原市区西南部)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了一座太原新城,

现在的太原文瀛湖,就是当时护城河的一部分。


明朝,为加强对北方的防御,太原城继续扩建。

明清太原城的城墙,

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依旧坚挺,

建国后大都被拆除,仅余古城墙280余米。

太原2000多年的金戈铁马,渐渐被人淡忘。


太原永祚寺双塔。图源:图虫创意

山西学者程人乾认为,

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独特地理环境,

山西人的性格具有外向开拓与内敛自守的两重性。

明初实行“开中法”,

山西商人需运送军需物资到各边镇,

他们以此为契机发展沿途贸易,赚得第一桶金。

清代,当其他省份的书生都在追求宦海仕途时,

山西人却重商轻官,在经济领域执中国之牛耳。

这正是,山西人思想活跃的表现。


晋商名号在明清时期响彻全国。图源:图虫创意

明清500年间,晋商以太原为枢纽强势崛起,

货通南北、汇通天下,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商帮。

有学者把明清时期山西的经济区分成四个板块,

其中,太原府经济区,以金融服务业为经济特色,

各大商号、票号多在太原设分号,

太原的大南关形成空前繁荣的商业中心。

太原人有经商的天才与开拓进取的战略头脑,

这恰恰是近现代以后的太原,乃至山西逐渐失去的优势。

随着清朝衰亡,晋商走向没落。


山西晋中乔家大院。图源:图虫创意



3.模范省市


及至清末,山西巡抚岑春煊和英国人李提摩太

在太原共同创办了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

这是中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

与它同时期的京师大学堂,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

当时的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生产。


之后,1907年,

山西历史上第一条现代化铁路正太铁路(石太铁路)建成通车。

正太铁路在高低起伏的群山与河谷中施工,3年就完成全线通车。 

当铁路修到阳泉(当时属太原府)时,

英商看中山西丰富的矿藏,

企图霸占矿产,到处圈地,限制百姓挖煤。

太原的爱国民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山西保矿运动,

发表宣言:“矿存山西存,矿亡山西亡。” 


正太铁路。图源:图虫创意

太原人鼓舞了全省人民争回矿权的决心,

而这条穿越太行山的交通动脉将封闭的山西延伸至外面的世界,

催生了河北新城石家庄,

也给在近现代的太原带来了又一次腾飞的机会。

经过数度重修、扩建,这条路走过了110多年岁月。


太原火车站西侧的“正太街”,后来改称“五一东街”,

很多老太原人叫不惯这个新名字,

但一说到正太街,就唤起了太原尘封的记忆。


山西大学校园风光。图源:图虫创意

民国时,阎锡山以山西为根据地,

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大兴实业,

自办工厂、矿山,如西山矿务局等轻重工业。

太原人对阎锡山的感情极为复杂,

他们亲切地叫这位军阀为“阎老西儿”。


阎锡山治晋时期,

山西省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自成体系,

相较于其他省份,老百姓生活较为安定,

山西也因此多次被评为模范省,

省城太原的工业、矿业、交通、文化

与城内街巷等方面建设都在国内名列前茅。


因此,阎锡山在民国军阀中地位最稳固,

维持地方统治时间最长。

从1911年底太原起义爆发,

那名28岁的革命青年被推举为山西都督起,

阎锡山独霸山西长达38年。


雪后太原。图源:图虫创意

阎锡山对太原的经营,在解放后得到传承,

太原钢铁厂、太原矿山机器厂、西山煤矿等一系列大型工矿企业

使太原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

城市化率达80%。

太原几乎人人喝过的太钢汽水,

就诞生于那个集体红火的年代。


模式单一的重工业化,让太原一度风光无限。

这座引领了500年经济发展潮流的古老城市,

在独领风骚的同时,也埋下了深深的隐患,直至陷入困境。


点击播放视频:航拍太原钢铁厂。来源:摄图网


4.盛衰有时


由于当地各类矿产种类多、储量大,

近现代以来,山西成为矿业大省,

煤炭资源更是全省重要的支柱和基础产业。

这一生产模式,深刻影响了省会太原的发展。

但错不在山西,

这一表里山河的古老省市,

为中国的飞速发展做出了莫大的牺牲。


计划经济时代,“家里有矿”的山西是整个中国工业发展的引擎。

大量山西浅层优质煤炭的发现与开采,

为20世纪后半叶新中国的重工业发展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几十年来,一车一车的煤炭从太原等城市运到了沿海省市,

无条件地以低价支援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建设。


太原一电厂240米烟囱爆破纪实。图源:图虫创意


正如王志纲指出的,由于市场和计划错位,

造成山西的经济损失至少在万亿元以上。

同时,煤炭产业也对太原的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

也带来了社会对太原的污名化。


一位山西作家说,

历史对这个地方,有时挺幽默,

明明荒山秃岭,却派来一个叫茂林的领导,

明明是个穷省,又派来一个叫富国的书记。

直到世纪初,山西全省限水限电,东拼西凑30亿,

才建成了第一条像样的省级高速公路——太旧高速(即太原—旧关)。


太原汾河景观。图源:图虫创意

一煤独大的发展方式,显然是畸形的,

2014年起,煤价下跌,直接引发山西经济断崖式下跌,

太原首当其冲,在全国省会GDP增速排行中倒数第一。

2019年,太原市GDP为4028.51亿元,

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垫底,

其多项经济指标已在六座中部省会中落后长达十年。

可谁还记得,

太原,乃至山西为其他省市付出的牺牲?


太原夜景。图源:图虫创意

明代嘉靖《太原府志》记载:

“(太原人)性淳俭,有陶唐遗风。”

在历史上,太原曾是唐尧的都城。

几千年来,太原人性格实在,

他们淳朴耿直,不怕牺牲,

如春秋时的晋国人介子推,割股奉君,宁烧死不出山。


但太原文化的另一面,是开拓与创新。

作为南北民族大融合的前沿与北方大都会,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开创世界帝国大唐,

在开放进取的晋文化熏陶下,

有女帝武周代唐的变革,

有沙陀人在太原走马换将,驰骋疆场,

有晋商跨越万水千山,数百年间事业辉煌,

还有近现代山西太原为模范省市,在乱世中争当第一。

当太原放下“资源自守型”经济,

从表里山河中走出去,风景也许大不相同。


太原夜景。图源:图虫创意

近几年,太原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进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文旅等新兴产业,

在发展的困境中谋求转变,

一如其在历史上推动中华文明的种种开拓。

太原人,绝不只是祖上阔过,

总有一天,他们会重铸龙城的往日荣光。


山西太原晋祠博物馆中国古建筑景观。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
范世康:《太原文化资源概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华夏地理》杂志社:《山西:上党从来天下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谭其骧:《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晋阳学刊1981年第02期
李学江:《太原历史地理研究》,晋阳学刊1992年第05期
单之蔷:《梳理中国的富饶之地》,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02期
韩石山:《拱卫,繁衍,存留,山西对华夏文明的三个贡献》,中华读书报2015-09-23


创作团队

撰文:南朝子云

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部分来自网络

视频:锦公子、摄图网



...   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