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师者 | 深圳大学教授罗清和:幸缘初识特区路,躬耕弄潮献此身
人物简介
罗清和,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经济学教授、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中青年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常务理事。曾获深圳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深圳市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课堂上,他是严厉的“经济系杀手”;生活中,他是开朗直爽的“老兵”。33年来,罗清和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主编了以《特区经济学》为代表的系列教材;他一直走在教学改革第一线,创立“卓越本硕一体班”,旨在培养精英人才。虽是“阴差阳错”来到深大,但罗清和在这片沃土上躬耕弄潮,传承并不断发展“特区经济学”。
耕耘:传道授业育精英
一身休闲装、一脸慈爱的笑容——和蔼亲切是罗清和给人的第一印象,但谁也没能想到,他青年时代的主旋律,是在军营中吹响的。“我在部队当过5年侦察兵——1976年到部队去,一直到1981年初从部队退伍。”不仅如此,他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奔赴边疆坚守边防。或许是他青年时期的军营生活,造就了他开朗直爽的性格,被同事戏称“土匪教授”。今年,他还入围了“深圳最美退役军人”奖。谈起有关部队的事情,罗清和的眼中满是骄傲和自豪。从部队退役后,罗清和正式步入大学校园。
1988年,罗清和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但是当年招生指标非常紧张,他没有被该校录取。在当年的全国研究生调剂会上,深圳大学研招办把原本准备留在家乡武汉读研的他的档案提到深大,招生录取的专业是政治经济学(特区经济),这一研究方向当时在全国高校中是唯一的。
但当时的罗清和很犹豫。一是研究方向调整了,从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到经济学专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二是当时深圳大学办校才5年,研究生人数很少。另一方面,他了解到深大对研究生在经济方面资助的力度较大,这减轻了他赡养家庭的压力;深大的研究生可以进入图书馆的港台资料室查阅资料,这无疑也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方便。
在各方面权衡之下,深大成了最合适他的选择。“来之前对深圳的了解并不多,到深大来,才第一次深入理解经济特区这个概念。”彼时的罗清和可能不会想到,自己即将成为特区经济研究的“弄潮儿”,并且整个职业生涯都会以此为伴。
在深大读研究生时,罗清和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特区经济,他也是深大培养的第一个做特区经济研究的人。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时,罗清和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留校,而是决定先去深圳市委宣传部工作。在体制内试炼了一段时间后,他更加向往成为一名教师,并且希望在特区经济领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把特区经济学传承下去。
传承:肩担重任编教材
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亟需创办自己的高等学府,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特事特办,深圳大学——中国第一所特区大学因此诞生。对于特区经济学的产生,罗清和娓娓道来:“那个时候我们特区经济学是实验性的,因为特区本来就是实验的。当时也没有这个学科,广东省教育厅也很支持把我们政治经济学特区经济研究方向作为省重点学科进行扶持。”
谈及特区经济学的教学,罗清和不由地回忆起编写教材的故事。这也是他硕士毕业之际,时任深圳大学经济系主任张敏如作为罗清和的导师赋予他的一项重托。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日新月异,1986年深大出版的第一本特区经济学教材急需更新换代。于是,在1991年罗清和便接手导师退休前留下的新教材编写任务。历时3年、由5名教师共同编写、罗清和负责协调整合的新教材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起初,印刷5000册是足以满足深大自己的学生使用五年的,毕竟该课程在当时唯有深大开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内地掀起了到深圳特区考察学习的热潮,从内地派遣到深圳的干部争相购买学习教材。“所以这5000册教材不到一年便用完了,到后面我们自己都没教材了。”罗清和看似无奈的语气中透露出满怀的惊喜与自豪。
然而,第二本教材并没有使用特区经济学作为教材名称,而是定名《特区经济教程》。于罗清和而言,特区经济学作为一个具有前沿性与开创性的学科,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时中国经济特区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一个经济学理论来讲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当下,罗清和也直言:“虽然我的新书书名是叫《特区经济学》,但心里仍然不踏实。”1999年,罗清和结束博士学业后,顶着每周12节课的教学压力,历时3个月终于将第三本教材《特区经济学导论》完稿。
罗清和对特区经济学的传承不仅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上,更在于他永无止境的学术追求。1995年,深大硕士研究生出身的教师尚少,博士更是屈指可数,教师团队的素质迫切需要提升。于是,在学校的支持下,兼顾深大课程教学任务的罗清和再次踏上了求学之旅。
他回忆起自己的博士生涯感叹道:“我那时候周一将深大这边的课上完后,当晚便要启程去广州读博士生的课程;对我来说第二外语学习的压力也有点大。”最终在1999年上半年,罗清和撰写的关于深圳特区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战略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5年的时间,相关教材编写的工作虽然被迫暂停,但罗清和工作的重心一直没有离开特区经济学的研究。
2018年,在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际,罗清和的新版《特区经济学》入选深圳学派丛书。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央媒《经济日报》以“破解特区发展之理”为题,刊发了对该书的书评。特区经济学是新兴发展的学科,但40年的发展时间相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时间太短。一个学科的发展靠少数人总归是不行的,特区经济学也不例外。
作为特区经济学研究的先锋,罗清和在这一领域苦苦耕耘了33年,他一直都希望能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但结果都不太理想。这也是他唯一的遗憾,他希望在未来特区经济学的研究中,能够有更多专家学者能参与到这一领域。
耕耘:传道授业育精英
如果你没有接触过课堂里的罗清和,是怎么也无法将面前这位慈祥又总是面带笑容同学生交流的先生与曾经的“经济系四大杀手”联想起来的。然而,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到母校,仍然对他的“冷酷无情”印象深刻。罗清和笑谈自己“光荣入围”的原因:“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考试卷子你做不好的话,我就让你挂科,绝不通融。”但这如此严苛的要求并不是为难学生,于他而言,这恰恰是尽职尽责的表现。
在深大任教30年来,罗清和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教学理念:“经济学专业不培养普通打工仔,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追求精英培养模式。”
罗清和认为本科教学完成的是最基本的大学教育,在本科阶段就要将学生的学科基础打扎实、筑稳固。为此,他将教学工作重心放在本科课程安排上——主编《政治经济学》教材、培养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由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自2005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在全国超百所高校使用,并且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获广东省第一名。上过罗清和主讲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同学回忆道:“罗老师讲课中气十足,讲理论知识的同时会与具体案例结合,有时候还会在课上讲几个笑话抖擞同学们的精神。”
对于研究生的教学,罗清和会带领学生参与到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中。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时,深圳大学学报向罗清和约稿,他也邀请自己的博士生加入到文章的写作中。他表示这是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懂得如何靠自己完成整项工作。在当今研究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制度下,特别是对于经济学这一学科来说,罗清和更钟情于具有强烈研究欲望的学生。若只是想换个行业或工作才进入经济学领域的,恐怕难以成为罗清和的学生。于他而言,来到研究生的阶段,就是一个与本科基础理论学习完全不一样的圈层,学生需要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才能往下钻研。
33年来,罗清和一直都坚持着“研与教”的并行,在研究中完善教学,在教学的空隙里继续研究。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在特区经济学的研究历程里,罗清和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路途中,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来源 |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公众号