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教学奖获得者杨烜:三尺讲台作舞台 ,春风化雨又一代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本科招生
2024-09-13

杨烜,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主要讲授本科教学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电路与电子学》。2020年获深圳大学第六届“校长教学奖”。


早上8点30分,杨烜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在教室响起。一个半小时的授课过程中,杨烜的双手几乎没有停下。她左手控制着幻灯片的切换,右手拿着笔在白板上板书,时不时叩在需要强调的内容上。

同学们的注意力也跟着她从白板转向投影,再回到白板。教室里很安静,几乎没有学生低头做其他事情。在以讲台为界的方寸之间,杨烜为自己划出一片“舞台”。正如她在校长教学奖的获奖感言所说:“我是走‘实力派’路线的‘演员’。”

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

“有的人会让你产生莫名的疏离感,我可能就属于这类。”杨烜知道,在部分学生眼中,她看上去是个很严厉的老师,对细节要求严格。这既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也是她的教学风格。


计算机学科的入门路上有一只“拦路虎”——写代码。写代码是对这个专业学习者的基础能力的检验,不容得任何细微的错误,这既需要有扎实稳固的基本功,也要有严谨耐心的做事风格。杨烜在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了三十余年,在她眼中,这样的科研工作者,难免会养成一种严谨甚至略带偏执的性格。“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不能出错,否则会很自责。”杨烜说。


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同样渗透在杨烜的教学中。她心中有一条标准线,如果教导的学生没有达到要求,她会感到“良心上过不去”。针对学生的培养,杨烜有个人的看法:“写代码是基础能力,同时更需要掌握高层次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杨烜希望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止步于成为一名“码农”,而是具备了一套逻辑缜密的思维模式,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中,杨烜会挑选部分作为模板,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之处,为每位学生的实验报告的改进提供明确的方向。20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何紫嫣经过一学期的锻炼,她深感自己在撰写实验报告上得到了很大提升。“你的实验报告很有想法”,这是在另一门课上,老师在她作业上留下的评语。


杨烜带给学生的,不止是她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最令何紫嫣感动的,是杨烜在师生交往中的关切与温柔。在去年的疫情期间,身处湖北的她因居家隔离无法购买胃药。“当时我发了一条朋友圈,随后她就来问我要不要帮我寄药。”


下课后,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许琪乐有时会同杨烜一起下楼。“不管是问问题还是聊家常,杨老师都很善谈。”许琪乐笑道,“一旦聊开,就有聊不完的话题。”从七楼教室到地面,回过神来才发现大家已经走到饭堂了。在杨烜心中,师生间最好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她说:“我不喜欢居高临下的关系,轻松的沟通和交流很重要。我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才能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漫漫求学路 不渝心中志

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学科在中国乃至世界仍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新兴的高科技领域,杨烜正是被这种新鲜感所吸引,成为了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回忆起求学经历,杨烜称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实验室里。当年的上机实验条件算不上好,电脑配置是长城0520——面世于1985年,中国最早中文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微型计算机——实际运行起来比较卡钝。


杨烜在每次上机之前都会作充分的准备。“一个机时五毛钱呢,真的很贵。”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毕业选择的是就业,但杨烜家人秉承“有机会读书,还是尽量多读书”的想法,让杨烜选择了继续读研,在计算机领域深造。

硕博阶段,杨烜在西安交通大学度过。她从新兴的计算机专业转到了传统的电信学科。不同于本科阶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军校般的严肃氛围,在西交大,自由的氛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部的学习过程都要靠自己。”在杨烜看来,硕士阶段是她走向成熟的一个转折点。


“本科学基础知识,好好用功肯定能学会。但做科研不是这样,做科研有很多探索性的东西,需要经验,需要人指导,需要沟通。”杨烜如此评价本科与硕博的差异。经过在计算机领域的学习和在通讯领域的深造,杨烜渐渐养成了和专业气质相符的做事风格——“刻板与严谨,还有些轻微的‘强迫症’”。

杨烜这种性格的形成也和家庭密不可分。“我现在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多少受到父亲的影响。”她说道。在杨烜看来,父亲具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特质,对待工作和学生都尽职尽责。她很欣赏父亲的这种特质,也不自觉地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因为父母都是高校工作者,杨烜从小就受到高校环境的熏陶。在她刚开始接受教育时,父亲曾问她长大后想做什么,年纪还很小的她脱口而出——当老师。


2001年,在西安结束了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后,杨烜便毫不犹豫地踏上了从小便认定的教书育人之路。如今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她觉得自己“从未想过去从事别的职业,生下来就是做教师的”。


育人之路 坚定温和

冬季的深圳气候温和舒适,与寒冷干燥的西安大相径庭。从西安到深圳,高楼林立的景象、开放包容的人文风貌,都给杨烜带来新的动力。随着经济特区的建设,政府积极引进人才与布局产业,为新兴学科建设提供了无限可能。当时深大理想的硬件设施与实验环境,为科研工作提供一隅沃土。


2001年,杨烜正式进入深圳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任教。深大的计算机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尽管早在建校时就有计算机教研室,但直到2008年,深圳大学才正式成立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新学院、新专业的发展活力打动了杨烜,她回到自己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领域,转入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开始了新的教学与研究经历。


近年来,深大计算机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增强,排名屡创新高,被杨烜笑称“就像‘坐火箭’一样”。2014年,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启动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国际认证工作,历经三年,终于在2017年底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这是深大第一个国际成功认证的专业。”杨烜身为系主任在其中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她认为,这背后的功劳更离不开学院里同样默默奉献、倾注心血的同事们。“我只是个普通的教书老师。”杨烜总在强调。


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个实至名归的“实力派”。“(她的)两门专业课都是很‘硬核’的课,还是教得最好的。”学生许琪乐觉得杨烜把算法课讲得清晰通透,列举的例子都很形象生动。


杨烜还十分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她认为,即便是一名终日与数据打交道理工科学生,基本的审美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是作业的PPT,如何排版会更加清楚,怎样配色会比较舒服。”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素质培养,是她教学观念中的一环。

“老师的算法课非常抢手,虽然老师很严格,但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许琪乐表示。严谨踏实向来是杨烜的作风和要求。在实验课堂上,难以避免实际与原理相冲突的情况发生。这时杨烜总会要求学生,无论是在提出猜想还是在下定论以前,都要亲自进行测量验算,用客观数据说话。


“实力派”杨烜获校长教学奖绝非偶然,她以父亲为榜样,希望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是传授她的价值观念。她坚信怎样的老师就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同样的治学理念和追求,在两代人间传承。今后她将继续在这条康庄大道上默默前行,温和而坚定。



来源 | “深圳大学报”公众号

排版 | 陈悦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本科招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